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评论被认为是当今最具生机和活力的文体,近年来活跃在各大媒体之中,无论是报纸还是网络,呈现出一派繁荣兴盛的景象。评论不是副刊文字,也绝非文学作品,而是一种新闻文体,是对时政的关注,是对民生的怜悯,是公众参与社会的发言,也是媒体阐述立场和观点、影响并引导舆论的旗帜。 在资讯过剩的时代,网络的异军突起,使得平面媒体在新闻的实效和数量上失去了优势,转而追求内容和质量。信息可以共享,而分析和判断是其他媒体所不可共享的,因此,评论成为报纸拓宽发展空间的新的着力点。作为一种直接表达个体意见的有效形式,评论日益受到报纸的重视,开发“观点市场”成为报纸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制胜的武器,也能够使报纸在众多媒体中脱颖而出。评论已成为新闻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且开始占据越来越多的版面,很多报纸纷纷在增加言论数量、提高言论质量等方面下功夫,设立评论专栏,开辟评论专版,通过发展评论来开拓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反映和干预社会生活。
都市报的评论与传统报纸的评论有很大的区别。传统的严肃报纸也非常重视评论,但这类评论基本上是政府观点的表达,特别是涉及重大社会事件时,报纸的评论就是政府立场的直接反映,报纸评论因此成为政府宣传最有利的工具。而都市报则不同,在其初创阶段,是完全忽视评论的作用的。都市报的创办,主要是出于比较单纯的经济原因,加上一定程度的政治原因:20 世纪80 年代,长期依赖国家财政支持的新闻传媒业逐渐走向市场化,运作经费成为一个急迫的问题;而与此同时,严肃报纸发行量的下滑以及普通大众的疏离,迫使报社寻求以别样的方式建立起与市场、与大众的联系,“面对报纸从买方市场向卖方市场转变、报纸由财政拨款向自负盈亏转变的局面,党报为了在新闻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充分利用新闻资源,表达多种声音,很多机关报一改传统办报思想和观念,以办新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都市报来支撑母报,试图夺回失去的受众。”
第二章 公共性理念及判断维度
第一节 公共性
当前,“公共性”在学界成为当红术语,于此相关的带有“公共”字眼的词汇例如“公共领域”、“公共空间”、“公共权力”等,跨越了各类学科边界,在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领域中频频出现。当然,这并不是一种偶然巧合或者是对西方学术思潮的盲目追随,而是反映了我们这个时代一种迫切的现实需求和文化诉求。正如有学者所说,“公共性”问题的多维度呈现实际上意味着,“在我们这个时代公共性本身成了一个问题,一个值得我们认真对待的问题,公共性问题的触角几乎伸展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公共性”这一概念开始走入新闻传播研究者的视野,可以追溯到哈贝马斯 1961 年写的著作《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他把“公共性”作为把握“公共领域”复杂结构的核心范畴,认为公共性本身就表现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即公共领域,它和私人领域相对立。公共领域是由私人集合而成的公众的领域,是“我们的社会生活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像公共意见重要的事物能够形成。”因此,“公共领域说到底就是公共舆论的领域”。
总结哈贝马斯的公共性思想,公共性的概念在他那里是作为一种民主原则与机制来使用的,它涉及公众利益有关的建制以及公众的对话与批判活动,这里,公共性意味着一个公众的公开批判、理性对话与交流进而形成公共意见或者公众舆论的民主原则与过程,因为“本来意义上的公共性是一种民主原则,这倒不是因为有了公共性,每个人一般都能有平等的机会表达其个人倾向、愿望和信念——即意见;只有当这些个人意见通过公众批判而变成公众舆论时,公共性才能实现”。这就是哈贝马斯推崇的“批判的公共性”概念。在这里,公共性表现出一个公众批判和理性对话的过程,即让公开事实接受具有批判意识的公众的监督过程。通过公众的理性判断和对话,形成公共意见或者舆论,并通过公共舆论实现对国家、社会的民主监督和影响,这就是哈贝马斯公共性思想的核心,它实际上体现了哈贝马斯一直倡导的话语民主思想。
目录
第三章 《江南晚报》评论生产的公共性研究 ..................................................................... 18
第一节 《江南晚报》及其评论版的发展 .................................................................................. 18
一、《江南晚报》的发展历程与报刊特色 ............................................................................ 18
二、《江南晚报》评论版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 19
第二节 制作理念与组织架构 ...................................................................................................... 20
一、栏目定位.......................................................................................................................... 20
二、组织架构.......................................................................................................................... 20
三、稿件来源.......................................................................................................................... 21
第三节 生产过程及公共性分析 .................................................................................................. 21
一、生产过程介绍 .................................................................................................................. 21
二、生产过程的公共性分析 .................................................................................................. 22
························································································································
结论
评论特别是“读者来论”,其最大好处就是能有众多不同阶层的公民所发出的不同的声音,但事实上,由于写作条件、生活方式的原因,“读者来论”和“八方来谏”并非都出自普通公众之手,而是主要由媒体编辑、司法工作者和大学教师这三大人群扮演。普通公众专业知识的欠缺以及写作素养的匮乏,对新闻事件的评析往往只能浮于表面或者缺少可读性,致使评论编辑不得不采用知识分子的稿件,从而保证评论的质量,能够向读者提供相对专业和富有深度的观点。只有在稿件质量相近、评论观点相似的情况下,报社才会优先刊登陌生作者的文章。“报社也欢迎广大读者来稿,但是稿件数量很多,质量却真的很有限。”作为评论版的编辑,也有无奈。新闻评论是公民表达自己意愿的一种直接方式,公众成为言说的主体,是新闻评论公共性实现的保证。这既解决了谁在说话的问题,也解决了对谁说话和为谁说话的问题。媒体从业人员或者学者对新闻评论的写作较之普通读者可能更为敏锐,更能说到点子上,但如果报纸上经常出现同样的名字,公众只是作为“倾听者”,那就与公共表达的平等性,即每一个公民都享受平等地参与媒体评论的写作产生了矛盾,新闻评论公共性的实现是可疑的。
通过对这一年评论版的分析,可以看出《江南晚报》评论版所主导的公共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所代表的只是一个准公众舆论空间,并不完全代表公众舆论的真实发生情形。也就是说,《江南晚报》创造了一个形式上很美的公共空间,对外开放,公众貌似可以自由投稿,获得准入这个空间的机会,但却不能公平地获得发言的机会,不能畅所欲言,不能交流切磋,不能用舆论的利剑监督公共权力,不能很好地维护公共利益。因此,报纸所呈现的公共性其实是有限的公共性。形式上扩大的传播空间,能否保障公共空间的同等扩大,是值得怀疑的。
公共性视角下的都市报评论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公共性,都市报,评论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