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策略选择的科技创新效率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6129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科技创新在社会发展的时候具有重大的意义,科技效率的提升有助于科技创新能力的改善。近年来,科技创新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越来越明显,它代表着一个地区和国家的总体发展水平。科技创新能力代表着一个地区或国家的整体的竞争力,是取得国际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科技创新效率的提升有助于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有助于地区和国家创新能力的改善,有助于整体竞争力的提高。

我国科技创新效率不高。虽然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有很大的投入,但是,科技创新效率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果,科技创新效率不高。2011 年,中国的 R&D 人员人数是日本的 3 倍有余,但是,每千个就业人员中 R&D 人员数不足日本的 1/6;从专利数看,三方专利数中国只占日本的 6.18%,平均每一千人 R&D 人员创造的专利数中国只占日本的 1.95%,说明我国三方专利总量比发达国家相差很多,而且研发人员创造专利的效率非常不高。相比于美国,2011 年,R&D 经费支出总量美国是中国的 3 倍,R&D 经费支出与 GDP 之比比美国少 1/3,R&D 人员人数是美国的 1.76 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密度仅为美国的 14%,中国三方专利数是美国的 6.81%,每千人 R&D 人员专利数是美国的 3.87%。无论是三方专利数量还是科研人员的创新效率都与发达国家相差很远。我们国家绝大多数省份都存在 DEA 无效,国家整体科技创新效率虽然呈现上升的趋势,但是提升速度较慢,科技创新效率提升有很大的空间。

​对于提高科技创新效率路径的研究政府和学者们都在进行,还没有形成共识。正是因为我国科技创新效率比较低,对于如何提高科技创新效率的研究有很多,但是学者们研究的领域并不相同。有的学者认为重视科技创新管理的效率有利于提高科技创新效率;有的学者认为要提高我国科技创新效率就要提升劳动者素质、使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速度加大、增加科研经费投入、产业进行重新分配;有的学者认为对科技资源进行重新分配和调整,整合科技创新中各种资源使得科技创新效率得到提升;有学者认为加大科技创新经费投入、培育产学研跨组织合作创新网络、加大产业布局的调整能使得科技创新效率得到提升;有的学者认为通过提升技术进步水平,比如使用更先进的科研设备和提升人力素质是可以使得科技创新效率得到提升的;有的学者认为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投入水平是可以提高科技创新效率。学者们对于提高科技创新效率的方法有很多种不同的看法,理论研究对于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提高科技创新效率是我国当前一个迫切的任务。因此,要想提高科技创新效率,需要将研究科技创新效率的理论形成一个共识,找到一个有效的提高科技创新效率的路径。

..................

1.2研究方法与研究路线

(1)比较分析研究方法

论文主要是将我国2000—2013年14年的科技效率进行纵向比较比较,画出趋势图,分析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同时,将各种策略选择具体化,比较不同视角下,各种策略的不同效率,找出最优策略。

(2)系统研究方法

论文通过分析我国近 14 年的科技创新效率差异,站在国家战略的层面,构建系统的框架分析科技创新资源的分配,提出提高我国科技水平、改进我国进行科技资源分配方式的效率和改进我国科技体制的建议。

(3)数据包络分析法

论文主要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我国科技创新效率进行测算,根据效率差异画出 14 年的效率变化趋势,分析科技创新效率和策略选择之间的关系,最后提出提高我国科技创新效率的路径。

.......................

2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策略的定义,有如下解释:(1)可以实现目标的方案集合;(2)依据状况发成生而提出的活动准则和斗争方式;(3)有斗争艺术,能注意方式方法;(4)计谋,谋略;(5)在判断现在的决定时能将未来的状况考虑进来的一种计划。将这些解释综合一下可以得出较为完整的一个描述:“策略”就是为了完成某一个计划,首先提前依据可能会发生的问题而提出的一些解决方法,并且在完成计划的时候,依据现实发生的状况来制定出新的方式,或者根据现实的状况来选择最有效的方法,最后达到计划完成。

目前,对于策略的学术定义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描述,也没有对这些策略进行划分的标准。实际上,策略是一个非常复杂、非常广义的概念,在不同国家、不同领域、不同层级、不同机构、不同的个人都存在策略制定的和选择,即使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情况、不同领导人制定和选择的策略也会有所不同,甚至,在同一时期、同一地域、同一机构的策略因为某个突发状况的发生而发生变化。科技领域策略选择简单说就是对科技资源配置的方式进行选择,就是基于自身最有利益或者是最有效率的一种选择,不同的策略选择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对利益和效率也有影响。

.....................

2.2 理论基础

2.2.1 系统理论

系统论是 L.V.贝塔朗菲(L.Von.Bertalanffy)提出的,他是美籍奥地利人、理论生物学家。1932 年时说出“开放系统理论”,概括了该理论的思想。1937 年的时候指出了一般系统论原理,奠定了这门科学的发展的根本。1968 年发表的著作《一般系统理论:基础、发展和应用》,真正让这门科学取得一定学术权威,该书被整个学术界看作是这门学科的代表作。贝塔朗菲临在生命结束前写了《一般系统论的历史与现状》这篇文章,来讨论未来系统研究的走向。该理论的根本特点是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是系统所拥有的根本观点。1969 年普利高津得出耗散结构理论,以时间不可逆性为起点,运用“负熵流”观念,在不违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前提下得出:远平衡开放系统要想使总熵变小就要用到负熵流,自觉形成另一种的不变的有顺序的状况,即耗散结构状态。耗散系统要发挥作用就要以非均衡状况的开放体系和体系中非线性制度为前提。1976 年赫尔曼·哈肯出了名为《协同学导论》的书籍,1978 年增添了“混沌态”一章,构建了协同学理论的根本结构。协同学将信息论、控制论、突变论作为研究的根本,吸纳了耗散结构论的结果,继耗散结构理论之后更深一层地具体考查非线性作用怎样可以使系统形成自组织。1971 年爱肯公开指出了超循环论。其主要观点是在生命发源和成长过程中,从化学阶段到生物进化中间有个自组织过程就是细胞结构,其具有“一旦建立就永远存在下去”的选择机制。爱肯认为“进化原理可理解为分子水平上的自组织”,以最终“从物质的已知性质来导出达尔文的原理”。

以系统理论为引导的系统分析方式,是从总体的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系统分析方法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时候,首先要分析里面各因素或各子系统间的互相关联、互相影响和变化趋势;其次,要考虑系统同外部环境的互相影响,最后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寻求一种相对最优的解决方案,用系统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系统分析方法解决问题的明显特征是总体性、综合性和最优性。系统的基本理论为研究科技创新效率和策略选择之间的关系提供指导意义主要表现在:其一,系统理论的基本思想为本文提供了分析科技创新效率变化趋势以及科技创新效率与策略选择的关系提供了思路和方向。本文基于系统的基本思想对科技创新效率以及科技创新策略选择进行了再认识并进行了深度剖析,为研究科技创新效率和策略选择进行了系统性论述,从而使本文的研究建立在一个科学的平台之上。其二,系统的根本原理为本论文指出了开展分析的根本思路。系统的自组织、等级层次、整体涌现性等原理,对科技创新效率变化趋势、科技创新效率与策略选择关系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思考方法;系统同环境的关系原理为本文展开科技创新效率与策略选择关系的分析提供了思考方向和理论支撑。

​........................

3 国家层面策略选择的变化趋势 ......................14

3.1 策略划分标准 .........................14

3.2 科技领域策略选择的测量 ..................15

4 科技创新效率测算.................25​

​4.1 方法选择 .................25

4.2 指标的确定和数据的选取 ...............27

​5 策略选择的效应分析.....................34

5.1 策略选择影响科技创新效率的机理 ......................34

5.2 科技创新效率和策略选择之间关系测算 ...............34

5 策略选择的效应分析

​5.1 策略选择影响科技创新效率的机理

策略选择与科技创新效率之间存在一定关系,不同的策略选择会通过不同的方式对科技创新效率产生不同的影响,我国学者从某一方面做过类似的研究:李瑛(2011)通过对不同高校科技创新效率进行测算分析得出结果,在投入一定的前提下,高校内的研发机构数量越多效率就越高。学者刘东丽进行了类似的研究,运用 DEA 对北京市各区县的科技创新效率进行测算得出结果,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丰台园及其区内企业孵化器集群的建立、大兴区亦庄的发展对这三个地区的科技创新效率的提升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张坤(2011)将 22 种期刊前 30 名 660 的篇高倍引论文按学科分布,农业基础科学占 21.4%,因为林业类论文发表期刊较少,写文章和读文章的人基本就是那些人,这样论文被引率就会比别的类别要高一些。余泳泽(2011)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人力资本对于高校和企业创新效率都有正影响。研究机构和高校在空间布局上的集中没有带来创新效率的提高,企业创新要素集中度的提高对于企业创新效率明显提高,创新效率与人力资本存量关系密切。黄苹(2015)通过随机前沿函数分别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验发展各要素投入单效率进行测度,发现:应用研究的各单要素投入效率最低,其次是实验发展,最后是基础研究。学者们都从某一方面解释了策略选择对科技创新效率产生了影响。​

.........................

6 结论与展望

研究发现,我国科技创新效率与策略选择有关系,不同的策略选择对于科技创新效率的影响不同。具体表现为:(1)科技创新效率与空间分布选择:基于投入的空间分布选择存在负向的相关关系,与基于产出的空间分布选择存在正向的相关关系;(2)科技创新效率与行业分布选择存在正向的相关关系;(3)科技创新效率与学科分布选择存在负向的相关关系;(4)科技创新效率与科研经费投入渠道选择:科技创新效率与高校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比存在负向的相关关系,与科研机构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比存在负向的相关关系,与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比存在正向的相关关系;(5)科技创新效率与科研经费投入结构选择:科技创新效率与基础研究的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比存在负向的相关关系,与应用研究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比存在负向的相关关系,与实验发展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比存在正向的相关关系。

​在科技创新发展过程中,要提高我国科技创新效率,要想提高科技创新效率:(1)空间分布选择: 科技创新效率与基于投入的空间分布选择存在负向的相关关系,说明我国在科技资源投入的空间分布位于第二个阶段,在科技发展的最初阶段,因为国力以及科技创新能力的限制,决定了科技资源的投入不能在各个省份全面、平均的进行分布,只能将当时的科技创新资源集中在有能力的个别省份以提高科技创新效率;当经济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之后,再将科技资源集中分布于个别省份会出现负效应,不利于科技创新效率的提高,因此,要将科技资源进行分散分布,有利于科技创新效率的提高。 科技创新效率与基于产出的空间分布选择存在正向的相关关系,说明我国科技创新产出仍然位于第一个阶段,将在国外境外申请专利量在一个或者几个省份或者地区进行集中,有利于科技创新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