前言
自1990年的全国新闻摄影年会,确定“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指导思想,一些报纸树立“大图片”概念,版面为之一新。近年,城市报(都市报)}肖然兴起,对新闻图片更加重视,电视纪实性新闻、大自然探索节目大受欢迎,杂志、网络也大量运用纪实图片,可以说摄影承担着媒体开拓市场、提高发行量的重任。尽管摄影在媒体大的变革的背景下,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面对当今信息传播及方式的瞬息万变,还是有力不从心的感觉。在图片市场,高质量的图片相当匾乏。在摄影的研究领域,相对实践新闻摄影的研究也显滞后,缺乏研究的厚实感,以文化学角度较深层分析新闻摄影还几乎是空白。我们知道,摄影本身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是民族传统思想的沉淀,研究文化(传统与现代)对摄影的主客体的影响无疑有着现实的意义。
第一章“读图时代”的文化释意
对新闻摄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作一定的了解,是把握文化精神脉搏,找到两者切入点的必要途径。传媒进入“读图时代”之后,新闻摄影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纯以报纸为主要载体的新闻元素,它强调多层面的纪实性,以和文字共存、并重定位在现代信息传播体系中。回顾新闻图像150多年的发展历程,人们把更多的聚焦点集中到图像的文化精神层面。
第一节图像与摄影文化价值初探
1.图像的早期文化价值
图像是最古老的信息存在和传播形式,文字的产生和发展与图像有着紧密的联系。图像随着人类的需要而产生,始终没有脱离文化的范畴,通过不同地域的考古比较,尽管不同文化地域,图像在形式上有着不同的差别,但归根结底远古时代的图像凸现了实用与精神层面两种不同的价值。考古发现,早期人类为传递信息或达到记忆的目的,曾盛行刻痕和结绳记事的方法。新石器时代产生了最早的图画文字,常以一整套图画刻在树皮、石、骨或皮革上,来表现某种完整的事件或思想。例如河边的岩石上刻着几条鱼,表明这条河中有鱼,是什么种类的鱼,这一图像就具有了传达信息的实用价值。图画文字一般只能反映所要叙述的内容,而不反映语言的形式,也难以表达抽象和复杂的概念,它介于图画和文字之间,是文字产生的初级阶段。图画文字进一步发展,演变成为象形文字。绘画、雕刻、装饰是原始艺术的重要形式。原始绘画大多发现在洞穴内或岩石上。最常见的主题是日常狩猎的各种野兽和场面。这些绘画不仅刻画动物的静态,也表现动态,反映了当时人类对动物的神态和习性的深刻了解。绘画风格经历由简到繁的过程,从较早的单色画发展为具有明暗色调的单色和彩画。这些绘画以法国的洞穴壁画最为著名。中国尚未发现旧石器时代的绘画,而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彩陶,己显示出高度的造型和绘画技巧。图像由实用到艺术欣赏的渐进过程,使图像逐渐摆脱单纯实用作用而进入文化精神的层面。“亲眼所见”是人类最渴望接触事物的方式。但由于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人类永远不可能有那么一天能事事亲眼所见,只能依赖一定的媒介(静态和动态图像)获取信息。图像形式包括了摄影和绘画,它们都是人类渴望获得的传播手段,它们有共同之处,但绘画并不能真实而准确地抓取生活中的瞬间画面,它只能提供非常粗糙的生活画面的轮廓,而且经常远离真实,本质上依旧是符号化的。当摄影技术在19世纪产生之后,人类在信息采集和传递中终于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视觉了。
2、摄影术的文化价值
估计摄影术的发明者—法国人达盖尔大概没有料到他的发明会给世界带来如此大的变化。150年后,我们对这种“小玩意”的价值作出估计,用“改变了世界面貌”、“让传播领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溢美之词皆不为过。《汉堡大火遗迹》,世界第一张新闻照片并保存至今,如果不是当时技术不成熟,照片拍得较模糊,产生亲临其境的感觉应绝无问题。中国的新闻照片用于报纸同世界一样,也是较漫长和循序渐进的。1902年在《新民丛报》首次刊用照片。此后,上海的《大同报》、《时报》、《汇报》也先后刊用新闻照片。最先采用新闻照片报道重大新闻事件的报纸当属北京的《京华日报》的“南昌教案”,19肠年,在《京华日报》第570期刊发了被法国传教士杀害的南昌知县江召棠的遗体特写照片,并配按语:“江西南昌知县江大令召棠被天主教请酒谋杀,凶手便是劝人为善的教士。教士既下毒手,又肆口捏造情形,说是自勿d。本馆再次辨白,今特把江大令受伤的照像,做成铜板,印入报内,请大众看看有这样自勿l的没有”。
第二节新闻摄影的特性及人文精神的延伸
1、新闻摄影的特性分析
对新闻摄影特性加以新的认识,必须以这一概念的定义作为参照物。关于新闻摄影的定义,戈公振认为是“取得一事之要点”;(注释4)蒋齐生认为是“新闻形象的现场纪实”。(注释5)到二十世纪未,理论界公认新闻摄影的定义是“对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进行瞬间形象摄取并辅以文字说明予以报道的传播形式。”(注释6)除新闻摄影具有新闻的共性,如真实性、新闻性之外,“形象性和纪实性(或文献性)的统一是新闻摄影(在与其它新闻及艺术活动的关系和比较中)的根本特性”(注释7)。根据朱羽君在《电视采访学》一书中对视觉新闻采访的总结,包括新闻摄影与电视摄像共有的图像性质,(见《电视采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朱羽君雷蔚真1999年12月)就新闻摄影本身所具各的特点,并与“读图时代”的各种特征相集合,我们对新闻摄影的特性予以重新归纳:一、记录生活的“原生态”新闻摄影的高科技(融合光学、机械学、化学、电子学最高成就)决定了它的传播优势,最大可能地记录生活原始形态信息(原生态)并加以还原,尽管在记录与还原“原生态”的过程中,囚各种原因会产生信息的失真,但社会生活、自然界自身的现象与信息,在新闻摄影记录与传播中还是能够给予最大限度的保存与还原。对拍摄对象的摆布〔摆拍)就新闻纪实而言,严重违反记录生活“原生态”的基本原则。
2、摄影群体的人文精神
我在前言部分就提到:我们把镜头对准了社会的各个层面,因为摄影能最大限度地记录生活的“原生态”,使得照片成为战争、灾难、环境污染以及芸芸众生生活场景的真实写照,摄影记者也成为其目击者或现场证人。摄影促使社会重视现实存在的问题,摄影作为新闻、文化媒介为社会的健康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而摄影工作者成为最富牺牲精神、最富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的文化群体,他们的任务就是揭露丑恶现象,弘扬社会正气与真、善、美。摄影记者在现场要实现“亲历性”,就是说由于新闻摄影记者要对现场的时空加以物化传播,他就必须使自己与亲历的空间形成关系,这种空间关系直接影响画面的内容记载与传达。在这种情况下,摄影记者所谓客观记录的理想化状态就会被打破,他不再是单纯的记录者,而是具有一定思想,倾向性的社会的人。不论传统的、民族的、知识素养的,包括意识形态的痕迹都将在所摄取的画面中体砚,由此形成了个人的风格及审美情趣。
第二章新闻摄影的文化含量分析
摄影作品受不同文化因素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但其程度到底怎样?通过何种渠道发生作用?摄影记者看待事物变化发展的思维方式究竟有何不同?人们的看法并不一致。难题在于,由于文化体系的博大精深,我们很难找到一个与之相匹配的完备的理论框架,只能采撷其体系中某些精要和论点,尝试对新闻摄影的主客体进行一些探讨,进而通过一些个案的分析,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新闻摄影进行有益的比较。
第一节有关文化内容及实质
“文化”这个概念可分狭义和广义,狭义的文化主要就是指精神文化,对精神文化需要从结构上来加以分析,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个是形而上的层面,即文化的精神,那是不可言说的,但是又可以去体悟的,任何一种对文化精神的诊释都是一种尝试:另一是形而下的层面,即文化的形式,包括理论、语言的或某种形式的载体等等,这里,后者是对前者的一种表达,后者承载了前者,但这种表达总是有限的,不完全的,需要人通过领悟才能传达,需要人通过不断地追求和创造去实现和把握。正是由于文化的这种结构,随着历史变迁,原文化不断在发展的过程中失落和衰退,逐渐丧失着文化的原精神,同人的生理过程一样,原文化的生命在退色和衰老,这是不可抗拒的。中华文化历经数千年而不衰,这是指她的文化精神而言的,中华文化的躯壳要不断的塑造,内容要不断的更新,才能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文化正因为是一个随着时间和空间流动的系统,所以在本文中尽可能地把握它的含义—作者与读者的理解,其难度是相当大的。何谓传统文化精神?首先要了解传统。“传统”中的“传”,甲骨文金文中都有。《说文解字》与《尔雅.释言》均以传、遂互训,郭璞注:“皆传车骄马之名。”即指站上所备的车马,以便传递信息。“传”即蕴涵从一站传到另一站的意思,后引申为传授。《论语.学而》:“传不习乎?”韩愈《师说》:“传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亦有相传继续之意。“传统”由单一概念变为联结概念,是取“传”的相传继续和“统”的世代相继某种根本性的东西之意。这里说的“传统”是中国的古典含义,是指历代沿传下来的,具有根本性的模型、模式、准则的总和。“传统文化精神”是相对于传统文化现象而言的,“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所有文化现象中最精微的内在动力,是指导和推动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思想和观念。“文化精神”与一般常说的“国民精神”、“国民性”接近,其所指与“文化传统”的所指大略相当(但意义不同)。文化精神在概念上大略相当于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的自我意识(注释13)。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其实质定位就是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价值系统、思维方式、社会心理以及审美情趣等方面内在的基本特征。“中国传统文化或文化传统是一个庞然大物,首先必须分析它、解构它,然后才可能谈继承和建设,这才可能是文化上的‘转型性的创造”。五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形成背景,是在没有)“泛吸收其他古代不同文化信息和文化营养的特殊历史条件下,以独特的方式进行并成熟起来的。虽然,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经过几次民族大融合和外来宗教(佛教)所带来的机会,但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格调和内部规范早以定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已微乎其微。中国人究竞以怎样的眼光与态度看外部世界?其内涵与特质是什么?总是一代一代地自觉不自觉地以这种根深蒂固的文化心理来看待变化中的外部世界,这种先入为主的心理上的惰性,我们可以称为文化心理定式。每一个人都会感觉到中国人与西方人的文化差异,即使撇开一切生理性、物质性和制度性的差别,我们依然感觉到西方人与我们相去甚远,这种差异是一种无形的、难以捉摸的然而却又始终能够明显感受到的文化精神差异。例如西方人对宗教信仰的执著是我们这些习惯于无神论文化氛围的中国人始终难以理解的;同样西方人对中国人的深沉的伦理意识也深感困惑。这种文化差异毫无例外在新闻传播领域得到反映,在新闻实践中可以得到明显感受。
第二节文化对新闻摄影的内在规范
“文化”一词,最早见于西汉刘向的《说苑》:“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这里的文化指“文治教化”。与今天所说的文化是有区别的。在西方,“文化”概念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其本意是指为敬神而耕作所获得的一切东西,是与自然的存在的事物相对而言的,后引申到精神的领域。当时,文化还被理解为公民参加政治活动所具有的知识和能力。这样,文化最初就具有物质和精神活动产物的双层规定,被归结为人类所创造的精神物质产品,18世纪启蒙思想家把文化当作人类教养的标志,文化成了理性的表现。传统文化具有自身的规范性。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的整体把握,从纪实摄影的角度出发,我们能整理出四点基本要素,即“以人为本的人文传统”、“重直觉的整体思维方式”、“自强不息的民族心理”、“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它们用于分析纪实摄影的图片构成,剔除共有的内容,我们还可以留下独有的思想内涵。图片有着不同于其他信息符号载体的构成,光与影折射出大千世界形形色色的变化,照片一中不同深浅的色块成为视觉语言的基本单位,光、影、色等基本单位按照一定的规律组合,能构成具有特定民族、文化属性以及某种文化内涵的摄影画面。对于这四点基本的要素,本节由于篇幅只能给予一定的概括和叙述,随着以后文章的展开,还将结合一些具体的事例、分析逐步予以论述。与西方传播观念相比较,纪实摄影在传统文化规范性的影响下,在新闻传播领域存在的差异性是显而易见的,我们还很难分析出传统文化所导致的差异性到底有多大,但作为上层建筑的新闻传播和传播者,受到影响的因素除了文化传统以外,还有来自不同意识形态领域的熏陶与影响,这点是毫无疑问的事实,在东西方皆是如此。
第二章新闻摄影的文化含量分析...........9
第一节有关文化内容和实质...........9
第二节文化对新闻摄影的内在规范...........10
第三章文化传统价值取向对摄影报道的影响...........12
第一节有关价值传递与实现...........12
第二节灾难性摄影报道中的传统价值观...........13
第三节环保摄影报道中的传统自然观15
第四节新闻摄影报道中的道德伦理观...........16
第四章文化价值观与审美观对新闻摄影的影响...........19
第一节西方摄影思潮对传统文化的撞击...........19
第二节对西方摄影观的认同与异议...........21
结论
新闻摄影是一种很有吸引力的精神产品,大众传播效果显著。提高作品的文化含量,从人的方面而言,是促进和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从文化中的道德观角度说,“真善美”战胜“假丑恶”,这个关系不能颠倒;从具体实践说,抓拍加强现场气氛,使我们作品真实感人,抓拍本身是一种文化—纪实性的体现,其文化含量自然包含在其中,这样的作品更容易在传播中使受众产生共呜,传播者的思想意识也能得到满意的实现。
参考书目:
l、改革探索—中国新闻摄影论文集胡颖主编新华出版社1998年8月
2、《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童兵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叨年1月
3、《历史的奇迹—98全国抗洪抢险新闻摄影评选获奖集》新华出版社1998年12月
4、中国摄影报2000年合定本
5、《电视采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朱羽君雷蔚真1999年12月
6、《神旨的召感一西方文化的传统与演进》武汉大学出版社赵林1993年n月
7、《中国传统文化要略》法律出版社常兆玉1999年4月
8、《摘取世界新闻摄影大赛佳冠成功之路》刘庆云中国摄影出版社1996年2月
9、《世纪新梦》李泽厚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10月
10、《蒋齐生新闻摄影理论与其它》蒋齐生中国摄影出版社1996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