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小学美术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研究(1912-1949)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3121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1 导论

一定时期里,课程标准的制定为每一个教学科目指明了当时的教学方向,所以课程标准的制定对某一学科的发展影响很大,直到今天,我们的课程标准依然处于不断修改的过程中,它也许不会达到最完美的程度,但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的是不断的进步。作为学科风向标的纲领性文件,课程标准对学科走向及教师教学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课程标准中所蕴含的不同价值取向不仅为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调,也为人们对人与该学科之间关系的处理和思考做了一定的铺垫。 民国时期(1912-1949)是我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到现代社会的一个关键阶段,这一时期产生的新思想、新观念都给了传统的中国社会以沉重的打击,例如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给整个中国带来的不仅仅是社会思潮上的变革,更深刻地影响了教育的发展态势,无论是文化教育还是艺术教育都普遍呈现出一种破旧立新的状态。虽然民国时期的动荡、战争没有能够为当时发展出来的各种新事物、新思想提供一个很稳定的社会生存环境,但大家探索和学习的热情已经渐渐培养起来,甚至在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士兵都聚集起来学习绘画,并形成了当时的一股战时漫画风潮。 然而,之所以要选择民国小学美术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作为研究对象,最主要的还是希望探明在那样一个动荡的社会环境中,国家主管教育的部门对我们的小学美术教育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态度,而拟定的这些课程标准对当时的美术大师,如齐白石、徐悲鸿、丰子恺、林风眠等人又产生了一些什么影响,他们的美术教育观点对民国时期美术课程标准价值取向的变化又起了什么作用。笔者认为,这一研究绝不是仅仅停留在简单地陈述历史事实的层面上,更多的还是希望透过这一话题对这个时期的小学美术教育进行探索,以史为鉴来思考今天的小学美术教育及其课程标准应该怎样更好的发展。

1.1 研究缘起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每一个人都有爱美的权利,每一个人对美的看法也都不 尽相同,无论人们处于什么样的生活状态,都不会停止追求美的步伐。从远古的洞穴里走出来的壁画,刻画着人们对生活与自然的态度,那些简单勾勒的线条组成的粗糙形状,记录着人类美术的发端。从古至今,人们对于美术的起源众说纷纭,模仿说、劳动说、巫术说、娱乐说、情感宣泄说等理论,体现了人们在不同历史时期对美术及其源头的思考。 毫无疑问,人类发现了美术,并赋予了美术各种各样的含义,无论人们在美 术作品现出什么样的情感,光明的、黑暗的、美丽的、丑陋的、现实的、超现实的,那些能够超越时空界限而永恒流传下来的美术作品,都在一直引领着人们思考美、追求真、养成善。所以,从本质上来说,美术教育不仅仅是对“术”的单纯传授和学习,也不仅仅是对“美”的娱乐和赏玩,而应该是一条能够对人们的心灵修养有所提升的道路。 而无论人们如何思考,将美术这一行为从个人爱好或小群体之间的相互交流 引入到系统化、专门化的课堂,为其编写统一的课程标准,并赋予其鲜明时代感的价值取向,更为美术走进普罗大众的生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用发展的眼光来看美术课程标准价值取向的历史变化过程,每一个阶段都各有自己的特色,而民国时期作为我国从封建社会走入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过渡阶段,发挥着不可复制的作用。它独特的历史地位,丰富的文化经历,不同的价值取向思考,为当时美术教育的发展以及近现代美术课程标准的逐步完善落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1.2 研究意义

作为历史性的研究,笔者认为本研究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意义: 第一,对民国小学美术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做一个梳理。首先,通过文献梳理,笔者发现对民国时期美术课程标准的研究多以历史事实的归纳、陈述为主,对其价值取向的研究较少,并且对当时小学美术课程标准的研究也较稀少零散,因此本研究可在一定程度上拓宽此类研究的思路和范围,具有理论层面的补充性。其次,本研究的落脚点仍然将回归现实,从理论上讨论课程标准不断修订和发展过程中的现代小学美术教育与民国时期小学美术教育,将其中值得流传的优秀思想挖掘出来,以作为现当代小学美术课程标准改革借鉴的历史性理论依据。 第二,站在历史背景的角度,理解民国小学美术课程标准的主流价值取向以及在其指导下的民国美术教育的发展状态。从民国小学美术课程标准的不同价值取向中了解当时人们对于艺术、美术教育、小学美术的观点和态度,同时也从当时的小学美术教育现实反思这些价值取向定位的依据,从而洞悉当时人们的总体需要,以及剖析民国时期的人们与美术之间的互动关系。这可以更进一步地帮助我们理解我国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以及美术教育的纵向发展态势。 第三,反思历史,立足现代,展望未来,提出对小学美术课程标准理想价值取向的展望。本研究最终希望从历史角度出发,通过对民国时期小学美术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梳理及其外延方面的分析,从历史的视角进行思考,落脚于当代小学美术教育的大环境中,结合实际的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历史进行反思。并立联系现代小学美术教育改革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做出对未来小学美术教育课程标准理想化价值取向的展望。以思考我国的小学美术在新课程标准的环境下如何更好地发展。

..........

2 民国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实施的时代背景及其发展

中国历史上 1912 年到 1949 年之间的民国时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时代的更迭给社会方方面面以极大的冲击,民国的小学美术于清朝末年萌芽,在民国时期得到不断改革和发展,其课程标准的演变也昭示着整个民国时期的价值取向和思考方向的变革。因此要研究民国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中蕴含着的价值取向,首先要对课程标准的演变、实施背景以及发展的特点进行了解。

2.1 民国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实施的时代背景

以民国历史上的几次较大规模的课程改革为依据,本研究以时间为线索将民国小学美术课程标准的演变划分为四个阶段,即 1912 年至 1923 年,1923 年至 1932年,1932 年至 1942 年,1942 年至 1949 年四个阶段①。我们从民国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在这四个阶段中的演变概况总结出其课程标准实施的背景,并以此推导出它的演变,最终揭示出这一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的价值和意义。而对这一系列演变的认识,正是我们探索民国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价值取向的基础。通过对文献及史料的整理,本研究着重讨论影响当时课程标准实施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三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时代背景,末民初正处于我国内忧外患的阶段,在经历了几次大规模的战争之后,无论是民间组织还是清政府都在寻求一条振兴民族和国家的路径。所以,当清政府意识到国内外军事力量的悬殊后,必然采取一些列自上而下的改良措施,以促进各方面的进步与发展,而这些也成为了中华民国建立之初的积淀。1912 年到 1949 年间课程标准四个阶段的演变从根本上来讲是站在反思清朝末年的基础上,总体服务于民国时期的政治集团,因此体现的也主要是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愿望。

..........

2.2 民国小学美术课程标准的发展

我国美术教育从师徒授受到走入学堂成为正式课程之一,可以说是西学东渐的直接结果,而美术进入小学课堂又是中国美术教育历史上富有革新意义的重大转变,其课程标准的编订亦对后来的改革极具价值。由于从日本、美国、欧洲等地归来的留学生带来了这些地方的文化和思想,民国时期的小学课程标准曾经盲目地照搬外国模式,例如清朝末年“癸卯学制” 是模仿的日本学制,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都按照日本模式的引导,走向了技能培养为主的教学。而民初时期虽有改动,但仍然基本沿用清末模式,所以民初的美术教学实际上也是走的日本套路,对技能学习的要求非常严格,课程标准中也提出学校美术教学要为日后绘制地图、制作精密仪器图纸培养专门的技术人才。但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本国的国情不能够只关注美术的技法,它在益智、辅德方面的作用也应该得到发挥,同时美术自身的基础知识也需要学生拥有足够的认识。 随后在欧美国家对教学上主动性、创造性的倡导下,民国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以引进美国的学制框架,形成了以美国的实用主义和进步主义为主要影响源的《壬戌学制》,但这一时期已经不像之前完全模仿日本学制,尤其是到了 1942 年之后的小学美术课程标准更多的结合了本国的实际国情。特别是在师资这一板块,教育家温肇桐先生曾提出小学阶段的教育不应该只将国文教学的时间增多,美术教学也应该受到重视,同时最为重要的是小学的美术教师,除了要接受美术专门训练之外,最应该锻炼的还是“师范生之技术”,并且要有一定的考核体系。从这一点来看,民国时期的教育家已经认识到不能够再按照以前的模式,甚至聘请日本、欧美教师进行小学美术教学,我们的课程标准既然已经走在了本土化改革的过程中,那么教师从技能学习到教法研讨都应该跟上进程。

...........

3 民国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主流价值取向分析 .... 22

3.1 民国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主流价值取向的确立 ...... 22

3.2 实用取向的小学美术课程标准 ...... 24

3.2.1 什么是课程标准的实用取向 ....... 24

3.2.2 实用取向的民国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分析 ........... 25

3.3 美育取向的小学美术课程标准 ...... 28

3.3.1 什么是课程标准的美育取向 ....... 28

3.3.2 美育取向的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分析 ........... 29

3.4 生活取向的小学美术课程标准 ...... 31

3.4.1 什么是课程标准的生活取向 ....... 32

3.4.2 生活取向的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分析 ........... 33

3.5 儿童取向的小学美术课程标准 ...... 35

4 民国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价值取向在课程实施中的体现 ......... 40

4.1 民国小学美术的教育目标:从“实用”到“人本”的转变 ....... 40

4.2 民国小学美术的教育方法:从“模仿”到“写实”的转变 ....... 41

4.3 民国小学美术的教育内容:从“理想”到“现实”的转变 ....... 42

4.4 民国小学美术教育的地位:从“轻视”到“重视”的转变 ....... 43

5 民国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价值取向的现实启示 ......... 45

5.1 不断丰富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价值取向的内容 ...... 45

5.2 课程标准中对技术与艺术平衡的探索 .......... 49

5 民国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价值取向的现实启示

通过民国小学美术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探讨,并不是要对当时的教育模式进行一个正确或者错误的评判,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呈现出了那个时期特有的教育现象,其实这也是在探索中求发展的必然过程。事实上,透过对民国时期小学美术课程标准的一个梳理,不难发现现在小学美术课程中出现的一些思考,例如美术教育中“技术”与“艺术”孰轻孰重,小学美术教育中模仿、欣赏的比重该如何把控等问题,在民国时期就已经进行了诸多探讨。对于今天已经进入到 2011 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小学美术课程而言,仍然站在民国时期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中呈现出来的价值取向的基础上进行借鉴与反思。

5.1 不断丰富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价值取向的内容

用纵向的历史演进的视角来看,我国小学美术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在内容上是不断变化和丰富的。具体表现在:第一,课程标准中对“模仿”的认知变化;第二,课程标准的重心变化;第三,课程标准对技术与艺术平衡的探索。从“描图”到观察 民国时期的小学美术课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陷入了单纯模仿的阶段,尤其是民国初年的小学图案画教学,课堂中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苹果,学生们便跟着画一个苹果,书本上呈现出了什么样的图案、花样,学生们便跟着画一个相同的图案、花样。然而,这种现象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许多县城的小学中依然存在,后来才慢慢发生了改变。早在在民国时期的教育实践中,从事美术教育或艺术工作的有识之士就已经意识到模仿给小学生带来的限制,所以才有了蔡元培的“美育”观点,李叔同将模特引入美术专业的科班教学等。

..........

结语

民国时期的教育是本文研究的起点之一,因为那一时期产生了许多流芳百世的名家大师,他们的思想和理念,学识与眼界对当时课程标准的制订影响很大,而课程标准中所承载的价值取向也反映着当时的人们对教育的思考,本研究选取了小学美术这一学科进行研究,除了希望通过对这些历史资料的分析,让自己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更加明晰的了解之外,更多的也是对其进行思考,以求在现实生活和未来实践的过程中有所提醒和借鉴。 总体来看,民国小学美术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在实用、审美、生活和重视儿童发展四个主要方面呈现出鲜明的特征,这与其独特的时代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无论是思想的碰撞还是文化的汇集,课程标准都因为这些影响而经历了从无到有、由浅及深的变化过程,不得不说,这其中蕴涵着的价值取向正朝着一个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因为人们的思维和生活正逐步走向多元化。 在对民国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价值取向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之后,我们发现了那个时代出现的影响深远的教育家、艺术家,以及那些流传千古的优秀作品,无不受着这些价值取向的影响,因为这些价值取向体现着当时人们的心理诉求和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有人说,因为得不到所以成了内心的愿望,价值取向作为人们的一种内心需求,也揭示了民国时期小学美术教育的尴尬境地,新旧思想、中西文化、民族富强国家兴盛的愿望与人之麻木民不聊生的现实,带着对理想的憧憬,民国小学美术课程标准要承载着这些价值取向为届时国人的教育指出一条明路。 时常回望历史,会让我们记住曾经走过的弯路,规避已经确定的错误,从而在今后的发展中寻求新的方向。所以,我们未来的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可能会引导小学美术教学活动朝着学科互动、自主创新的思路去安排,也有可能在“以人为本”思想的影响下,兼顾施教者与受教者在教学互动中的平衡,更有可能实现文化与艺术、技术与艺术的相互协作。未来遥不可及也深不可测,但我们正站在历史流传下来的土地上让它变得尽量美好。

.........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