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药学论文,本文通过对药物含量与药理作用文献查找,发现白脉软膏药物间共有72个化学成分为非单一药物所有,体现了白脉软膏具有较好的药物间协同作用,更体现了复方制剂良好的配伍作用。
1. 实验材料
1.1 数据库
Binding DB: http://www.bindingdb.org/bind/index.jsp TCMSP: https://tcmsp-e.com/ Pharm Mapper: http://www.lilab-ecust.cn/pharmmapper/ Therapeutic Targets Database: TTD,http://db.idrblab.net/ttd/ DrugBank: https://go.drugbank.com/ PharmGKB: https://www.pharmgkb.org/ OMIM: https://omim.org/ DisGeNET: https://www.disgenet.org/ DAVID: https://david.ncifcrf.gov/summary.jsp PDB: http://www.rcsb.org/ Chemical Book: https://www.chemicalbook.com/ProductIndex.aspx Pub Chem: https://pubchem.ncbi.nlm.nih.gov/ Uniprot: https://www.uniprot.org/ http://www.bioinformatics.com.cn/
1.2 实验试剂与抗体
药学论文参考
.............................
2. 实验方法
2.1 白脉软膏候选活性成分的收集整理与筛选
网络药理学是一门融合系统生物学、信息网络学、计算机科学和药理学的综合学科,近年来被越来越多的学者用于对中药活性成分的收集与靶标预测,阐述药物与疾病靶点间的关系。但中药的化学成分体系庞大而复杂,且中药网络数据库有效成分的信息来源较为单一,无法全面、及时地反映中药所含活性成分,基于此研究考虑将复方中药物有效成分含量作为重要参考以完善这一体系。
研究进行了白脉软膏主要药味成分含量的文献查找,结合药材来源产地(见附表1)对姜黄、肉豆蔻、甘松、甘草、干姜、藏茴香、藏菖蒲、花椒、人工麝香等9味药物进行有效成分含量收集,同时参考白脉软膏单味药物入药比例,筛选出含量较高的化学成分。白脉软膏共由11味药物组成,其中碱花与阳起石两味药物化学成分主要为碳酸钠、硫酸氢钠和钙、镁、铁的羟硅酸盐等,无网络预测靶点,所以实验仅对白脉软膏中9味药物进行了含量筛选与网络预测。
研究考虑部分药物中某成分含量虽较高,但并不排除其没有任何生物学作用的可能,所以对初选药物化学成分进行了二次筛选,通过英文文献查找其药理学作用,筛选具有抗炎镇痛效果的成分,同时结合TCMSP数据库相关参数(OB, DL),确定纳入成分。最终白脉软膏药物共纳入51个候选活性成分。
...............................
2.2 白脉软膏药物候选活性成分的靶标收集
本研究使用了3个数据库预测药物靶标,分别为TCMSP、Binding DB和Pharm Mapper[8-10]数据库。通过2.1项方法筛选出白脉软膏主要药物的活性成分,于TCMSP中输入化学成分的英文名或CAS号进行靶标收集;将化学成分输入到Pub Chem数据库得到对应成分的Canonical SMILES号,输入到Binding DB数据库中得到对应蛋白名,将两个数据库中所得蛋白名输入Uniprot数据库得到药物活性成分的基因靶标;TCMSP下载成分mol 2结构,上传到Pharm Mapper数据库中,标记Human protein Targets only,筛选可信度大于0且大于中位数的靶标。
药学论文怎么写
................................
第三章 白脉软膏干预小鼠慢性炎症性疼痛的机制探索 ......... 45
1. 实验材料 ............................. 45
2. 实验方法 .............................. 46
3. 实验结果 ......................... 48
4. 小结 ............. 62
讨论 ............... 63
结论 ..................... 68
讨论
本研究针对慢性炎症性疼痛,选择藏药外用代表性方剂白脉软膏为研究对象,采用经典的CFA予小鼠足跖部皮下注射建立敏感的慢性炎症性疼痛模型,分别从药效作用特点,药物副作用评估及分子机制三个方面对其展开全面研究,现讨论如下:
1. 慢性炎症性疼痛的研究概况
慢性疼痛是世界上一个主要健康问题,为临床顽疾之一。据估计,三分之一的美国人受到慢性疼痛的影响,每年费用超过6000亿美元[16]。慢性疼痛是一种病理上的疼痛,与生理状态下不同,可以迁延数月甚至数年而不愈,主要为周围或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功能失调[17]及周围组织的损伤[18]或肿瘤浸润所诱导的疼痛等等。
慢性炎症性疼痛则是一类主要由周围组织损伤或周围神经系统损伤而导致的疾病,其相关机制主要为周围敏化。而目前临床用于治疗慢性炎症性疼痛的常用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s)具有较大的副作用,长期使用会产生一定的胃肠毒性、肾毒性与心血管毒性,而靶向TNF-α的治疗可出现免疫抑制诱发的感染性疾病[19]。
藏药作为中国第二大中药体系,为人类的健康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白脉软膏作为藏药外用经典代表性方剂始载于《藏医临床札记》,该书记载了本处方的配方及功能主治,并沿用至今。白脉软膏功能主治为舒筋活络,用于白脉病,瘫痪,偏瘫,筋腱强直,外伤引起的经络及筋腱断伤、手足挛急、跛行等,临床疗效显著。综合方剂解读及临床优势疗效可知,经络通则循环利,循环利则代谢除,筋脉得养,损伤得以修复,其有明确的镇痛、抗炎、缓解肌痉挛、神经保护等多方面作用。其中,镇痛疗效最为关键,镇痛是其多方面药理活性中的一部分或循环改善后的副产品,可能有直接和间接双重镇痛作用,周围和中枢的双重镇痛机制,但目前其镇痛的基本及深入的药理学机制还不明确。所以本研究在成功建立慢性炎症性疼痛动物模型的基础上,对白脉软膏干预慢性炎症性疼痛的药效学特点及相关机制进行了探讨。
.............................
结论
实验药效学研究表明,白脉软膏可以改善慢性炎症带来的疼痛,显著缓解CFA模型下的机械痛敏和热辐射敏痛症状,并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呈现剂量依赖性,且药效维持时间较长,无耐受效应,对足肿胀、炎症介质及TRPs相关通道的表达也有明确的抑制作用;副作用评估实验结果显示,白脉软膏对CFA小鼠体重,对正常小鼠基础痛敏阈值、运动协调功能与强迫游泳时间均无显著影响,表明其无明显毒副作用。综上,白脉软膏对CFA致慢性炎症性疼痛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且无药物耐受性和毒副作用。
通过对药物含量与药理作用文献查找,发现白脉软膏药物间共有72个化学成分为非单一药物所有,体现了白脉软膏具有较好的药物间协同作用,更体现了复方制剂良好的配伍作用。
利用WB实验技术手段,对前期网络预测结果进行验证,结果显示白脉软膏对MAPK14、GSK3B、PTGS2、MAPK1对应蛋白具有调控作用,考虑白脉软膏的镇痛机制可能与调控TNF信号通路与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中的核心靶标基因进而抑制下游炎症介质的表达相关。
综上,白脉软膏可有效改善慢性炎症性疼痛的周围痛敏且有药效时间绵长的特点,相关镇痛机制可能与其多方位、多靶点双向调控周围组织炎性细胞TNF、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的促炎、抗炎调控元件相关(如,MAPK14、MAPK1、PTGS2、GSK3B等),有别于传统的NSAIDs类药物,白脉软膏无明显的毒副作用。相关研究丰富了白脉软膏治疗慢性疼痛的生物学内涵并指导其临床合理用药,并为处方优化及新药研发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