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选题缘起与研究目的
纵观比喻的研究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成果丰硕。国外,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修辞学》从多个角度对比喻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为隐喻研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国内,《周礼》率先提出“赋、比、兴”的说法,但局限于文学作品的风格特征描写。近代以来,有关比喻的研究层出不穷,许多学者都从比喻的定义、构成要素以及形式结构等方面对比喻进行了详尽的阐述,结合语体学对比喻辞格进行分析研究的文献并不多见。另外,目前学术界对语体的研究大多都集中在语体的定义、分类、各类语体的特征描写或者语法现象、语言功能等在不同语体中的差异研究。从比喻辞格入手考察语体,或结合语体考察比喻辞格的成果很少见,因此本文选择从语体学的角度入手,利用现有的现代汉语辞格语料库,通过整理分析相关具体的语言材料,来考察比喻辞格在语体中的分化情况。
本文主要研究目的是,通过详细考察比喻及其下位类型以及喻体在语体中的分化,一方面尝试发现辞格在言语作品中的使用分化,为相关的教学和研究提供参考,另一方面,为推进辞格的研究和考察作出努力。
......................
1.2 文献综述
1.2.1 比喻研究
比喻作为最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关比喻的研究一直源源不断,通过检索文献,可以得知对比喻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类:
(1)对比喻构成要素和分类的讨论
检索文献可以得知,比喻的构成要素向来是学术界讨论的重点之一,有关比喻的构成要素基本上有四种说法,分别为“三要素、四要素、五要素以及六要素”说。
张弓(1963)认为应具备三种要素成分:(甲)本体,被比喻的事物;(乙)喻体,充当比喻的事物;(丙)比喻词,充当联接本体和喻体的工具。例如:“胜利的歌声像海洋”就包含了“本体(胜利的歌声)、喻词(像)、喻体(海洋)”这三个要素。
“四要素”是在传统的比喻类别的基础上增加了相似点或喻解或喻底亦或喻体的延伸部分。所以“四要素”说与“三要素”说在比喻的三个构成要素上基本一致。
“五要素”说,李胜梅(1993)[2]提出了“喻展”这个名称,她指出,除了本体、喻体、相似点以及联接方式之外,还应当增加喻展这一构成成分,所以“五要素”即本体、喻体、相似点、联接方式、喻展。
无论是“三要素”或“四要素”以及“五要素”说,基本上都是在“三要素”的基础上又增添了其他组成成分,而“六要素”是除了包括本体、喻体、相似性之外,增加了“相异性、本体特征、喻体特征”三个构成要素。
在论述比喻的分类问题上,张瀤一(1953)把比喻分为隐喻、明喻、讽喻、借喻等五类。《修辞学发凡》(1976)[5]依据譬喻词语、思想对象、另外的事物三个部分的隐现和异同,分为隐喻、明喻、借喻。李胜梅则从本体与喻体形式联接的角度出发,将比喻分为饰喻、反客为主式比喻。刘本臣(1997)提出进喻、派生喻、提喻、类喻、补喻、不喻、兼喻等 33 类比喻小类。
.....................
2.1 比喻频率的语体分化
语体分化实质上是因语境类型的差异化而使得语言材料在实际运用中形成的差异特征。比喻频率的语体分化指的是艺术语体、科学语体、政论语体中的比喻分布数量在现代辞格语料库的比喻总量中所占的百分比。
“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理论认为表层结构无法真正传达蕴含的意义,在实际语言的使用中,“表层结构”通常由语言形式来构成,而“深层结构”代表的是实际上所想要表达的含义,语言研究的基本问题是通过对表层结构即语言形式的考察分析,在分析语言表层结构的基础上考察分析语义表达所蕴含的体系架构以及语言的创造性。
2.1.1 比喻频率语体分化的数据表现
通过检索汉语辞格语料库,比喻辞格词条总计 2226 条(不包括辞格连用、辞格套用以及辞格兼用),艺术语体、科学语体、政论语体这三类语体中比喻词条数量如图 2-1 所示:
.........................
2.2 比喻类型的语体分化
本文按照《华语修辞》的说法,将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由文献综述可以看出,有关比喻的分类标准基本上大同小异,如果采用以上这些划分标准,比喻的分类高达几十种,所以本文统一按照普遍性原则,采用明喻、暗喻、借喻的划分类别。本节针对比喻辞格在三类语体中存在的差异化特征,意在通过考察数量、频率上的分布差异来深入分析比喻辞格的下位类型对不同语体的适用程度。
2.2.1 比喻类型语体分化的数据表现
通过对现代辞格语料库的整理统计,比喻的下位类型明喻、暗喻以及借喻在艺术语体、科学语体以及政论语体中的分布情况如表 2-1、图 2-3、图 2-4 所示:
由表 2-1 可以看出比喻辞格的下位类型在艺术语体和科学语体中的数量分布依次为:明喻>暗喻>借喻;此外明喻、暗喻、借喻在科学语体中的数量分布呈现递减的趋势;政论语体中比喻辞格下位类型的数量分布大致为:暗喻>明喻>借喻,暗喻的使用频率明显高于明喻和借喻,呈现出一个倒 V 字形的分布。
.......................
3.1 体词性喻体的语体分化 ......................................... 25
3.2 喻体指称的语体分化 ................................... 30
3.3 小结 ............................. 39
4 结语................................... 41
4.1 主要成果 ............................ 41
4.2 不足之处 ................................. 42
3 喻体的语体分化探究
3.1 体词性喻体的语体分化
刘大为(2002)把比喻分为事物性比喻、事件性比喻,又在此基础上把喻体分为名词性喻体和动词性喻体。
余义兵,樊中元(2007)一文中提出了体词性喻体的“比喻性”的概念,因此本小节的研究对象则是采用以上两篇文章中有关喻体的说法即体词性喻体。李秀明(2014)提出,名词性成分是隐喻的主要构成成分,具体话语环境中的事物与名词性成分的指称对象之间存在着各种指称关系,所以如果能在研究喻体时,针对喻体指称的语言现象可以有一个详细的论述,或许能为比喻研究打开一扇新的大门。[33] 因此我们这里所说的体词性喻体是指名词性成分的喻体。
通过研究可以发现,本体通常是难以把握的同时也比较抽象化的,而喻体则往往是具象化的、简单明了的,过去的很多有关喻体和本体的考察多局限于相似点或联接词等方面,本节是针对现代汉语辞格语料库中的比喻来分析体词性喻体在艺术语体、科学语体以及政论语体中的分化,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背后的生成机制。
......................
4 结语
4.1 主要成果
本文以现代汉语辞格语料库中的比喻辞格为考察对象,对艺术语体、科学语体以及政论语体中比喻辞格的分化进行了对比考察,在定量分析和定性描写的基础上深入考察了比喻下位类型、喻体指称在各类语体中的使用特征,并进行了尝试性的分析。
本文主要考察发现比喻的语体分化表现有以下四个方面:
(1)数量和频率:在艺术语体、科学语体、政论语体中,比喻辞格在艺术语体中的使用数量和使用频率皆高于科学语体、政论语体中比喻辞格的使用数量和使用频率。通过调查分析可知,比喻辞格在语体中分布差异的原因是由于功能类型的差异,艺术语体中比喻辞格的典型功能类型是表现型特征,科学语体中的典型功能类型为说明特征,政论语体中的典型功能类型为描述性特征,由于不同的语体需要与不同的功能类型相适应,所以不同的语体在运用同一修辞手法时也体现出明显的差异化特征。
(2)比喻的三小类:无论是语体类别或文本类别,明喻的使用频率都高于暗喻和借喻。在艺术语体、科学语体及政论语体中,明喻、暗喻、借喻的分布也具有差异化现象;在具体的文本类别中,明喻、暗喻及借喻的使用频率也各不相同,但无论是语体类别或文本类别,明喻的使用频率都高于暗喻和借喻;如在科普作品和学术论著中,明喻的使用频率一样高于暗喻和借喻,但在学术论著中,暗喻和借喻的使用频率皆高于科普作品中的暗喻和借喻。从信息结构的角度来看,明喻具备比喻辞格应有最完整的构成要素,不仅可以最大化的传递作者的信息,也最能够突显出作者内心的思想变化和情感起伏,而且使用明喻这一最完整的结构形式同时也能给文艺作品的创作提供结构上的支撑。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