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介绍——我为什么对“生产方式”发生兴趣
公有制如何和市场经济相结合是一时代命题,对一位来自农村的学生而言,这个命题既令我兴奋,又感无力驾驭。但是本着对农村社会的直觉,随着接触市场经济的书籍越发多起来,尤其《资本论》的深入学习使我感到,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非得沉入历史不可。这样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我渐渐对政治经济学方法论有所涉猎,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道路属性问题越发感兴趣,并且希望基于理论和实践双向维度揭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发生学”。这样,“集体化(道路)”这个命题思想悄然跃入我的心田,渐渐挤满三年以来我的知识行程。
首先,通过中西文献比较阅读,使我感到用纯粹西式的技术模型难以面对异常复杂的中国历史对象;相反,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真正成为一门科学,首要的一条,就是要有“自己的特殊概念”,“以反映社会主义经济运动的特殊规律”。①这样,我带着极大兴趣阅读了导师的一些历史经济理论作品,以作为自己的方法论素养之培育,如《保卫<资本论>——经济形态社会理论大纲》、《<资本论>与唯物辩证法原理考略——东方社会“思维舞步”的方法论性质及政治经济学通史考》、《以“中国人资格”读<资本论>——纪念<资本论>发表 150 周年》、《中华思维学进展及知识应用考量——思维学、逻辑学、知识论统一的机理问题》、《恩格斯与列宁:不同道路的思想共同体——通史原理的社会主义道路和策略问题研究》以及《<红楼梦>与<资本论>:历史过程定制范畴的机理剖解》等等。这为本选题打下了坚实基础,尤其是方法论工具和历史视野的准备。
其次,导师领进政治经济学学术殿堂以后,我根据早已定下的农村对象选题,广泛阅读了农业经济大家(如黄宗智、温铁军、蒋永穆等)的作品后,渐渐感觉到需要用“创新的视角”对待中华公有制的研究,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范畴。这样,我进一步阅读了路易·阿尔都塞的作品,他在《读<资本论>》中强调:“为了超越简单的理论实践结构即认识的生产的结构这一形式概念,必须制定认识史的概念,建立各种理论生产方式的概念”;同时必须认识到,“我们必须摒弃全部理性神学,把结果同它的条件的历史关系理解为生产关系而不是术语关系,从而可以把这种关系称之为它的偶然性的必然性。这个术语同古典范畴体系完全不相容,它要求取代这些范畴本身。”①这恰好同导师关于生产方式的结论相仿:“生产方式不能等同于经济结构,因为方式是方法……是过程……不是关系集。作为一种关系系统,它不仅是非经验性的,又是完全处于运动之中的,不断扩张,处于总体化运动之中。”
......................
1.2 文献述评
从 19 世纪 40 年代至今,学者们在生产方式、小农、集体经济等方面有了一定的研究,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下面将对相关研究分国内外学者进行阐述。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生产方式相关的研究
学界对于生产方式的真正研究从马克思开始的。马克思在《资本论》序言中对其研究对象有过明确的论述:“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①马克思高度重视生产方式问题的研究,并充分认识和把握了生产方式对整个社会生活的决定性作用。他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②,“任何时候,我们总是要在生产条件的所有者同直接生产者的直接关系——这种关系的任何形成总是自然地同劳动方式和劳动社会生产力的一定的发展阶段相适应——当中,为整个社会结构,从而也为主权和依附关系的政治形式,总之,为任何当时的独特的国家形式,找出最深的秘密,找出隐蔽的基础。”①如果要剖析一个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就必须从该社会入手,这是因为一定的生产方式既是一定社会经济结构的首要内容,又是一定生产关系产生和存在的基础。马克思指出:“一定的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简言之,社会经济结构,是有法律的政治的上层建筑树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②恩格斯进一步明确地指出:“经济科学的首要任务在于:证明现在开始显露出来的社会弊病是现存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这一生产方式快要瓦解的标志,……。”
研究一个社会的生产方式,能帮助我们搞清楚一个社会可能存在的弊病,并为其生产方式改革提供方向。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生产方式更多是劳动力怎么与生产技术相结合,其一共分为三个部分:生产的技术条件与社会条件、生产形式、生产的社会形式,若需要变革生产方式,就需改变劳动生产力发展的技术和环境。马克思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和前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在传统体制下,一直有一种错误认识把马克思基于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当作教条而应用于世界上所有的国家,把生产方式的历史是以“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而发展的,这是符合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但于金富(2014)指出指导未来社会发展才是马克思分析‘五种生产方式’的理论的目的,而不是完全不能改变的教条,它仅仅是以‘西欧历史’为主要的社会变化的归纳总结而已。”④面对如今属于中国特色的生产方式理论,需要更多地以中国等主要东方国家的生产方式发展作为研究,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充分发挥生产方式理论对中国及东方国家社会发展的解释力。
政治论文参考
.............................
第 2 章 集体生产方式专题概述
2.1 专题一:社会主义农村集体生产方式
集体经济理论是由“集体所有制”引出,而“集体所有制”最先是由马克思提出的,但马克思并没有就其具体形式进行说明。随着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才开始慢慢探索适合于本国的集体经济生产方式,在实践中将有关理论进一步完善,逐渐形成了一些新的理论。
2.1.1 马克思主义农村集体生产方式理论
1874 年,“巴黎公社”失败,马克思就此首次提出可以通过进行农民集体经济生产方式变革发展经济,恩格斯也提出无产阶绝不会用暴力地剥夺小农,而是向小农示范以及给他们提供社会帮助。同时马克思提出集体化经济可以选择“按入股土地、预付资金和所出劳力的比例分配收入”。
前苏联成立后,列宁面临着如何建立社会主义经济的任务,也想过利用俄国特殊的社会条件全面推行集体经济制度,进行一切生产资料公有、统一劳动、经营、分配,但是发现不能得到预想的结果,加上战争造成的破坏,于是对农村选择了合作化。但同时他指出:作为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无产阶级要引导合作化也要一个很长的时间。他还创造性得提出国家要在引导农民进行合作化的过程中,在政策上要格外地倾向于合作,在财政上给予一定的优惠支持。
在斯大林时期,形成了集体所有制经济理论以及还进行了全面的实践。列宁逝世后,斯大林抛弃了列宁关于合作社与集体经济的思考,单一全社会的公有制不可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形成,只能通过建立局部小范围内的公有制—集体所有制的劳动群体,单个的农民力量过小,无法满足国家的需要,去利用科学技术进行生产,需要把小农经济改造成能够使用大机器生产的社会主义集体经济。从此开始了农业集体化措施,生产资料集体所有且在其基础上进行集体生产。
.........................
2.2 专题二:社会主义城市集体生产方式
2.2.1 马克思主义城市集体生产方式理论
有关于集体生产方式的思考是从空想社会主义中产生的,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中,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无论是农业或者手工业,都是由社会领导机构“元老会议”根据“估定”的社会需求量组织生产,并且根据不同的地区对某种需要量的不同,“以盈济需”地进行调节来满足各地消费需求。④整个乌托邦就像一个大家庭,货币和商品交换在这里不存在,也无没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和不必要的劳动。马克思在扬弃前人的思想之后,提出了“社会化大工厂”的思想构想—政治上的“自由人联合体”加经济上“社会大工厂”模式,就是“通过社会对自己的劳动时间所进行的直接的自觉地控制。”⑤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国民经济,按需计划、按需生产、按需分配、避免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和破坏性。而要做到这一点,就是要以社会占有生产资料替代私有制,由社会支配一切人力、物力资源。正如马克思指出:“生产资料的全国性集中将成为自由平等的生产者的联合体所构成的社会的全国性的基础;……到这个时候,资本主义的外壳就要炸毁,实现生产资料归社会共同。实现‘剥夺剥夺者’之后,再以现代工厂中的分工为典型,把它运用于整个社会”,即“把整个社会变成一座工厂”,⑥当整个社会在生产资料共有之的基础上组织一个大工厂时,社会将“按照生产资料,其中特别是劳动力,来安排生产计划,各种消费品的效用最后决定这一计划。”⑦没有了商品生产,人的异化也在一定程度上被避免了,人的经济平等也被实现了,进而保证了政治平等。但是与此同时他们也提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有着必要的前提:一方面需要对生产社会化水平相当高,即全社会的生产都被高度社会化才能进行计划经济;另一方面对整个社会成员的素质也有相当高的要求,即人们不仅拥有合理安排经济能力,而且在根本转变经济行为方面的竞争方式和协作方式后,计划经济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实行。
政治论文怎么写
列宁在集体城市生产方式的理论中指出:“经常地、自觉地保持社会各个生产部门发展的比例性”①,并认为“完整的、无所不包的、真正的计划”实际上是“官僚主义的空想”②,对马克思的“社会化的大工厂”深化成“国家辛迪加”—“把全部国家经济结构变成移价大机器,变成几万万人遵照一个计划工作的经济体。”③并认为“全体公民都将成为国家的雇员,全体公民都成了一个全民的、国家的‘辛迪加’的职员和工人。整个社会将成为……工厂。”④自从斯大林执政苏联之后,开始进行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政策施行,当时的普列奥布拉任斯基,指出:“社会主义也是需要原始积累”,但不能靠殖民的方式,只能靠小生产。因此,利用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达到控制经济的目的。
................................
第 3 章 共同体、小农与国家:马克思主义生产方式视角下的考察 ...................... 21
3.1 何谓共同体:一个综合的概念 ................................. 21
3.2 马克思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共同体与小农 ....................... 24
第 4 章 通史篇:中华生产方式的历史与现实(上) ........................... 27
4.1 古代时期生产方式特点 ....................................... 27
4.1.1 共同体下的小农经济生产 ..................................... 27
第 5 章 通史篇:中华生产方式的历史和现实(下) ......................... 36
5.1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集体生产方式特点 ................... 36
5.1.1 集体统一经营的农业生产 ............................... 36
5.1.2 全面计划的城市生产 .................................... 38
第 7 章 治理篇:积极融入国家治理体系的路径探索
7.1 农村集体生产方式治理
中国特色农村社会主义集体生产方式治理需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完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立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以“全民共富+全面富裕+共建共富+逐步共富”①的共同富裕目标推动改革健康成长。
7.1.1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制度习俗为基本凭借
在近几千年的历史演进里,中华民族创造了极为丰富和灿烂的传统文化。中国人有天下一家的观点。“西方中古时代,甚至到现代,都有城乡对立。”然而,“中国的历史则并无如此对立面”,中国是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其市场网络“由市集而至城镇,而至区域性的贸易中心”;“全国的经济交换循一级一级的集散而构成庞大的市场网。最高级的都市到最小的三家村小店,一切资金、物力、人才都在这个市场网流动。传统中国人经商致富一定不忘回乡置产,安享晚年。人才的选拔是由一级级向上层流转,甚至地方和中央消息的沟通也在在网中运作。因此,在中国的经济体系中,城乡对立的问题从未出现。”“从近代西欧的几种不同制度来看中国的长期演变,则中国的国家与社会处于均势。其中的关键,一个是亲缘团体,一个是精耕细作,一个是文官制度。”“精耕农业、国家官僚、亲缘连带关系都有互为因果的关系,这也就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②是以关于如何进行国家制度和治理上有着极其丰富的思想财富,不仅有着“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集体主义”、大同思想,也有“德主刑辅”、“以德化人”的社会治理方法,更有“民贵君轻”、“政在养民”的重视“人民”、“均富贵”的共同富裕的理想。这些优秀的中华文明组成了中华之主流社会价值观,如“集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大无畏的全体人民意识,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除此之外,中国施行的科举制度、官僚制度、行政制度、书院制度等先进的制度化建设成果也被东亚圈国家广泛引进和学习。”
于是随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科学社会主义的精神和原则②立即得到了中国人民的欢迎,并随着中国不断地革命与改革,形成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结合的理论。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得到中国人民的欢迎,并且生生不息,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内在价值观与中华传统价值观是相合的。而当我们考虑如何进行集体生产方式治理的时候,亦不可忽略中华传统文化和习俗的力量。新中国 70 多年来的社会主义实践证明:选择治理的方式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相结合是我国创造了无数“奇迹”的重要原因。因此,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体生产方式的治理不能脱离我国几千年来的传统精神世界,“和睦友善”、“互帮互助”等乡土中国的农村文化不能在盲目城镇化的途中丢失。
.............................
第 8 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以“四个自信”统一方法论指导社会主义的创新实践
8.1 培养发展农村经济的领头人 锻造有能力的基层党组织
自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土地改革之后,集体经济组织在农村生产中似乎慢慢失去了身影。广大小农需要独自与庞大的市场交易,花费极大的成本去获取市场信息,在这场博弈中,无法获取充足信息的小农的利益极易受到伤害。我国小农是一个庞大的整体,需要有一个强有利的组织代表小农整体利益获取市场信息,与市场谈判,而如此的组织在我国农村历史上十分常见。比如封建时期的乡长,作为村中长老团的职位,其主要起的作用似我国完全集体化时期的人民公社的组织。他们有利地维护了农村的稳定,保障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对于如今走现代化的小农更应该这样。农村现代化离不开一个强有力的集体经济组织,凝聚着所有农民的心,而集体经济组织需要一个优秀的领头人,这个领头人正是带领着农村走向现代化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成员。他们需要做好农村基本双层经营制度的“统”的部分。2016 年,习近平在安徽小岗村的农村改革会议上强调“无论怎么改革,都不能把集体经济改垮了。”①以党组织作为广大农民组织团结起来的中心是减少广大农民与市场之间的交易成本的成本最小的方式。塘约道路的成功正是证明了这一点,塘约村深刻得明白村级党组织的重要性。村级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是村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潜力强大的前提,并提出“党总支管全村,村民监督党员”的口号标语。在这样的氛围下,塘约村在党基层组织下开始了浩浩荡荡的村经济改革的发展,摆脱了贫穷,获得了非常大的成功;①浑源县千佛岭乡钟楼坡村里,党组织领头人将村里的农民团结起来,通过创办养鸡社走向致富的道路。②一个有担当,有能力的基层组织,有助于农民培养信心,不怕困难向前走。因此,新时代的农村离不开一个优秀的,扎根于农村的基层党组织。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