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在过去 20 多年里,中国的贸易发展令人瞩目。与此同时,为摆脱向东开放战略导致的全球价值链底端锁定格局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现状,中国有必要在局部范围构建自身主导的区域价值链。“一带一路”倡议正是为突破国内经济区域发展 “不平衡”战略、结构性产能过剩和多种国际联盟对抗的现实约束而提出的。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促进国际经贸合作。总书记在我国进口博览会开幕的主旨演讲中提出:我国的扩大进口计划不仅仅是短期计划,而是对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促进共赢的长远计划。在 2019年 3 月 5 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鼓励我国积极办好我国的第二届进博会,鼓励我国扩大进口,增加多元化进口的结构。这一讲话暗示了我国已经不仅仅关注于我国的出口,还已经进入了进出口并重的新时期。
相对于美国而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特征之一是加强对外贸易合作,采取外向型的发展战略,大力发挥比较优势,在制造业上获得了很大的生产附加值。但我国的制造业开放程度仍然较低,从之前的数据来看,制造业进口规模不及总规模的 20%,近二十年来,一直保持的是这种低水平,与美国相比,不及美国进口量的十分之一。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的建设,我国的制造业进口规模持续扩张,与此同时,与一带一路沿线制造业贸易伙伴的贸易摩擦也日渐增多。因此,对于我国制造业进口以及我国制造业进口增长模式的研究,有助于从深层次上理解我国的经济增长,对于政策制定也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文主要研究制造业进口增长模式,并利用 2000-2018 年中国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制造业进口数据进行实证研究。
1.1.2 研究意义
我国在 2013 年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此战略有助于我国国内的经济发展,同时能够带动我国与周边沿线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对于加深我国与亚非欧国家的联系的起到了促进作用,对于开展我国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双边或多边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也推动我国进一步形成全面开放的外交格局,同时这一战略帮助我国加深了与沿线国家的合作与政治互信,并且双边关系都在试图克服彼此之间的贸易阻碍,开创良好的贸易环境。所以在此大环境之下,我国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地区和国家相关研究,如国家自身的发展情况、贸易潜力、进出口规模和结构显得尤为重要,能够更加丰富一带一路的战略内涵,促进一带一路的建设。本研究讨论的中国制造业进口问题更是给学术界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更多思考。
.............................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2.1 研究内容
本文以相关文献及理论为基础,从 CEPII BACI 数据库中调取考察期(2000-2018 年)内中国与沿线的相应国家的贸易数据,并从中应用三元分析框架对双方国家之间的贸易数据进行分解,试图分析制造业方面进口额增长的特点,求出增长的集约边际和扩张边际,并通过引力模型分析中国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制造业进口增长模式的影响因素。在第三章中,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制造业的进口规模为研究对象,对我国制造业进口现状进行分析,对我国的制造业进口和增长模式作出解释并进行分析,并对我国未来的制造业进口相关增长模式和进口模式提供借鉴。从而能为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对制造业结构优化提出创新思维和宝贵建议。本文在简单介绍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及新新贸易理论之后,比较后选择近年来被学术界广泛接受和适用的新新贸易理论为基础。但是,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进口过程中,根据不同国家的经济总量、与我国的物理距离、他们的贸易自由度等因素的不同,和不同的国家的贸易规模是不同的。考虑到以上因素,本文的分析背景在理论分析应用上,采用的是竞争优势理论,该理论是由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所最先提出的,本文试图对以下问题进行分析:
(1)从贸易发展的全局来说,进出口发展要均衡,我们需要保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进口也是当前研究的重点。进口与出口互补合作,既相互依存也相互融合,研究进口,有利于提高我国进口和出口贸易效率。因此,进口是当前研究的重点。论文将紧扣“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战略,针对“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通过三元边际的分析框架,并结合相应的理论模型,如引力模型,来考察框架中的影响因素,并进一步深入探究我国制造业进口现状、增长状况和相关的影响因素。
(2)本文还从整体层面、地区层面、国别层面三个方面,研究我国进口市场份额的增长模式。探索能够推动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制造业合作的重要路径。
(3)分析中国对其制造业产品的进口增长模式是怎样的?研究这种进口增长模式具有哪些特征,影响这些特征的因素又是什么。
(4)同时探究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制造业进口的国别特征,探究这个国别差异是否要比数量边际和扩展边际更加显著。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古典贸易理论
由亚当斯密提出,经大卫李嘉图和穆勒完善和发展的古典贸易理论是一个体系完整且有极大影响力的学说。传统意义上的优势,理论是指某个国家拥有产品生产的成本优势,因此,专门生产该产品,就能够获得利益。绝对优势理论创立之后,一直被用于各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当中。该观点认为我们可以通过交换,使用更低的价格便可买到同质的产品,因此我们不该选择自己去制造该产品。这一理论被人们称为“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在提出该理论后不久,相应的学者对该理论进行了拓展和延伸,其中学者大卫·李嘉图在其基础上提出了“相对优势理论”,该理论弱化了国家行为主体之间贸易往来的不对称关系,认为即使有一方在生产资料上处于绝对的劣势,它也不应拒绝贸易,封闭自守,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每一个国家在自身的人力成本方面有着天壤之别,各个国家可以依据自身在国际贸易中地位,调整自身的贸易战略,从而培育自己的相对优势。这被称为“经济学中最伟大洞见之一”。帮助许多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实现了贸易的自由化、降低了贸易阻碍,为国际贸易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并受到世贸组织的青睐。
2.1.2 新贸易理论
Krugman(1994)第一次在当代新贸易理论分析中引入了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为国贸领域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这也是新贸易理论的起源。如今,越来越多的产品出现了规模报酬递增的现象,这个现象可以归因于现代化工业的发展。规模经济理论可以解释说明目前制造业中存在的产业内贸易现象,即国际贸易中交易的是同种产业所生产的同一类产品的贸易行为。换句话说,价值链的成本可以在产业的聚集中得到降低,进而使得一部分需求唯有借由贸易才能得到满足。因此,即使一个国家对于工业制造成品是净出口,该国仍然需要进口该产品。此外,该理论中的多样性偏好假定为从扩展边际,对研究贸易增长打下了理论基础。这一贸易理论还引入了多样性偏好这一概念。换句话说,产品越多样化,消费者拥有的选择就越多,消费者的福利就越好。 因此,新贸易理论的不断扩展对增加消费者的选择具有积极作用。
................................
2.2 文献综述
2.2.1“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的研究
自 2013 年推出以来,“一带一路”倡议已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甚至指出,“重点应该放在“一带一路”倡议上”,这是该地区经贸合作的指导思想。纵观目前的发展状况,研究领域的许多研究人员认为“一带一路”政策是研究的主要课题,并在关键领域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工作。Wu Lei(2014)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将对太平洋,印度,大西洋以及沿途相遇的中东沿线国家产生影响。袁新涛(2014)指出,只有开放程度达到较高水平,才能够实施“一带一路”政策,同时,亚洲及欧洲国家的大力支持也为政策实施创造良好前提条件。此外,在承担相对较高发展压力前提下,如美国、日本、俄罗斯都希望对各地区事务发展进行有效指导,对于“一带一路”战略并不是十分积极配合响应。蒋锡恒(2014)对“一带一路”战略中涉及到的深层理论和政治内涵进行了分析,并为该政策的后续发展提供了建议。韩永辉(2014)提到,西亚国家在实施“一带一路”政策中发挥着战略性作用,其交通枢纽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在贸易往来上,赵冬麒和桑百川(2016)指出中国在制造业上的优势可以通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转化为国内工业生产上的优势,从而促进我国工业生产水平的提升。范德成(2017)认为中国的制造业目前虽然还未出现产能过剩现象,但是已有这种趋势,国内某些处在产业链下游的行业已经出现了部分产能过剩的现象,此类现象在东北和西北地区尤为明显,解决此类问题可以考虑依托“一带一路”战略,通过增大对沿线国家的出口,缓解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日益明显的产能过剩现象,最终增大投资份额,提高产能的利用效率,但是此二者没有任何较为突出相关性。同时,劳动力投入和外资的比例与产能利用的比例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研发投资的份额和国民的份额产能利用率之间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关系。项松(2020)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增加进行了二元分析,探究出口增长效应,文章借鉴了双重差分模型的思路,以产品和国别为基础,研究得出“一带一路”建设取得巨大成功,对我国进口和出口贸易有着显著的正向作用。
图 3.1 1999-2018 年中国对外进口贸易变化趋势图
3 中国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制造业进口现状 ............................ 20
3.1 制造业的界定 ................................... 20
3.1.1 制造业的概念...................................... 20
3.1.2 制造业的分类.............................. 20
4 中国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制造业进口特征分析 ......................................... 28
4.1 三元边际特征分析 ............................. 28
4.2 统计性特征分析 ............................... 29
5 进口增长模式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35
5.1 模型设定 ........................................... 35
5.2 变量说明及数据处理 .................................. 35
5 进口增长模式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1 模实证分析
5.1.1整体层面上制造业进口增长模式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样本为面板数据,根据数据特点和参考文献,回归模型决定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T-W-FE)进行回归分析。同时,因不随时间变化的部分变量会被固定效应模型剔除,但部分变量依旧会产生影响,所以本文也采取稳健最小二乘法进行估计,计算结果会展示这部分变量的影响方向,作为一个对比。计量分析结果见表 5.2。
表 5.2: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制造业进口增长模式的回归结果(整体层面)
.................................
6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本文在描述中国制造业产品进口现状的基础上,利用 CEPII BACI 数据库中2000-2018 年与“一带一路”沿线 51 个国家(7 大地区)HS-92-6 六分位的进口数据将中国制造业产品进口按三元边际进行分解,试图回答中国制造业产品进口的增长的路径和各个主要影响因素的影响路径。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由考察期内中国制造业进口现状来看,中国自全世界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制造业的进口贸易呈现出一个快速增长的趋势,不同时间段内贸易额和贸易量有所不同,但比例变化不大,可见中国制造业进口在中国进口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因世界范围内复杂多变的贸易的环境,以及我国贸易结构的不断优化,中国进出口贸易也出现几次明显起伏,与此同时,中国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制造业进口的现状也不能脱离大环境的影响来讨论。考察期内中国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制造业进口主要在三个阶段出现起伏,第一增长阶段在 2000-2007 年,直至 2008 年金融危机爆发波及到中国自全世界进口贸易及中国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制造业进口贸易;第二增长阶段在 2009-2014 年,这一阶段时中国贸易高速发展时期,也是奠定中国“贸易大国”的重要时期,中国贸易顺差加剧的局面逐渐形成,国家贸易市场出现多种形式的贸易壁垒制约中国贸易发展,在2014-2016 年间中国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制造业进口也受到巨大影响。随着2013 年“一带一路”重要思想的提出和成熟,中国对外贸易在严峻的局势中挖掘新机遇,从 2016 年以后中国进出口贸易进入飞速发展的新局面。
第二,本文根据新新贸易理论,借鉴(2005)Hummels&Klenow 的研究,采取 H-K 三元边际分解框架,从整体层面、区域层面和国别层面对中国自“一带一路”制造业进口结构进行分析,研究指出,数量边际的增长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进口价格的变化,所以扩展边际对进口的作用不显著,这同样可以体现出中国的“数量粗放式”的制造业进口模式,近年来进口数量增加,而进口种类几乎停滞,中国制造业产品进口的来源不断增大,而对于不同来源进口产品种类差异却逐年缩小,只是进口的数量差异在增大。价格边际演进图中的双波峰现象,正是暗示了中国在制造业产品的进口方面采取了价格歧视的手段。
第三,由引力模型分析可得,中国人均 GDP 水平、与出口国的地理距离、出口国的制造业相对贸易优势指数、出口国的金融自由度和投资自由度成为影响制造业进口的核心因素。从影响因素作用渠道上看,进口国经济发展水平是通过扩展边际来促进中国制造业产品进口增长的,与出口国的地理距离是通过扩展边际和数量边际来抑制中国制造业产品进口增长的。出口国的制造业相对贸易优势指数是通过扩展边际和数量边际来抑制中国制造业产品进口增长的。出口国的金融自由度是通过扩展边际和价格边际来促进中国制造业产品进口增长的。出口国的投资自由度是通过扩展边际来促进中国制造业产品进口增长的。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