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饮食结构的改变、老龄化的到来、医疗技术的迅猛发展,多种检测技术的综合应用,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及检出率逐年增多,如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已成为血管外科学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在美国每年诊断深静脉血栓(DvT)的患者数量接近250000例。即使通过系统抗凝、溶栓治疗,首次发病后半年内仍有患者血栓复发;其中约10%的病人发生肺栓塞(PE),30%的病人会发展成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PTS),而我国到目前为止尚无深静脉血栓年发病率的确切的统计资料;病人会出现患肢疼痛、肿胀、乏力、溃疡等严重症状,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传统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抗凝治疗、溶栓治疗及取栓术。其中抗凝治疗被共认为核心治疗。其主要通过延长凝血时间而阻止血栓进一步增长,但对于己形成的血栓,单纯的抗凝治疗无法对其进行溶解,只能防止血栓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临床上治疗深静脉血栓不能仅靠抗凝药物。而深静脉切开取栓术,各学术界对其疗效尚未达到共识。静脉取栓术虽然能够改善下肢静脉通畅率,具有良好的近期疗效,但其却具有较高的血栓复发率。抗凝基础上的溶栓治疗理论上应优于单纯抗凝治疗,但溶栓药物需要通过外周静脉随血流到达血栓部位才能发挥溶栓作用,故其溶解血栓的同时也增加了临床出血的风险。
因此经导管直接溶栓在上述背景下提出并应用于深静脉血栓治疗。局部溶栓治疗效果应优于全身用药,具有更高的溶栓效率。大量研究证明,在抗凝基础上,结合经导管局部溶栓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较单纯应用抗凝治疗或结合全身溶栓治疗血栓溶解率要高,深静脉瓣膜功能能够得到较好保护,PTs发生率明显降低。笔者回顾分析了局部导管溶栓治疗38例急性深静脉血栓和全身药物溶栓治疗42例进行比较分析,为临床治疗DVT探索更好的方法和手段。
材料方法...................................................................……(6)
结果...................................................................……(9)
随访...................................................................……(11)
讨论..................................................................……(14)
结论...................................……........................……17)
参考文献...................................................................……(18)
综述...................................................................……(20)
参考文献..................................................................……(27)
综述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inthrombosis,DVT)是临床常见的血管性疾病,近年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可以导致静脉炎后综合征、肺栓塞甚至死亡等并发症的一个普遍原因。近年来,静脉血栓的诊断有了很大的发展。二聚体的测定和超声检查是被公认的证实是否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的安全和便捷的检查方式,二聚体检查阴性的病人,不需要诊断成像便可排除近端深静脉血栓形成。抗凝治疗是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基础(支柱)治疗,而特殊情况下可行介入治疗例如放置下腔静脉滤器后行导管局部溶栓治疗,还有就是手术取栓治疗。门诊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主要使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治疗.使患者通过延长抗凝治疗获得最大的益处,这一点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明确。
深静脉血栓的年发生率为十万分之六十七。即使经过充分的治疗仍有1%、8%的患者发生肺栓塞导致死亡。其他的患者远期也会出现深静脉血栓后遗症及慢性肺栓塞。尽管,抗凝治疗会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复发率,但会增加出血倾向在95年之前,上述的检查手段为确诊深静脉血栓的主要方法,如果检查结果为阴性,则一周后重复检查。这种诊断方法特异性不高。近十年来,深静脉血栓的诊断和治疗有了很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