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识书法
书法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艺术文化,也是与人的身心修养相关的一门学问。书法在历经各个朝代时都会呈现纷繁复杂的书法现象,而此现象的产生关联着内在的历史与文化背景。像在文革期间,大多人群并非认识到书法本体的艺术美,而是一种形而下政治使用功能的载体,书法成为了一种宣传工具,一种交流的平台,成为了人们生活方式中的一部分,在此时却达到前所未有的书写高峰,没有地域区分、阶级身份的限制,打破原有的艺术高墙成为了人人可参与的一种大众文化艺术。
(一)初识书法的生存环境
文化大革命就是文化的革命,在此期间革命引起社会的动荡,文化、生活都处在非稳定的状态,给人们带来不同程度的灾难与损失;因事物皆存在两面性,此期间的书法被推上带有政治性责任的舞台,促成了一种人人可参与的大众艺术活动。上到中央下到乡村都在严格的执行着中央的政策,云南省的弥勒县竹园镇也无不例外,政策的执行不仅把大众带入艺术氛围中,也为很多家庭带来无辜的心理伤害与生活压力。
1.生活状况
陈鸿翎出生在文革前、成长在文化大革命中,由于年龄较小,家庭和校园生成为了他全部的生活空间,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潜移默化的对艺术学习产生兴趣,而又受家庭成分因素的影响给他带来内在思想与性格的变化;受时代背景的影响,学校的学习环境、学习的课程内容都有一定的时代烙印。
(1)家庭状况
经访谈了解到,在文革前,陈鸿翎出生在一个教师世家,家庭生活水平虽不是很高但基本能够解决家庭里的温饱。由于祖父之前是私塾先生,父亲受祖父影响也会把写书法作为乐趣。当时,虽父亲的书法写作水平有限,但这对他认识书法相比别人具有优势。陈鸿翎的父母都是小学教师,母亲是音乐教师,父亲担任语文、地理课程兼班主任,还比较热爱文学,哥哥的专业是乐器,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后来他们兄妹四个都比较喜欢文艺。在艺术氛围浓厚的家庭中成长,潜移默化的使他对书法、音乐、诗词等很多艺术活动慢慢的产生兴趣,甚至是后来的热爱。
(二)书法的功能
在文革期间,政治化也从艺术内容中体现出来,大字报并非是书法艺术的真正追求,而是一种特殊的政治功能多于书法内涵的信息宣传工具,更多突出书写的内容,是内容信息传递的一种媒介,并未深层次的讲究字法、笔法、章法等书法内在的质、境、气。造成此现象并非是书写者个人的错误,而是整体的文化背景促成了书法承载着一种政治思想、信息的传递与大众的交流平台的功能。此时的大字报首先是没有高标准的门槛,只要愿意写字的人都可以参加,参加书写的人员范围扩大,大字报的更新速度快,书写数量的增多;一定程度上也促使一些人对书法产生兴趣。
1.宣传工具
陈鸿翎受家庭影响自小就被夸“字,写的好;画,画的好”,在文革期间到处都在画毛主席像、出宣传栏、写大字报和画宣传画。对于全国来说大字报书写群体多是中小学生,此时陈鸿翎正处于念中小学期间,从小学还什么都不懂的时候就跟着写大字报。上小学时,看见别人写他母亲的大字报,为了体现革命精神也会去落名,父母看到自己孩子写他们的大字报也很伤心(任何老师都避免不了,任何学生有不满就会写大字报,重则被批斗而失去性命),年龄小没有正确的思想意识,当时要体现革命精神和家庭划清界限。十多岁的陈鸿翎由此对书画产生兴趣。因父母的书画朋友、熟人很多都被打成了右派,反对他学习书画,在此状况下他不得不靠捡牙膏皮换钱买笔墨纸张,背着父母学习。
陈鸿翎由于家庭艺术氛围的影响,从小对写字有一定的认识,大字报作为一种信息传递与宣传工具,为了吸引更多的人群,要找些写字漂亮的人来写。书写形式本身如字体的大小、字体的好坏、标题的醒目与否、图文并茂,都将影响到大字报的阅读。而他喜欢写字,字写的又较周围同学好,故承担任务多些。大字报多张贴在公共场所(墙上、公告栏、大门、窗户等),常引来很多围观的人群,不少人只为看漂亮字体而来,所以每次陈鸿翎都很认真的去完成,渐渐的他对书法产生一定的兴趣。此时的陈鸿翎并未接受正规书写训练,只能以他对字体的认知与审美去写。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促成了大量的书写练习,而此时的大字报并非能从书法艺术角度去认识与评价,更多是使用功能的出现。
二、体验空间变换中的艺术成长
陈鸿翎因家庭成分问题,成为了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中的一员,生活空间的转变与变迁不仅带来了生活环境的变换、文化交流的重建、艺术氛围的变化,还对他的文化内容和思想价值观念形成带来改变。陈鸿翎没有因地理与社会环境的改变带来的艰苦而停止对艺术的追求,反而利用有限的环境与文化资源扩充艺术兴趣爱好来填补匮乏的生活,乐器的学习不仅使他艺术知识得到累积,同时也改变了他的生存环境,从农村到城镇又一次生活环境的变换,使他的生活方式、文化构建、艺术生活也随着改变。工作之余对多种艺术门类的体验并取得一定的艺术成长,使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到改变。
(一)农村生活与艺术
面临一个新的环境,改变原有的思想观念去适应着农村的生活节奏,农村对于外来者适应此地的自然、生活、文化环境都将带来不同程度的困难,无论是生活条件、文化空间和艺术氛围都将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陈鸿翎适应着艰苦的生活环境、匮乏的文化空间,但这些固有的、外在的环境并没有影响他坚持不变的艺术追求,为心灵的需求寻求的栖息地创造艺术文化氛围来充实自己。
1农村生活的体验
陈鸿翎初中毕业后,当时只有“根红苗正”的才可以推荐上高中,而他由于家庭成分问题,失去上接受高中教育的机会。当时正好是上山下乡运动1期间,许多青年遵从毛主席指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1972 年 1 月他成为了县上敲锣打鼓欢送下乡的知识青年中的一员,成为了弥勒县竹园镇者甸乡半山区的一个村落的插队知青。在计划经济时代,村民为了生活每天忙碌着记工分、分粮食,自留地的蔬菜,从陈鸿翎来到这村落,这些劳动成为他生活中的一部分,为了生存忙碌着挣工分、种田、种菜,一年才有一百多块钱的收入。所在生产队共有三名知青,居住的是没有刷过的土坯墙,时不时墙上的土还会刷刷往下掉,天气变冷时还会受冻,吃的全部要自力更生,饥一顿饱一顿,心理羡慕着村民能够吃饱穿暖,干活回来能吃上家人做的热乎饭菜。
(二)城镇生活与艺术
陈鸿翎离开农村的生活环境来到县城,又一次地理空间的转移对于他来说是一次“向上”的转变,更是一种文化变迁下的文化、生存环境的适应。虽是小县城,但交通、生活水平、文化氛围等很多方面都好于农村,更重要的是为艺术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坚持艺术学习不仅带来他自身的艺术观、文化观、价值观的不同,更是带来了周围人群的关怀。走向了正式工作岗位的社会青年,“身份”的变换适应新的社会环境与文化环境,适应新的团队与工作。
陈鸿翎一心忙于工作没有闲暇时间去想太多,很快就适应了新的工作环境。无论是生活条件还是工作条件都很辛苦,收入也很微薄,但却在艺术的文化环境中,无论是艺术工作的从事还是与周围人群的相处,他得到很多的快乐。从当时演出的内容可看出是受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在县剧团度过了近八年的时光,1982 年离开县剧团调入县计生委,在计划生育办公室做宣传工作。1983 年机构改革时,被调入县政府当办公室副主任,呆了不到一年时间觉得此职位不适合他要求调到县文化馆去。1983 年年底到县文化馆,在县文化馆呆了不到两个月,又被调到县文教局成为社会文化管理委员会的一员,担任规划文化市场工作。1985 年陈鸿翎考取云南艺术学院干部进修班,接受为期2年的高等教育。
在娱乐比较贫乏的年代里,剧团中却有着很多不甘“贫乏”,浑身充满激情的年轻人,有着各自对艺术的执着与热爱,用艺术来丰富和愉悦生活。他们不仅能够在一起工作、聊天、讲故事,还能因对艺术的热爱而组织一个业余的文艺宣传队,用吹、拉、弹、唱来满足精神文化追求。陈鸿翎在这样的艺术氛围中不断成长,而此时他却想着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水平。在这样的环境受周围优秀人员的影响,陈鸿翎渐渐认为自身的文化知识还不够充实,应去教育环境中通过学习来提升自身的知识。
1977 年,全国恢复高考,陈鸿翎不敢报名,因要考在学校里从未接触过的英语,他在小学、初中时也基本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能力,基础课程又比较差。当时在小城镇能买到学习资料是一件比较难的事情,陈鸿翎在 1978 年好不容易买了套大学教材开始自学,面对时隔多年都没有学习的文化知识,考试课程对他来说不是件易事。当时报考没有书法专业,只能考美术类专业,要考些从未接触、学习过的石膏像、素描,这无疑对他又是很大的挑战,坚持考了几次都没有考取,但始终没有阻止他对文化知识的学习。每次都是在没有家人陪伴和经济支持的情况下,一个人跑去陌生的昆明市考试,为了省钱有次住在一晚上只要五角钱没有蚊帐的小旅社走道里面,每天几乎都有要被蚊子吃掉的感觉,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对他来说考试虽艰难但从未放弃对提升自身的文化追求。
三、走向书法本体...................26
(一)教育环境中的艺术知识...............26
1.课堂教育................26
2.业余生活...........................28
四、书法传承之路...............34
(一)传承方式............34
四、书法传承之路
陈鸿翎经过多年对书法的研究具有了较高的审美能力和娴熟的创造技巧并从不断的艺术创作中取得社会认可,名副其实的被贴上艺术家的标签。此艺术家非彼艺术家,陈鸿翎不仅继承着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却为云南书法艺术的长远发展承担起责任和义务。由于云南地域、文化、自然资源等因素不同程度的制约着书法的发展,而今的书法传承道路上也充满着各种艰辛,陈鸿翎却不辞辛苦的通过教育传承与社会传承两种主要的传承方式对书法的传承与发展尽职尽责,经过他对中国画与书法多年研究的心得与体会中形成一种内在的理念,而此教育理念通过一种行动和表现传递给学生和书法爱好者。
(一)传承方式
书法艺术作为中国艺术之精神,国家越来越重视的情况下,云南书法也开始有起色。虽云南书法与发达地区相比,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都没有可比性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教育的滞后、书法理论研究队伍的缺乏、市场的有待形成等是现实存在的问题,但经笔者田野调查得知,2012年云南艺术学院、云南师范大学、曲靖师范等高等院校中开始从书法课程的设置转向专业性本科人才的培养,这为云南书法艺术带来毋庸置疑的传承与发展。在2012年,陈鸿翎担任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书法系主任,从事教授书法课程,在学院教育环境的下,教师职业身份的限制成为他传承书法的一种方式;而在此外的社会环境中,他也不辞辛劳的承担起传承书法的责任。
结语
从艺术人类学的角度叙述陈鸿翎历经风雨坚守几十年的书法艺术成长之路,以文化整体观来解读书法艺术本体与艺术创作主体的生存语境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从创作主体成长的时代背景、文化模式、生存空间等整体的把握对艺术家成长影响的考察,以此透视个人与时代、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
个人价值的实现要从两个角度出发,一是社会对个人的形塑中,个人价值的实现,不仅离不开社会环境,更是离不开自身的个人发展;个人生存依赖社会环境中的生产、生活,个人为满足自身的需要,不断发现与创造。出生在文革前、成长在文革中的陈鸿翎在社会、家庭、学校等影响下,对书法有了初步的了解,使他参与到日常的书法艺术氛围中,培养了他对书法与绘画的兴趣。随后知青生活的开始,生活空间、文化环境的变迁带来物质条件与文化氛围的贫乏,而陈鸿翎在适应外在的环境时,坚持艺术学习来满足精神的寄托,而此,不仅为他的生活方式、文化构建、艺术生活带来改变,更使他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改变。之后,陈鸿翎到高等教育环境中接受知识的熏陶,中西艺术知识得到不断累积,使他更加明确自身的人生追求,坚持选择书法艺术之路。经过长时间深层次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使他不仅认识到书法本体的艺术美,更是通过书画艺术表达自身的精神追求。在社会环境不断变迁的过程中,陈鸿翎为自身的艺术追求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是个人的社会价值,也就是个人对社会的一种回馈,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也应是个人价值实现的一部分。陈鸿翎不仅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陈鸿翎的艺术作品不断得到社会认可后,他为书法艺术长远发展,走向书法传承的道路。无论是通过学校教育传承还是社会传承,他不仅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更是尽职尽责教授学生。通过自身行动传授一种学习的态度、传递一份艺术的热情,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为传承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文化承担一份责任。
参考文献(略)
生活史视角下的艺术之路——以陈鸿翎为个案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生活,史视角,史,视角,下,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