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豫剧简介
1.1.1 豫剧发展历程
清乾隆(1736-1755)年间,豫剧产生,那时叫河南梆子,多在农村高台演出。随后发展很快。清朝末年,河南各个地区都有了梆子戏的演出团体。
到中华民国时期,河南梆子进入成熟期。1914 年,一个叫义成班的戏班,进入了开封羊市街普庆茶社演出(普庆茶社,是当时的茶园兼戏院的娱乐场所)。这次演出,是豫剧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标志着梆子戏正式进入城市戏院,此后梆子戏的影响不断扩大。
豫剧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形成的统一称谓,从此豫剧进入了繁荣兴旺时期。政府组织演员学习基本理论知识,增强演员各方面的素质,使得豫剧演出水平不断提高。豫剧不仅在全省处处扎根,而且迅速向省外流传。流传至全国二十多个省份,最多时拥有豫剧团三百多个,居全国各个剧种之首。
1.1.2 豫剧流派
豫剧按地域划分,可分为以下几大流派:“以开封为中心的祥福调;以商丘为中心的豫东调,又称东路调;以洛阳为中心豫西调,又称西府调;豫东南沙河流域流传的沙河调,又称本地梆。”这些流派主要是根据不同地域人们欣赏习惯的不同,在音乐旋律上加以区别。
豫剧在发展过程中,培养了一大批造诣深厚的表演艺术家,并由此产生了一批对豫剧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的表演流派。这些流派按角色区分,有旦角流派,生行流派,净行流派,丑角流派。旦角流派的代表人物为:悠长天籁的“陈门”创始人陈素真;高亢激昂的“常派”创始人常香玉;韵味淳厚的“崔派”创始人崔兰田;大气响亮的“马派”创始人马金凤;委婉含蓄的“阎派”创始人阎立品;缠绵委婉的“桑派”创始人桑振君。生行流派的代表人物:豫东“唐派”创始人唐玉成,豫剧祥符、沙河“唐派”创始人唐喜成。净行流派的代表人物是豫剧“李派”创始人李斯忠。豫剧丑角流派的代表人物的豫剧“牛派”创始人牛得草等。
...........................
1.2 选题缘由
上世纪开始,许多艺术工作者对豫剧进行研究,从豫剧的起源、豫剧的流派到豫剧的演唱技巧、舞台效果、音乐唱腔等方面都有人涉及,如冯纪汉先生撰写的《豫剧源流初探》(1979),韩德英、赵再生选编的豫剧史论文集《豫剧源流考论》(1986),韩德英、杨扬、杨健民的《中国豫剧》(1999),河南戏剧研究所编纂的《豫剧艺术总汇》(1993),范立方的《豫剧音乐通论》(2000)等等,正是有了这些扎实的理论指导,使得豫剧一度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地方剧种。
在信息化迅猛发展的今天,豫剧与许多传统地方戏一样,艺术形式逐渐被边缘化。豫剧的语言系统、表演方式与影视、新媒体艺术相比已经明显落后。因此,目前的当务之急是要对这些传统艺术进行有效升级,使之既保留原有的风格特点,又能适应当代欣赏者的新要求。所以,对豫剧唱词语言的基本状况、艺术功能展开系统的整理和研究,不仅有利于豫剧表演艺术的实践,而且还能推动其他地方戏艺术语言的研究。然而,目前豫剧唱词语言艺术的挖掘研究,还鲜有人涉足,故本文以此为研究对象,挖掘豫剧唱词的语言特征和语言风格,以指导豫剧实践,丰富豫剧理论研究。
......................
2 豫剧唱词语言的方言特征
2.1 语音调配,突出地方特色
豫剧产生于中原大地,其声韵调以郑开方言为语音基础,即要求演员在演唱时使用正宗的河南话——郑开方言。语音不正、用非郑开方言演唱叫“倒口”,“倒口即口不正,口不正则字难准,字不准则音不美,音不美则唱念两亏也。”豫剧唱词以郑开片(河南方言的次方言片)方言为语言基础,具有郑开方言的语音特色。
.....................
2.2 词汇选择,彰显中原文化
如果说戏曲舞台表演集中表现了一地方言的语音面貌的话,那么该地方言词汇特征则更多反映在剧本中。戏曲中的人物形象要靠语言来塑造,使用语言要追求“叙事则如出其口”(王国维语)的艺术境界。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如出其口”呢?就是贴近老百姓,还原百姓的真实生活。豫剧语言有着浓郁的百姓生活气息和中原地域色彩。这一点在唱词语言词汇使用上体现出来。语言艺术大师茅盾先生对中原地区的语言推崇备至。他曾对作家李准说过:“你们中原作家是得天独厚的。把你们生活语言直接放到作品里,便朴素真切,妙趣横生。”1方言词汇是某一方言区别其他方言最大的特征之一。豫剧唱词使用方言词汇演唱,对于演唱者而言,使用自己的熟悉的方言演唱,得心应手;对于听众而言,方言演唱更易理解和接受。而且,很多豫剧的现代剧目都是农村生活题材,有的表演程式是直接从广大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吸收和提炼出来的,比如犁地、拉磨等。方言词汇的使用使豫剧唱词更加质朴、亲切,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接地气”,同时也为我们展现出中原地区的乡土文化和风土人情。这里所说的词汇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词,实际还包括了词组。下面,我们从方言动词、方言名词、方言形容词等方面来具体分析。
2.2.1 动词选用,土气传神
我们对 441 个豫剧唱段进行了统计,发现其中用到的方言动词有以下这些:赖(不承认),停当(停),承当(承担),宽解(宽慰),不停闲(一直干活),作(zūo)难(为难),抡(手臂用力旋动),薅(揪),兴(准许),怨(埋怨),嘟嘟囔囔(嘴碎),撇不下(放不下),学傻(变得不聪明),搁(放),害病(生病),拉一拉(说一说),扒(拆除),露头(出面),擀(用棍棒碾压),胡搅蛮缠(不讲理),合帮(鞋底和鞋帮契合),追肥(撒肥料),伸腿(死),不丢(不松手),叫(让),炸雷(发火),赶会(赶赴庙会),拐弯(闲逛),搭黄昏(干活干到很晚),星(称)。例如:
(1)脱过坯还淘过井,补过锅、星过称卖过老鼠药还守过酒瓶。
——《能人百不成》玉鸟碎碎得我心冷如水选段
(2)当初不该把瓜强扭,抱着幻想我死不丢。
——《风雨故园》小蜗牛选段
(3)年轻时我曾把那墙头记看,把戏里的人和事当成稀罕。 至如今才知道那不是把戏演,人老了活在世没人待见让儿孙心理烦。
——《花喜鹊》一句话一把刺让人心寒选段
(4)家母咱们都坐下呀,咱们随便拉一拉。
——《朝阳沟》咱们说说知心话选段
(5)下了车拐个弯赶了个会,她大夯嫂见了我又买包子又买锅盔。
——《倒霉大叔的婚事》春风吹得人心醉选段
(6)我的娘啊这辈子您吃尽了世间苦,三十岁就熬寡您作尽了难。
——《台北知府》霎时间老娘惨死把命断选段
............................
3 豫剧唱词语言形式与节奏的律动 .......................... 18
3.1.1 唱段简短,一韵到底 .................. 18
3.1.2 韵脚选择,突出情感 ................... 19
4 豫剧唱词独特的语言风格 ......................... 30
4.1 与南方剧种语言的比较 ................... 30
4.1.1 豫剧与越剧语言风格的差异 .............................. 30
4.1.2 豫剧与黄梅戏语言风格的差异 ...............31
5 豫剧唱词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43
5.1 豫剧唱词存在的问题 ........................... 43
5.1.1 过于散文化、现代化的语言了无韵味 ....................... 43
5.1.2 呆板冗长的唱词,缺乏趣味 ............................ 44
5 豫剧唱词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5.1 豫剧唱词存在的问题
豫剧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红极一时,据文化部统计,全国(省级一、二团,市级一、二团,县级一、二团等)共有豫剧团 300 多个,民营豫剧团 1300 多个,从业人数10 万多人,豫剧一度成为全国最大的地方性剧种。新世纪以来,豫剧同很多剧种一样,陷入日渐衰微的窘境。这与豫剧唱词的语言密不可分,剧本的优劣语言要承担一部分责任。邹少和认为产生之初的豫剧“剧词不能专重文言,以合本剧之声调节奏为第一。绑剧词有 7 字、9 字或 10 字者。从前多乡村学者所撰,有极雅驯之句,亦有鄙俚之病……惟怜工多不识字,向无脚本,师弟授受者皆以口传,不通文义以讹传讹,相传既久,其错误不可思议,为后人诟病者此也。”随着豫剧艺术的发展,从业人员文化水平的提高,豫剧已实现据本演出。然而豫剧唱词语言问题似乎更加严重,甚至成为影响豫剧生存和发展主要原因。
5.1.1 过于散文化、现代化的语言了无韵味
地方戏唱词语言虽然比不上古典曲牌律诗的唱词格律工整、语言诗化,但是唱词语言过于散文化,选择的词汇过于现代口语化,也不符合豫剧唱词语言风格。例如电视豫剧《山里的汉子》幸福歌选段:
幸福是什么,什么叫幸福,糊涂又明白,明白又糊涂。 ……
电视连续剧《山里的汉子》是 2008 年上映的,讲述了贫困山村的农民通过努力拼搏,带领村子脱贫致富的故事。这是豫剧进行改革的一次尝试,但是取得的效果并不明显,我们试从语言学角度分析原因。电视剧语言要求简洁凝练、使用生活用语,而豫剧唱词语言要配合豫剧唱腔,所用语言应是经过加工的艺术化的语言。显然,上述唱段中用了豫剧的格式,套入电视剧的语言,显得有些格格不入。首先该唱段的首句,用了顶针的修辞手法,但是如此浅显易懂的文字,用上顶针,就显得拖沓,有故意拉长唱词之嫌。整段唱词语言像顺口溜,虽说唱词用生活口语通俗易懂,但是这样直白毫无韵味的唱词也不是豫剧所需要的语言。所以这部豫剧电视剧改革不能吸引观众的原因就可见一斑。
.........................
6 结语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