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教学中教师“非语言符号”运用的优化策略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2157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语言学论文,本文以中学化学教学中教师非语言符号的优化为研究对象,以教育学为主线,结合语言学、传播学、心理学以及统计学等相关理论知识,对教师非语言符号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优化展开研究,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辨析了非语言符号的相关概念,概括了教师非语言符号的分类、作用、功能、使用原则、及其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第一章 绪论

一、 选题背景
语言符号通常被认为是人与人之间传播信息最基本、最重要,而且最有效的工具。但是非语言符号同样在日常活动中扮演着必不可缺的角色,由于其较少受到人类自觉意识的控制,它的传播一般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因而更能昭示传播信息的意图。

成功的教学对教师的口语表达能力要求很高,比如选用词语要准确、形象、生动,富有情感,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连贯性,结构上也要求完整和严密等。但教师的教学技能不仅仅表现在语言交流方面,教师的非语言交流是否得体也是评判其教学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会通过非语言手段来传情达意,教学中教学信息的发送与接收要通过语言交流与非语言交流两种方式来完成,

这其中非语言交流占的比重相当大,它对教学效果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1]。专门研究非语言符号的艾伯顿·梅热比也认为面部表情对人接受信息的冲击力更强,这也充分的体现了非语言符号在信息传播中的重要性。为此,他还提出了一个公式,人与人之间信息的接收=声音(38%)+表情(55%)+言辞(7%)。公式中的“声音”和“表情”均为非语言符号,这个公式表明了人际传播中非语言符号传递的信息远远大于语言符号。在普通人的交往中,非语言符号的表达尚且如此重要,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这种特殊的人际传播中,其非语言符号的影响就更加值得人们研究。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最早对“非语言符号”的研究可追溯到公元前 0-600 年的苏格拉底时代,在当时,“符号”的研究既包含人文科学的问题也有自然科学中的问题,在哲学领域内,很多哲学家都对“符号”进行过探讨和研究,如奥古斯丁、卡西尔、胡塞尔、维特根斯坦、皮尔士等,到后现代的福柯、鲍德里亚、德里达等也对符号有相应的论述[3]。而真正对人类间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有价值的研究是从近代开始的,十九世纪英国的生物学家、进化论奠基人达尔文,他是真正把非语言行为作为独立的语言交际进行研究的学者[4],达尔文在 1872 年出版的《The Expression of the Emotion in Man and Animals》一书中指出,人类的面部动作、肢体动作都具有一定传播信息的功能。从而拉开了非语言符号的研究热潮,开启了学术领域对非语言行为、非语言传播的广泛关注。但这方面的研究一直都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长时间的停留在人类表情、衣着、神态等方面的研究,也没有取得重大的突破。直到 20 世纪 50 年代,非语言符号传播开始有了系统化的研究,美国学者伯德惠斯特尔出版的《Introducition to Kinesics》[5],伯德惠斯特尔认为肢体语言应作为一类表达体系,应该和语言学研究方法一致来进行研究。 同时Edward Twitchell Hall Jr 的《The Silent Language》(《无声的语言》)也论述了非语言符号对推进人文文化交际的重要作用。60 年代—70 年代,人类非语言符号研究正式进入繁盛的大发展阶段,研究内容也相对集中和统一,开始深入研究到人类各个部分的姿态和动作,如朱利叶斯?法斯特的《Body Language》(《体态语》),其研究的热点中最令人关注的是非语言符号在人类生活中交流和沟通起到的重要作用,在这一书中还普及了非语言传播知识,从正面表现自我和理解他人角度解读非语言符号[6]。此后,非语言符号的研究得到更大的突破,其不仅丰富了自身的发展,且研究成果也被其他领域所广泛应用,如人类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传播学等。
与国内的研究相比,国外关于教师非语言符号传播的研究起步早,理论基础相对完善,研究方法也更先进。D.Child 依据心理学理论分析了教师非语言符号传播,并论述了非语言行为与教学之间的关系。Redlhe 和 Wiveman 指出,教师在解决学生问题时的方式,可按语言反应和非语言反应两种方式进行,其中非语言反应是教师应该采取的第一类反应,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生对提出问题的学生的注意力降到最低限。布鲁克斯认为非语言符号沟通在课堂交流中所占的比例是很大的,教师通常是通过肢体语言向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N.Bettie 提出语言教师在教授语言的同时还需使用必要的非语言符号交流,来揭示各种情境中语言的微妙意蕴。80 年代后,如“教学过程中教师该如何运用自己的非语言符号进行交流?学生如何解释教师的非语言符号交流?”等问题,吸引了一大批国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因此国外关于课堂教学中的非语言符号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一、 教师非语言符号的相关传播学理论
(一) 非语言符号
从字面意思分析,非语言符号的概念与语言符号的概念应该是相对的,那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概念又是如何给出的呢?不同领域的学者对此有不同的定义。
现代语言学以索绪尔为代表的学者们认为,语言符号应具有两个特征,其一,是某一社会全体成员都使用的符号系统。其二,这一符号系统应具有实际意义。这一系统包含口头和文字两种语言符号。换言之,非语言符号即除了口头和文字两种语言符号的其他符号总和,是除了语言符号行为以外的所有社会行为及其语境因素。

现代传播学理论以皮尔士为代表的符号学者们认为,社会成员间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两大类符号,即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其中语言符号就是可以利用概念来辨别和推测的一类符号,包括文字、声音两种语言。非语言符号是指除去文字语言和声音语言之外,能传递各种信息并可以作用于社会成员感官的符号或者标志,换言之,就是可直接被人体感官接收的各类负载信息的符号。既包含肢体语言又包含意向符号。非语言符号传播的特点是“1.表象具体;2.含义较模糊;3.传播时无秩序,多通道,不易控制”。
虽然不同学者对非语言符号定义的表述不同,但笔者通过整理传播学和语言学相关的学术文献可得到一致的结果,非语言符号应具备两个要素:“一、非语言符号完全不同于语言符号的范畴,是除了语言符号之外的其他符号;二、非语言符号的传播必需具有一定的意义,因为信息依靠符号进行传播,而信息必然存在一定的意义”[18]。根据所参考的文献,笔者将本文中所提到的非语言符号统一概括为“在人类社会传播环境中除了语言符号之外的,其他一切能够产生刺激、传递信息的符号”。
.......................

二、 教学过程优化的相关理论
(一)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优化理论
在辩证唯物主义和系统论的指导下,苏联著名教育家,尤·克·巴班斯基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他认为“教学最优化的标准是从任何活动最优管理的一般标准推断而来的”[22]。据此,他指出评定教学过程最优化应该具备两条标准,“第一个标准,是每个学生按照所提出的任务,于该时期内在教养、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获得最高水平的可能(当然,不能低于及格水平。);第二个标准,是学生和教师遵守学校卫生学和相应指示所规定的课堂教学和家庭作业时间定额”[23]。即教学效果和时间。
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巴班斯基对此提出了六项原则。
1、 全面考量任务,即保证教养任务、教育任务、发展任务的全面性

教养任务指教学的理论知识、概念以及科学事实以及各学科的专项技能;教育任务指对学生三观的培养以及五育的发展;发展任务指培养学生兴趣、能力、感情、意志等。在此项原则中,巴班斯基指出在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只注重教养任务的实施而忽略教育任务和发展任务,更不能为解决某项任务而影响其他任务的进行,而是要综合的全面的考量这些任务。

2、 全面的了解学生,具体任务具体落实
巴班斯基认为,任务不能仅仅是综合的,还应是具体的。据此,他指出只有全面的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才能将三项任务具体落实,即“指向消除学生知识中的落后面,解决教育和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24]。只有能准确的把学生潜在的可能性变为具体的活动办法,才能在合理的时间内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在这里值得强调的是,他所指出的学生潜在的可能性是实际的学习可能性,而不是个人的抽象可能性和一般能力,这种实际的可能是由内部和外部两方面条件共同融合而成,以此为基础,才能保证取得一些学习活动中的成果

..........................

第三章 中学化学教学中教师运用非语言符号的情况调查、实验分析 .................. 15

一、 调查研究的设计 ................................ 15
(一)调查研究的目的 .......................... 15
(二)问卷设计 ................................... 15
第四章 不同视角下中学化学教师非语言符号的优化策略 .......................... 40
一、 基于教师非语言符号作用和功能视角下的教师三大非语言符号优化 ... 40
(一) 视觉非语言符号的优化策略 ............................ 40
(二) 听觉非语言符号的优化策略 ........................... 41

第四章 不同视角下中学化学教师非语言符号的优化策略

一、 基于教师非语言符号作用和功能视角下的教师三大非语言 符号优化

研究表明,教师的非语言符号在中学化学教学中起到的教学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从心理学和传播学角度来分析,有效的信息交流,必须建立在一定情感的基础之上,教师的情绪和情感无不在课堂上影响着学生,使用积极的非语言符号,比如微笑,点头认同等,都有益于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为课堂上教师顺利传播知识做好了基石,这对于课堂情境的创设,课堂控制、课堂教学的促进,优化组织教学以及学生化学学习内驱力促进等均有着特别的意义。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非语言符号都是有利的,消极的非语言符号不但能使教学效果下降,而且会对学生的心灵造成伤害。笔者通过整理文献对非语言符号的作用、教师非语言符号的类型及功能的认知以及教师非语言符号使用原则的约束下,结合所设计的等组实验结果,提出中学化学教师的三大类非语言符号的优化策略如下:
(一) 视觉非语言符号的优化策略

教师的面部表情、眼神、手势动作、衣着无不影响着学生的心境和态度,马卡连柯曾说:“做教师的决不能够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能够做教师。”人的脸就像一本书,面部表情是交流情感最重要的视觉非语言符号,是教师传递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如果,教师在课堂中把自己的情绪都摆在脸上,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板着脸,虽然起到了一定的课堂控制,学生心理产生畏惧之情,不敢与老师配合,教师教不好,学生学不好,自然就拉开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学效果自然可想而知。若教师一直保持微笑,表情单一,学生无法从教师的表情中读懂老师上课的重点、难点 ,学生就很难进入教学情境中。优秀的教师从走上讲台的那一刻就要忘记自己的情绪,保持微笑,但并不是持续全过程的,因根据化学课程的需要,做到讲授简单知识、困难知识、以及重点知识的表情不同。
...........................

总结与反思

一、 研究总结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