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陆牡丹”浅谈陆抑非花鸟画的艺术特性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3016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引言

陆抑非(1908—1997)是中国近现代杰出的美术教育家和花鸟画大家。师从李西山、陈迦庵、吴湖帆。1959 年受潘天寿之邀,至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任教①。他到来以后,中国美术学院花鸟画专业的教学体系才得以完整和系统化。文革结束后,陆抑非亲自为中国美术学院带过全国第一届花鸟画专业的研究生。为中国传统花鸟画的传承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陆抑非是中国美术学院同时也是中国当代花鸟画教学的奠基人之一。陆抑非是一位在花鸟画中,于工笔、没骨、工兼写、大写意各种画风皆善的画家。对两宋花鸟画以及恽南田、华新罗的研究尤为深入。在花鸟画的造形、用笔、用墨、用色方面,都有其独到之处。其“牡丹”题材的绘画作品,尤被人称道,有“陆牡丹”之称。“牡丹”这一绘画题材的表现,贯穿陆抑非艺术历程的各个时期。对陆抑非以“牡丹”为题材的绘画作品做研究,能从这一点窥探出他艺术发展的渊源,发掘其工笔、没骨、工兼写、大写意、书法这五方面的内在。对当下的花鸟画教学和花鸟画家自身的实践,都有较高的借鉴和参考价值。从古至今大多数的花鸟画家,基本上是以一种统一的绘画表现风格进行主要创作。像陆抑非这样身兼工笔、没骨、工兼写、大写意多种绘画表现风格于一身,从早年至晚年多种绘画风格并行进行创作的,少之又少。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分析形成这一艺术现象的原因。把对陆抑非的研究,具体在“牡丹”这一题材下,分析他在早、中、晚各个时期的艺术特点,对比其异同。从造形、用笔、用色的师承以及不断地演化中,阐明他在自己艺术历程中的“取、舍、借、变”。挖掘他在造形、用笔、用墨、用色方面的的渊源和独到之处。阐释出他在对待继承和发展上的理念。分析出他面对前人是从哪些方面继承的,回归到自己的艺术上又是如何发展的。

陆抑非在花鸟画的实践中强调写生。临摹、写生、创作,交替进行。写生为陆抑非绘画语言的丰富和个人风格的形成,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他特别重视书法对绘画的作用,重视绘画的书写性,认为书法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基础。他的书法从晋唐入手,中年致力于文徵明。后期对怀素以及孙过庭的书法下过很深的功夫,又旁及米芾、黄庭坚。越是发展到后来,陆抑非在书法上越是用功。以至于他在书法上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面貌,并且成就斐然。书法线条质量、韵味的升华,带动了他作品的升华。陆抑非的绘画题材,基本上是传统题材。在题材上没有什么很多的拓展,但是并没有影响到他个人面貌的形成。反而他的绘画作品表现风格多种多样、个人面貌强烈。同一题材的延续创作,其实是画家艺术语言不断锤炼、提纯、深化的过程。依旧表达同一种物象,但在笔墨上有了变化,画面气息也就有了变化。笔墨的深度决定了绘画作品的深度。陆抑非的绘画理念、教学思路,对当下从事花鸟画创作和教学的人来说,是很值得思考和借鉴的。

.........

第一章 陆抑非的艺术历程及艺术成就

陆抑非生于江苏常熟。初名冲,后名翀,字一飞。父陆辛甫,参加过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与于右任、邵力子在上海震旦大学同宿舍求学。后跟随马相伯,为复旦大学的创办人之一。祖父陆仲仁为清末秀才,喜爱花草,雅好书画。在这一方面,陆抑非自幼受到了祖父的影响。1913 年至 1923 年,陆抑非在家乡常熟读就小学和初中。1921 年从李西山①学习书法,并接触中国传统的花鸟画。1923 年 9 月,入苏州桃花坞中学读高中。李西山收藏的明清书画十分丰富。因其师承关系,得使陆抑非早年临摹了大量的任伯年、沙山春②、陆廉夫③的书画作品。这些人都是海派绘画的佼佼者,可以说陆抑非的花鸟画是从海派起步的。1929 年陆抑非因父母工作原因,跟随父母从常熟到上海,先后担任过煤炭洋行会计、花边洋行绘图员,后在同德医学院教务处做过职员。工作之余亦粥画补贴家用,为“笺扇庄“画册页和扇面。后通过钱月岚的介绍,拜陈迦庵④为师。自拜师陈氏之后,陆抑非的花鸟画艺术,才算是正式融入了海派体系之内。学习陈迦庵绘画技法的同时,他更加注重对恽南田、华新罗的艺术进行研究和借鉴。1932 年 9 月通过朱屺瞻的介绍,陆抑非被聘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花鸟画科教授。至 1947 年止,前后历时 15 年。在这段时间里,他和在该校任图画系主任的潘天寿成为至交。1933年至 1934 年,通过马万里的介绍,兼任上海省立上海中学花鸟画科教授一年。1934起,兼任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花鸟画科教授,至因抗日战争学校停办为止。1935年起,陆抑非在其上海的寓所⑤创办飞声国画函授学校,后亦因抗战而停办。此阶段,陆抑非一边从事花鸟画教学,一边进行个人的艺术创作。进行创作的同时,还进行着理论的研究和总结。此时,他的艺术已经开始进入了“教与学”、“理论与实践”相并行的轨道。陆抑非的内兄孙伯渊,在碑帖和书画鉴定方面有着很深的造诣,其“集宝斋”也是收藏界的重镇。抗战期间,陆抑非得其相助。孙氏所藏的历代书画名迹,他都有临摹。《陆抑非临摹写生稿》里所收录的很多,诸如陈洪绶、林良、吕纪、周之冕、华新罗、恽寿平等人的临摹作品和一些宋人小品的底稿,基本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1937 年的下半年,陆抑非通过孙伯渊的介绍,拜师吴湖帆,入“梅景书屋”。由吴湖帆为其更名,将原来的“一飞”改为“抑非”,后以“抑非”行世。陆抑非拜师吴湖帆之后,得以饱览“梅景书屋”所收藏的历代珍贵书画。跟从吴氏学习其没骨以及竹石的同时,并上溯研习宋元各家名作。抗战期间,梅景书屋地处租界,给陆抑非提供了相对安稳的艺术环境。因生活和学习条件上的便利,这个时期的陆抑非,得以结识了许多当时客居上海的书画大家。陆抑非居住在淡水路 219 号,黄宾虹、张大千居住只有几步之遥的自忠路。黄宾虹在住入自忠路之前,有一段时间便住在陆抑非楼上的厢房里。其他,诸如刘海粟、林散之、张大壮、谢稚柳、陆俨少等都居住的离此比较近。淡水路和自忠路这个区域,形成了当时上海书画圈的一个高手云集之地。这些高手间的交往,使得陆抑非丰富了视野、开阔了眼界。在八年的抗战岁月中,陆抑非一边继续着上海美专的教学,一边进行了大量的艺术创作。这一时期,他的花鸟画打破了原有的格局。在原有的基础上,对宋画、明清绘画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和吸收。此阶段,是陆抑非在传统绘画上博采众长、积蓄力量的关键时期。

1950 年至 1951 年,陆抑非任苏州美术专科学校上海分校的花鸟画科教授。1954年至 1956 年,入上海国画合作社。1956 年至 1959 年,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50年代这段时期,陆抑非还兼画连环画、画片(图 1-1)①,以及同张守成、俞子才、吴少云、周邦彦等画教学用的科学挂图谋生。比如,《地球发展史挂图》②、《粮食作物害虫图》(图 1-2)③等。当时陆抑非与同在上海的唐云、江寒汀、张大壮,在艺术理念和创作风格上相近,被称为“海上花鸟画四大名旦”。有一件 1958 年四人合作的《秋柳金鱼图》(图 1-3),很能说明这一问题。四人的合作相得益彰,十分融洽。江寒汀首先画了金鱼,陆抑非接笔画了一只蝉,张大壮的柳树,最后由唐云点写水草,江寒汀落款。1981 年陆抑非在这张作品上又补题了一首五言绝句④。他在 1983 年又在这幅作品上方加题了诗塘,写七言诗一首⑤。1984 年上海“陆抑非书画展览”时,展出了这张作品。这张作品在陆抑非的多个作品集里都有收录。通过上海美专的共事,潘天寿对陆抑非的人品和艺术都深为了解和认同。不但认为陆抑非的人品好,还认为他在中国传统花鸟画方面笔墨造诣深厚、工写皆善,工笔技法和写生功夫一流。在潘天寿看来,陆抑非的这些特质,不仅非常符合美术学院的现代教学要求,而且对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原来在教学上所存在的欠缺,也能有所弥补。1959 年陆抑非应潘天寿之邀,至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任教。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这三位,皆是大写意花鸟画方面的杰出画家和教育家,相对的在工笔、没骨、工兼写方面比较欠缺。陆抑非的到来,弥补了当时美院教学上的这种欠缺,形成了“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陆抑非”四大导师主教的局面。在具体的教学上,陆抑非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此后,中国美术学院花鸟画专业的教学体系才真正的得以正式完备和系统化。文革结束后,陆抑非为中国美术学院带了全国第一届中国花鸟画专业的研究生,为中国花鸟画的传承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可以说,陆抑非是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当代花鸟画教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当代花鸟画教学的奠基人之一。陆抑非到浙江美术学院任教以后,在杭州这个新环境下,开始逐步借鉴浙派绘画的一些元素。使他的花鸟画在灵动多变的风格上,又平添了一些沉着痛快的感觉。文革结束之后,美院的教学环境和社会大环境正常化起来,陆抑非的生活以及艺术环境得以安定。自此他的书画渐入佳境,艺术逐渐完善成熟。早、中期丰厚的艺术积累,加上在美院同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陆维钊等人的长期接触,此时陆抑非的艺术进入了变法阶段。从此,陆抑非的工笔、没骨、工兼写、大写意、书法更加的完善互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陆氏花鸟画。在牡丹这一绘画题材上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世人称为“陆牡丹”。

.............

第二章 “陆牡丹”的渊源及特征........ 6

第一节 陆抑非的师承............6

第二节 陆抑非的“师古人”........8

第三节 陆抑非的“师造化”....11

第四节 “陆牡丹”的特征......... 12

第三章 “陆牡丹”的画外功............ 15

第一节 书画互参 ..........15

第二节 理论与实践并行..... 16

第三章 “陆牡丹”的画外功

第一节 书画互参

陆抑非认为,“中国画家的最基本功是书法”①。其艺术进入成熟阶段之后,更加的强调以书入画。他在《从獭祭而成到信手拈来》一文中,详细的阐述了“以书入画”以及“以书入画的重要性”。“澈悟了行草书和写意画的关系,就能在笔墨上澈悟书画同源的关系。要知道,书法是画出来的好,而画却是写出来的妙。”②只有很好的领悟了书法与绘画的关系,才能在具体的创作中,使画生出“写”的韵味。陆抑非早年在书法方面受到了吴湖帆影响,重点学习文征明细劲清拔的行楷为主。早期以及中期工细一路的绘画中的题款也多以这种风格出现。1985 年《山茶》中的题款(图 3-1),从字体的结体以及线条上很容易看得出文征明的影子。这种起收笔和方折的运用,都一直存在在陆抑非的书法里。在他 80 年代初的《画语随笔》中说,“书法要注意方笔”、“落笔方,味朴拙”③。从画面上看,画中物象的线条也是清新挺拔。从叶筋的勾勒中也能看出,叶筋线条和书法线条的一致。陆抑非的书法线条也吸收了华新罗的凝练以及竖笔长线条的摆动。1962 年《桃柳飞燕》的题款(图 3-2),便是非常接近华新罗味道的书法。总的来说,陆抑非早、中期的画作以及书法都比较偏于秀丽清新,题款和画面的味道一致。陆抑非的书画随着时间发展,逐步趋向老辣沉稳。这种趋向,在书法和绘画上是同步进行的。中年以后,他主要研学孙过庭《书谱》、怀素《自叙帖》等,在草书上用功颇深。中年陆抑非的草书题款,依旧能看出早年书法的影响。线条干净、使转轻盈。这时候的线条单看每一小段,和其行楷书的线质依然接近,如 1964 年《不似春光胜似春光》的题款(图 3-3)。自七十年代开始,陆抑非在书法上有了质的飞越。字体结构开始夸张,线条更为凝练,有了一种特有的涩感和韧劲。晚期草书更加强调方折行笔,流畅中见顿挫,涩疾相兼。体势动荡,大开大合,点画饱满,具有画意,如 1990 年《硕果累累》的题款(图 3-4)。书法的飞跃,使得他的绘画用笔更富灵变,内涵更加丰富,气格得到了升华。从《莫放春风容易过》(图2-20)、《贵寿仙风》(图 3-5)这类作品中,可以从牡丹的枝干、叶筋的勾写上很容易的体会到陆抑非的“以书入画”。牡丹的老干线条苍辣,并不一味的在乎枝干圆柱形的这个特质,用笔线条方圆兼用,有的地方还出现转笔。给人的感觉很畅快,又不显突兀。勾筋时的颤笔,一波三折,也是和他的书法线条相一致的。题款与画面线条相互协调,是陆抑非倡导“以书入画”的具体体现。书写线条的变化,使得他的画风有了很大的变化,成就了陆氏风格,成就了“陆牡丹”。对比陆抑非的牡丹画,随着创作时间的发展,虽然在处理方法上一致,但因为画面中使用的线条的线质发生了变化,画面的气息也跟着有了明显的不同。

...........

结语

陆抑非生于常熟,长期生活于苏州、上海、杭州。师承李西山、陈迦庵、吴湖帆,一生淫浸在海派书画环境之中。他的书画艺术,具有海派书画的典型代表特征。海派书画,自赵之谦开始,以至虚谷、任伯年、吴昌硕,都重视传统笔墨基础,对传统绘画技法运用的好。同时注重多方面吸收借鉴,注重个性表现,开放、创新、多元,推陈出新。在色彩方面,很重视色彩的运用,在传统的用色上有所突破,更加贴近自然贴近生活。“先师古人”,陆抑非从宋元以至林良、吕纪、恽南田、华新罗融会百家,都有不同程度的吸收借鉴,笔墨纯熟,舒展大方。早期的作品,受陈迦庵、陆廉夫的影响十分的明显,以工兼写居多。中期学习、融会,各种绘画风格皆有涉猎。在上海时期的作品比较细腻清秀。任教浙江美术学院以后,写意性逐步加强,画面愈见沉着痛快。晚年陆抑非的作品圆融通达,笔墨华滋。以牡丹为例,具体到作品上,整个画面构成、植株的姿态、花头、叶子的处理、以及勾筋线条的表现,都极具传统和艺术个性,做到了推陈出新。“后师造化”,陆抑非十分重视写生,以自然入画。写生使得他的笔墨,所表现出的画面生动有趣、新意盎然。陆抑非在传统花鸟画方面,技法全面、画风多样。无论是花卉还是翎毛草虫,工笔、没骨、工兼写、大写意,无所不长。一生爱画牡丹、擅画牡丹,他在牡丹这一题材上不但风格独具,而且造诣高深,尤为代表和被世人称赞,有“陆牡丹”之称。陆抑非在花鸟画方面成就卓著,书法方面也独成一家。在画史、画论、画理、画法上也都有一定的建树,有许多文章传世。旁通诸多文艺门类,且都有一定的研究。陆抑非一生在花鸟画绘画题材上没有什么大突破,画的题材多是前人经常表现的东西,但依然独成一家。高超的理论、全面的文化素养和笔墨的不断锤炼,是其成功的原因。

..........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