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政治论文,文章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为引领,结合具体课程教学目标,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分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理论依据、主要内容、原则、路径等。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这意味着解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和优质生态产品的需要同当前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产品供应能力”这对供需间的矛盾已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新的使命任务。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生态文明建设,快马加鞭。作为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推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开创美丽中国建设新局面,实现美丽中国目标的思想遵循和行动指引。因此,“在 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础上,到本世纪中叶将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必然需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和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当代大学生作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奋斗目标的中坚力量,是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力量。他们是否具有正确的生态文明理念和良好的生态文明素养,直接关系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和美丽中国目标的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高校思政课”)自觉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纳入教学计划,融入课程体系,不仅是以系统的生态文明理念宣传教育,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使命要求;也是以丰富教育内容实现自身改革创新,以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教育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3]的需要。基于以上现实背景,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高校思政课融入展开研究具有较深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构成,它是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经历了从自然孕育、不断发展到日趋成熟,从理念到思想的发展历程。学术界关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研究也经历了进入研究视野到成为研究热点的发展过程。短短数年间,有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利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将主题设置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同时将文章发表时间设置为 2015 年 1 月 1 日至 2021 年 1 月 1 日,可以发现近六年来一共发表了 3228 篇文章。而进一步将主题设置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并含“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看到近六年来一共才有 6 篇相关论文。显然,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相比,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高校思政课的结合研究有待深化和完善。
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高校思政课结合研究的现有成果看,学界基本从宏观和微观两大视角展开论述。宏观视角: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高校思政课”这一课程体系展开总体论述;微观视角:结合部分课程进行具体分析。
(1)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宏观研究
这部分研究学者主要从融入研究的意义、融入内容、融入路径等方面展开论述。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高校思政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理应自觉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一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融入教学。学者张伟莉等人一致认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现实需要,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时俱进、彰显教学感染力、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和‘双一流’创建的需要,同时也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生态观,培养综合型人才的需要。”[1]融入内容方面,主要结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内容即围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价值理念、绿色经济发展理念、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现实旨归”四个方面展开分析。
政治论文参考
............................
第二章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必要性和理论依据分析
2.1 融入的必要性分析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生态篇”的有机构成,它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实现美丽中国目标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引。而对肩负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重任的当代大学生开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宣传教育,必然需要借助“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作用。这既是实现美丽中国目标的迫切需要,也是高校思政课以为生态文明建设培养合格人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使命要求和以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以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迫切需要。
2.1.1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目标的迫切需要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度前所未有,它“成为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1]。而随着我国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方位,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和优质生态产品的需要同当前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产品供应能力,这对供需矛盾已成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表现之一。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生态篇”的最新成果,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自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直面生态问题,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带领人民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而逐步形成、发展和日渐完善的理论成果。
丰富的思想内涵以及对人们从事新的实践活动以科学指导,二者共同赋予理论以生命的活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在赋予生态文明建设新的时代内涵的同时,也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目标提供思想指引。“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1]因此,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为引领,对全民开展生态文明理念宣传教育,实现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转变,以期促使全民自觉践行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关注,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人不断地攻坚克难。当代大学生群体作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坚力量,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学习者、传播者、践行者。发挥思政课作为关键课程的作用,在教学中引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对其加以塑造,从而为实现美丽中国目标培养建设性人才。
...........................
2.2 融入的理论依据分析
作为一项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活动,以高校思政课为载体对学生开展生态文明思想宣传教育,不仅要遵循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着眼于整个教育过程,二者实现融入同时也必须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
2.2.1 必须遵循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
所谓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即人的思想品德是主体基于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主观内在因素与客观外在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协调以及主体内在思想矛盾运动转化过程中不断产生、发展和变化的。[1]深入分析,它不仅是主客体因素基于社会实践内在驱动和外在影响相互作用,也是个体内在思想矛盾转化结果。
(1)内在驱动和外在影响相互作用
作为人的思想品德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已有生态素养的提升亦或是良好生态素养的养成,单纯个体内在因素驱使又或是仅依赖于外在环境和教育影响的结果,都存有一定片面性。确切说,它应是内在驱动和外在影响相互作用的产物。学校教育作为外在影响因素之一,它以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教育直接影响个体身心发展,因此对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更具针对性和指导性。
需要注意的是,外在因素对个体思想品德产生影响离不开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将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有意识的融入,从而影响人的思想品德。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人与动物的显著区别就在于人是有意识的,是有主观能动性的。对于实践活动施加的各种影响,人并不是全盘接受而是有选择的接收。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教育内容的角色融入高校思政课,对学生系统展开生态文明理念教育,以期促成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形成与提高。但对于教师授课传达的教育信息,学生远无法做到全盘吸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本身的理论抽象是一方面,学生对课程本身的兴趣度、授课教师教学水平等内在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间接影响着学生对授课内容的接受和理解。
...............................
第三章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主要内容与原则.. 17
3.1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主要内容......................17
3.1.1“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自然观...............................18
3.1.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经济观.......................18
第四章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分析.............. 26
4.1 增强师资培训,促成能力提升,筑牢人才保障...........................26
4.1.1 增强思政课教师的融入意识是前提...........................26
4.1.2 提升思政课教师的融入能力是关键.............................27
结语...............................44
第四章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分析
4.1 增强师资培训,促成能力提升,筑牢人才保障
百年大计,重在教育;教育大计,重在教师。“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在教师。”[1]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离不开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强力保障。作为教育活动的主导者,思政课教师自身素质和教学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二者的融入,这不仅要求教师要熟练掌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一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理论本身也要认真研读、深入领会。因此,相应增强师资建设,打造一支业务精湛、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促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关键和保障。
4.1.1 增强思政课教师的融入意识是前提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站位极高、立意颇深。“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是对学生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学生深入学习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主渠道。在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成为影响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重大社会问题的时代背景下,思政课教师应清楚意识到:基于高校思政课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地生根,促使当代大学生深刻理解和把握“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发展基本方略,既是以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素养的时代新人发挥作为关键课程作用的具体体现,也是以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生态篇”的最新成果推动思政课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提升其教学实效性的有力措施。
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动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导力量,教师必须增强在教学中开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宣传教育的意识,将生态文明理念的宣传讲授作为重要责任,从教学备课开始就将其纳入教案、讲义和课件。
政治论文怎么写
.............................
结语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生态篇”的最新成果,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是抽象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也是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遵循和行动指引。青年大学生作为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方针政策,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目标的中流砥柱,借助“高校思政课”这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进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宣传教育,不仅是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目标的迫切需要;也是高校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素养时代新人的迫切需要;还是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丰富教育内容,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必要条件。文章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为引领,结合具体课程教学目标,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分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理论依据、主要内容、原则、路径等。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是一项系统工程,更是一个需要经过长期实践的过程。由于本人理论水平有限,加之论文选题较新,占有资料不充分,文章还存在较多不完善的地方,对融入现状没有展开深入调研,融入路径也需结合具体实施过程加以补充和修改。注重加强教育双主体建设,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实现整合与优化是提高融入实效性的必要条件,促成融入的顶层设计与机制保障也应纳入文章研究范畴,例如激励机制、考核机制、保障机制等,限于文章篇幅,没有开展论述。在今后的学习中,本人将不断提升自身理论水平和问题分析能力,对论文选题继续进行探索和拓展研究。
总之,我们要在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时代背景倡导各级各类学校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文明思想融入思政课程。充分发挥思政课关键课程作用,让生态文明理念厚植青年大学生心中,以期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培养更多具有生态文明素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