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核心概念及相关理论概述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网络社会
社会发展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建造了一个新兴的社会结构体系——网络社会(Thenetwork society),它是一个具有高度灵活性的开放系统①。曼纽尔·卡斯特认为网络社会是一个流动信息组成的脱域空间,并从时空地域、社会认同、逻辑结构、权力运作路径等方面对社会形态进行重新建构②。网络社会是依赖于现实社会的客观存在,是现实社会在网络上的映射,相较于现实社会更加开放平等,交往活动不受空间的限制。现实社会是一个可以触碰得到的客观世界,依靠客观物质生存和发展。构成现实社会的一个基础就是人类的群居活动,那么网络社会作为现实社会的延伸,其形成的必要条件自然也是人类的群居活动,但是构成网络社会的人是区别于现实社会的虚拟人。尽管网络社会为人们带来前所未有的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但它始终是不能代替人们生活的现实社会。
综上所述,本文在论述中所指的网络社会是人类在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建造的一种实现虚拟互动的社会关系网络,它具备现实社会所没有的虚拟性、匿名性、高度自由性和高传播性等特征,是一种新型的社会结构。简单来说,网络社会就是一种与现实社会相对应的新型社会结构。
(二)网络暴力
根据《辞海》的解释,暴力是指行为主体通过客观实在的物理力量对他人人身、财产造成的实在伤害。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应运而生,暴力内容开始在网络社会蔓延,进而生成网络暴力。一些学者将网络暴力的表现区分为四种类型:由网络引起的线下实体伤害、网络言语攻击、网络骚扰和网络色情③。
就目前所出现的网络暴力事件来看,其来源多是个体或群体在现实社会中违反法律法规或者是触碰道德底线,由网民公布在微博平台、论坛、MSN 或其他虚拟社区,并参与公开或私密的在线交流。如果这个时候网民对事件做出客观理性的评论,这种行为尚未构成“网络暴力”。反之,如果网民的行为突破道德底线发表非理性言论,这种网络行为一旦聚集起来将会转化成网络暴力,对当事人的精神状态和生活秩序造成严重负面影响。
.......................
二、相关理论概述
(一)沉默的螺旋理论
沉默的螺旋理论(the spiral of science)是由诺埃勒·诺依曼(Noelle Neumann)提出的,它试图揭示舆论的形成机制,以及大众传媒对舆论形成的影响①。该理论认为,对于一个有争议的议题,少数派会因为惧怕受到来自其他人的排挤而不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多数派则恰恰相反。而媒体恰恰关注的是多数派所发表的言论,即关注主流观点,于是少数派的声音由于被忽视变的越来越小,直至消失。
“沉默的螺旋”理论是基于这样一种假设:大多数个人都有对孤立的恐惧,人们会力图避免由于单独持有某些态度和信念而被孤立,在任何时候都会试图评估意见。人们的行为会受到他们对评估的影响,要么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要么保持沉默。一个被群体孤立的人即使受到诱惑也能很坚决的拒绝,但是当他融入到一个群体中,个体思想被群体同化,出于“法不责众”和“畸形的正义”的心理他们会去做一些现实社会中不敢尝试的事情,不论事情是否触犯法律,亦或突破道德底线。网络社会的形成并没有削弱沉默螺旋的的效应,反而加强了螺旋的过程,而网络暴力的传播就是沉默的螺旋所起的作用。
(二)善治理论
在全球化背景下,政府的管理能力是有限的,“善治”(good governmence)就是为了针对政府的有限能力,应对治理困难而出现的,它是现代化治理的一种理想状态。“善治理论”是政府、公民、社会三者之间良性互动的新型公共管理关系。其本质是政府与公民、与社会组织之间关系的重新组建,并且将还权于民、还政于民的思想贯穿于整个理论当中。他们三者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共同治理,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公共利益的需求。
...........................
第二章 网络暴力的表现及现实危害分析
一、网络暴力经典案例分析
探索我国在网络暴力治理过程中存在的现实困境和今后网络暴力出现时能有有效的应对策略,离不开对网络暴力经典案例的分析。通过对具体案例分析,了解网络暴力事件发生的过程,进而发现网络暴力治理存在的缺陷,为网络暴力的治理寻求有效、科学、长远的治理策略。在此基础上,本文选取 2018 年发生的“35 岁女医生自杀事件”这一相对经典的案例做一分析。
(一)案情回顾
2018 年 8 月 20 号,四川德阳的安医生与其丈夫去游泳,泳池里两个年龄为 13岁左右的男生冒犯了安医生。安医生让他们道歉,男生拒绝并朝其吐口水,安医生丈夫气不过,将男孩头按向水里并扇了耳光。男孩叫来父母,在更衣室对安女士进行殴打,随后公权力机关介入调和,安医生夫妇道歉,双方握手言和。后男孩父母出尔反尔,到安医生和丈夫单位大吵大闹,要求单位对二人严肃处理。之后男孩父母将剪辑过的视频发布在网上,并传递出是自己孩子不小心撞了安女士,并被安女士丈夫暴揍的信号。该视频被大量网民群众转发和评论,引发热议,网民对安女士口诛笔伐,进行道德审判、人肉搜索,严重侵犯安女士的人格尊严。最后安女士不堪重负,自杀身亡。但是出人意料的是,事件出现了反转,安女士离世后,舆论急速降温。随后,该事件被爆出完整视频,受害者变为加害人,曾经攻击安医生的人迅速倒戈,转而将矛头指向男孩父母。
(二)案情分析
1、网络暴力的发酵演变过程
通过对“35 岁女医生自杀事件”的梳理,可以看出整个事件经历了开端、发展、高潮,直至慢慢平息的过程,对应从网民的无知正义开始,经过媒体助力、发展成为网络暴力,终于酿成悲剧的全过程。
(1)开端:无知正义
在以往发生过网络暴力事件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不知真相的网民群众举着正义的大旗对社会出现的有违道德或者是不公的事件发声。起初,网民在参与事件评论时是带着正义与善意的,为维护弱者的利益而抨击当事人。例如在“35 岁女医生自杀”的事件当中,网民群众起初看到的是女医生及其丈夫以大欺小,这种情景更贴近人们的生活,容易激起人们保护弱者的同情心,引导群众为弱者打抱不平。但是,这些看似正义的行为却是网民在不清楚事情真相的情况下的非理性举动,极易形成恶性群体性事件,促使网络行为演变为网络暴力,影响社会秩序。
.......................
二、网络暴力的表现形式
在互联网时代,各类网络集群方式不断涌现,人与人的沟通方式越来越迅速便捷,但是在这种沟通模式下产生的成本却越来越大。网络用户每天都要面对实时更新的海量信息,但是又有多少人会去核实信息的真实性?由于在网络空间进行的对话往往能够即时得到回应,而且一旦发布在网上并受到关注,这样形成的文字内容将无法抹去,所以网络空间才更加容易让人走向极端。网上发言者为了辩护自己说过的话,往往会变的固执,导致产生语言攻击行为,进而演变为网络暴力。此外,由于处在网络空间,缺少作为社会控制基础的非语言线索,就使得在这个空间更容易发生肆无忌惮的行为①,催生网络暴力。
(一)肆意蔓延的网络谣言
网络世界是一个充满娱乐气息的场所,在这里,所有可能出现的行为、话语都将以娱乐的方式呈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而且我们时常谈论的时事政治、新闻体育、宗教信仰都心甘情愿的成为娱乐的附庸,导致出现的结果就是我们终将成为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②。在互联网中,80%的话语基本都是由 20%的人群发出的,网络谣言,在匿名的网络空间像病菌一样扩散。正如《围城》所言:流言这东西比流感的传播的速度更快,蕴含的能量比流星更大;比流氓更具有恶意,比流产更能让人心力交瘁。
由于互联网的包容性,每个人都可以在网上分享自己获得的信息,所以各种信息都在网络上迅猛增长。自媒体时代,信息通过各种社交平台,在传播的过程中难免会歪曲信息本意而成为人人避而不及的谣言,而整个网络体系缺少对谣言的辨别机制,使得出现在网上的海量信息亦真亦假,让人难以分辨。再者,网络空间所具备的特性还会给一些毫无根据的小道消息提供一个栖身之地。例如 2018 年“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中,在官方还没有出具调查结果时,一些媒体为抢占头条、赚取流量,便发布了一张穿着高跟鞋的女司机坐在被撞的严重变形的小轿车旁边的照片,一时间“公交避让”、“女司机逆行”的帖子开始在网上疯狂涌现。同时,包括官媒在内的多家媒体在没查清楚真相的情况下也纷纷转载,促使谣言不断被强化。处于网络时代的谣言,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大、受众遍布广,一旦产生就很难被辟谣①,这很容易对社会秩序造成混乱,引发社会问题。
............................
一、治理主体单一,治理手段滞后.....................................24
二、参与主体广泛,治理意识薄弱.............................24
三、网络平台缺少责任意识............................25
第四章 国外治理网络暴力的经验借鉴............................28
一、国外先进经验简介.................28
(一)美国....................................28
(二)英国....................................29
第五章 虚实结合、协同治理的路径设计............................32
一、“虚实结合、协同治理”及其路径优势....................................32
(一)何为“虚实结合、协同治理”.....................................32
(二)虚实结合、协同治理的路径优势....................................33
第五章 虚实结合、协同治理的路径设计
一、“虚实结合、协同治理”及其路径优势
(一)何为“虚实结合、协同治理”
网络社会的管理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取得网络暴力的有效治理关键在于网民是否自律及虚拟和现实的结合①。“虚拟”一词在网络社会中并不少见,它与“真实”相对应,超越现实的实在性而存在,是一种通过理性具体而成建构成,但又不具备现实社会那种客观感知性的符号化的存在②。“现实”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它与“虚拟”辩证统一,和谐共生。“虚拟”与“现实”是网络环境下人类生存的两种形态,网络社会其实就是现实社会的延伸,二者之间双向互动,交互连接,相互作用,在现实社会发生的行为都会迅速反映到网络社会,并迅速扩散。
加强对网络社会的管理,首先要做的是创新管理模式,虚实结合就是其一。虚实结合的管理模式就是要积极探索并构建现实化的管理,实现管理对象从单一的线上管理向统筹线上线下共同管理的管理模式③。虽然网络社会是依托网络而存在的,但是在网络中发生的事件都是由现实社会中的人主导的,主要体现在在网络社会中宣泄的情绪以及种种矛盾都是来自现实社会,而且发酵成网络暴力的事件,都是现实社会的事件经由网络渲染而被夸大之后形成的。总的来说,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的一面镜子,是现实社会的延伸,提升网络暴力治理的能力,就必须要将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共同管理,同步推进网络工作与现实工作的进展。
.........................
结语
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发展为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我们在享受互联网给人们带来的便捷的同时,也无法避免其消极影响。最为突出的就是网络暴力,从最开始的网络舆论,逐渐通过网络蔓延,网络暴力在给人们带来损害的同时,也给管理者带来了治理的困境。本文在总结网络暴力所带来的现实危害后,结合相关的治理理论,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探析目前我国网络暴力治理的成效与不足,明确表明网络暴力的治理面临着困难,但也存在着希望,因此,网络暴力的治理仍重而道远,但是对于网络暴力治理的方法需要创新。基于此,本文指出:
(一)网络暴力带来的危害不容小觑
根据文章内容,网络暴力带来的危害可以总结为:毁损人权,扭曲道德、引发社会漠视、扰乱网络环境,动摇司法权威、阻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其中,网络暴力带来的危害从受害人角度分析主要包括:网络暴力会侵犯当事人私权,降低其社会评价,引来“网络喷子”无休止的谩骂,损害身心健康,更甚者还会危及生命。
(二)网络暴力治理面临的障碍性因素
当前,我国网络暴力治理的障碍性因素主要有治理主体单一,手段滞后、参与主体广泛,治理意识薄弱、媒体重利益轻责任,还有缺少网络暴力治理的相关法律。以往网络暴力的治理主体只有政府单位单方面执行操控,导致网络暴力治理可操作性较低,加上网络平台的审核工作和自律体系不够完善,致使对开展网络暴力的治理工作被动性很强。
(三)网络暴力治理需要多方联动
当前根据网络暴力治理所反映出来的问题,要想效率更高的完场治理工作,就要形成以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公民群体,媒体平台的多方联动,并且在治理手段上实现创新。
虽然网络暴力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但是对它的研究并不全面,所以检索到的文献尚有不足,研究存在以偏概全的问题。同时,论文内容阐述多为理论分析,缺乏调研数据的支撑。最后,由于自身理论知识及逻辑思维的局限性,运用相关理论的的能力不足,对于提出的网络暴力的治理路径比较浅显。今后将继续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深化实践的补充和探索,力求使论文更加完善和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