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1 从不同角度研究货币国际化
国际贸易论文范文一:中国牧草产品进口量影响因素研究
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牧草产品进口贸易现状及格局,研究发现我国自2008年开始,出口逐渐缩小基本维持零出口,进口规模逐渐扩大,对外依存度和进口地位逐渐提升,产品结构稳固,进口市场来源较集中;其次结合我国牧草产品进口现状,基于需求、供给、国际、政策四个角度对中国牧草产品进口量的影响因素进行理论解析,以国贸理论为分析脉络,对各因素与牧草进口量之间的关系提出假设影响;在理论解析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和多元回归对中国牧草产品进口量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乳制品市场销售量、奶牛规模养殖情况、世界草产品供给量和人均GDP对我国牧草进口量起到促进作用,其中奶牛存栏量对我国牧草进口量影响较小,而商品草产量、牧草种子田产量和进口单价对我国牧草进口量起到阻碍作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框架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框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2 概念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
2.2 文献综述
2.2.1 关于进口贸易的影响因素研究
2.2.2 关于中国牧草贸易的研究
2.2.3 关于牧草进口影响因素的研究
2.2.4 文献评述
3 中国牧草产品进口贸易现状
3.1 进口总体情况
3.1.1 进口规模
3.1.2 进口价格
3.1.3 进口地位
3.1.4 进口依存度
3.2 进口产品及市场结构
3.2.1 进口产品结构
3.2.2 进口市场结构
3.3 本章小结
4 中国牧草产品进口量影响理论分析
4.1 理论基础
4.1.1 新要素禀赋理论
4.1.2 相互需求理论
4.1.3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4.2 中国牧草产品进口量影响因素解析
4.2.1 需求因素
4.2.2 供给因素
4.2.3 国际因素
4.2.4 政策因素
4.3 本章小结
5 中国牧草产品进口量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1 构建模型与数据说明
5.1.1 构建模型
5.1.2 数据说明
5.2 牧草产品进口量影响因素实证结果与分析
5.2.1 牧草产品进口影响因素的主成分分析
5.2.2 牧草产品进口影响因素多元回归模型建模分析
6 结论及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2.1 推动牧草进口多元化
6.2.2 加大草业政策扶持
6.2.3 培育草业市场主体
6.2.4 创新草产业发展模式
6.2.5 加强草产业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国际贸易论文范文二:银行信用证项下贸易融资业务风险评估研究
本文以信用证贸易融资业务为研究对象,以信用证贸易融资业务风险评估为研究目标,梳理关于信用证及贸易融资风险的文献,分析信用证贸易融资业务流程,并结合真实的案例,初步得到信用证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指标。接着,通过专家打分筛选出具有研究价值的风险指标,确定了进口信用证贸易融资业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和出口信用证贸易融资业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最后,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分析法对工商银行SZ分行的信用证贸易融资业务风险进行评价。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1.2.1 主要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研究框架
1.3 创新与不足
1.3.1 可能的创新点
1.3.2 不足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关于信用证的研究综述
2.2 关于贸易融资风险的研究综述
2.2.1 国内研究综述
2.2.2 国外研究综述
2.3 关于风险评估方法的研究综述
2.4 文献评述
第3章 信用证贸易融资业务分析
3.1 进口信用证贸易融资业务
3.1.1 进口开证
3.1.2 进口押汇
3.2 出口信用证贸易融资业务
3.2.1 打包贷款
3.2.2 出口押汇
第4章 信用证贸易融资业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4.1 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4.2 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
4.2.1 进口信用证贸易融资业务风险评估指标分析
4.2.2 出口信用证贸易融资业务风险评估指标分析
4.2.3 贸易融资业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初步构建
4.3 风险评估指标对贸易融资业务影响程度初步筛选
4.4 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确定
第5章 信用证贸易融资业务风险评估模型构建
5.1 模型选择
5.1.1 模糊综合评判法与其他评估方法的比较
5.1.2 模糊综合评判法的简介
5.1.3 模糊综合评判法的步骤
5.1.4 模糊评判指标处理
5.1.5 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
5.2 隶属度的确定
5.3 风险评估指标模糊综合评判
5.3.1 模糊综合评判法的选用
5.3.2 确定进口信用证贸易融资业务风险评价因素集和评判集
5.3.3 确定出口信用证贸易融资业务风险评价因素集和评判集
第6章 银行信用证贸易融资业务风险评估实证分析
6.1 实证对象
6.1.1 实证对象选择的依据
6.1.2 实证对象简介
6.2 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6.2.1 确立进口信用证贸易融资业务一级评价指标权重
6.2.2 确立出口信用证贸易融资业务一级评价指标权重
6.3 模糊综合评判
6.3.1 数据采集
6.3.2 建立指标因素集与评判集间的模糊关系矩阵及模糊综合评判
6.4 评判结果分析
6.4.1 一级模糊综合评判的加权平均结果及其分析
6.4.2 二级模糊综合评判的加权平均结果及其分析
第7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风险防范对策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信用风险防范对策
7.3 操作风险防范对策
7.4 市场风险防范对策
参考文献
国际贸易论文范文三:自贸区设立对区域创新能力影响的政策效应评估
表 2.1 主要国际货币发行国国民生产总值在全球的占比 (单位:%)
近年来,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推动了经济快速增长,但国际紧张形势,例如中美贸易战,严重阻碍我国贸易自由化发展。在此背景下,自贸区的建设有利于降低贸易成本,通过投资、金融、监管等方面的制度设计和理念创新检验中国是否能够适应新一代国际贸易的新规则、新要求。理论分析部分,本文在整理、归纳、分析已有权威文献的基础上运用相关理论阐述贸易自由化和创新的相关概念。在指标构建部分,从工业企业、研究与开发机构、高等学习与高技术产业四个维度构建创新评价体系,采用熵权法进行指标赋权,得到30个省份2012—2018年的创新能力绩效得分。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背景
1.1.2 创新发展背景与成果
1.1.3 研究的理论意义
1.1.4 研究的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自贸区相关文献综述
1.2.2 区域创新相关文献综述
1.2.3 自贸区与区域创新效应相关文献综述
1.2.4 相关研究方法文献综述
1.2.5 文献述评
1.3 文章结构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3 贡献与不足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机理分析
2.1 相关概念
2.1.1 自贸区相关概念
2.1.2 区域创新相关概念
2.2 国际贸易理论基础
2.3 机制分析
2.3.1 微观层面
2.3.2 中观层面
2.3.3 宏观层面
第3章 区域创新评价体系构建与评估
3.1 区域创新能力评估原则
3.2 区域创新能力评估指标体系
3.2.1 区域创新能力评估指标构建依据和数据来源
3.2.2 区域创新能力评估指标选取
3.3 区域创新能力评估指标权重确定
3.3.1 熵权法介绍
3.3.2 运用熵权法赋权步骤
3.4 区域创新能力评估结果
3.5 区域创新能力空间探索性分析
3.5.1 区域创新能力时空演变分析
3.5.2 区域创新能力全局空间相关性
第4章 自贸区设立对区域创新能力影响的实证模型构建
4.1 模型设定
4.1.1 空间双重差分模型
4.1.2 内生时空权重矩阵构建
4.2 变量选取
4.3 实证结果与分析
4.3.1 变量相关性分析与描述性统计
4.3.2 空间双重差分(SDID)实证结果
4.4 异质性分析与稳健性检验
4.4.1 异质性分析
4.4.2 稳健性检验
4.4.3 反事实检验
4.5 机制检验
第5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研究的主要结论
5.2 政策建议
国际贸易论文范文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贸易效应研究————基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中国的双边贸易
本文将从选题背景和意义出发,明确所研究的内容,梳理相关文献,分析发展现状,并进行理论机理分析。然后,在实证分析中,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全样本回归分析显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通基础设施能够从陆路运输和海洋运输两个方面显著刺激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双边贸易,航空运输的正向促进作用并不显著。分样本回归分析显示,“一带一路”沿线欧洲国家,航空基础设施建设和海运基础设施建设,能够较为显著刺激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双边贸易,而陆路基础设施建设的正向促进作用并不显著。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贸易的影响研究
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其同中国双边贸易影响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及不足
一、研究方法
二、本文创新点及不足
第二章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及其与中国双边贸易发展现状
第一节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一、交通设施水平差异性较大
二、建设发展可能性较大
第二节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中国双边贸易发展现状
第三节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使用不同交通设施进行双边贸易的情况
第三章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贸易效应的理论机理分析
第一节 直接贸易效应的机理分析
一、进出口需求扩大
二、贸易便利化
第二节 间接贸易效应的机理分析
一、降低贸易成本
二、提高贸易质量
第四章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产生的贸易效应实证分析
第一节 构建计量经济模型与变量选取
一、计量模型构建
二、变量选取
三、数据来源
第二节 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分析
二、模型选择与全样本回归分析
三、分区域样本回归分析
四、内生性问题
第五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一、政府层面
二、企业层面
参考文献
国际贸易论文范文五: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因素研究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最新数据,人民币现在是世界第五大官方储备货币。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蔓延、中国经济进入新时代的重要历史时刻,有必要深入探索人民币国际化的内在决定因素和影响因素,以解决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人民币在当今国际货币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国际化进程也在稳步推进。到2019年底,人民币国际化指数(RII)达到3.2,人民币国际化迈出了重要一步。然而,人民币的国际化才刚刚开始,与主要国际货币之间仍有很大差距。人民币也是经过多次调整和起伏后才在国际化进程上实现了突破进展,本文将结合中国的现状,重点探讨影响人民币国际化的因素。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货币国际化的研究综述
1.2.2 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相关研究综述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拟实现的创新和不足
1.4.1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1.4.2 可能创新点以及不足
第2章 相关理论和货币国际化经验总结
2.1 相关理论
2.1.1 货币替代理论
2.1.2 跨境贸易计价货币选择理论
2.1.3 人民币国际化理论
2.2 货币国际化的经验总结
2.2.1 美元国际化的经验总结
2.2.2 英镑国际化的经验总结
2.2.3 日元国际化的经验总结
2.2.4 欧元国际化的经验总结
第3章 人民币国际化现状、影响因素及其测度
3.1 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现状
3.1.1 跨境结算规模不断增长
3.1.2 证券投资成为人民币跨境使用的主要推动力量
3.1.3 人民币作为全球外汇储备货币的规模稳步增加
3.1.4 人民币计价金融产品种类进一步丰富
3.1.5 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给人民币国际化带来新挑战
3.2 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3.2.1 强大的经济实力
3.2.2 金融市场发展程度
3.2.3 货币币值稳定性
3.2.4 外汇储备量
3.2.5 政治军事支出
3.3 人民币国际化的测度
3.3.1 测算方法
3.3.2 变量选举和数据来源
3.3.3 目前人民币以及其他国际化货币的指数
第4章 人民币国际化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4.1 本文的研究假设
4.2 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4.3 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建立
4.4 人民币国际化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4.4.1 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4.4.2 协整分析—Johansen协整检验
4.4.3 VAR模型的稳定性
4.4.4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4.5 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的动态分析
4.5.1 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
4.5.2 基于VAR模型的方差分解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和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2.1 提高经济实力,实现持续发展
5.2.2 提升金融核心竞争力
5.2.3 完善人民币汇率机制
5.2.4 扩军备挑重担,增强政治地位
参考文献
论文写作涉及到的论文选题、标题、摘要、提纲、开题报告、答辩等方面,本网都有为大家提供相关的写作素材,有任何问题,欢迎随时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