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收敛与聚集度探讨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4612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国际贸易论文,笔者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存在“一国两制、三种货币、三个关税区和三种法律体系”的特征,区域金融发展不平衡,三地制度差异性明显,需要政府部门通过合理可行的制度安排推进区域合作,发挥多体制的优势并保证其监管有效性。通过对世界三大湾区以及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差距和金融聚集程度的研究,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2019年7月,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印发《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以下简称《三年计划》),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的贯彻实施打下坚实基础。当前,中美贸易摩擦是中国面临的最重大的外部冲击,更为严重的是,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和国家发展战略的转型,中美经济摩擦将是中国大国转型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长期战略问题,这一战略碰撞不仅将局限在贸易领域,还很有可能扩展到金融等各个领域。面对当前及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国际货币与信用体系均将是以美元为基础的现实,中国如何打造自己的国际金融中心,尽快形成世界级的真正具有强大竞争力与聚集功能的金融聚集区,构建包括结算和投融资的全球金融中心,加快推进人民币资本市场的国际化,大力提升中国在国际金融市场的话语权,是未来中国金融业进一步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以及应对这一长期重大冲击的重要战略选择。


国际贸易论文怎么写

深化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一体化程度,将大湾区打造成中国最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群,是国家战略层面的最优选择:一是有香港当前国内独一无二的世界国际金融业务经验和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为基础;二是有深圳和广州为杻纽的强大金融体系和辐射广大内地的珠三角广大经济腹地的支撑;三是契合了当前中国正在加速推进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和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战略举措。但是另一方面也应看到,与其他地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不同,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一体化面临的最重要的特点是,这一进程须在不同行政体制架构下完成。这一特点决定了在构建大湾区国际金融中心群的重大战略实践过程中,如何打破区域体制机制的限制,对大湾区内不同重要节点城市的金融功能进行清晰定位与空间重构,是打造大湾区世界级金融中心聚集群需要突破的最重大的战略路径选择。
............................
1.2 研究文献综述
本节将通过对国际金融中心的内涵、形成机理和区域金融发展收敛性问题研究的研究评述,为下文研究粤港澳大湾区金融集聚、金融发展收敛与打造世界金融中心聚集群提供参考。
1.2.1 国际金融中心的内涵研究
国内外学者从国际金融中心的内涵入手,从金融集聚的视角尝试对国际金融中心的经济含义做出解释。
Kindle Berger(1974)提出了国际金融中心的本质含义,他指出国际金融中心是指金融产业高度集聚区,是通过众多大型跨国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聚集形成的特定区域,相应地,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也进一步促进了区域内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和金融互联,区域内金融机构共享基础设施和基本金融要素,提高了金融的配置效率。
Panditetal(2001)研究了金融中心的空间发展内涵,他提出,金融中心是金融产业在地理上高度集聚的产物,金融服务产业总是以集聚的形式出现并形成国际金融中心。
姜波克(2003)进一步定义了国际金融中心。他认为国际金融中心具有三个层面的含义:资金集聚中心、金融信息中心与金融产品定价中心。
段军山(2005)阐述了国际金融中心的含义及其影响因子。他认为,国际金融中心是指金融中介机构聚集的城市。而国际金融中心成长与发展的条件为:基础条件、拉力和推力。基础条件包括地理因素、交通系统、通讯等。金融中心发展的拉力是引领国际金融中心成长的科技、经济水平等。发展的推力为政府政策、监管水平、人才可得性等。
黄蓉(2007)认同国际金融中心从微观角度看是金融产业集聚的观点,并将定义中关于金融产业的概念从以跨国银行、券商、基金公司等为主的金融中介机构扩充到更多的金融服务类企业。后者为金融活动支持服务,提高了金融效率,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国际金融中心应重点发展金融业,推动该地区金融服务产业的发展。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世界三大湾区经验
2.1 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金融发展收敛与金融产业集聚是区域金融中心聚集群形成的重要条件。当金融服务企业和金融活动逐渐集中于某一区域,便开始形成了区域性的金融集聚。2003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报告中定义了区域金融一体化:一国或地区金融发展中,金融产品、金融服务向着彼此活动、彼此渗透、相互影响、共同联动的发展状态和趋势即为区域金融一体化。随着区域金融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区域内形成完整的金融运行体系、健全的金融监管架构和发达的金融市场时,金融中心聚集群就随之自然产生了。此时,金融中心聚集群内各城市均发挥了自己的金融功能,在金融一体化的过程中产生了最大的效用。区域金融中心聚集群的形成有着复杂的作用机制,是多种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分析其形成机制和建设过程需要借助以下多种经济学理论。
2.1.1 聚集经济与规模经济
聚集经济和规模经济的效应直接作用于企业和城市空间,是企业发展和城市发挥金融功能的前提。从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的视角来说,区域金融聚集群的建立从微观单位上是有着内外联系的金融服务业在空间上的集合。这种集合可以让区域内的所有金融机构都获得成本节约,从而提高了金融运营的效率,理解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理论有利于进一步研究区域金融一体化与国际金融中心聚集群的形成机制。
第一,聚集经济效应使得企业成本最小化。
19世纪末,德国学者阿尔弗雷德·韦伯(Alfred Weber)在其著作《工业区位论》中创新性地提出聚集经济理论,企业由于规模扩大引致的内部组织分工协作联系增加、效率提高,在选址时更倾向于以一定规模集聚起来,从而能够使企业获得成本节约优势。韦伯的集聚理论排除了社会、文化、制度等影响企业集聚的因素,重点强调了集聚带来的成本最小化。
第二,规模经济效应推动了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
帕克(Y.S.Park,1982)将微观经济学中的规模经济理论与国际金融中心产生因素相联系。他指出企业规模的扩大可以优化企业生产要素配置,从而节约企业生产配送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并降低平均成本。金融企业包括以跨国银行为主的为地区金融发展提供服务的企业,主要包括跨国银行、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一方面,金融机构属于提供金融服务的企业,金融机构的跨区域经营也可以取得较少成本投入实现扩大规模的好处。这是因为金融机构的原有人才、基础设备和技术等能在全球各分支机构中重复使用,在提供同质服务的同时降低了企业运营的边际成本。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在全球不同城市成立区域分行,使其服务成本分散到各地分行的金融业务中去。当区域金融中介机构的规模增加时,该区域国际金融中心就有形成的可能。
...................................
2.2 世界三大湾区的金融发展与聚集经验
本节通过研究世界三大湾区城市群的发展,主要针对湾区在政府或非政府组织规划下的发展过程与特点、空间集聚方式、城市错位发展体系进行分析,希望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发展趋同、集聚方式与建设金融中心聚集群提供经验与启示。陈德宁等(2010)指出,湾区(bay area)为一个特定区域的通称,指沿海岸分布的海港与城镇所构成的港口群和城镇群。一般地,世界三大湾区指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这三大湾区均属于都市圈或大都市区。1949年美国协调委员会将标准大都市区(Standard Metropolitan Areas)定义为一个较大的人口中心和与其有高度社会经济联系的周边地区的集合。城市群(Urban Agglomeration)是指作为核心的中心城市与受其辐射的周边城市的集合。城市群中各城市之间相对独立但联系紧密,共同形成一个经济发达的区域。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均属于城市群。
2.2.1 纽约湾区城市群建设
纽约湾区以金融服务业为主导,是世界上最大的金融湾区。纽约湾区又称纽约都市圈,是美国的经济和文化中心、世界金融中心及航运中心。主要由纽约州、康涅狄格州等州组成,区域内拥有纽约、波士顿、费城、华盛顿和巴尔的摩5座大城市。总面积为3.45万平方公里,共聚集了2369万人口,城市化水平达到90%以上。吸引了22家世界500强企业来此设立总部。
20世纪70年代以来,纽约将传统制造业向周边区域转移的同时开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其中,金融服务业发展速度最快。众多大型金融机构逐渐汇聚在纽约市中心曼哈顿。1990年到2000年,纽约金融保险业和房地产业对全国GDP的贡献程度从26%上升到了37%,纽约已经形成了大规模的金融服务业集群。由图可知,2016年金融保险业GDP占比为16.1%,仅次于房地产业,可见,纽约湾区呈现以金融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
...............................
第3章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金融发展收敛实证研究 ............................. 23
3.1 指标体系构建与数据来源 ............................ 23
3.1.1 金融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 23
3.1.2 数据来源 ......................... 24
第4章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金融聚集实证研究 ................................. 39
4.1 指标体系构建与数据来源 ..................... 39
4.2 粤港澳大湾区金融聚集程度的检验 ............................. 40
第5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45
5.1 结论 .................................. 45
5.2 政策建议 .............................. 45
第4章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金融聚集实证研究
4.1 指标体系构建与数据来源
对于测度金融聚集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本文在黎平海(2009)等的研究基础上,从经济总量等五方面构建区域内金融聚集程度的综合评价体系,并将其划分为了多个二级指标,拟选定的指标如表4-1所示。


国际贸易论文参考

但是由于某些拟选择的数据不可得,我们最后选取地区GDP等9个指标进行实证研究。共选用了11个城市2003—2017年15个年度的数据,数据来源与处理方式与上一章相同。其中,经济总量方面选取了三个代表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代表一个地区金融能够聚集发展的基础。金融结构方面选取金融机构存贷比,衡量的是储蓄转化为投资的能力。两项金融效率指标反映了地区金融市场的运转效率。
............................
第5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结论
本文的研究主题为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收敛与聚集度,希望通过该主题研究得到建设金融中心聚集群的经验。其中,第一部分的湾区案例研究通过对纽约湾区与东京湾区分别在RPA与政府规划下的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过程与特点、空间集聚方式、城市错位发展体系以及旧金山湾区的科技金融产业特色进行分析后,得到了推动湾区建设金融中心聚集群的五条经验,分别是:完善的区域发展规划、强大的金融增长极、完善的城市分工体系、科技创新驱动与发达的通讯和交通网络。
第二部分是针对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收敛性的实证研究。在运用速度与规模、变异系数、泰尔指数分析了金融发展指标的变化后,发现不同金融指标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多数指标的差异在观察期有所缩小。于是进一步研究收敛性得到以下结论:第一,2003—2017年间,大多数金融发展指标存在σ收敛特征。第二,指标体系只有金融机构存贷比指标呈现β绝对收敛;其他指标(包括主要指标金融相关比率)没有趋近于绝对收敛。第三,主要指标金融相关比率和人均存款余额呈现条件β收敛。第四,广深珠港澳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6市均存在俱乐部收敛。
第三部分是针对粤港澳大湾区金融聚集的实证研究。得到了观察期内大湾区各市每年的金融集聚程度,并得到所有城市全部年份的集聚程度排名,得到结论:第一,香港金融聚集度总是处于领先,其次深圳和广州。第二,佛山与东莞、深圳和广州集聚度在观察期内拥有相似的集聚值与变动趋势。第三,澳门、珠海与肇庆的金融聚集变化幅度相对较大。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