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名动宾式形容词语义认知之语言学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2196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语言学论文,本文以现代汉语中的动名动宾式形容词为研究对象,利用生成词库、隐喻转喻、概念整合等理论对这类形容词的语义进行认知上的分析,以解析其内部语义的动态生成过程及特点。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主题
1.1.1 选题缘由
在句法中,动宾短语由于动词是整个短语的核心,动词支配作为宾语的那个词,所以短语在整体上一般呈现出动词的性质。动宾短语可以说是动词性的短语,因为它在进一步构造更为复杂的词组和造句时在功能上基本等同于动词。但是在词法中,由动语素+名语素构成的复合词除了可以是常规的动词以外,还可以是名词、形容词、代词、副词等,其中名词、形容词的数量最多。很多学者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对动名动宾式复合名词都进行了研究,但是鲜有文章涉及动名动宾式形容词的相关研究。

本文以这类动名动宾式形容词为研究对象,在共时层面对其各个方面的特征进行探究,利用生成词库和概念整合相结合的模式分析这类词内部的语义生成过程,从而总结出这类词在语义认知上的特点,以期能够对动名动宾式复合词的研究领域作一些补充。
1.1.2 研究对象
现代汉语合成词从结构上划分,主要有三类——复合式合成词、重叠式合成词和附加式合成词。复合式合成词,简称复合词,有五个基本类型:主谓式、动宾式、偏正式、述补式和联合式。复合词的素性搭配指的是两个构词语素语法属性的搭配关系,主要是名词性语素、动词性语素、形容词性语素交错排列后组成的 9 种素性排列类型,即:名+名,名+动,名+形,动+名,动+动,动+形,形+名,形+动,形+形等。本文所选取的研究对象是动语素+名语素这种素性搭配下结构是动宾结构的形容词。
本文以《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为语料来源,穷尽式地搜集到了 287个形容词。但是这 287 个形容词内部并不是均质的,词义结构和生成过程都不尽相同,这些不同之处正是本文所要深入挖掘的部分。对于本文所搜集到的 287个形容词,这里有两个注意点:一、《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所有标注为“属性词”的形容词都不在本文的研究范围之内,本文认为那些词属于独立的词类—区别词—中,下面本文也会有相关说明;二、词典上有些形容词词条下有不止一个义项,这些在《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中的“一词多义”现象,本文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本文把那些没有意义关联的义项看作不同的词,而义项之间有关联的才看作是“一词多义”。比如:“刺耳”在词典上有两个义项:1.声音尖锐、杂乱,使耳朵不舒服;2.言语尖酸刻薄,使人感觉刺耳;很明显,两个义项之间存在着关联,本文遵照《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的体例,认为其是一个词的不同义项。再比如:“对口”在词典上也有两个义项:1.互相联系的两方在工作内容和性质上相一致;2.(味道)合口;本文认为这两个义项并没有什么联系,所以不同于词典上的体例,本文将这两个义项分别看作对口 1、对口 2 两个形容词。

............................

1.2 相关研究现状
1.2.1 动名复合词的研究现状
目前学界从语素层面分析复合词的文章不多,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名名、形名、名形这几类,涉及动名复合词的文章不太多,且研究的方向比较单一,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1.动名复合词整体研究
郑崇仁(1992)指出“动+名”语素组合的同一形式,内部会存在偏正式和动宾式两种不同的结构关系,主张从词的用法、词义和词义的生成过程去考察合成词的结构。邱莉芹(2000)《VN 复合词初探》中从 VN 复合词的功能出发,分别分析 VN名词、VN 动词和 VN 形容词。VN 名词内部存在着偏正和动宾两种结构关系,每类结构关系下动语素和名语素之间也存在着不同的语义关系。VN 动词内部语义关系简单,但在用法上和一般动词相比有自己的特点。VN 形容词具有和一般形容词不同的词类、语用特点。
宋贝贝、苏新春(2015)以动名复合词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该类词词义透明度的理论内涵,建构词义透明度的理论框架、探索词义透明度的多重视角、尝试将词义透明度理论与应用相合。
孙青(2017)利用生成词库、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分析了动名两字组的组合关系。在文中对动名两字组的整合度作了划分,利用物性结构理论分析了其中的隐喻转喻类型,从生成词库理论的角度分析了低整合度动名两字组的组合机制,最后考察了偏正类动名组合的物性修饰关系,提取出了偏正两字组中蕴含的构式义。
周光磊、程工(2018)在最简方案和分布式形态学的理论框架下,分别讨论了现代汉语双音节 VN 型复合的常规类型和非常规类型,采纳具有跨语言普遍性的施用结构,将与动词不存在直接语义关系的非核心成分引入句法结构,尝试分析了非常规 VN 型复合词的生成机制。
.............................

第二章 动名动宾式形容词内部的语义考察

2.1 动名动宾式形容词内部的语素考察
动名动宾式形容词是由动语素和名语素复合而来的一个形容词小类。参与构词过程的这两个语素各有自己的特点,两个语素之间又有一定的关联。立足于《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中搜集到的动名动宾式形容词,本文又分别对这类词内部的动语素和名语素作了语义分析,发现在该类复合词中,动语素和名语素内部存在着不同的语义类别。本小节将深入到语素层面,先概括分析动语素和名语素各自的语义特征,然后作出比较,得出这两类词语义特征的全况。
2.1.1 动名动宾式形容词动语素语义特征考察
本文对动名动宾式形容词的动语素进行了统计,发现其中一共有 150 个不同的动语素。按照不同的语义特征,可以将这 150 个不同的动语素分为 5 类,具体分类如下:
(1)具体动作类这类动语素都都表示一个具体的动作,有明确的作用对象和完整的物理过程,外部明显可见。比如:动语素“抢”属于具体动作类语素,而“悖”、“沾”等动语素的动作性弱。根据分析,我们发现“具体动作类”动语素还可以被细分:有些动语素表示的是一般动作,如“抢”、“拿”、“给”等;而有的动语素表示位移相关的动作,如“进”、“出”、“来”等。本文统计到这类动语素共有44 个,构成的动名动宾式复合形容词有:缠手、抢手、挠头、刻板、揪心、卖力等。
(2)心理活动类
心理活动类是指动语素表示与人心理相关的活动,如认知活动、情感活动等。这类动语素数量不多,仅有 6 个,其中,“懂”、“识”和“知”3 个属于认知相关的活动;“好”、“贪”和“怕”属于情感相关的活动。这类动语素构成的形容词有:懂行、知心、怕事等。
(3)使动类
这类动语素在所构成的动名动宾式形容词中都具有使动义,但在形容词之外本身是形容词性或不及物动词性的语素,不具有使动义。如,“傲人”中“傲”本指“骄傲”,是一个形容词性的语素,但在“傲人”这个结构中因为有了名语素“人”作宾语,“傲”具有了使动义,应解释为“使……骄傲”。这类动语素共计有 26 个,类似的动语素还有“怡”、“喜”、“羞”等,构成的形容词有“怡人”、“羞人”、“灰心”等。
(4)状态类
这类动语素表示的是一种静止的状态,不具有动作性。其内部的状态也具有差异性,如“有”、“没”等动语素表示的是存现状态;“合”、“宜”、“顺”、“逆”等动语素表示一种吻合与否的状态;“到”、“靠”、“在”表示与方位相关的状态;这一类动语素数量最多,共计有 52 个。
(5)抽象行为类
这类动语素表示的是一种抽象的行为,不具有很强的动作性。如“悖理”中的“悖”表示抽象的行为“违背”。这一类动语素共计有 22 个,类似的还有“感”、“耐”、“任”、“率”等。
.............................

2.2 动名动宾式复合词内部的语义结构考察
在上一小节,本文分别对动名动宾式形容词中动语素和名语素的语义特征作了分析,大致了解了其内部语素的全貌。而在本小节,本文将参照袁毓林(2003)归纳出来的汉语动词论元角色的语法指标,将语法上的动词论元结构体系运用到词汇层面,分析出这类形容词词法结构下深层次的语义关系。我们将分类统计出名语素所充当的论元角色类型,详细描述每一类型下动名语素之间的语义关系,力求能全面地概括出这类词内部的语义结构特点,为下面更深入的研究作铺垫。参照袁毓林(2003)的体系,我们将所有的动名动宾式形容词分为两大类—名语素充当动语素的必要论元角色和非必要论元角色。下面我们将基于这两大论元角色,分析动名动宾式形容词内部的语义结构。需要注意的是,很多情况下,语义结构的分析并不等于最终的词典释义,而是为字面释义和词典释义之间建立关联,最终的形容词词义往往涉及到隐喻转喻的认知过程,这是我们下一章节的分析任务。
2.2.1 名语素充当动语素的必要论元角色
必有论元是构成相对完整的句子所不可缺少的成分,可分为主体论元和客体论元两种。我们发现在动名动宾式形容词内部,名语素既可以充当动语素的主体论元,又能充当动语素的客体论元。名语素可以充当的主体论元中只有主事这一种语义角色,而可以充当的客体论元有受事、对象、结果、系事、役事等五种语义角色。下面我们分类进行说明:
(一)名语素充当主体论元
1.名语素充当动语素的主事角色,说明动作行为的主体,整词可分析为“NV了”。比如:“落魄”就是“魄落了”。类似的还有“出名”、“入味”等
(二)名语素充当客体论元

1.名语素充当动语素的受事语义角色,说明动作行为作用的客体。整词结构可解释为“N 被 V 了”。比如:“挠头”在未发生转喻前就是“头被挠了”。类似的还有“缠人”、“绕嘴”等。
2.名语素充当动语素的对象角色,说明动作行为的对象。整体结构可解释为“N 为 V 的对象”。比如:“合法”就是“符合的对象是法则”。类似的还有很多,如“合理”、“得体”等。
3.名语素充当动语素的结果角色,说明动作行为的结果。整体结构可以解释为“N 为 V 的结果”。比如:“说理”中“理是说出来的结果”。这类很少,剩下的两个是“分歧”和“努力”。

4.名语素充当动语素的系事角色,说明一种关系。整体结构可以解释为“有或者没有 N”。比如:“无能”表示“没有能力”。类似的还有“有名”、“值钱”等。
5.名语素充当动语素的役事角色,说明动语素和名语素之间存在着一种使动关系,名语素充当使动行为的对象,整体结构可以解释为“使 NV”。比如:“迷人”就是“使人着迷”,类似的还有“烦心”、“傲人”、“羞人”等。
..........................

第三章 动名动宾式形容词内部隐转喻现象考察.............................21
3.1 隐喻转喻理论介绍...........................21
3.2 涉及隐喻转喻现象的动名动宾式形容词.................22
第四章 动名动宾式形容词的语义认知过程....................29
4.1 动名动宾式形容词的一般概念整合.........................29
4.1.1 形式角色的整合..................................30
4.1.2 处置角色的整合.............................31
第五章 结语...............................61
5.1 本文主要观点和结论.............................61
5.2 本文的不足和展望...............................62

第四章 动名动宾式形容词的语义认知过程

4.1 动名动宾式形容词的一般概念整合
动名动宾式形容词的概念整合是基于名语素的物性角色和动语素的论元结构并结合概念整合理论生成词义的过程。张辉、范瑞萍(2008)首次提出将物性结构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杂合的分析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将动态的概念整合和静态的物性结构分析结合起来,以物性结构作为两个输入空间之间映射的起点,再结合概念整合的动态分析,为原本较为空洞的输入空间输入更多信息,使整个概念整合过程更加具体、有条理。本文也利用这个模式分析动名动宾式形容词的语义认知过程。经过分析,我们发现其中的概念整合过程可分为四大类:直接整合、转喻手段的概念整合、隐喻手段的概念整合和隐转喻手段的概念整合。最后一种隐转喻的概念整合是转喻概念整合和隐喻概念整合的复合形式,且数量较少,我们不重点分析。
基于这种物性结构和概念整合相结合的模式,我们可以将动名语素组合的认知过程归纳为:激活名语素中特定的物性角色—充当动语素的论元角色—整合生成词义。具体的整合步骤和图示如下:
1.构词框架充当类属空间分别向输入空间 1、2;
2.动语素的论元角色形成输入空间 1,名语素的物性角色形成输入空间 2,动语素的论元角色激活名语素中特定的物性角色,使与动语素论元角色相关的名语素物性角色向输入空间 1 映射;
3.输入空间 1 和输入空间 2 部分地投入到整合空间中,经过“组合映现”、“图像补充”或者“操作整合空间”整合语义。
...........................

第五章 结语

5.1 本文主要观点和结论
本文以动名动宾式形容词为研究对象,尝试着对这一类前人很少涉及的类型作了以下研究: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