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最新行政管理专业硕士论文范例3篇:第三部门参与社会养老服务供给问题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6153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2017最新行政管理专业硕士论文范例一:第三部门参与社会养老服务供给问题研究

第 1 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1.1.1 选题缘由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入,医疗保健发展迅速,人口平均寿命持续增长,老年人口规模也日益庞大。老年人口已经成为我国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按照联合国的标准,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年龄在 60 岁以上人口达到总人口的 10 个百分点或 65 岁以上的人口达到 7 个百分点就表示该国家(或地区)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照此标准的话,我国在本世纪初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的行列。因为我国的人口基数大,所以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老龄人口数目绝对压倒一切。而且预计,我国 65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到 2020 年将达到总人口比例的 11.9%,2030 年为 16.2%,2040 年为 22.2%,到 2050 年,该比例将达到 23.7%,到那个时侯我国的老龄人群会非常庞大,国家也会跨入重度老龄化的行列。而且 ,与发达国家老龄化社会情况不同的是,发达国家的老龄化大都是在国家经济高度发达以及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基础之上,国家有能力解决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属于“先富后老”。例如日本是在人均 GDP 达到近 2000 多美元时才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在 65 岁以上人口的比例达到 14%时,人均 GDP 为 38555 美元,而我国在 1999 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 GDP 仅仅 865 美元。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比例的逐步升高,人口老龄化导致的诸多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其中以养老问题最为突出。老龄化问题将会给我国的养老服务事业带来极大的压力和考验。然而,由于传统的家庭结构模式的变化和劳动力要素流动性的加速,使子女无暇照顾年老的父母,越来越多的家庭离散化。子女很难有时间陪伴在老人身边,减弱了家庭原有的养老功能。养老院的养老服务质量差异较大,无法满足巨大的养老需求;同时,因为缺乏足够的资金和人力,由政府包揽负责的养老方式也无法继续进行。在这样的背景下,积极培育第三部门的发展,促进第三部门参与社会养老服务的供给,是解决我国养老难题的有效途径。
选题的理论意义:我国的第三部门较西方国家来说起步较晚,目前有关政府和第三部门的学术研究正处于探索期,对其研究大多是通过学习西方发达国家成熟的经验。但是,由于我国第三部门发展的背景与西方国家有极大的差别,所以从本国特殊国情出发,对第三部门进行了理论研究成了政治、经济、社会等多学科的研究课题。本文从社会养老服务供给的角度出发,论述第三部门在社会养老服务供给中的作用以及积极扶持第三部门参与社会养老服务供给的意义,探索第三部门参与公共服务供给的机制与原理,可以补充关于第三部门参与供给公共服务的相关理论体系。增加了对我国第三部门的研究深度和广度。
实践意义:完善第三部门参与公共服务供给的理论,有利于推进政府进一步转变职能,对我国的服务型政府建设具有重大作用。在公共服务供给的问题上,第三部门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怎样发挥作用、以及政府如何定位与第三部门的关系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立足本国国情,从第三部门参与社会养老服务的供给问题出发分析了第三部门参与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完善我国公共服务的供给模式、缓解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压力等方面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

1.2 文章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2.1 研究的思路
本篇文章是在阅读大量国内外文献基础上,客观分析了我国老龄化背景下的社会养老服务供给情况以及我国第三部门参与社会养老服务供给存在的现实问题。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背景、选题意义和研究思路、方法;第二部分对“第三部门”“养老服务”两个基本概念以及第三部门参与社会养老服务供给的理论基础进行了详细论述;第三部分介绍了我国的养老服务供给现状及积极扶持第三部门参与社会养老服务供给的意义;第四部分介绍了我国第三部门参与社会养老服务供给过程中问题并且详细分析了问题形成的原因;第五部分介绍西方发达国家第三部门参与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最后一部分提出了第三部门参与社会养老服务供给的对策思考。
1.2.2 研究的方法
本文运用到的研究方法有:
(1)文献分析法
本文是在阅读了第三部门、养老服务等相关问题的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形成了文章的基本架构。论文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的论述也是来源于不同专家、学者的专著、论文等相关文献资料。文章的具体论证也是在查阅了本论题相关的书刊、杂志和学术论文等文献资料以及政府规章、统计数据等基础上形成的。可以说,文献分析法是本文最关键、最重要的研究方法。
(2)比较研究法
本文分析了日本、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第三部门参与社会养老服务供给的先进经验,同时对比了我国的第三部门和老龄化现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力图找出适合我国现实的经验借鉴。
(3)理论联系实际分析法
本文立足于本国社会养老服务供给的实践,并在此实践的基础上做出了相关的理论分析,同时对发达国家第三部门参与社会养老服务供给的经验进行了分析总结。在现有成熟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第三部门参与社会养老服务供给的可行性的对策。
............................

第 2 章 第三部门参与社会养老服务供给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第三部门参与社会养老服务的内涵
2.1.1 第三部门的含义
(1)概念
现代意义上的第三部门( The Third Sector) 兴起于 20 世纪 60、70 年代的西方。这是一个包容性非常强的概念,学界有关于第三部门多种不同的称谓,例如“独立部门”、“非营利组织”、“志愿组织”、“利他的部门”等。最早提出“第三部门”这一概念的是美国著名学者T·列维特(T·Levitt)。此前人们通常习惯于把社会组织分为非公即私或非私即公这两大类。Levitt 则认为这种划分太过于粗漏,把大量的处于政府和企业中间的非公亦非私的这类社会组织忽略了。这类社会组织从事的工作是那些由于种种原因政府和企业做不好甚至是不愿做的事。Levitt 将这种类型的组织定义为“第三部门”。这一概念后来逐渐被美国的学术界所接受和广泛传播。美国另一位学者—莱斯特·塞拉蒙(Lester·W·Salamon)认为,第三部门是指那些有具自我管理能力的私人组织。它们并不以为组织成员谋取利益或分配利润为目标,而是政府组织之外的以公共目标为诉求的私人组织。
由于我国具有特有的文化传统和政治、经济制度,不能简单地照搬西方国家关于第三部门的定义。对于第三部门的概念,目前国内主要存在着以下几种观点:一是以王绍光学者为代表的“特征说”,认为具备自治性、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以及志愿性等几大特征的社会组织就是第三部门;第二种观点是采用简单的排除法来进行界定,即政府作为第一部门,企业作为第二部门,其余一切社会组织都是第三部门;①第三种观点主要以著名学者秦晖为代表,他们使用志愿与强制和公益与私益这四个指标来进行判定,认为第三部门是具有志愿和公益这两个维度特征的组织;第四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康晓光先生,他认为应该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借助公共物品、私人物品的概念来为各个部门划分疆域。这种观点认为满足以下几个条件就可以界定为第三部门,它们是:依法成立的正式组织;具有一定的独立自治性;从事的是非营利性的活动;符合志愿性以及公益性的要求。清华大学 NGO 研究所的学者王名则认为,第三部门应该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从事那些公益性或互助性的活动,不从属于国家党政体系的正式组织 。”
本文中的“第三部门”是指广泛意义上的第三部门。通常认为,政府代表公共力量,被称为第一部门;第二部门是指代表市场力量的企业;而除这两者之外的社会组织为“第三域”或“第三部门”。“第三部门”对于我国来说还是新生事物,是私人组织、非营利组织和非政府的集合体。
...........................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2.1 国外的相关研究
(1)国外关于第三部门的相关研究
国外对于第三部门的研究开始于 20 世纪 70 年代。在关于第三部门的产生和发展方面:韦斯布罗德(Weisbrod)最早从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角度来解释第三部门存在的原因,并采用剩余分析的策略来论证第三部门存在的必要性。美国耶鲁大学的汉斯曼教授认为第三部门的存在是防止契约失灵的重要手段。②罗斯·阿德曼(Rose·Ackeiman)则认为第三部门的创始者为了传递他们所信奉的价值和理念才创造的第三部门。
(2)国外关于养老服务方面的研究
他们在服务供给主体方面研究成果丰富。由于西方国家在 20 世纪 70 年代出现的“福利危机”,使人们对于原来的由政府统包统揽供给公共服务产生了反思和质疑。相关的研究方向也发生了转变,养老服务供给主体的研究也从政府过渡到社区、市场以及第三部门等多方面,对于养老服务的研究重点也集中到了多元化的养老服务供给主体的研究上。
(3)国外有关第三部门参与养老服务的研究
美国的霍普金斯大学教授莱斯特·M·萨拉蒙,是政府行为和第三部门研究的著名专家和代表性人物,他提出了第三方管理理论。该理论认为政府与第三部门应该在合作的基础上共同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在西方国家遭遇“福利危机”后,沃尔芬德提出了志愿组织可以是社会福利提供者之一的思想。罗斯则认为“福利提供的主体除了政府以外,家庭、市场等各类社会组织也应作为主体之一。①”德国学者伊瓦斯提出的福利主义四分法,正式将第三部门视为社会养老服务供给的一个重要生力军。
在第三部门发展过程方面:清华大学学者王名、贾西津等在 2002 年通过调查发现,中国非政府组织在社会转型中存在基本价值与制度建构等方面的缺陷,以及非政府组织自身理念的缺乏和政府改革之后引发的中国非政府组织存在能力与资源不足、缺乏自治和发展不平衡等问题。②在第三部门与政府关系方面:黄浩明认为政府应该与有能力提供公共服务的第三部门建立合作关系,政府在这个开放公共服务环境中扮演的角色应该是裁判员,而不应该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第三部门所扮演的应该是运动员的角色,他们的合作对他们自身以及对社会都是有利的。
........................

第 3 章 我国的养老现状及积极扶持第三部门参与社会养老服务供给的意义.... 11
3.1 我国的养老服务供给的现状 ....................................... 11
3.1.1 养老服务存在严重的供需矛盾............................... 11
3.1.2 管理体制僵化,配套的法律政策不完善....................... 12
第 4 章 第三部门参与社会养老服务供给的困境及其成因.................... 16
4.1 第三部门参与养老服务供给面临的困境 ............................. 16
4.1.1 第三部门对于社会养老服务供给的参与度不高 ................ 16
4.1.2 第三部门参与社会养老服务供给的能力不足................... 16
第 5 章 发达国家第三部门参与社会养老服务供给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21
5.1 发达国家第三部门参与社会养老服务供给的经验 ..................... 21
5.1.1 日本第三部门的参与经验................................... 21
5.1.2 美国第三部门的参与经验................................... 22

第 6 章 第三部门参与社会养老服务供给的对策思考

6.1 完善第三部门参与社会养老服务供给的法制体系
第三部门的良性发展离不幵健全的法律制度环境的支撑。发达国家关于第三部门以及养老的法律体系已经比较成熟。不仅规定了第三部门的使命与活动宗旨,养老服务过程中政府、第三部门以及家庭各自的权利义务,而且还明确规定了对第三部门的社会监管及评估方法等,不仅为第三部门参与养老服务提供了充分的法律依据,而且还为评估后续的参与效果提供了详细的标准和原则。相比之下,我国这方面的法律、法规确实存在很大的欠缺。因此为了第三部门在社会养老服务供给中能够更好的发挥自身的作用,政府应当结合我国第三部门自身的特点,尽快出台完善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应的政府规章、条例,配套的宏观政策等来作为第三部门参与养老服务供给的法律依据。具体而言,政府应当严格规范参与社会养老服务供给的第三部门的成立条件、服务流程、收费标准等,同时对于补贴对象、补贴标准以及补贴办法等具体细节也要有明确的规定。此外,还应该完善第三部门的专职工作人员的工资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政策。
另外,如果参与养老服务供给的第三部门组织者不具备应有的社会责任感、没有对老年人的敬爱之心,那么这些组织对于社会养老服务的参与过程就不可能做到尽心尽力,它们所提供服务的品质也就可能会存在很大问题。为了规避这方面的风险,让参与社会养老服务供给的第三部门提供的服务能够满足社会和民众的需求,政府必须建立相应的监管体系,完善第三部门参与社会养老服务供给的准入、监管、退出机制。对参与社会养老服务供给的第三部门,从最初的机构成立、到随后的组织管理再到民众最关心的服务质量等都要严格规范。同时还要对从事社会养老服务人员所需要的技能条件做出明确规定,如实行职业资格考试认证制度。此外,对于违规行为的处罚方面,首先,是明确哪些行为是违规的,其次要明确的是对已有的违规行为应该如何处罚。对于参与社会养老服务供给并享受到优惠政策的第三部门,如果它们不能按规定提供养老服务的,就取消它们享受优惠的资格,并且要勒令其退还所获的补贴资金,对于情节严重的可以处以罚款并将情况录入当地信用信息系统。只有严格规范第三部门参与社会养老服务供给的过程,对违规行为绝不轻易放过。这样才能为服务者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才能有效提高我国社会养老服务的供给品质,才能够让老年群体享受到满意的养老服务。这样不仅有利于增加养老服务的有效供给,也有利于社会养老服务需求的满足。
...........................

结束语
年老是我们每一个自然人都会面临的难题,养老问题的解决不仅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更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为了解决我国“未富先老”、高龄化、空巢化等特殊背景下养老需求不断扩张与供给严重不足的矛盾,不仅需要政府充分发挥自身的力量,还需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资源的参与。特别是像第三部门这样的具有志愿性、公益性的社会组织,有能力也有意愿加入到养老服务的大军。政府应该尽其所能为第三部门提供更完善的法律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让第三部门能够更好的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人民的幸福生活贡献自身的力量。同时第三部门也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以更优质的养老服务来争取民众的认同和社会的支持。
参考文献(略)

2017最新行政管理专业硕士论文范例二:大数据时代政府治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选题背景
2015 年 5 月 8 日,国务院提出《中国制造 2025》规划,指出当前制造业正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引领着行业变革,推动产业模式、生产方式、商业模式的转型升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就要求各个国家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大数据、三维(3D)打印、云计算、互联网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大数据时代是变革的时代,政府的博弈对象是时刻都在变化的数据信息,这将倒逼政府变革治理方式,提升治理能力。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数据资产的重要性,数据管理被提升到战略高度,大数据务必会在政府治理领域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1.1.2 选题意义
作为国家治理工具的大数据是一种积极的治理资源,在政府治理能力建设上具有广阔的运用前景和发展空间。本论文选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理论意义
“信息爆炸”使大数据时代的人们应接不暇,数据的巨量、多样及快速传递所造成的各种矛盾与问题,使现代社会又陷入新的治理困境之中。研究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政府治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探索适合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社会发展路径,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政府治理的相关理论,为社会发展路径的创新,以及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提供新的理论视角。
(2)实践意义
数据管理将为政府治理提供“智能化”的技术保障,改变以往的政府形态和组织模式,进而变革政府治理模式。长远来看,大数据将影响到政府自身管理以及政府职能等多个方面。除了上述“红利”之外,政府也要应对海量数据带来的诸如数据安全隐患、数据独裁、数据开放和共享、数据技术等方面的问题。如何才能行之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是政府治理面临的新挑战。
因此,研究这个论题,对政府如何准确辨析新形势,快速应对新变化,正确采取新措施等问题有重要的意义。
........................

1.2研究方法与思路
1.2.1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文通过对国内外大数据以及政府治理方面相关的著作、文献的研究,形成了大致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向。通过对目前大数据领域研究成果的宏观把握,从而展开相对有针对性地研究。在更深入和全面地汲取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和创新,形成自己的观点。
(2)案例分析法
本文通过个别案例来探讨大数据时代对政府治理的影响。例如在探讨大数据时代给政府治理带来的机遇方面,每个机遇都引入一个例子;在说明大数据时代给政府治理带来的挑战方面,引入了美国苹果公司的定位功能威胁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的问题。通过个案的分析、对比、归纳和总结,可以更形象地突出主题,指出问题,并且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3)经验总结法
大数据时代,每个人都是被影响者。作为大数据时代的受益者,我将自己在参与公共事件和接触媒体的习惯方式上的变化纳入到文章的研究中来,通过搜集和整理相关信息,使文章可以更加生动和丰富。
1.2.2研究思路
本文首先对国内外与政府治理及大数据有关的文献进行了梳理,论述了此研究论题的意义、思路及创新点;其次阐述了大数据和政府治理相关的概念特征,分析了大数据和政府治理的关系。再次,系统阐述了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政府治理面临的机遇和存在的挑战。最后,立足于大数据的时代背景提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对策建议。
..............................

第二章 大数据与政府治理的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大数据
大数据是信息社会发展的新兴产物,在大数据发展的初始时期,各行各业对大数据都有独到的见解,侧重点也不同,并未形成统一完备的理论体系,所以无法准确界定大数据的概念。
研究大数据的先驱——麦肯锡公司在其报告《Big data: he nextfrontier forinnovation, competition, and productivity》中对大数据定义是:大数据指的是大小超出常规的数据库工具获取、存储、管理和分析能力的数据集。但它同时强调,并不是说一定要超过特定 TB 值的数据集才能算是大数据。
国际数据公司(IDC)从大数据的四个特征来定义,即海量的数据规模(Volume)、快速的数据流转和动态的数据体系(Velocity)、多样的数据类型(Variety)、巨大的数据价值(Value)。
亚马逊公司的大数据科学家 John Rauser 给出了一个简单的定义:大数据是任何超过了一台计算机处理能力的数据量。
维基百科的定义:“巨量资料(big data),或称大数据,指的是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
综上所述,对大数据的概念界定,见仁见智。“大”是大数据的一个重要特征,但远远不是全部。
2.1.2 大数据时代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各领域的数据都实现了爆炸性的增长。同时,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云计算和物联网的普及,数据增长更是实现了由量变到质变的转换,这些无疑都在宣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生产力发展水平是一个时代的本质特征,劳动工具是衡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特别表现在劳动资料或者说生产工具的发展上。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已成为十分重要的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人类社会经过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大机器时代,进入到当今的信息时代。大数据作为一种新的劳动资料和生产工具,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断体现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这就是为什么大数据时代能被称之为一个时代的原因。
最早提出大数据时代到来的是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麦肯锡称:“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现在我们通常以大数据时代来描述和定义信息时代产生的海量数量。大数据时代,数据的价值堪比石油和黄金。在这个时代,数据技术使得一切可被量化,未来发生的事情可被预测,一些事件可被控制。发育于信息技术的日臻成熟,大数据时代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绝不会只限于技术层面,这个时代还为我们看待世界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法。
...........................

2.2 理论基础
2.2.1 治理理论
治理指的是各种各样的公共的、私人的个人和机构进行管理共同事务的方式总和。治理的目的是调和不同利益,消解矛盾。一方面,治理包括有权迫使人服从正式的制度和规则;另一方面,也包括不同的人同意,或者以为符合自身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的安排。从本质上来说,治理是一种对政府失败和市场失灵的反映,主要目的在于弥补两者之间的缺陷,以寻求在两者之外的第三条道路。对政府而言,治理的过程中并不是用权威的身份参与治理,而是用与其他的团体和公民平等的身份参与其中,并与这些主体进行协商合作,共同治理。因此,自愿性、一致同意、责任性和公开性、透明性是治理的根本特征。
所谓“治理”,就是通过建立规则和制度来约束相关的利益者之间的关系,达到科学的决策的目的。治理构成主要是主体、内容、结构以及机制等,其核心的要素是规则、合规和问责,将其作为一整套制度安排与管理存在很大区别。首先,从目的方面来说,治理的目的是实现各方利益主体的利益平衡,而管理的目的是保证已有目标的实现;其次,从职能方面来说,相对于管理对决策实施的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而言,治理强调的是监督、明确责任体系和决策指导;再次,从实施基础和依据来说,治理依靠的是契约以及法律的规范,而管理的实施基础是内部之间的管理层级关系;最后,从地位和作用方面来说,治理的作用主要是规范权利和责任,而管理的地位和左右则是对规定的具体发展路径和方法。
2.2.2 公民参与理论
公民参与的定义是公民采取一定行动来试图影响已有的公共政策和公共生活。公民参与的三个基本要素分别如下:第一,参与的主体。其主体是个体的公民和个体公民组成的民间组织这些有参与需求的主体。第二,参与的领域。在社会中,公民可以依法参与有公共利益和公共理性存在的公共领域。第三,参与的渠道。公民可以通过社会上已有的各种渠道来影响公共政策和公共生活。
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和政治决策是公民参与的主要内容。对于参与的公民来说,政治方面的参与显得更为重要。但是,不少人误把公民参与直接等同于政治参与,从严格意义来说,这两者不能完全相等的。对参与的范围来说,公民参与的范围更大。在社会生活愈加丰富的今天,公民参与的范围逐渐扩大,不仅包括政治生活,还涉及到经济、文化和社会等不同领域。对政治发展而言,公民参与的意义尤为重大,是民主政治生活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实现公民社会的必要条件,更是实现善治的应有之义。换言之,没有公民参与,就没有所谓的民主政治。
..........................

第三章 政府治理中大数据的应用现状.................................... 10
3.1 中国政府治理中的大数据应用..................................... 10
3.1.1 中国政府治理中应用大数据的背景及现状 ..................... 10
3.1.2 中国大数据发展纲要 ....................................... 11
第四章 大数据时代政府治理面对的机遇.................................. 14
4.1 创新政府治理理念...................... 14
4.1.1 开放意识 .......................... 14
4.1.2 科学意识 ......................... 14
第五章 大数据时代政府治理面临的挑战.................................. 21
5.1 数据安全隐患............................. 21
5.1.1 泄露个人隐私 ............................ 21
5.1.2 威胁国家信息安全 ......................... 22

第六章 大数据时代政府治理的对策建议

6.1 树立大数据思维,重塑政府治理理念
转变治理理念是实现政府治理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方面。传统的治理理念和保守的治理思维严重阻碍政府治理水平的提高。大数据时代,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正在“倒逼”政府转变服务职能,更好地为公众服务,回归服务型政府。同时,海量的数据使政府的决策更加科学化、人性化。大数据时代,要树立“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理念,重视大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政府机构的公务人员应该树立以下几个思维:
6.1.1 树立开放包容的思维
正如美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所言,“思维世界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惊奇的不断摆脱”。在大数据时代,要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来面对这一新生事物,将内在求新求变和外部推动改变有机结合起来,让大数据更好地服务人类,造福社会。树立开放包容的思维,可以拉近政府和公众之间的距离,更清楚地听到公众的声音,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同时,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浪潮中,只有树立开放包容的思维,心胸宽广,眼界高远才能不被时代“优胜劣汰”的法则淘汰。
6.1.2 树立科学分析的思维
大数据时代,政府部门在海量的数据面前,应该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培养科学分析的思维和习惯。一方面,数据分析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避免经验主义的错误。另一方面,政府部门要避免过度依赖数据,避免数据独裁和数据崇拜。在数据的帮助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决策更加人性化。
科学的分析能力还要求分析人员树立关联的意识,培养深度分析的能力。大数据时代,分析和解决问题要进行关联性分析,找出人之间的关联、物本身的联系、人和物之间的关联,还有时空关联、多维度关联等等。数据往往是分散的,细小的和不均匀的,这就要求分析人员通过深入挖掘分散于不同时间和不同地点的数据找到数据之间的相关性,从而得出它们之间的规律。
...........................

第七章 结论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标志着“信息社会”名副其实,也使得数据资源成为国家的重要资产。大数据时代推动社会更加开放、包容,权力也更加分散,流动性增强,并呈现出个性化、社会化和网络的特征。这些新变化或立竿见影,或潜移默化,影响着政府治理的方方面面。在这个网状的大社会背景下,政府应该抓住契机,重塑治理理念,革新治理方式,丰富治理结构,推动自身的转型。同时,面对大数据时代带给政府的挑战,政府应该积极应对,准确判断,快速反应。
大数据将成为政府解决治理问题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莎士比亚曾说过:“凡是过去,皆为序曲”。大数据虽然是高效化的治理工具,但是本身存在不确定性和风险,政府应该正视大数据的作用,使其发挥在合适的领域。大数据为我们提供的不是最终答案,而是参考答案。这也提醒我们在使用这个工具的时候应该怀有谦卑之心,铭记人性之本。
参考文献(略)

2017最新行政管理专业硕士论文范例三:黑龙江省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对策研究

1绪论

1.1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政策环境的日臻完善,"互联网+"的时代大门已悄然开启,网络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不仅给公众的生活带来巨大改变,也对政务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运用互联网思维,依托互联网技术的"互联网+政务服务"已成为我国实现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以"互联网+政务服务"作为我国"十三五"规划中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提出各部口应激发创新活力,创新服务方式,强化部门协同联动,打破信息孤岛,简化服务流程,重塑创新体系,变"群众跑路"为"信息跑路。其根本出发点在于解决公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其目的在于,在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的基础上,将互联网向传统行业逐渐渗透。让政务服务变得更加智慧和高效。"互联网+政务服务"为政务服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成为我国实现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举措。这一举措不仅顺应了提升政府效能和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同时也是我国政府向服务型政府和智慧政府转型的必然选择。

依托"互联网+"聚合出的强劲张力,黑龙江省在"互联网+"的推广与普及过程中形成了新的挑战机遇。2015年6月3日,黑龙江省省长陆吴在"互联网+"千人大会上强调,政府部口和相关企业要加强对"互联网+"的学习研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中共黑龙江省委关于制定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将创新机制体制、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作为今后发展的主要目标,将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替结合、优化服务。"互联网+"式的社会变革为政府管理社会公共治理者、公共服务者、创新创业者实现网上办公与服务、网上学习与成长提供了公平自主、自由自在的空间。因此,加强"互联网+政务服务",推动电子政务进一步发展,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政府改革势在必行。​

.........................

1.2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研究内容

本文的研究内容共分为四大部分:

(1)"互联网+政务服务"相关基础理论分析。解释了"互联网+"、政务服务、"互联网+政务服务"等基本概念的含义。通过新公共服务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服务型政府理论对"互联网+"背景下黑龙江省政务服务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2)黑龙江省"互联网+政务服务"的现状及问题分析。对黑龙江省"互联网+政务服务"的现状进行梳理,发现黑龙江省"互联网+政务服务"存在公众满意度较低、信息资源共享难、应用模式创新不足、网络安全存在隐患等问题,并分析其成因。

(3)国内外"互联网+政务服务"经验及借鉴。列举并深入剖析美国、德国、新加坡政务服务创新的成功经验及国内浙江、上海等地的成功经验,通过对这些先进经验进行分析,得出黑龙江省"互联网+政务服务"发展模式的可借鉴之处。

(4)黑龙江省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对策建议。包括提高公众满意度、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创新政务应用模式、建立健全政务信息安全保障机制。

........................

2"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基本理论

2.1"互联网+政务服务"的相关概念

2.1.1"互联网+"的概念

​"互联网+"是指在秉承着互联网开放、共享、互联互通精神的基础上,将互联网技术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以优化生产要素、重构商业模式等途径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一种新的经济创新模式。"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其实质是"互联网2.0"+"创新2.0",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个领域之中,通过获取数据,利用数据,再不断进行更深层次的数据价值挖掘,最终实现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连接和数据化。表着一种新的经济形态。

互联网+"不是将互联网技术与传统行业的简单相加,而是互联网思维,互联网理念,互联网模式向传统行业的渗透,形成具有新动力、新血液的行业,推动社会各领域的更新换代。"互联网+"作为转型升级的动力与引擎,正不断创造出新的发展形态。例如,在传统零售行业,造就了苏宁、京东、唯品会、淘宝等电商平台;在交通业,造就了"神州专车"、"优步"、"易到"、"滴滴"、"快的"等打车软件;在旅游业,造就了"途牛"、"去哪儿"、"蜗蜂窝"等旅游经验分享网站;在通信行业,造就了微博、微信等移动杜交平台。"互联网+传统行业"如雨后春資般正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出现。

..........................

2.2"互联网+政务服务"的特征及意义

2.2.1"互联网+政务服务"的特征

借助于"互联网+"的全新理念,政务服务将会更加注重互联互通、协同共享、开放透明和便民惠民,发生全方位的转变。具体来说,具有以下几点特征。

(1)用户需求为核心。"互联网+政务服务"强调用户至上、便民利民,更加注重公共服务的普惠化。政务网站可根据公众的搜索记录智能化的为公众提供符合其偏好的个性化服务。

(2)信息资源共享化。新一代的互联网技术促进政务大数据的深度开发利用,实现了线上线下相结合,打破了"电子篱芭""玻璃门"的束缚,推动了"让数据多跑路、让百姓少跑腿",促进了部门间的信息资源共享。

(3)政民互动多样化。在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的进程中,政府时刻将公民需求放在首位,创新政务入门方式,公民可以通过登录政府网站、政务微信、政务微博、政务APP等移动终端建言献策,行使监督权,"互联网+"背景下的政务服务为公民参与社会管理,讨论重大民生议题扩宽了渠道,激发了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热情。

(4)去层级化和部门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将打破传统条块分割、部门林立的政务服务局面,更加注重政府与公众的共同参与,集中管理。为公众参与社会管理、讨论重大民生议题提供了新渠道,为密切干群关系提供了新桥梁。

..........................

3黑龙江省"互联网+政务服务"现状分析..................13

3.1黑龙江省"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发展情况简析..................13

3.1.1政府门户网站建设逐步完善................13

3.1.2网民数量与普及率提高.................13

4国内外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的经验借鉴...............19

4.1国外"互联网+政务服务"发展的经验................19

4.1.1美国“Data.gov”开放共享...............19

4.1.2德国“数字化管理2020”..................19

5黑龙江省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对策建议..............24

5.1提高公众满意度................24

5.1.1提高公民权利意识.................24

5.1.2深度剖析公民利益需求....................24

5黑龙江省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对策建议

5.1提高公众满意度

5.1.1提高公民权利意识

​知情权作为公民最基本的权利,公民有权利了解政务公开的全过程。推进政务公开,首要任务是不断培养和提升公民的权利意识。而政府作为为人民服务的公仆,应尊重公民的知情权,定期举办相关的教育宣传讲座,进行工作流程讲解,激发公众参与信息公开的热情,让公民知法、懂法并合理的用法,积极主动地倡导公民了解政务信息,提升自身的权利意识,实现公民与政府之间的双向互动,保证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得以实现。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及各部门通过媒体宣传,跟进教育,进一步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宣传力度,从根本上提高人民群众的信息意识和权利意识,使其成为监督政务公开的主要力量,为我国真正走入法制化轨道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5.1.2深度剖析公民利益需求

​政府提供服务应将从前以政府供给为中心向以户需求为核心转变,始终坚持维护人民利益为工作重心,回应社会关切,扩大公众参与,根据公民的捜索内容、在线时长、下载量、评论转发数量等数据信息进行捜集、分析和整合。深度剖析公民的偏好和需求,及时调整政务建设方向,不仅需要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更应注重公众的差异化需求,根据不同的用户需求定制个性化的服务。打造出可为公民提供高质量、人性化、便捷化服务的高水平服务型政府。​

.........................

结论​

随着"互联网+"战略的提出,互联网思维正在成为促进各行各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有利引擎。作为社会管理者的政府,更应该适应时代的发展,将"互联网+"思维引入政务工作中。"互联网+政务服务"是从社会引进互联网思维、技术和资源,利用外部力量驱动进行自我变革的行为,是互联网思维在政务服务领域的实践和探索,也是政务服务体系的优化和升级,其本质是政务服务的精细化、在线化和数据化。横向上看,强调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与互联网的链接和融合,将政务服务更加主动、便捷的提供给公众;纵向上看,它是充分利用新一代互联网技术,通过整合政府资源,建设统一开放共享的政务服务平台,通过政务网站、政务微信、微博、政务APP等方式将涉及政府对公民、法人、社会团体提供服务的政务事项进行在线服务,强调优势互补,资源整合,提高政务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构造一体化、全过程、无缝隙的政务服务体系。本文研究结论如下。

第一,切实提高公众满意度是"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出发点。提高公民的权利意识,深度剖析公民利益需求,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手,全面提高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满足亩姓不断增长的多样化的民生需求。同时,将公民满意度纳入"互联网+政务服务"绩效评估体系,拓展创新信息反馈渠道,真实、客观、全面地反映群众的心声。

第二,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是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基础。通过搭建一站式的政府开放数据网站平台。省市县多级联动,加强顶层制度化建设与标准化建设。同时,要加强"互联网+"人才的开发应用与培养。培育一支大局思维的新型领导队伍及大数据分析人才兼备的人在队伍。

​第三,创新政务应用模式是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手段。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城乡光纤覆盖面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实现4G网络全面覆盖,从及时更新、创新设计、优化信息服务提供、有效保护用户隐私及个人信息安全等方面入手提高政务APP的发展水平。同时,还应该通过网络和社交媒体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来提高公众对于政务APP的认知,从而为提高政务APP的使用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深化与第三方合作,通过公众的参与和利用,发现用户的需求和对数据质量的反馈,更好的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改进服务质量。第四,建立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是"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的基本要求。提高公众个人隐私保护意识,建立隐私声明,完善相关的个人信息保护立法,为黑龙江省"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最终促进法治政府的实现。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