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行政管理硕士论文精选论文一:我国公共图书馆财政拨款的区域差异性研究
第1章导论
1.1研究背景
在我国经济发建设取得良好的发展的背景下,近年来也开始加大对文化建设方面的经济投入,尤其在公共图书馆资金保障和投入方面,各地政府也开始加大了对公共图书馆的资金投入。这也使得公共图书馆在取得巨大发展同时,其提供的服务的公益性原则也在其发展的同时日益得到彰显。这也使得公共图书馆不断审视自己对于政府、社会、公众的社会责任,调整自己的定位,使公共图书馆事业更好地为社会经济、文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指对于公共图书馆的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吸引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投入到图书馆的建设,使我国公共图书馆经费结构合理化。逐歩形成一个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社会力量多方位参与的较为完善、合理的经费保障机制。《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中明确指出公共图书馆应协同各相关服务机构,为公众提供优质服务,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服务体系并建设一个高效协调机制。
.........................
1.2研究意义
对于公共图书馆主要职能较为普遍规定是;公共图书馆主要为社会民众、团体及个人提供教育、信息,多渠道为民众提供信息资源及文化服务。公共图书馆通过为其服务对象提供信息削弱了社会成员之间的不公平。其职能从提供信息逐步发展到现阶段影响社会环境、社会成员和谐等更深层面。
根据图书馆服务对象可以划分为核心层、紧密层、延伸层三个层次,相对应的公共图书馆履行其信息服务、宣传教育、权利保障等社会职能。通常来说,以上社会职能都能够在现代综合公共图书馆体系中体现出来。但是由于各个图书馆在提供更公共文化服务是由于面对的服务对象的不同、服务人群、数量及图书馆在社会中所扮演地位的不同造成其在所处的环境中职能的发挥有所不同。公共图书馆应不断革新自身服务理念,不断寻求创新自身服务方式、不断深化自身服务内容,适时调整自身在社会中的地位,以便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
第2章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相关理论
2.1.1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是指供公共使用或消费物品。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受益的非排他性是公共物品区别于其他服务产品的最盘著特征。公共图书馆免费为社会成员提供服务的同时不会对其他社会成员产生影响,这是不可分割性;当一个读者在图书馆享受服务时不会对其他读者产生影响,这是非竞争性;在提供服务时一个人无法单独享用公共图书馆所有的服务,这是非排他性。由此可见,公共图书馆同时具备以上公共产品的特征。公共图书馆是由政府对社会公众提供的服务,该服务较强的外部性也使得其提供公共服务的同时获得了社会的认可以及经济的进步与发展。
公共图书馆在收集信息、传承文明、信息资源共享、维护信息获取公平、保障社会主体信息获取机会的均等及传播社会主流文化、不断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都是公共图书馆的外部性的体现,而这种服务的外部性在短时间内不会对提供者产生直接的效用和收益就决定了个人不会向社会提供这种服务,因而这种对于公众的服务只能够由政府来提供资金支持。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公共图书馆事业的运行、发展经费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支持,这是是纳税人收入的再分配,因此公共图书馆理应为社会所有人提供免费服务。
在我国,公共图书馆是由财政经费支持为各个社会成员、社会团体、各个阶层免费提供一定服务的机构。我国公共图书馆的特点有:第一,免费向社会开放。我国毎年都会对各级公共图书馆划拨专项资金用来支持其对民众免费开放提供相应的服务。第二,各项活动经费主要来自于政府的财政拨款。不难理解,我国公共图书馆作为一个公益性的机构为了充分发挥其外部性,在个人无法提供该服务的情况下就需要政府对其提供资金支持。第三,各级公共图书馆的经营必须符合法律依据。虽然我国现阶段并未出台一部完备的图书馆法,但是在公共文化建设方面各地均有所规定。
.........................
2.2国内研究状况
2.2.1公共文化服务理论分析方面研究综述
蒋建梅在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研究中发现财政拨款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整体绩效的水平,并建立了一套绩效考核体系。焦德武对我国当前经济形势下公共文化服务现状通过设定相应的模型并建立一套绩效考核指标。对我国现阶段公共文化服务现状进行了绩效考核,但总体来说论文的思路的缺陷仅对建立的模型进行了应用并未能将各项指标的考核进行应用。窦亚南对比了我国不同地区去公共文化服务的绩效,认为我国虽然近些年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在绩效考核的测度下要落后于港台地区。
涂斌对比了之前学者对公共服务体系财政投入的相关模型和理论,并比较了相关研究的优缺点。他认为产生公共文化财政投入资金投入效果不明显的的主要原因有三个;首先由于公共文化机构自身需求,对于资金的使用大多只能够用于维持在职人员的支出限制了各项活动的开展工作。其次对于资金使用监管的缺失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资金在监管的阳光下运作能够使资金得到充分利用。最后就是资金的投资性使用用途存在着结构性的错误,资金应该优先投入到资金需求迫切的项目中去,使资金得到充分利用。
金雪涛、潘苗对近十年我国全国的相关数据通过模型进行分析发现:文化产业的产值受到其他相关行业的财政投入的影响,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我国该产业在结构上的失衡导致。并针对这一结论提出我国应该优化投入结构建立一个高效、能够有效评估投入绩效的评价机制。
............................
第3章公共图书馆财政拨款问题的调查研究...............20
3.1问卷调查的目的与意义.................20
3.2问卷设计..................20
第4章公共图书馆财政拨款的差异性分析...........24
4.1我国财政支出对全国公共图书馆拨款总体状况.............24
4.1.1政府对全国公共图书馆拨款总额的分析................24
第5章我国对公共图书馆财政拨款存在问题的分析..............43
5.1我国对公共图书馆财政拨款存在问题.............43
5.1.1对公共图书馆的财政拨款不足................43
第5章我国对公共图书馆财政拨款存在问题的分析
5.1我国对公共图书馆财政拨款存在问题
5.1.1对公共图书馆的财政拨款不足
虽然我国在近些年提高了对公共图书馆的拨款水平,但相对于其他项目的开支来说其增长还是落后的。对公共图书馆的财政拨款占我国财政支出数名的比重不增反降,这与其日益重要的社会地位及人民对文化日益增长需求不适应。据统计我国截止2013年图书馆共3075座,增长5.2%。政府财政拨款远不能满足社会对其对社会应提供服务的需求。公共图书馆财政经费的拨付上缺乏持续的经费保障体制,这使得经费问题在现阶段图书馆的发展中尤为突出。我国部分地区对公共图书馆定位难免出现偏差。很多地区还处于偏好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因为公共图书馆提供服务要比其他类型公共服务更需要基础设施的覆盖才能实现服务的普遍均等。这也就导致了经费的用途大多用于扩大图书馆规模,过大的基建投入与落后人员水平的不同步是不利于我国公共图书谣良好发展的。
由于各省对于公共图书馆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对其拨款只占财政支出0.2%以下,有的省份甚至出现下降的趋势。根本原因在于政府存在"经济优先"的观念,对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在经济发展好的时候就多投入,财政紧张的时候就减少对公共图书馆的支持。这对于公图书馆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势必会影响图书馆各项在建设施,开展的各项服务、业务。这种随意性也会使公共国书馆资金的使用者对资金的使用更为谨慎,将资金用于比较稳定的项目而不是对图书馆发展最有效的地方。
..........................
第6章对于公共图书馆财政拨款的建议
6.1加大对公共图书馆的财政支出保障力度
公共图书馆从长远来看通过为读者提供服务来改善社会人力资本从而对于经济增长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对于公共图书馆在经济增长中所发挥的作用应予以重视,对其发展也应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待。政府对公共图书馆给予资金的支持使其发挥应有的社会职能产生巨大的外部性。因此各政府应对公共图书馆在社会中的地位予以重新审视,加大对其资金投入、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但是多年以来,我国狂会上对于公共图书馆服务的需求无论是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需求巨大。公共图书馆的财政拨款数额占我国财政支出的比例没有上升反而下降,送也体现出了对公共图书馆发展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一方面对服务需求快速增长而另一方面对于服务的提供和増长缺乏相应的资金支持,这也就形成了公共图书馆在发展中遇到的最直接的矛盾。公共图书馆良好的发展需要社会多元渠道的资金支持,增强其经费来源结构的稳定性。在现阶段,经费来源最主要途径还是政府对公共图书馆财政拨款。政府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才能对公共图书馆发展中面临的各种矛盾起到缓解作用。
参考文献(略)
2017年行政管理硕士论文精选论文二:基于波特-劳勒综合激励模型的基层公务员绩效考核研究——以北京市公安局 E 总队为例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目前我国正处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关键时期,基层公务员作为政府职能的承担者,其工作绩效直接影响着我国政府职能的发挥与人民的福祉,公务员的绩效考核一直是保障我国政府职能发挥的有效手段。我国政府自去年起,再三出台政策,力求消除公务员“懒政、怠政”现象,在这一大背景下,如何建立科学有效的公务员的绩效考核体系又重新成为了关注重点。
从我国 1993 年颁布《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到 2006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我国的公务员管理的规章体系逐渐建立健全。2007 年《公务员考核规定(试行)》的正式施行,有力的在规章制度上推动了我国公务员绩效考核的实施。但就近年来各个公共部门推行绩效考核的状况来看,我国公务员绩效考核规定的实施情况并不乐观,各部门普遍存在考核流于形式、考核与绩效其他环节脱钩等情况。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公务员单位普遍没有意识到实行绩效考核的重要性,尤其是没有意识到绩效考核的对基层公务员的激励效果,因此在目前各公共部门逐步建立自身绩效机制的同时,我们有必要站在激励的角度审视完善中的公务员绩效考核制度。
笔者进行本项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于目前我国公共部门基层公务员绩效考核实施的背景与现状的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后,试图结合激励理论中的波特-劳勒综合激励模型和最新的研究成果经验,对案例单位的基层公务绩效考核制度做出相应评价和建议,并总结在波特-劳勒综合激励理论视角下出对于我国基层公务员绩效考核优化的若干启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项研究是以波特-劳勒综合激励模型为理论指导,加入绩效的相关理论作为参考,寻找两者的结合点,借鉴前人研究的成果经验,结合案例单位,紧贴实际,归纳其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针对问题及原因建立出一份较为完善的绩效考核优化方案。同时,在形成优化方案后,提炼出具有普适性的启示建议,为中国基层公务员绩效考核理论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本项研究具体而言,有以下几方面意义:
(1)理论意义
第一,发展和完善了我国在基层公务员绩效考核方面的理论研究,这里以基层公安部门绩效考核的现状和问题为切入点,从激励理解的新视角,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在原有绩效考核制度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份优化的方案,有利于对我国基层公务员绩效考核的实践提供理论支撑,也在不同职能部门的角度上补充了我国基层公务员绩效考核的研究体系。
第二,本研究在绩效管理理论和激励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基层公安部门实际,提出了公安部门在绩效考核方面的类型、原则、方法和技术。
(2)实践意义
第一,研究基层公务员绩效考核体系的优化,有利于加固公务员科学管理的基础。基层公安部门作为基层公务员的一个特殊序列,管理制度也由录用、考核、职务任免、升降、奖惩、工资福利、辞职辞退、退休等制度构成,要正确的贯彻实施好各项制度,就要对部门进行全面、有效的考察,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为部门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因此,就需要的一个行之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来保证部门可以对组织内人员进行恰当的绩效评估。
第二,研究基层公务员绩效考核的优化,有助于激发公务员队伍活力,加强和改进队伍建设。通过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实事求是的对基层公务员做出客观正确的评价,根据考核结果实施科学管理,奖优罚劣,激发公务员的竞争意识,从而有效的激发队伍活力。同时,按照职位分类和岗位职责考核,能够使公务员进一步明确岗位权力、义务、责任以及工作程序,解决职责不清、相互推诿、懒政怠政等效能低下的问题,挖掘公务员在工作中的积极性和创新性,提高工作业绩。
............................
第 2 章 理论剖析
2.1 早期激励理论及发展
自科学管理运动以来,激励就成为西方管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通过对研究的偏重点不同,以及对行为关系的研究不同,激励理论可以划分为内容型激励、过程型激励、行为改造型激励三种类型。
(1)内容型激励理论
内容型激励理论也被成为需求激励理论,它的研究重点是如何通过满足个体的需求来正面影响和引导个体的行为动机。主要的理论包括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奥尔德弗ERG 理论、麦克利兰的成就动机论、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等。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按照重要程度及其发展顺序分为彼此联系的五个层次,由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这五个需求可以分为两大类,生理、安全需求为低级需求,社交需求、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则是高级需求。奥尔德弗以马斯洛的理论为基础,对其进行了修正和补充,提出 GRE理论,将五层需求重新划分为了三层需求,即生存(Existence)、联系(Relatedness)、发展(Growth)。奥尔德弗的理论中还认为人在同一时间可能有不止一种需求,如果较高层级的需求满足受到了挫折,个体对较低层级需求的渴望会变得更加强烈,这就是“受挫-回归”的观点。
麦克利兰在成就动机论中,将个体的行为动机划分为了成就、亲和、权利三个因素,并根据这些因素将人分为权利需要型、成绩需要型、亲和需要型三类,当某人的某一种需求强烈,就会激励他产生某种行为去满足这种需求。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对传统以物质和精神进行奖励或惩罚的激励措施进行了反思,将其传统奖惩措施为 KITA 理论,即 Kick in theAss。他认为积极的 KITA 就是通过物质或精神奖励引导员工行为,而消极的 KITA 就是的通过物质或精神惩罚影响员工行为,这两种做法往往消耗大量资源却不能达到激励的目标,能产生某些具体行动的促进却不能产生持续激励效果②,继而提出了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
...............................
2.2 波特-劳勒综合激励模型
2.2.1 波特-劳勒综合激励理论剖析
传统激励理论经过后期的实践和发展,逐渐形成了融合多个理论特点的综合激励理论,本文主要应用的是波特-劳勒综合激励模型。
美国行为学家莱曼·波特和爱德华·劳勒通过对激励的研究,于 1968 年在《管理态度与行为》一书中提出了波特-劳勒综合激励模型。该模型基于弗鲁姆的期望理论,将其作为理论框架,还吸纳了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在模型中加入了内外在奖酬的概念,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以工作绩效为核心的激励模型。它为我们分析、认识激励的一般逻辑和机制提供了一个系统的理论方法。具体可参见图 2.1。
波特-劳勒综合激励模型将激励内容分为了外在性奖酬和内在性奖酬。个体在完成一定任务后会同时获得外在性和内在性两方面的奖酬,外在性奖酬是指工资、晋升、地位等,类似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低层次需求;而内在性奖酬是个体自身对于自己完成了这项任务后对自我的奖酬,如完成了这里任务的自觉对社会的贡献和对自身发展的满意程度等,它对应的是一些较高层次的需求,而且与工作绩效有着直接的关系。外部性激励和内部性激励对于组织的驱动来说缺一不可,必须两者进行有效结合才能实发挥最大作用。
波特-劳勒综合激励模型是一个以工作绩效为中心的激励模型①,除了在模型中起关键作用的绩效,模型中将激励的实现表现为了 4 段转换关系和若干个影响转化关系的因素。
..................................
第 3 章 北京市公安局 E 总队概述及绩效考核现状........................14
3.1 北京市公安局 E 总队概述............................14
3.1.1 北京市公安局 E 总队基本情况.............................14
3.1.2 北京市公安局 E 总队主要职能及其特殊性分析..............................16
第 4 章 北京市公安局 E 总队基层警员绩效考核问题及原因分析 ............ 25
4.1 北京市公安局 E 总队基层警员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25
4.1.1 努力到工作绩效的转化:缺乏对工作的认知和能力提升渠道 ......25
4.1.2 工作绩效到报酬的转化:考核结果运用不合理 ..............................26
第 5 章 基于波特-劳勒综合激励模型的北京市公安局 E 总队绩效考核优化建议...................31
5.1 工作认知的深化:绩效计划制度建立 ........................31
5.1.1 绩效目标的确立原则 ........................31
5.1.2 绩效目标的确立方法 ...................32
第 5 章 基于波特-劳勒综合激励模型的北京市公安局 E 总队绩效考核优化建议
5.1 工作认知的深化:绩效计划制度建立
根据资料分析及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市公安局 E 总队目前尚未建立完善的绩效计划制度。绩效计划是组织在绩效考核制定初期对整体绩效目标和绩效考核进行规划设计的步骤,同时也是绩效实施者与被考核的员工共同交流探讨绩效内容和重点的步骤。而在绩效管理理论中,绩效计划是组织进绩效管理的起点,也是绩效管理循环中最重要的环节①。即使对于公共部门中的基层公务员,在绩效考核开始前制定绩效计划、确立绩效目标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绩效计划的意义不止在于明确本阶段的组织绩效目标和绩效考核计划,而更是在于提供组织与员工对于绩效交流沟通的机会。波特-劳勒模型中 5 个影响因素中,角色认知即个体对于完成任务的了解和认知是对努力到工作绩效的转化过程有重要影响,因此根据组织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绩效计划体系是极其有必要的。
企业部门战略目标追求的是私有利益最大化,并由此制定出绩效目标,通过员工的工作以实现此目标。但实际上公共部门的战略目标是不同的,公共部门追求的是社会效益和公共利益的最大化,由此制定出绩效目标并期望通过公务员的具体工作去实现此目标,因此 E 总队作为公共部门不可能仅将自身部门利益的获取作为战略目标,或者说完全不能将自身利益的获取作为目标。但值得注意的是,公共利益到底是什么很难梳理清晰,因为公共主体本身就是多元化的,这必然导致了其利益走向也是盘根错节、各有指向的。这一特性就决定了 E 总队的基层警员绝不能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简单目标,而应该将其工作目标多元化,既要涵盖与工作产出效率、质量相关的目标,也要涵盖权衡社会其他主体利益的目标。
...............................
结论
随着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公务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能力越来越大程度的影响着我国政府的运作速度。尤其是处于基层一线岗位的公务员,更是代表着政府在人民面前的服务形象。因此对基层公务员的绩效考核设计也就越来越重要。只有让绩效考核做到科学、实际,能够真正的发挥对于公务员的激励作用,才能保证我国政府的工作高效有序的开展。在前文的研究中,笔者依托波特-劳勒综合激励模型,在激励的角度评估了北京市公安局 E 总队的绩效考核中存在的缺乏对工作认知和能力提升渠道、考核结果运用不合理、公平感缺失、对努力与奖酬转化可能的主观估计不足等问题,并且优化了其绩效考核体系,最后提出针对基层公务员绩效考核的革新绩效考核理念,充分发挥绩效考核作用;制度配套规章制度,保障激励绩效考核的实施;实行公务员分类绩效考核,建立有针对性的绩效考核指标;进行长远规划,逐步建立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等对策。
基层公务员是个十分庞大的群体,其中各个职能部门的公务员工作千差万别,本文仅仅选取了北京市公安局 E 总队的基层警员作为案例进行研究,难以保证资料和数据的普适性。在后续的研究中,笔者希望能够调查更多不同职能的公务员单位,并且寻找其中的共性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同时,绩效考核的管理模式也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演进和进步,后续的研究中一定会注意结合最新的绩效考核研究成果,对文中的结论进行不断的修正和补充。
参考文献(略)
2017年行政管理硕士论文精选论文三:基于平等原则的女性社会政策研究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关于我国女性社会政策的研究,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状况还处于比较薄弱的状态。本研究对“我国女性社会政策”的全面梳理,可以促进我国女性社会政策的理论研究,也可以促进我国政府对女性社会政策的不断完善。之所以选择女性社会政策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是由于中国关于女性的社会政策呈现零散化,不能应对经济社会现代生活的巨大变化以及老龄化社会的巨大压力。对于女性的研究,特别是有较高学历的城市工作的女性,其支持性的社会政策不够完善。具体来说有以下四个方面:
性制约力,其价值只在于满足男性、繁衍后代和照顾家庭。这种根深蒂固的社会结构又构筑了女性自身的依附性心理,形成了一种自发的“女性意识”,认为,得到男性的爱并为家庭分担一切,就是女性自身生命的价值所在。
第二,传统儒家文化对于女性照顾家庭为主的思想根深蒂固。女性附庸于父亲、丈夫、儿子。由于妇女的多重角色,女性在现代社会生活中需要承受各方面压力,而女性作为家庭纽带的重要家庭成员,主要承担照顾家庭和孩子的任务,同时还要兼顾工作。而由于东亚儒家文化和不健全的养老福利制度,虽然我国已经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方式不管是家庭养老还是机构养老,主要还是以儿媳妇作为看护主力。这对于工作中的女性是巨大压力,影响她们工作升职,以及二胎生育。
第三,就业性别歧视、性别工资差异问题客观存在。在现实社会中,对于女大学生的就业、生育、升职的“玻璃天花板”效应等诸多方面的歧视也是客观存在。
第四,老龄化社会劳动力人口不足,鼓励女性参与就业,释放性别红利。女性回归家庭不仅是对这些高学历劳动者的浪费,并且严重影响社会生育率,容易形成西方发达国家低生育率的社会状况。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不健全的社会政策的隐患暴露出来,与社会快节奏的生活观念,出现了强烈的冲突。女性社会政策的各项内容,出现了“间断-平衡”中的“均衡”被打破现象。我国急需完善关于女性发展的一系列社会政策,以应对老龄化社会和劳动力不足的现状。
...........................
(二)文献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到目前为止,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 统计情况为例,从 1997 年到2017 年 3 月的中文数据文献资料来看,有关的中文文献积累比较少。
数据库中搜索“女性社会政策”为题目的文献,有 12 篇。数据库中搜索“社会政策”为关键词的文献,有 325 篇。然后又变换不同视角,进行搜索。结果,数据库中搜索“女性参政议政”为题目的文献,有 116 篇。在数据库中搜索“女性劳动保护”为题目的文献,有 32 篇。在数据库中搜索“女性就业”为关键词的文献,有 217 篇。以女性平等就业为主题的论文很多,题目名中包含“女性平等就业”的一共有 120 篇。从搜索引擎中可以看出,我国学者非常重视有关妇女发展、性别平等、女性就业等课题。
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女性对于公共事务的参与方面、女性工作与家庭平衡研究、劳动力市场性别分工研究、文学作品中的女权主义的理论研究、老年妇女的贫困研究、家庭结构模式研究、性别问题研究、女性社会保障研究等方面,比如陈力文①主编的《厦门大学妇女/性别研究学术文选》(2012)。国内学者关于女性社会政策的研究,基本处于零散化状态。目前学界对于很多具体问题如工作家庭平衡、女性劳动保护,以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已经进行了充足完整的调查研究,已有社会学、法学、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女性主义方面的研究。国内学者直接研究女性社会政策的很少,关于性别平等的社会政策研究,有两篇较为有代表。一是祁宁的“推进我国性别平等的公共政策研究”(2016)②,另一是申丽娟的“性别平等和谐的公共政策研究”(2009)③,都是从男性角度对社会政策的女性方面进行的探索。对于“女性社会政策”研究专题来说,更应强调的是不能从男权主义的角度出发,而应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来研究“女性的社会政策”。但都未能提出切实有效的改进意见,也未借鉴其他国家成熟的经验。
但学界缺乏以女性成长综合发展过程连续性的、动态发展并联系福利政策的研究。由于女性在某一时期内的选择会对其今后的生活产生深远影响,现实是大多数女性缺乏自由选择的权利和能力,只能依附于男性,这一方面也是男权社会中心所造成的。女性社会政策的研究集中在生育制度、女性劳动保护、工作就业歧视和医疗养老保险制度几个热点问题领域,都是某一时间段内的具体问题,但是没有从整体上对女性社会政策进行整合式研究。本研究就是要从总体上来把握,中国女性社会政策的发展现状,并对存在的问题加以深入研究。
............................
二、我国女性社会政策的现状分析
(一)我国女性社会政策的发展历程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和政府制定并实施的大量的女性社会政策。根据六十多年推动我国女性发展的社会政策的不同阶段,本文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即,建国初期男女平等社会政策建立时期;“文革”期间女性社会政策“异化”时期;改革开放妇女权益体系社会政策基本形成时期。这奠定了我国女性地位对比同是儒家文化圈下的发达国家日本、韩国女性我国女性地位较高的基础。下边简单分述这三个阶段。
1、建国初期男女平等基本政策建立时期
我们党在延安时期就很重视男女平等政策的宣传。解放之后的最初时期,男女平等在立法中就得到体现,并在各种立法,如《婚姻法》、《土地改革法》、《选举法》、《劳动保险条例》以及其他政策、条例所规定的条文中都得以体现。在计划经济时期,男女普遍就业、同工同酬。虽然这种立法的“平等”,是以男权思想作为参照的,但是,我国建国初期,女性的基本权利都得以保障。
当我国的经济基本恢复起来之后,中央政府主要通过行政力量和国家动员方式动员妇女参加合作社,这种形式,女性表现出来了极大的工作热情。
2、“文革”期间女性社会政策“异化”时期
到“文革”时期,一部分城市女性有机会同男性一样进入工厂,有一定稳定的经济收入。但是,女性社会政策,特别是“男女平等”的政策被形式化,出现了严重的“异化”现象。当时,社会上普遍的理解和做法,是通过“绝对平等”抹煞男女间生理上的差别,追求表面上的平等。提出的口号是“女人能顶半边天”。结果,妇女在外面既要争当“姑娘军”,又要在家中做“贤妻良母”的好媳妇。这样双重的内外负担,带给女性的不是更多的自由,而是更多矛盾冲突。
..............................
(二)我国女性社会政策的具体内容
中国女性社会政策的基本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我国的基本国策。即,男女平等的女性基本政策;另一方面是在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指导下进一步建立了五项具体的社会政策。在男女平等这个基本国策大的框架之下,我国女性的社会政策涉及的内容很广,有很多具体的内容。从总体上来看,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梳理,即女性的生命周期开始,分别从上学时期教育发展的社会政策开始,然后参与就业,之后婚姻家庭照顾老人和生育的顺序,分别是教育发展社会政策,劳动就业社会政策,婚姻家庭社会政策,人口生育社会政策。
1、女性教育发展社会政策
我国基本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法律意在促进性别平等。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我国政府发布了一系列重要的法律和政策,体现了教育的性别平等。1992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在第三章“文化教育权利”中,第十五条规定“国家保障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文化教育权利”, 第十六条“学校和有关部门应当执行国家有关规定,保障妇女在入学、升学、毕业分配、授予学位、派出留学等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
1995 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在总则第九条规定,“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1998 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九条规定“公民依法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国务院 2001 年 5 月发布《中国妇女发展纲要 2001-2010 年》,在总目标中指出“保障妇女获得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普遍提高妇女享受教育程度和终身教育水平”。
这些规定都从法律规定和保证了女性的受教育权和自我发展权。
2、女性劳动就业社会政策
女性要获得真正的自由,要取得和男性同等的地位和权利,最关键在于要拥有获得独立经济收入的途径和方法。新中国成立之初,就从法律上确立了女性与男性同等的就业权利。我国《宪法》规定:我国男女劳动者平等拥有劳动的权利。1992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规定,“各单位在录用职工时,除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同时还规定了在晋职、晋级、评定专业技术职务等方面,应当坚持男女平等的原则,不得歧视妇女。”配合《劳动法》贯彻实施 1994 年劳动部颁布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首先明确推行职工生育保险目的在于保障企业女职工的合法权益。2005 年新修改的《妇女权益保护法》针对私营企业的不规范行为,增加了在合同中不得限制结婚、生育的条款,指出“各单位在录用女职工时, 应当依法与其签订劳动(聘用)合同或者服务协议,劳动(聘用)合同或者服务协议中不得规定限制女职工结婚、生育的内容。”并再次明确建立健全生育保险制度,并明确规定,“我国实行男女同工同酬。妇女在享受福利待遇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
............................
三、我国女性社会政策存在的现实问题及原因分析............................ 19
(一)政策制定的制约性层面的问题.............................. 19
(二)政策措施不够具体层面的问题.......................... 22
四、国外女性社会政策的启示.................................... 28
(一)东亚儒家文化圈国家的就业支持社会政策的相似特征.................... 28
(二)欧美福利制国家的社会政策............................. 30
五、我国女性社会政策的发展建议................................ 33
(一)建立健全女性社会政策体系............................... 33
(二)保障多种就业形式,拥有灵活自由的工作时间和地点.................... 33
五、我国女性社会政策的发展建议
(一)建立健全女性社会政策体系
首先,扩大覆盖广度。社会保障政策制订过程存在性别盲点,而这种性别盲点导致社会保障政策执行时偏袒男性,偏袒国企员工、公务员、军人等体制内的以男性为主的员工,福利待遇在比较丰厚,而且在职业隔离下大多从事看护清洁等服务业的女性,缺乏必要的福利保障和家庭政策支持,特别要扩大我国广大的城市打工群体和农民工女性群体参与到五险一金和其他的社会保障。
其次,提升公共服务标准。近年来,在消除贫困方面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我国制定的政府公共服务的最低标准,应以保障“最低限度的自由”和“最低限度的福利”作为共同底线。我们还应该根据女性的公共需求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分类分地区制定多种手段的公共服务标准,比如城市地区给予生育期女性较长的产假,而农村地区则给予留守儿童和老人经济补贴。我国适度普惠福利制度的建设特别要避免陷入西方福利国家的财政入不敷出的局面,兼顾效率和公平,及时避免挫伤劳动者积极性和滋生福利依赖现象。
最后,构建以家庭为中心的女性友好福利政策体系。减轻用人单位的生育费用支出和个人的经济负担,逐步完善生育政策,保障“二胎”生育动力,同时完善独生子女家庭养老保障的体制,切实提高家庭发展能力、促进家庭和谐。
...........................
六、结论与不足
(一)研究结论
女性社会政策的核心内容是男女平等原则。本文是基于男女两性的平等原则来审视我国女性的社会政策,建立有利于女性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这是我国女性学发展成熟及女性社会政策的健全前提。经过研究及借鉴性别较为平等的西方福利制国家和性别状况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儒家文化圈发达国家日本、韩国的女性社会发展模式的经验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是从女性自身的角度来审视我国女性社会政策,可以有效建立有利于女性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
二是女性社会政策制定不到位、不实际,执行力不足是阻碍女性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是对我国女性社会政策的研究可以促进社会政策的制定者和实施者的性别平等意识。
四是完善女性家庭社会政策,可以有效解决女性的工作与家庭的双重压力。五是促进家务劳动的社会化可以有效保护女性家庭劳动的经济利益,女性养育孩子期间采取“间段性就业”,可以有效保护女性生育的合法权益。
当前,由于家庭照顾和家庭责任在任何国家的任何发展阶段都是不可取代的,而我国又是重视家庭责任的传统儒家思想文化国家,所以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帮助受过良好教育的女性走出家庭并平衡工作和家庭之间的矛盾,摆脱就业歧视和家庭的束缚,促进二胎生育并应对老龄化社会到来。就要建立健全家庭发展政策体系,实施女性间断性就业形式,探索家庭福利手段,促进家庭劳动社会化,使女性法律政策更具可操作性,多元手段推进社会性别平等。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