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任务描述
第一节 原文题材与体裁分析
刘宓庆在《文体与翻译》一书中指出,分析各类文体时要立足于实践。从实践需要出发,同时兼顾翻译理论方法及文体学问题①。因此,根据题材和体裁的特点,找到适合原文的翻译方法对译文的质量起到关键作用。
一、题材分析本书的题材选自对儿童学习语言的相关研究,原文与儿童学习语言所经历的各个阶段密切相关。从各个年龄段分析儿童大脑的发育程度对儿童学习语言的影响,并将研究结果做出分析。
该书对学习教育学和对儿童学习语言颇为兴趣的家长们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作者通过描述各个研究人员的实验过程和结果,详述了影响儿童语言学习进度的各个因素。通过他的详尽阐述,儿童学习语言的进展与所处的环境,大脑的发育,以及周围事物的刺激都有紧密的关联。原文为儿童早期教育的发展做出了较大的共献。
二、体裁分析原文本是语言学类著作,属于信息型文本。具有科普类文本的典型特征,即以描述客观实际情况,阐述作者的理论观点为重点。语言平实,没有较多修饰的辞藻。因此,准确表达作者的意图与观点是翻译此类文本的重点。在词汇表达方式方面,囊括语言学和教育学类的专业术语;在句式选择方面,长句、短句之间进行交替使用,句子形式内容较为多样。在语篇构建方面,文本的内在逻辑较强,结构严谨,体现了语篇的连贯性。体裁上属于记叙和议论的结合,既有对儿童语言习得方面的叙述,也有作者个人观点的表达。文本具有特定的社会交流职能,以事实说明问题,材料力求具体典型,翔实可靠既注重理论,又重视实践,有关其词汇和语句特征明显,且语篇具有相对规范的格式。
.......................
第二节 翻译目的与意义
弗米尔翻译目的论的核心概念是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①。从宏观角度出发,探讨此次实践报告的翻译目的与意义对译文的质量具有引领作用。
一、翻译目的
弗米尔的目的论所阐述的观点是,受众即译文的接受者是翻译目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②。原文作为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教育学院学生的课外阅读辅助材料,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及科普性特点。受众读者一般为对儿童语言发展较为感兴趣的中国家长,及教育学专业的中国留学生。通过这次翻译实践,可以借鉴国外对该领域的分析方法和研究成果,对国内对儿童语言习得类文本翻译感兴趣的人群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此次翻译可以弥补目前国内科普类文本在该领域的翻译不足。而且,此次儿童语言习得的文本翻译过程中总结的翻译方法和技巧为日后该方向领域的翻译提供借鉴。译者自身通过本次翻译,在翻译过程中总结相应的翻译技巧,提升个人的翻译能力,拓展个人的知识面,增强对该领域的了解并指导自身日后在该领域的翻译实践活动。
二、翻译意义
1.理论意义:
了解儿童语言学习的特点,有利于儿童在最佳阶段展开语言的学习,并利于儿童大脑的开发,让儿童获得最佳的语言学习。本次翻译实践将翻译理论与该翻译实践有机结合,以点带面,借该翻译素材深入探讨总结儿童语言学习方面翻译的特点与翻译策略。对语言学学术著作的研究总结出针对实验方法,词汇,被动语态等翻译的一般方法,以及翻译标准,有利于为今后此类学术论文的翻译提供素材。而且加深国际间儿童语言习得的学术交流。因此,相信对儿童语言习得的翻译,为世界范围内学术更深入的交流和研究,以及对辅助英语学习者更深入地英语学习都是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本次翻译实践的研究工作在为儿童语言习得方面翻译相关平行文本的研究素材的积累,与研究经验的借鉴上起到一定作用。
2.实践意义:
进行有关儿童语言习得方法的研究有助于丰富儿童语言学论文翻译的实践经验,不断深入研究语言学类文本的具体语言规律;其次,促进了儿童语言学类文本翻译质量与水平的提高,提高翻译同类文本的翻译效率,完善儿童语言学学术论文翻译的标准,促进了我国译学的纵深发展。
.........................
第二章 译前准备
第一节 文献综述
该翻译实践内容围绕儿童语言习得展开,属于语言学著作。通过对书籍、知网、及各大搜索网站的查找,笔者对语言学著作翻译的相关文献进行综合分析、筛选,最终整理了前人的论述和译作。
一、相关翻译研究文献述评
(1)国内理论研究成果
国内学者对语言学著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翻译语言学著作本身的探讨,对儿童语言习得方面译法的研究比较少。然而,国内学者对于语言学著作译法的探讨却颇有见地。杜宜恒在关于英语语言学著作的翻译探讨(2016)中提出了英语语言学著作翻译的策略,1.词汇特点,英语语言学著作的词汇不同一般的英文著作,其具有准确性和专业性两个显著特点;2.语法特点。语言学著作翻译主要关注时态、语态和复合句的翻译。英语语言学著作多陈述客观理论等内容,不受时间限制,常用一般现在时,很少用到过去时,时态的合理运用能够忠实的体现原著的特点。陈才俊(2006)曾指出,对原文有正确的理解并准确表达,科学地掌握翻译规范,将科学与学术研究结合在一起。王祥斌在学术著作与翻译的理想模式(2013)提到从文本内在的学术价值、译者的学术修为、译者对翻译的态度、译者与作者之间的关系、具体的翻译策略、读者友好型等宏观及微观角度阐述这种理想模式在学术著作翻译中的价值。
(2)国外理论研究成果
国外在语言学著作翻译方面的研究成果颇为少见,并且关于学术著作翻译的研究观点也比较少。蒙娜·贝克(Mona Baker)在 Translation and Conf lict: A Narrative Account(《翻译与冲突:叙事性阐述》)一书中对学术翻译方法进行如下总结:1.译文要清新流畅,保留原学术著作的语言风格。2.译者要对原著作的内容及与之相关的写作背景有较为深刻的理解。3.关于学术术语的翻译要严谨,尽可能直译。培根(Fran-cis Bacon)在谈及学术著作翻译时曾指出,对语言与科学的认真研究是正确理解和翻译原文的前提及条件。夏尔·巴托(Charles Batteux)曾提出,学术翻译的基本原则是译文保留原文的语序。
........................
第二节 准备事项
在着手进行翻译前,通过对全文的通篇阅读,译者对其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针对原文本类型的特点,找到了与此次翻译实践相关的辅助工具,其中包括各类英汉词典及参考文献。除此之外,选择符合原文本表达的翻译策略也是此环节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工具、参考文献的准备
工具包括:纸质类的英汉词典,如:《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辞典》、《朗文语言教学与应用语言学词典》(第三版)、《英汉教育大词典》、《外教社英汉汉英百科词汇手册系列:教育学词汇手册》、《英汉大词典》、《柯林斯高阶英英词典》、《牛津英汉双解语言学词典》。除此之外网络词典,如必应词典、爱词霸、谷歌词典、有道词典、灵格斯等。
参考文献中书籍著作包括,比如贾玉新编著《国外儿童语言习得研究》.、梁巍编著《儿童语言习得的基本理论》、李卓.、皮亚杰编著《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与儿童语言习得》、李彩凤所著的《学前教育概论》;此外还有一些期刊文章,比如梁巍发表的《儿童语言习得的基本理论》和贾玉新发表的《国外儿童语言习得研究》。
二、平行文本的选择与分析
为提升译文质量,增强译文文本的可读性,笔者结合原文文本语言学著作的特点,选择的平行文本的内容皆与儿童学习语言的内容有关。在阅读了大量的相关中文著作后,笔者选取了三个平行文本对整个译文进行指导。包括:傅统先译的皮亚杰所著的《儿童的语言与思维》,李宇明所著的《儿童语言导读》,以及在国内具有权威理论性的核心期刊《学前教育》。译文是在这三个平行文本的指导下完成的。笔者选取的平行文本皆与儿童对于语言学习的内容有关,这些平行文本都对本次翻译工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
第一节 翻译过程 ................................... 9
一、术语表制定 ................................... 9
二、翻译过程执行概述 ..................................... 9
第四章 案例分析 ..................................... 11
第一节 语言学著作中实验的翻译 ............................. 11
一、人称的转换 ........................... 11
二、指称的转换 ................................ 13
第五章 翻译总结及结论 .................................. 23
第一节 对翻译过程的总结 .................................. 23
第二节 对今后工作的启发 .............................. 23
第四章 案例分析
第一节 语言学著作中实验的翻译
.........................
第五章 翻译总结及结论
第一节 对翻译过程的总结
此次翻译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查找资料的阶段,翻译阶段,及总结阶段。首先,译者在知网,校图书馆查找了关于大量语言学著作的相关文献资料,并将其归类整理。其次,在翻译阶段,译者将原文出现频率最高、最为典型的案例提炼出来,对其译法进行分析和概况。最后,在总结阶段,根据原文语言学著作的文本类型特点,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主要总结了语言学著作中实验方法的翻译特点、词汇的翻译方法以及被动语态的翻译方法。
在本次翻译实践中,作者通过分析实验方法的翻译特点,主要采用了人称的转换和指称的转换,目的是让原文的表述更为清楚,并符合原文本的专业性、客观性、及科普性等特点。而针对语言学著作中出现的名词,译者采用了引申法和增词法。通过这两种方法的应用,增强了原文的可读性,提高了流畅度,并更符合汉语的表达。针对原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被动句式,译文采用了译为有标志词的汉语结构被动句、译为汉语的主动句及译为汉语的无主语句三种方法。通过这三种不同的译法进行翻译,使原文的表达方法更加贴合汉语的表达方式。
在实践过程中,要注意对翻译进度的把握,及对翻译方法的熟练运用,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处变不惊。由于翻译内容有限,只能由点带面,将所译章节的翻译内容加以分析总结。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