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文化发展直接决定国家前途命运,影响民族未来走向。“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①新时代,新征程,以何种视角去认知文化,以何种态度来传承文化,以何种思路来建设文化,是新时代重大文化课题。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布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习近平多次谈到文化自信,就相关问题进行系统阐述,强调文化自信在“四个自信”中的基础性作用和广泛性影响,将其放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中加以阐释与谋划。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以下简称文化自信),选题缘由有三:
其一,文化自信是一个厚重的历史命题。这一问题提出基于对中华文明发展史的回顾与梳理,特别是对近现代中华文化面临危机的反思与总结。文化自信问题由来已久,几千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文化以儒家核心文化为主体,吸取百家之长,融合外来文化,由此呈现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度。中华传统文化兼容并蓄、自成一体、自信满满,为新时代文化自信奠定基石。文化自信的危机始自近代中国,西方列强入侵击碎了清政府“天朝上国”的迷梦,冲击了国人的文化自信,并让国人的文化自信跌落谷底。回顾中国历史,我们可以的看到,中华民族经历了长期的高度文化自信、短期的文化自卑危机,再到文化自信的重塑阶段,进而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以史为鉴才能知兴衰,回顾总结中国历史,明晰文化自信演变过程,让文化自信主体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高度的文化自觉,提振文化自信。
其二,文化自信是一个鲜活的时代课题。时代是理论之母。新时代,习近平深刻洞悉时代发展之变,突显文化自信,既紧紧把握我国文化发展的重大机遇,又回应了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带来的挑战,在国内外多个场合围绕“文化自信”发表一系列讲话,提出“文化自信”这一重大课题。文化自信提出切合时代主题,很好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夯实文化根基,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明方向,为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赓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提供基本遵循,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注入力量之源。研究文化自信基本内容,探究坚定文化自信路径,具有重要的学理价值和时代意义。
其三,文化自信是一个重要的实践问题。文化自信提出是基于历史的总结、现实的考量、时代的呼声。随着中国由文化大国逐渐走向文化强国,文化软实力日益增强,国人的自信心与自豪感不断增强。这一过程就是文化自信日益坚定、逐渐增强的过程,也是中华文化走向复兴的过程。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党是文化自信的主体力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以建党百年为契机,深入研究文化自信提出背景、基本内容、建构路径等问题,为国人文化自信增强、为文化强国推进、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学理依据。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国内外重要场合多次谈到文化自信,提出了新时代事关文化发展的重大课题。文化自信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有专门篇章阐述,彰显其重要性,并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加强对文化自信问题的研究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1.从整体更好地把握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承于古而强于今,发于中而形于外,是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的产物。深入探究文化自信,需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方法论原则,追根溯源、梳理逻辑关系、明确前进方向。习近平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①同样,坚定文化自信,就需在明确“我是谁”的基础上,对文化自信的理论来源做深入的研究探讨,只有明确科学思想“从哪里来”,才能明晰科学思想“到哪里去”。本文围绕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的系列论述,展开研究,系统梳理、有效整合文化自信的研究成果,从基本概念入手,探析文化自信形成发展理论源泉、时代背景、现实基础,着重分析主要内容,梳理逻辑关系,重点探索基本路径,明确发展思路,明确文化自信的重大意义,对文化自信形成整体的把握与认知。
2.为解决国际与国内文化领域突出问题提供参考性建议
理论学习、学术研究要秉承强烈的问题意识与问题导向。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成效显著,但同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问题。国际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相互激荡、各种文明相互碰撞,西方主控世界舆论格局尚未发生根本改变,如何让中华优秀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传播,讲好中国故事,增强我国的话语权;如何将我国由文化大国变为文化强国;如何为世界发展更好地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等成为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国内方面: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解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视度不够,国人文化自信程度不足,如何解决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领域受到冲击,如何应对“四种陷阱”、“四种考验”、“四种危险”的难题,排除危险、应对考验、化解难题,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成为当务之急。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我们从文化自信中寻找答案、谋求出路。
.......................
第二章 文化自信概念界定
2.1 文化的界定
人类创造了文化,文化塑造人类并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解析文化的基本含义,了解文化的本质特征是研究新时代文化自信的首要问题。文化内涵丰富、外延宽泛,在文化内涵界定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各言其是。有人把文化比做一张“无网之网”,强调文化是世界与人生的巨大包容体,突显文化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无时不有。1871 年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进行定义后,人们从历史传统、社会背景、学科特点等不同视角界定文化内涵。迄今为止,关于文化的定义已达几百种之多,可以说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文化史。纵观人类历史,不同国家和民族因其历史传统、文化背景、基本国情的差异,对文化起源和解读不尽相同。从中西方文化起源对比中,从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卑、文化自强的对比中、从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相互联系中,以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为根基,深刻理解文化自信,树立文化自信。
2.1.1 文化的含义
1.中国关于文化起源与界定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五千年文明史形成的文明成果璨若星河。据考证,文化是典型的中国词汇,在春秋战国时期文献中已有文化的相关记载。
起初,“文”与“化”单独使用,各表其义。“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易·系辞下》载:“物相杂,故曰文。”《礼记·乐记》称:“五色成文而不乱。”《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叉”,均指此义。“化”本义为化生、改易、生成、造化,如《礼记·乐记》曰:“和,故百物皆化”。《庄子·逍遥游》中载“化而为鸟,其名曰鹏”。《易·系辞下》“男女构精,万物化生”。《黄帝内经·素问》“化不可代,时不可违”。《礼记·中庸》“可以赞天地之化育”等。总结归纳以上各种表述,可以看到“化”的本意是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后来,“化”含义进一步拓展,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
将“文”与“化”合为一词使用,据已有文献记载,最早出现于战国末年儒生编辑的《周易·贲卦》,书中指出:“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是关于“文化”的最初提法。在《周易正义》中孔颖达进一步解释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者,言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在这里,“ 文”是从最初本意纹理之义演化而来,进而衍生出“天文”“人文”,用来表述自然规律和人伦、社会规律等。这段话里,“人文”和“化成天下”连在一起使用,可以看出“以文教化”的思想表述已十分清晰。西汉后,“文”与“化”两个字才合成一个词表意,如西汉刘向说:“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刘向《说苑·指武》)晋束皙说:“文化内辑,武功外悠”(《昭明文选》19 卷)梁昭明太子萧统注曰:“言以文化辑和于内,用武功加于外边也。”(《昭明文选》19 卷)这里的“文化”是与“武功”相辅相成的统治方法。
..............................
2.2 自信的界定
辞海中自信的释义:自己相信自己。如:自信心。①强调的是对自身的认同、肯定,并由此激发一种精神力量。从字面上去理解,“自”强调的自我、自身,是主体的力量。“信”强调的是相信、肯定,是自信的积极心态。过度的自信叫自负,没有自信叫自卑。自信恰好是对自身能力、自身力量的正确、恰如其分的判断和肯定。从自信的词源入手,梳理学者关于自信的解读,为深入理解文化自信奠定基础。
2.2.1 自信的词源
自信是典型的中国式概念,具有深厚的渊源。据资料记载,孔子曾说过:“吾心信其成,则无坚不摧;吾心信其不成,则反掌折枝之易亦不能。”孔子虽未明确提出自信,但是“心信”就是对自己的肯定,强调自信所具有的强大的精神力量。墨子说:“君子进不败其志,内究其情;虽杂庸民,终无怨心,彼有自信者也。”(《墨子·亲士》)这段话大意是君子无论顺境遇逆境都不会改变他们的志向,因为他们是自信的人。在这里强调自信是君子的特质,终其一生志向不改。关尹子说:“惟不诚之人,难于自信而易于信物”,(《关尹子》)意思是说只有那些没有诚心的人,很难相信自己,而容易相信他物。在这里自信是自己相信自己,强调自信的重要性。“朕今信卿,卿何不自信也?”(《旧唐书•卢承庆传》)足见自信一词在我国古代具有深厚的渊源。从古代的表意中可以看出自信强调的是对自身的肯定、对志向的坚定。
2.2.2 自信的含义
近代以来,我国资产阶级革命伟大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阐述其对自信的认知,“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吾心信其不可行,则反掌折枝之易,亦无收效之期也。心之为用大矣哉!夫心也者,万事之本源也。”(孙中山《建国方略·自序》)强调的是自我肯定的重要性,强调自信是事物发展动力之源。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加之深厚的传统文化作为根基和铺垫,中国人的自信,特别是文化自信日益增强、自信问题逐渐成为众多学者关注和研究的问题。车丽萍在综合国内外关于自信概念界定的基础上提出:“自信是一个具有复杂层次结构的心理构成物,是个体对自己的积极肯定和确认程度,是对自身能力、价值等作出客观、正向认知与评价的一种稳定性格特征。”①这里更多的是从心理学角度解读自信,强调自信是复杂的心理构成,是稳定的性格特征。田心铭发文对文化自信含义进行深入的阐述:“自信,是一种认识,又是一种建立在认识基础上的精神状态。„„自信是主体对自身的一种积极的、肯定的认识和评价,包括真理性的评价和价值性的评价”。②田心铭运用哲学思维,从认识论、辩证法的视角分析什么是自信,真正自信和盲目自信的关系,自信是真理性的评价和价值性的评价,从而为认识和研究文化自信提供哲学的视角。
政治论文参考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形成与发展 ························· 32
3.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形成的理论基础 ························· 32
3.1.1 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思想 ·································· 32
3.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35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特征 ··················· 62
4.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整体构成 ·························· 62
4.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主体 ························· 62
4.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对象 ······························ 62
第五章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基本路径 ······················ 85
5.1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 ··························· 85
5.1.1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的立论依据 ············ 85
5.1.2 挖掘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86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
6.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理论意义
在党成立以来的时间轴线上,随着在时代的发展转变,中国共产党人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对文化自信的坚定程度始终未变。新时代,文化自信这一重大课题对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对继承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发展、对意识形态根基的巩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6.1.1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文化自信深厚的理论基础来自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文化自信提出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文化自信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文化自信以其特有的形式与内容发展了马克主义文化理论。
第一,文化自信形成发展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文化自信汲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有益成分,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在继承基础上创新发展,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马克思主义发挥其理论指导作用,要与各国基本国情、文化传统相结合。近代中国,将马克思主义这颗种子播种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就必须深深植根中国广袤的大地,汲取文化养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思想文化传入中国,还需要运用中华文化特有的思维方式、语言表达方式来传播。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以高度的政党自信,把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逐渐相融合,结合时代发展主题,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增添新的文化内容、融入新的文化理念,逐渐形成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对民族文化的积极态度,对外来文化包容的态度。文化自信继承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运用科学方法、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第一,文化自信以丰富的思想内容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文化自信作为科学的思想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发展的体系,有其形成发展逻辑起点、发展过程、未来走向。以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理论逻辑起点,文化自信在新时代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化的重要论述,推进理论发展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迈上新征程,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转折,建设文化强国,实现民族复兴,伟大的奋斗目标需要强大的心理支撑、需要强大精神力量。文化自信在我国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形成,以其丰富的思想内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丰富和完善马克思文化理论。
政治论文怎么写
...........................
结语
文化自信是一个厚重的历史命题,鲜活的时代课题,重要的实践问题。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的积极态度,对自身文化的认同肯定,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借鉴,对文化创新发展的坚毅。高度的文化自信是传承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动力,是面对激烈文化竞争的底气,是开创美好未来的持久动力。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布局,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在提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后,高屋建瓴,提出文化自信,强调文化自信的基础性、广泛性和深厚性,对文化自信进行深入阐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时代,加强文化自信问题的研究是时代的呼唤,现实的需要,更是走向未来的规划,遵循科学方法,探寻构建路径,突显重大意义,方能彰显文化自信凝聚人心、坚定信念、筑牢意识防线等的伟力。
研究文化自信要秉承强烈的问题意识。党中央立足中国文化建设发展实际,面向世界文明未来走向,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目标出发,解决文化领域的突出问题,应对文化建设的风险挑战,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于变局中开新局,于危机中育先机,让文化自信的精神力量持续发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研究文化自信要坚持科学方法。善于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角度去理解把握。文化自信有其深厚的理论渊源、丰富思想内涵、重要的价值意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开辟光明的发展前景。文化自信不是静止的、孤立的,而是动态的、发展的,融通古今,连接中外,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从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中,从文化未来发展的光明前景中去把握文化自信,真正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