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绪论
1.1基本概念的厘定及其研究对象
1.1.1适应与心理适应的定义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自然之法则,适应(adaption)源自拉丁文“adaptare”,其原始含义是指生物适应环境,即生物有机体通过调整自身生存形态以便顺应已经改变了的生存环境的活动形式。后来,心理学家借用了这一概念,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转借到人对环境的适应并将人对环境的适应归结为适应自然环境和适应社会环境两方面。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和思维视野去看待适应,因而对适应的认识也存在较大差异,对适应的定义也有所不同。心理学家艾夫考认为,适应是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地调整自我身心状态,使身心与现实环境保持和谐一致,从而达到认识环境和改造环境、发展自我的目的。国内学者林崇德也认为,适应是通过丰富或发展的主体的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的过程。大多数学者认为,人对环境的适应是人作为主体能动地适应客体变化的过程,即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主体通过改变自身去顺应环境,使之与环境保持相互协调、和谐相处的状态。生物总是生存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自然环境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生物必须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和生物界的相互竞争,才能使本物种得以生存、发展和延续。从生物学角度看,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方式有两种,即先天适应和后天适应,这两种方式各具特点,相辅相成。先天适应是环境变化作用于生物体并使生物体发生生理和心理的改变时,生物以种群形式通过基因改变的方式来适应环境,基因改变方式多种多样,如基因突变、基因交换、基因整合以及基因不同表型等。先天适应是生物以种群的形式适应环境,也是物种与自然界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属于被动性适应。物种的先天性适应能力决定了物种对环境的整体适应状况,先天性适应能力强的物种面对环境变化时能成功实现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状态;反之,先天性适应能力弱的物种则处于不良生存和发展状态中,严重不适应环境的生物可能会被淘汰或灭绝。
环境改变对生物有利也有弊,有利的方面表现在促进物种基因发生进化,基因进化则可能使生物出现形态、生理功能和共有的行为模式等。......
.............
第2章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性训练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肩负着振兴中华民族的历史重任。80后与90后大学生生长在经济发展的良好时期,其物质生活条件比较丰裕,其独立生存能力和抗挫折能力不足,加上当前的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学新生对社会和环境适应能力普遍较差。社会变革既给大学新生带来了机遇,也使得他们面临着严峻考验。开展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提高教育质量的基本途径之一。必须关注大学新生的健康成长,帮助大学新生积极面对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积极应对生活挑战,消除适应期心理障碍,逐步适应新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环境,加强人际交往,提高其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今后学业适应和社会适应打下良好的能力基础。
2.1大学新生心理适应不良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大学新生心理适应不良现象,其原因众多,影响因素复杂。深入、科学地研究其本质,对于我国21世纪人才战略的成功实施意义非凡。综合现有研究,人们普遍认为大学新生心理适应不良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如下。
2. 1. 1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间的矛盾与冲突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在教育目的、培养方式、考核标准、考试办法等方面存诸多差异,二者间的差异引发了两种不同教育体制间激烈的矛盾与冲突,这是导致大学新生学习适应不良的根本原因。应试教育特点鲜明:教学目标单一,即一切教学活动为了升学;教育模式固定,即理论性课堂讲解;教育投入少,教学条件简单;考试标准化,即考试内容、形式以及评判标准客观化。应试教育弊端也很多:教育理念片面,教育内容单一,教学方式固定、陈旧,评价标准过于看重考试分数而忽视学生其他才能,教育活动功利化和行政化色彩浓厚,教育方式不能真实地满足人内心需要,也不能有力地激发人内在学习兴趣和成才动力,学生智育狭溢化而综合素质较差,独立生存能力也培养不够,学生知识迁移、应用能力和创新性也较差,过分强调学校教育而忽视家庭和社会教育。正因如此,应试教育已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改变应试教育体制而实行素质教育已成必然趋势。................
.......................
第3章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性训练的主要内容...................................................40
3.1大学新生理想信念与人生目标的重树........................................................40
3.2大学新生角色转化与自我认同感的实现....................................................40
3.3大学新生学习目标的建立与学习方法的转变............................................42
3.4大学新生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与个人时间的管理....................................42
3.5大学新生人际交往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43
3.6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知识培养与情绪控制...................................................43
3.7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诚信教育...................................................45
第4章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性训练的实践——以泸州医学院为例..................47
4.1相关实践概述..............................................................................................47
4.2研究内容与研究工具..................................................................................47
4.3研究方法与研究价值.................................................................................49
4.4结果及讨论..................................................................................................51
4.5关于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性教育整体效果的讨论.....................................61
第5章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性教育的反思与展望...........................................65
5.1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性研究结论:............................................................65
5.2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性教育的反思与展望................................................66
结论
尽管当前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性教育还处在初步阶段且困难重重,但是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性不良现象已得到众多学者和教育部门的重视,组织开展了一些具有开创性的研究,《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的制定为国内学者研究大学新生心理适应不良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平台,也让人们看到了研究的前景和希望。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参与下,对大学新生心理适应不良的研究将会取得更多成果和突破,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性教育也会取得突破性进展,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水平也必将得到巨大提升,大学生将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真正成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主力军,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大学生心理适应性存在年级、性别差异,大一学生心理适应性较高年级学生差,男、女生心理适应性存在较大差异。心理适应性训练时间需要延伸到整个大一期间甚至高年级学生。
大学新生对大学生活了解不足,普遍存在心理适应不良现象,人际关系和学习适应不良最为突出,心理适应性训练要以培养新生人际交往能力和学习适应能力为重点。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性训练能有效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适应性,尤其能提高新生学习适应性,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大学新生心理适应不良原因诸多,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从三方面着手,才能从根本上化解新生心理适应不良现象,即“改革教育体制,推行素质教育”、“净化社会环境,加强家庭教育”、“重视入学教育,实施心理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