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语言学论文,本文以体裁为分类标准对陕北民歌唱词进行类型划分。之前虽有少部分研究者也以体裁为标准对陕北民歌进行了归类,但只是泛泛而谈,只涉及到陕北民歌可分三大类,并未引证陕北民歌唱词对每大类进行详细而具体的小类划分。
第1章绪论
1.1陕北人文地理环境
陕北是中国黄土高原的中心部分,一句“面朝黄土,背朝天。”就可看出陕北人与“黄土”息息相关的生活状态。陕北地区包括榆_市和延安市,坐落在陕西北部。陕北地势总体来看西北高,东南低。由于长时间的水土流失、风雨侵蚀,形成了以梁、峁、沟、塬为主沟壑交错的地貌。陕北基本上都属于中温带干旱大陆性气候,而又处于西风带,四季分明、气候多变,春天风沙较多、夏季雨多泛滥,到了冬天因受冷空气影响而干燥寒冷。
正是因为山山相连、沟壑交错的地貌特点,陕北人生活中交流时通常站在两山之间,隔着一个沟壑放开嗓门喊话。正如孙少安站在山峁上唱着那句“一个在山上一个在沟,拉不上话话招一招手。”人们无法面对面交流谈话,只能招手示意或者大声说话。长时间拉开嗓门喊话,在一定程度上就形成了陕北人粗犷、豪放、不拘小节的性格,也就出现了陕北民歌中一首首《泪蛋蛋抛在沙蒿蒿里》。阿英曾说:“方言的运用,更足以増加人物的生动性,而性格,由于语言的关系,也更突出。”
陕北干旱多风的气候、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地使“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陕北人对自己的生活多了几分抱怨。旱年旱季,部分百姓颗粒无收,他们的这种苦难情绪往往通过唱的方式表达。这种气候也形象了陕北人的穿衣着装,最典型的为“头巾”。因陕北昼夜温差大、风沙多,头巾既可以抵御风寒、防止太阳炙烤,也可以随时擦汗、洗面,因此头巾就成为人们劳作过程中不得不佩戴的“头饰”。就如那句“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见面面容易拉话话难。”“羊肚子手巾”就是他们劳作时戴在头上的手巾,多为白色。羊皮御寒效果较好,因此在寒冷的冬天陕北人会用羊皮制成皮褂披在身上保暖。羊皮褂、方头巾就成为陕北人唱民歌的标志性着装。
........................
1.2陕北历史社会环境
..........................
第2章陕北民歌唱词的文体学分类——以体裁为标准的类型划分
2.1陕北民歌类型划分
陕北民歌的数量庞大,目前为止,收集到并被摘录的有上万首,未被记载的更不计其数。对陕北民歌进行类别划分主要依据分类标准。可以按地域方向来分,分为东区、西区、南区、北区、核心区、边缘区。亦可按照地理风貌进行划分,可分为草滩风沙区、沟壑峁梁区、川道平原区等。或者按题材内容来分,其题材涉及到风土人情、社会矛盾、生活情趣、爱情婚姻、劳动生产、天文地理等,可分为爱情婚姻民歌、社会变更民歌、生产劳动民歌、世俗风物民歌等类型。
目前公认的有两种分法,以时间为顺序和以体裁为顺序。前者有两个分界点,分别是20世纪30年代和1949新中国成立,按此分界点将其分为传统民歌、革命民歌和新民歌。20世纪30年代以前民歌是人们自发传唱的,内容多和日常生活有关。“30年代后,刘志丹、谢子长等人组建了百姓中的革命队伍,这时,民歌首次与革命联系在一起。”后来,红军到陕北组成根据地,陕北民歌成为红军宣传革命的有利“武器”。大批音乐工作者投入民歌搜集、整理的队伍中,使许多经典民歌得以流传至今。新中国成立后,民众作曲异常谨慎,大多数以“颂扬”为主题。这一时期,新创民歌数量和质量都有所下降。
第二种是以体裁为标准进行划分,主要可分为三种,分别是号子、山歌、小调。关于以时间为顺序进行的民歌分类已有多数学者探究,故本文主要介绍以体裁为分类标准的类型划分。
...........................
2.2以体裁为标准的类型划分
2.2.1劳动号子
劳动是诗歌的起源之一,也是民歌的主要起源之一。陕北黄土地上的人民常年以劳动作为生活主要来源,正是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孕育了一曲曲劳动民歌,俗称“劳动号子”。“号子”是人类发展过程中产生最早的民歌形式之一,产生于劳动过程,随着劳动者的劳动节奏歌唱。“劳动号子是陕北民歌的雏形,是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借助于有节奏的声音来统一劳动动作而产生的最简单的劳动呼号。”劳动需要很大的体力消耗,紧张而辛苦,人们需要用呼喊的方式即兴吆喝一些曲子来调整劳累的身子,在精神上娱乐、鼓舞自己。因此,劳动号子语言质朴、声调粗旷、基调高亢澎湃。“号子在陕北民歌中数量不多,但它的作用很明显也很实用,它既是表达情感的需要,也是协调合作劳动的需要,它和一般陕北民歌的区别也就在这里。”劳动号子从生活实用出发,是人们劳动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调和剂和兴奋剂。根据不同的劳作场景,号子可分为打夯号子、采石号子、船工号子、打场号子、吆牛号子、绞煤号子等。
2.2.1黄河船工号子
黄河船工号子指往返于晋陕两岸靠短途航运和摆渡为生的船工在劳动过程中哼唱的劳动号子。“黄河源于青海,流经甘肃、宁夏、内蒙古三省,至陕北府谷县入陕、晋边境,沿府谷、神木、佳县、吴堡、绥德、清涧、延川、宜川等县东侧奔流而下,至韩城禹门口进入关中地段。”禹门以上的黄河滩险浪恶,水流湍急,多峡谷、湾道、暗樵。此流域的黄河船工劳动强度较其他流域大很多,协调合作和精神鼓舞就更加重要。船工号子曲调多简单明了、豪放有力,形式为一领众合。随着航运日渐衰弱,许多船工号子消失殆尽,现存最具代表性的是那首代表艄公心声并广为传唱的曲子,
你晓得,天下黄河几十几道湾哎?几十几道湾里几十几只船哎?几十几只船上几十几根竿哎?几十几个艄公嗬呦来把船来搬?我晓得,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哎!九十九道湾里九十九只船哎!九十九只船上九十九根竿哎!九十九个那销公嗬呦把船来搬!九十九个那艄公嗬呦把船来搬《黄河船夫曲》
.........................
第3章陕北民歌词汇研究.............19
3.1陕北民歌词汇概述.............19
3.2陕北民歌中的古语词........20
第4章陕北民歌的修辞研究.........43
4.1陕北民歌修辞概述..........43
4.2陕北民歌修辞方法...........43
第4章陕北民歌的修辞研究
4.1陕北民歌修辞概述
陕北民歌作为一种民间音乐,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正是这些修辞方法才使陕北民歌无论从内容方面,还是从形式层面来分析都堪称一朵奇葩。修辞手法对一部作品有极大的构建作用。每一种修辞对民歌形式美和内容意义的形成有独特的表达作用。
比喻将传达的内容表现得更生动形象,给人具体深刻的印象。根据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进行比喻,用百姓生活中常见事物对一种情感、一种抽象物体进行解说,帮助听众对民歌内容的理解。起兴手法在陕北民歌中运用很频繁,大多数唱词都是偶数句,一段上句起,下句兴,先言他物,再言此物。这种资法不仅使民歌唱词的形式更具对称美,音乐语感更突出,也使民歌创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更具渲染力和影响力。陕北人性格朴实淳厚,热情奔放,他们对情感的表达往往会超出情感本身,对事物的形容也“言过其辞”。“夸张”这一手法在陕北民歌中是不可避免的。
陕北民歌唱词修辞方法的巧妙运用是其能从一方水土流传的俗乐发展为全国性民间音乐,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因素。民歌中若没有比喻^起兴、夸张等修辞手段,便会死气沉沉、毫无生机。“我们见格面面容易拉话话难”若没有“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的这个“引子”,不但失去形式的对称美,也无法准确传达出情侣间无法见面的焦急和无奈。
........................
结语
本文主要对陕北民歌唱词的语言特征进行了探究。笔者主要通过田野调查和引证例文的方法,对陕北民歌唱词语言层面的特征进行了整理,并对陕北民歌从体裁角度出发来分类,同时,分析陕北民歌唱词在词汇、修辞等方面的特殊性。
从不同角度对陕北民歌进行分类,可得出不同结果。本文主要以体裁为分类标准对民歌唱词分类,分别有号子、山歌、小调。看似相同的体裁,细究其表达内容和风格特点还是有一定区别。文中对各类民歌特点进行探讨,引用诸多民歌语料予以辅证。
本文对陕北民歌唱词的描述基于笔者的实地调查和前人所整编的民歌资料。由于笔者知识结构层次和理论分析水平欠缺,导致本文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多民歌铺陈而少理论分析。本文的写作初衷为穷尽性描述陕北民歌唱词各方面的语言特征,但由于个人能力匮乏,且硕士学位论文篇幅有限,并非所有陕北民歌唱词语言特征都被囊括在文内,只挑选了较重要的语言点进行研究。所脱漏之处希望他者能够指出并填补,同时,笔者仅粗浅地阐述了陕北民歌唱词几方面的语言特征,理论性并不强。笔者希望今后有更多学者对陕北民歌进行深入调查分析,从理论性角度分析,使“陕北民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实现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