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封戏楼 人影悲歌——以李家班为个案的腾冲皮影戏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3133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 腾冲皮影的发现之旅

第一节 追随戏班
追随戏班这些日子,可以说是一段幸福之旅,但也是一段文化思索的苦旅。有时候觉得承载了许多交错的往事,但有时候却是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并不打算放大这个观察的过程,但发现这无疑是反反复复加深和巩固的过程,从通过思虑和视觉让戏班的存在更为立体。
关于腾冲皮影的具体传入时间,说法不同。
据张老阔墓志记载:“张公国玉,生于1804年,幼习技艺......才堪子世,享阳八十一寿”。张老阔的技艺生涯若开始于二十岁时(清道光四年),那么腾冲皮影有据可查的历史已有一百四十余年。腾冲固东刘家寨刘永周介绍: 皮影艺人张老阔祖辈是随明朝屯军从江南一带移迁到云南的, 据墓志记载: “张老阔 ( 笔者注: 腾冲固东甸苴张有寨人氏) 生于 1804 年, 字国玉, 幼习皮影技艺……才堪子世, 享阳八十余寿”。明《腾越厅志》 云: “古者寓兵于农, 无事则耕, 有事则战; 有养兵之益, 无养兵之费,诚法之善也。……庙会、盂兰盆会聚众观影戏。”由此可见, 上述记载说明了腾冲皮影应不晚于 1804 年, 上限似可推到明代。
一种观点,始于明代因为军屯的发展随军娱乐皮影便在腾冲生根发芽。从明洪武年间开始,中央政府在云南实行军屯、民屯制度,将数十万南征将士留守云南,之后数十年间,又移人大量中原移民。作为兵家必争之地的极边重镇腾冲,理所当然地成为军屯、民屯的重要场所。大批从两湖、川、广、苏、浙等地来的官兵到腾冲屯垦落籍。大规模的人员迁移,使腾冲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先进的汉文化犹如新鲜的血液源源不断地传人边地,在腾冲日渐成为主流,皮影戏也随之传人腾冲。皮影戏何时传入腾冲众说不一,目前还没有非常切确的史料来说明。据腾冲县固东镇刘家寨的皮影老艺人刘尚生讲述,祖辈说是明末清初从湖南、广东一带传入。至今已有六、七百年的历史了。尚还无史料可以充分的证明。但腾冲以皮影戏为业,较早的有固东甸苴乡的张阔老和李老白戏班。曾经在腾冲名噪一时,并活动了数十年的时间,演遍了全县各乡村寨,同时也传播了皮影制作和表演技艺。

第二节 田野考察志
“于二零零八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凌晨到达腾冲,带着诸多的疑惑与不解,从此便开始了半月的腾冲皮影乡野考察。
当时是根据 1961 年腾冲皮影大汇演的 12 个皮影队为依据,然后以这 12个皮影队所在地作为路线,进行了这次腾冲皮影猎奇的旅程,严格来讲这应该算是第二次考察吧。

春节回去(2009年春节后)又进行了一次后续的考察,用于补充第二次考察中“庆上元”的遗漏部分,索性这次考察中,所见所闻倒是感受颇多。
再加上 2006 年春节李家寨庆上元那次皮影表演,算下来应该是三次考察,完整时间累加起来大概就半个月的时间。在这半月里面走过?一些在当时皮影表演相对集中的地方,从南向北:腾冲县城,洞山绮罗,和顺石头山,曲石江苴,固东刘家寨,固东镇,界头,滇滩(主要有河西、李家寨、山寨),差不多走遍了半个腾越坝子,只为寻得腾冲皮影几多情状。

第二章 叙说百年李家班

腾冲皮影戏李家班可以清晰考察的历史,应该自皮影艺人李关润开始。从最有戏箱到请邻村艺人到村寨中演出,已经将近一百年的历史。在李加国的配合下,李茂国来讲述李家班艺人谱系的变迁。李家寨皮影戏的变迁,大概经历了这几个历程:

第一节 艺人谱系
李家寨皮影戏艺人谱系,得从腾冲当地李氏开始说起。在明代移民的过程中,李姓氏族迁徙到腾冲当地主要有四支。一支属湖南籍,源于明正统十三年的湖南衡州府衡山县后定居于现河西、左所社区;一支原籍南京应天府,明朝初年到腾冲后迁移到马站和滇滩;还有一支原籍南京应天府上元县,于明永乐元年落籍腾冲。李家寨所在戏班原籍南京应天府,属于到腾冲李氏中重要的一支。“一支,原籍南京应天府高垓第三家,始祖李罗平于明朝洪武年间调到腾越,先移居顺江,后迁居腊幸街(10 户)、李家寨(146 户)、高寨子、姚家冲(28 户)、西营街(18户)、外坡头(4户)、后所等地。一支,原籍南京,从明光凤凰社区(原鸦乌山)迁入顾家营2户。”
居住于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县滇滩镇腊幸村的李家寨李氏家族,是滇滩镇最大的自然村,全村150多户,一千多人。分散在李家寨三个村民小组及街子村民小组的大多李氏家族,系同一宗祖李逢春之后裔。李家寨东靠青山,西临滇滩中学、大竹园社、西沙河,南与千亩良田相连之郑家园社;北于千亩良田相连至左所村中所社。全寨处于滇滩镇中心部位,有腊幸集镇、中心小学、中心幼儿园、寨内还有闻名于世的腊幸温泉相抱,有绿树翠竹相映,山水相连是一个适宜人类居住的风水宝地。
全寨李氏宗族一脉同根。李氏宗祖隶属徵音陇西郡,祖籍居住于明朝南京应天府高客第三家。后有李氏族人考察过祖先现江苏南京市中山陵下,南京市区明故宫和总统府附近。
“从来继承世业,依法足而绍宗,丕振家声,须循夫而蹈矩,粤楷先代由来远矣。氏自南京应天府派分,徵音陇西郡,钦调到腾,落业大西顺江,始祖平罗,同子祝山,同孙李荣始则顺江搬入阿幸居住,既择往山寨营业,奈遭家不造,深具宗嗣之损,卜宅吉地而居。此时有世得之孙正奇之子逢春,又仍回阿幸住坐。想当日之搬迁流离,后人所当追而感报者也。其自复居阿幸之后,肇基不尚,多人发祥蕃昌,巨族创垂大业。上至宽阔山场,下顶阡陌良田,水源之关系不亦大乎!现今五代同族,人户众多,恐宗谱之失,虑人心之离散,是以约定章程,同心共事,开明条例,刻石垂碑,永为守先待后之家法云尔。”李氏宗族山神庙,《永垂千古》石碑录摘录。

第二节 李家班的艺人
李茂国(1937——)

山神坡上的守望者。
前任戏班长,李家寨戏班的创建和坚守者。曾经站面台耍把唱戏,目前在戏班中站中台负责二弦的演奏,偶尔也会上前台给年经的艺人表演杂耍技巧和经验。
现年 78 岁,是戏班年龄最大的艺人。对于皮影戏打小就爱好,一爱就这么倾注了一生。1958 年期间李家寨请外寨的皮影艺人来村里演出,便跟着学拉二胡和唱戏。也因为唱戏,在文革期间还被拉到公社上去学习班。文革李家寨的戏箱也难于幸免于难,被红卫兵抬到大队上差不多烧毁殆尽。1979 年以李茂国为首组织着年轻的艺人重新把戏箱恢复起来。从此担任戏班子,一当就是十年。后面因家中一些变故,于 1988 年退出戏班。之后便不参与戏班演出,平常与戏班的联系便是每次戏班从其他村寨演出回来都会带一些答谢的三牲、贡品回来。祭台神当夜,邀约一起来吃伙食。2013年在退出戏班25年后又重新回到戏班,随同艺人们一起到外处演出。主要负责二胡,有时候也会拿几身靠子在亮子上耍几个花把。2013年10月随戏班到昆明,在呈贡大学城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进行了四天的演出。在演出那几日,老人虽常年患有眼疾,因坐骨神经痛不能久坐,但每次演完都会戏班的晚辈们彻谈至深夜,慷慨激昂充满了对戏班未来的无限思虑和寄望。

第三章 对李家戏班巡演的考察.................26
第一节 正月戏忙........................27
第二节 傈僳族“刀杆节”..................31
第四章 李家班前世今生................33
第一节 李家班大事记....................33
第二节 刘家班与李家班......................37
第五章 腾冲皮影李家班未来生存模式探寻................... 41
第一节 李家班现状和未来发展的思考.................41

第五章 腾冲皮影李家班未来生存模式探寻

皮影是一项古老的民间艺术。相传最早发源于汉代汉武帝念亡妻李夫人,夜下方士李少翁设帐表演,汉武远观慰藉思念之情。到隋唐皮影开始在民间传播,宋元开始向世界各地流传,到明清得到广泛的发展,全国各地流派众多,逐渐成为乡街市井里民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腾冲皮影也正是这个时候,随军屯的发展和流转,在西南这片边地疆土上扎根开花。

第一节 李家班现状和未来发展的思考
1、腾冲皮影李家班的生存方式
皮影戏作为一种广泛流传于农村的乡土艺术,更多的还是围绕民间信仰习俗而产生发展。影戏的起源与民间信仰有密切的关系,“以影说法”是影戏的近缘。根据笔者近几年的实际跟踪和采访,直到现在腾冲皮影戏李家班依旧还以这样的方式进行演出。但通过 2013 年李家班到昆明的演出做了一系列的问卷调查可以对戏班做出如下总结:
第一:方言口音太重,多数人没办法听懂。乡音亲切,但腾冲作为现代新兴旅游城市,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口数量随着旅游业的兴旺在不断增加,语言的沟通问题必然有碍腾冲皮影的外部推广。第二:表演形式僵化,由于表演艺人多为老人,知识背景的限制腾冲皮影表现形式单一、故事情节乏味,重复旧有的历史表演形式,使得腾冲皮影表演陶醉在昔日的辉煌当中,难以创新发展;第三:皮影制作体裁缺乏创新,重复祖宗留下来的靠子模型,反复雕刻;第四:剧目唱本老套,腾冲皮影以历史剧为多,《三国演义》、《西游记》很难与当下的动画艺术相竞争,更无法与3D电影相媲美。

结论与展望
李家班,腾冲皮影戏李家班一支生存在中国云南极边小镇腾冲的戏班。面临着内部和外部的传承问题和生存条件,一面如何持续传承,一面又怎么去迎合时代的发展?虽然腾冲县农村的庙会、还愿、民族节日等民俗活动还能维系着腾冲李家班的生存。虽然戏班每一年年关唱戏的台口数量不少,依旧以走班的形式进行演出,但其生存状态并不是很乐观。如此看来我们应该正视戏班现已存在的生存危机,最终寻求有效的保护途径。
这也便引发了腾冲皮影李家班两方面的思考,一方面是原汁原味的传承,另一方面是改变,如何改变?
腾冲皮影李家班从某种角度上来讲,是一直与神在一起才得以留存下来。“在农村从来不会为了单纯的娱乐而邀请皮影剧团,而总是带着明确的目的。”也因为娱神请愿的功能在农村生存下来,在人与神的沟通过程中祈愿的人们与戏班艺人共同信守了皮影的这一古老延存。或许,对于这样最好。皮影艺术原汁原味的传承不也是对现代人的吸引力?“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它的魅力要在表演中才能真正展示出来。在特定的演出环境,伴随着风格独特的音乐,“亮子”(幕布)上的影人在“签手”的操纵下活灵活现地展示着各自的神态。这也是我们要保护和拯救的一个重要方面。”回过头去,让我们倾其全力,用我们的真心来护佑这枝奇葩能继续闪耀她那独特的光芒吧!若要改变,我们的观点主要围绕两方面的实践来展开,一个让农民表达自我,一个是做一些文化创意。对于李家班而言,虽然老艺人充满了改变的期许和表达的渴望,但对于老则太老年轻不接替“青黄不接”的时候似乎有些力不从心。在没有政府和社会广泛的关注下,这种变量是戏班可以接受的吗?会不会因此让他们雪上加霜,加剧其失传的速度?关于文化创意,对于多数文创者民间文化只不过是其善用的一个元素。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