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1.1 文献综述
1.1.1 单句和复句概念的确立及发展
在中国最早的语法学著作 《马氏文通》一书中,单句和复句问题就有所涉及,作者马建忠将句子分成了两类:一类是“与读相连之句”,一类是“舍读独立之句”。“与读相连之句”相当于现在所说的包孕句和主从复句,如:
《孟子·公孙丑下》:丑见王之敬子也。(338 页)
《孟子·梁惠王上》: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317 页)
“舍读独立之句”(1983:429)指的是:
非谓句之前后无读也,惟句与句或自相联属,而前后之或有读焉,亦不若句读错置若犬牙者然也。
也就是说,“舍读独立”是句和句之间相联,不如读那样犬牙交错。他继续给这类句子分类:
1. 排句而意无轩轾者:“凡有数句其字数略同,而句意又相关,或排两句,或叠数句,经籍中最习用也。”例如:
《论语·里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429 页)
《论语·泰伯》: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429 页)
由此可知,这里说的“排句而意无轩轾者”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中我们说的并列复句。
2. 叠句而意别浅深者:“叠句有似排句,其字数略等,所谓意别浅深者,先后句意或判轻重,或相比较之谓也。”例如:
《左传·隐公元年》: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432 页)
《史记·平准书》:非独羊也,治民亦犹是也。(432 页)
这类句子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递进复句。
..........................
1.2 研究方法及思路
我们承认汉语可以区分出单句和复句,但与此同时我们也承认汉语中存在不容易区分单复句的句子,那么什么样的句子可以很容易地区分出单复句,什么样的句子不容易区分出单复句,能否找到这类句子的共性,给这类句子进行分类?为什么具有这些特点的句子划分单复句比较困难,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本文将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客观描写语料,主要采用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本文的思路是:首先,通过对语料的全面调查,找出典型的单句,典型的复句,以及不好区分单复句的具体句子,分析这些句子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并重点讨论这些不好区分单复句现象的共性,尝试着把它们进行分类。然后,分析这几类句子对单复句之所以会造成汉语单复句划分困难的原因。最后,针对汉语单复句划分困难的这一现象进行反思,说明汉语本来就不同于西方语言,不能一味地照搬西方语言学理论来解释汉语中的语言现象,汉语具有自己的特点。
文章的重点是写五种难以区分单复句的表达形式,这也是本文的一个创新点,但我们要首先明确一点,即这几种句子形式并不是汉语表达的主流形式,主流形式其实是赵元任提出的“零句”形式和吕叔湘所说的“流水句”形式,这些才是汉语句子广泛存在的现象,但全面分析清楚,不是我们所能做到的,因此文章只是选择几种特殊的句子形式来分析,以此表明它们的存在的同时也证明了存在单
...........................
2 汉语句子里的单复句及划分方式
2.1 汉语句子里有无单复句
虽说语法学界对汉语句子单复句问题争论不休,但多数学者还是承认汉语中存在单句和复句。例如,邢福义(1993:13)就曾指出,一个句子如果只有一个结构核,不管有无结构层,有多少结构层,都是单句。典型的单句包括动核单句,形核单句,名核单句;典型的复句是核同质,有核距,无共同包核层的多核句。典型的单复句区分一般不存在争论,没有区分困难。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从《骆驼祥子》中选取了部分句子,并将它们分成了下面两组句子:
A 组:
①这可绝不是件容易的事。②他晓得自己的跑法很好看。③跑法是车夫能力与资格的证据。④他换了新车。⑤他真拉上了包月。⑥他在哪里呢?⑦他忽然醒了。⑧他心中安静了。⑨他不晓得怎样好了。⑩祥子没了主意。B 组:
①这派的车夫,也许拉“整天”,也许拉“半天”。②他们也许拉一辈子洋车,而一辈子连拉车也没出过风头。③他确乎有点像一棵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④他有自己的打算,有些心眼,但不好向别人讲论。⑤因为嘴常闲着,所以他有工夫去思想,他的眼仿佛是老看着自己的心的。⑥他决定去拉车,就拉车去了。⑦非过了这一关,他不能放胆的去跑。⑧假若胆壮不就是大意,祥子在放胆跑的时候可并不大意。⑨虽然已到庙峰山开庙进香的时节,夜里的寒气可还不是一件单衫所能挡得住的。⑩真要是上山,他们不能带着骆驼。
只要承认现代汉语有单复句区分这个事实,我们就不难看出 A 组是一组典型的单句,B 组是一组典型的复句。既然我们能够找出典型的单句和典型的复句,说明它们之间确实是存在着某些区别性的对立性质。一直以来,学界正是通过这些典型的单句和复句发掘其在语音、语法、语义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性质区别,从而试图找到划分汉语单复句的标准。
.............................. 3 汉语单复句纠葛现象的主要类型..................................... 17
3.1 紧缩句........................................ 17
3.1.1 典型的紧缩句............................... 18
3.1.2 紧缩句与单句............................. 19
4 汉语单复句的划分法考察.............................. 39
4.1 处理汉语单复句纠葛现象的七种方法.............................. 39
4.2 七种方法的分类与局限.......................... 46
5 解决单复句问题的理论尝试.......................... 53
5.1 赵元任的零句说................................. 53
5.2 吕叔湘的流水句................................ 55
5 解决单复句问题的理论尝试
5.1 赵元任的零句说
赵元任(1968)在《中国话的文法》一书中提出了“零句说”。他用了三点清楚地概括了这一观点:(一)整句由零句组成;(二)零句是根本;(三)零句可以独立。赵元任主张不拘于主谓结构观的“脱欧返汉”,即汉语中的主语和谓语的实质是话题和说明,来源于问话和答话。
一个句子被定义成“两头被停顿限定的一截话语,这种停顿应该理解为说话人有意做出的”。这样定义的句子在汉语里可以从结构上分为零句和整句。整句有主语和谓语两部分,是连续话语中最常见的句型。零句不具备主语-谓语形式,常见于对话以及说话和行动掺杂的场合。大多数的零句是动词性词语和名词性词语。(41-42 页)其中,整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可以用“停顿,可能的停顿,或四个停顿助词之一(啊、呐、嚜、吧)隔开”,这是整句的“形式特征”。(44 页)赵元任专门指出在汉语中的主谓关系在语义和结构上都有不同于印欧语的特殊之处,即主语和谓语可以是动作者和动作的关系。但在汉语里,这种句子(即使把被动的动作也算进去,把“是”也算进去)的比例是不大的,也许比 50%大不了多少。因此,赵元任认为在汉语里,把主语、谓语当作话题和说明来看待更为合适。有时候,词语的省略使得主语和谓语关系松散到了如果放在别的语言里将成为不合语法的程度。
..........................
6 结语
自《马氏文通》开始,中国的语言学界就开启了向西方借鉴语言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大门。一方面,我们学习西方的语言学理论的初衷并不是一定要从中找到一把解决汉语单复句纠葛的万能钥匙,而是为了更好地认识汉语;另一方面,我们又迫切地想要跳出印欧语理论条条框框的束缚,开辟一条适合于汉语特色的研究道路,汉语单复句纠葛问题的研究正是这两方面的集中体现。在传统研究上,
中国小学只有笼统的句读之论;在日常认识中,中国人也有模糊的句子观。早期的汉语研究者们借鉴印欧语句法框架的直接用意在于: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