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组合分析方法的理论溯源
1.1 语言符号学概述
人们对符号的研究由来已久,但是真正意义上的“符号学”诞生于 20 世纪,与现代语言学相伴而生。符号学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无论在欧洲、美国还是俄罗斯均得到迅速发展并相继涌现出众多的研究领域、分支和流派。随着符号学影响范围的逐渐扩大,它与语言学呈现出越来越紧密的关系,二者的联合与交织在很短的时间内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使 20 世纪的语言学研究水平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与高度。界定符号学和语言学的关系意味着间接地掌握语言符号学的学科性质,即语言符号学立足于语言学与符号学相互影响、相互协同的关系,侧重于用符号学的理论思想和方法论工具来分析语言学问题。
11.1.1 符号学与语言符号学
符号(Semeion)一词最早出现在希腊语当中,其意义多与医学相关,彼时常用于该领域。对于“符号”,迄今为止尚无一个明确清晰、得到广泛认同的定义:美国哲学家、符号学家皮尔斯认为,符号对于某个人而言代表着某种情况下的某种东西;意大利符号学家艾柯提出,根据一定的规范,可以把每种事物都定义成符号,并将其视为代表其他事物的事物;在俄罗斯符号学家济诺维耶夫(А.А.Зиновьев)看来,符号是属于特殊关系中的事物,符号的意义并不表现在它本身上,而是在符号之外;根据我国学者王铭玉的观点,“所谓符号,是指对等的共有信息的物质载体。”2虽然关于符号的定义众说纷纭,然而实质上大同小异。
基于符号的不同定义,可以将符号划分为多种类型,例如感应符号、象征符号、语言符号等。感应符号主要通过视觉、听觉进行传递(电、光等),日常生活中的铃声、警笛声即属于此类;象征符号以自身的特征来传递信息,最典型的例子是白鸽象征和平;语言符号作为信息载体则承担着交际功能,它是所有符号当中最重要、最复杂的符号。
无论是哪一类符号都必须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思想性,符号所指代的通常是不能够直接观察到的事物,它透过这一事物传递特定的信息和意义;二是物质性,物质是符号的基础,只有物质才能作为符号信息的载体;三是约定性,符号所表达的意义往往是人们约定俗成的,为社会所共有并且不能轻易改变。
......................
1.2 篇章符号学的基本问题
篇章是由语言符号构成的集合体,因此既是语言学也是符号学的研究对象,更确切地说,它属于语言符号学的研究范畴。纵观语言符号学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篇章的存在始终受到学者们的关注,而最终走向篇章问题则成为符号学研究发展的总体趋势。对于篇章在当代符号学领域的地位,俄罗斯学者Вяч.Вс伊万诺夫(Вяч.ВсИванов )曾这样描述:“现阶段语言学和与之相关的所有符号学学科的发展均将篇章概念推到第一位的位置,并视之为研究的基本对象。”
1.2.1 篇章的符号学本质
篇章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关于篇章的定义一直没有明确的界说。从广义上看,凡是由句子组成的内容和结构连贯的整体都可视为篇章;从狭义上看,篇章必须具有完整性、目的性和组织性。20 世纪 50 年代,随着功能主义语言学的兴起和结构主义语言学研究的深入,篇章逐渐成为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与此同时,符号学的研究对象也从单个符号转向整个符号的序列 — 篇章。因此,篇章进入语言符号学的研究领域无疑是一种必然,而确立一门以篇章为研究对象的符号学门类 — 篇章符号学也成为了可能。根据学者陈勇的观点,篇章符号学立足于语言符号学立场,其目标在于寻找并创建篇章的范畴系统,揭示篇章的符号学本质,构造篇章分析的符号学操作模式,以服务于生成和理解篇章的总需要。2篇章问题之所以在当代符号学领域占据重要位置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雅各布森、巴赫金和洛特曼等著名学者的贡献。
雅各布森将皮尔斯的符号学观点与语言学相结合,透过皮尔斯的范畴工具深入到语言各个层面,尤其关注具体的言语交际行为及其构成物 — 篇章,深入阐述了言语行为的六个决定要素:说话者、受话者、语境、接触、代码和篇章,它们分别对应语言的情感功能、意动功能、所指功能、联络功能、元语言功能和诗学功能。在雅各布森看来,诗学是语言学的一部分,因此他主要侧重于诗学篇章的分析。在雅各布森提出的各种理论中,如语言通信理论、转换词理论以及诗学理论等,篇章问题均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关注。学者王铭玉指出:“雅各布森关注篇章问题着眼于语言层级系统与篇章(尤其是诗歌类篇章)的内在关系,对篇章的认识较为具体,倾向于具体篇章材料的分析。
........................
第 2 章 篇章组合实体分析
2.1 篇内语境分析
所谓篇内语境,是从篇章中摘取的一部分,具有对于确定进入其中的个别词或句子的意思来说足够的篇幅。1它可能是句组、超句统一体、段落等微观上下文,也可能是章节、甚至包括整个篇章在内的宏观上下文。篇内语境是连贯性表达的实体环境,恰恰篇内语境决定着连贯性的实现程度。篇内语境可以从词汇语境和语法语境两个层面进行分析,从而呈现出篇章组合的主要特点与手段。
2.1.1 词汇语境中的重复现象
众所周知,词汇是语言系统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这一点也鲜明地反映在篇章里面。篇章词汇承载着作者赋予它们的特定意义,甚至是某种社会现象。词汇语境即篇内语境的词汇构成,对于词汇语境而言,词汇的重复使用是最普遍的一种现象,是体现篇章连贯性的一个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根据洛特曼的观点,“篇章连贯依靠的是渐次排列的句子中某些结构成素的重复性。”从中可以看出,洛特曼将“重复性”视为连贯性的本质表现。
重复的词位形式,包括名词、代词、动词以及一些词根相同词缀不同的词,均有助于篇章的连贯性,因为“同一个词位从一个句子转换到另一个句子,除了能赋予篇章组织一定的广延性,体现修辞交际功能以外,同时还起着连接篇章成分的作用,使单个的述谓单位联合成一个篇章片段—超句子统一体。......此时,重复的词位形式将句子连接成统一的句链。......词汇重复此时成为了句法连接器、篇章连接物,在篇章组织中扮演着结构成分的角色,同时也具有特别的表情修辞功能。"
........................
2.2 篇外语境分析
篇外语境就其重要性而言并不逊色于篇内语境,因为除语言学因素之外的所有外部环境因素都成为篇外语境的组成部分。无论是社会文化背景、交际情景还是读者的知识储备、文学体裁等因素都在影响和制约着篇章的连贯性。对篇外语境的分析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情景语境,二是背景语境。
2.2.1 情景语境
任何言语交谈通常都具有两个必要的原则 — 情景性与连贯性。情景性原则是指每个语句或者语句序列与交际情景的相互联系,而连贯性原则代表着进入语句序列的语句之间在内容上存在的关联性。实际上,情景性与连贯性是密不可分的,正是情景性原则在语句之间的具体体现从而形成篇章的连贯性。
日常交际往往是动态的,其情景语境可能包含诸多因素,例如:语句、语句的发出者和接收者、语句涉及的客观现实片段、言语交际进行的情景及扩展情节、交际的时间地点和交际参与者、社会政治文化情景、信息传达手段等等。然而,篇章交际显然不同于具体的日常交际,前者的情景语境并不像后者那么直观和明确,因为篇章交际是非实时交际,篇章作者发出信息和读者接收信息的行为并不是同时进行的,也就是在篇章的生成和理解之间存在一定的时间跨度。篇章交际的所有要素都内化为交际主体(包括作者和读者)对类型化的角色关系和交际意图(目的)的认识。
交际主体通常是作为某社会群体的代表,因此其行为反映出一定的身份或角色特征,例如政府官员、运动员、教师、学生等。交际主体间的角色关系决定着篇章的类型特征,例如政治类、体育类、教育类等体裁。主体意识决定篇章的交际意图,而交际意图作为一种复杂的心理-动机范畴恰恰控制着篇章的生成过程。角色关系从整体上为篇章的用途、体裁、类型定下基调,交际意图则与篇章作者密切相关,取决于作者自身的个性化需求,从而赋予篇章以灵魂。角色关系与交际意图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篇章的组织和连贯性手段的选择。在以角色关系和交际意图作为主导的情景语境当中,基本的词汇、句法等语言手段都有助于篇章在语气和情态上体现出连贯性的特征。
..........................
3.1 逻辑语境分析................................32
3.1.1 主述位结构............................32
3.1.2 插入结构......................36
第 3 章 篇章组合形式分析
3.1 逻辑语境分析
篇章连贯性反映出语句之间的线性形式,即结构关系(并列、对应等),这种关系的基础首先是逻辑思维,也就是借用实体衔接手段构建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正如俄罗斯学者所指出的,“对于构成每一单个的句子而言,语言就足够了,而对于篇章的发展来说逻辑是必需的。这两种语言的相互作用组成了篇章的形成机制。”1逻辑语境是为篇章连贯性提供服务的思维的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是各种逻辑关系的具体体现。本节的逻辑语境分析主要从主述位结构和插入结构这两个方面入手,结合契诃夫短篇小说片段,揭示出逻辑语境在形成篇章连贯性上所起的重要作用。
3.1.1 主述位结构
主位与述位是逻辑结构中的两个重要参考项。主位通常是承接前句的已知信息,而述位则是由已知信息导出的未知信息(即新信息),二者分别对应着主项和谓项,通常“把主项和谓项解释为思想和言语的两个活的、灵活的中心。”2主述位结构有助于篇章的逻辑接续,是篇章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
结论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