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发展,以及全球科技创新水平持续不断地提高,世界各国积极进行投资与贸易,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调整和完善市场结构。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参与经济全球化建设程度不断提高。“一带一路”倡议便是新时期中国持续扩大对外开放的重点,也是新时期中国与沿线国家推进交流与合作的重大战略举措。2013 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七年多以来经济、文化等各领域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进出口贸易总额不断增加,对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交流不断深化,合作成果令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受益。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BCIMEC)是跨越西南边界、连接三大市场的狭长经济带,也是“一带一路”倡议布局中的六大经济走廊之一,加强 BCIMEC 区域内合作有利于推动中国与孟印缅三国以及沿线国家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早在 1999 年,中国云南的学者就首次提出了这一合作构想,并且获得了孟印缅三国的支持,但随后的合作却始终进展缓慢。2013 年 5 月,中国和印度号召重启该倡议,再次得到了孟加拉国和缅甸的支持。至今,孟中印缅四国已在经济和贸易等领域持续深入推进合作,中国成为孟加拉国、印度、缅甸的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孟加拉国方面,中孟两国已签订了多份合作协议,合作领域涵盖了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电力和通信等多个领域,自贸协定也正在加紧谈判中。中印建交 60 周年以来,中国与印度的双边贸易额增长迅速。虽然在双方边境冲突后,中印两国关系一度恶化,印度依然严重依赖中国的工业制成品。2020 年在全球经济和贸易增长急速下降的背景下,中国再次成为印度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据统计,中国和印度的双边贸易总金额达到 777 亿美元。缅甸方面,自 2018 年中缅双方签署谅解备忘录以来,多项中国大型战略投资项目在当地开展,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受到中缅两国高层的重视,以及民间的积极响应。上述成就显示出了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具有良好的贸易政策效应。
.........................
第二节 相关文献综述
一、关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文献综述 2013 年“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倡议重新启动后,国内外学术界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目前关于经济走廊的建设意义、贸易与投资现状、区位选择、合作机制与障碍、发展前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已十分丰富。学者们归纳了经济走廊建设的不足和优势,大多数认为中国与孟、印、缅三国的经济互补性强,贸易潜力大,经济走廊建设的战略意义重大。
陈利君和刘紫娟(2013)提出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使双边贸易更加畅通,加速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相互开放程度,推进东南亚和南亚的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文富德(2014)认为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有利于沿线各国间的经济交流和贸易发展,促进各类资源的整合,推动世界经济的复苏与发展。Sun( 2014) 提出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区域内既有地理联系密切、自然资源与经济总量的互补性,同时也面临资金不足、政治互信力度不足以及民族争端问题等。刘鹏(2014)则提出孟中印缅合作机制的三个发展模式,即次区域国际组织模式、自贸区模式和目前模式。邵建平和刘盈(2014)认为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倡议的实施,有利于推进该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发挥面向东南亚和南亚的桥头堡作用,但因为各国间民族争端和互信力低等因素阻碍了倡议的落实,要重视次区域合作中地方政府的作用。Hussain( 2015) 从推进多边主义合作角度指出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会发展成为潜力较大的次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卢光盛和邓涵(2015)对经济走廊建设的理论进行溯源,并对世界几个经济走廊建设的经验归纳总结,提出要形成以共同利益需求为核心要素、优势互补为重要依托、交通通道为物理形态的跨境经济走廊建设,重视政治互信、地缘政治、次国家政府等非经济因素。邹春萌和杨祥章(2016)指出可借鉴东盟经济合作的“N-X”机制,在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中推行“4 - X”机制。李艳芳( 2016) 则从对外投资和贸易视角分析,指出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有利于次区域经济发展,构建新的生产网络和政治结构。楚玉峰(2017)运用引力模型分析了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边界效应的影响因素。李锋和杨宇(2018)构建博弈模型,以中印面临的集体行动困境为切入点,探究双方在经济和贸易上的竞争与合作,提出要加强产业合作以降低贸易成本,推进双边经贸互动,建立适当的约束机制以增强互信。李书瑶(2015)、刘佳俊(2018)和师慧君(2019)构建了贸易竞争力指数,同时运用随机前沿贸易引力模型测算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贸易潜力,实证考察孟中印缅的贸易发展现状。薛婉璐(2018)运用引力模型分析了孟中印缅四国的交通、通信和能源基础设施发展与贸易之间的关系。Mohd Aminul 和 Faria(2018)评估了东南亚和南亚国家在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中面临的的挑战和机遇。李新燕(2019)基于地缘经济合作视角分析了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在经贸合作与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面临的困难。
..............................
第二章 理论分析基础
第一节 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础
从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分析,国际贸易理论起源于 15 至 16 世纪英国的重商主义学说,该理论在这个时期重视对财富的不断积累,强调每个国家在贸易中应处于绝对的顺差地位。国际贸易理论经历了最初以斯密和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贸易论,再到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贸易理论,最后演化为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贸易理论这三个发展阶段。
一、古典贸易理论
古典贸易理论以剩余价值学说为基础,主要包括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主要从生产技术差异以及单位劳动时间差异角度,论述贸易的起因,并对贸易结构和不同国家之间的收益分配进行说明。古典贸易理论指出,生产成本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重要原因,而生产函数中只有生产要素这一个因素,技术差异则被视为生产率差异。以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市场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并且能够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推动劳动分工就能提高劳动生产率。总之,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从经济学视角出发,对比分析不同国家之间贸易往来的原因,总结了国际贸易的发展规律。绝对优势理论说明了生产条件不同的国家,应当集中生产各自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再通过贸易实现互通有无。比较优势理论则表明,即使两个国家都不存在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却依然存在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可能。这对当时以及后世的各国推进贸易发展、促进经济合作,以及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绝对优势理论
1776 年,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提出了自由贸易的思想。用生产成本来衡量绝对优势,即生产同样一种产品,一个国家所花费的时间越少,该国生产的该类产品就具有绝对优势,否则就是绝对劣势。中国与孟印缅各国也可以按照这个原则进行贸易,孟中印缅四个国家将其资源集中用于能够生产和出口的绝对优势产品,进口本国无法生产的产品,或者是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则孟中印缅四国的资源都能得到最为充分的使用,参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的各个国家都能从自由贸易中受益,因此要主张各国努力推进贸易政策的自由化。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为该区域内各个国家充分发挥资源和劳动力的绝对优势,参与区域经济建设和国际贸易发展提供了一种路径,孟加拉国和缅甸的初级产品、中国的制造业、印度的服务业,在绝对优势理论指导下都可也通过贸易互通有无。
.........................
第二节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
一、增长极理论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是跨越四个国家国土面积的一大跨境经济走廊,也是一种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合作模式,它的出现和发展与经济地域活动联系紧密,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区域分工格局演化等都有着紧密的联系。1950 年,佩鲁提出了增长极理论,指出经济增长不是同时或者均匀地出现在所有的地方。增长极本身就能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且通过乘数效应辐射和推动相邻区域的经济增长。自然资源和经济要素在不断地集合与扩散的过程中通过不同的途径向外扩散,最终会对整个地区的经济产生不同程度的作用。不同地区的经济和贸易,通过相互联系最终会生成一种具有增长效应的经济空间,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之后,法国经济学家布代维尔等人对增长极理论进行了丰富与发展,他们强调经济空间中经济要素之间的特征、关系和地理区位问题。赫希曼等人提出经济空间具有极化、回流以及扩散效应,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不同的经济部门和不同产业之间都是客观存在的。在此基础上,增长极理论逐步发展成为了不同国家间开展区域经济和贸易合作的指导理论。推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便是新时期以云南和广西为代表的西南边境省份合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的重要目标,将经济发展落后的西南边陲地区和全国经济增长的末梢转变为新的区域经济增长点,以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发挥该地区面向东南亚和南亚的地理和市场区位优势,为推进贸易自由化作出积极的努力。
二、区际经济增长相互传递理论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赫希曼曾提出经济发展的最佳方式之一是非均衡,累积集中过程是经济发展必然经历的,部分国家和部分地区的经济增长,会成为推动其他地区经济增长的动力。根据这一理论,一般将经济总量较大或者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的地区称为北方,与此对应,经济落后的地区称为南方。北方地区的经济增长会对南方地区产生许多促进作用,也还存在一些抑制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将有利的作用视为渗透效应,与此对应地将抑制作用称为极化效应。北方对南方地区的购买力增加和投资的不断扩大,会促使渗透效应的形成;此外,北方依靠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效率,通过商品生产和贸易竞争来也会抑制欠发达的南方地区的经济活动,某种程度上会产生富者越富、穷者越穷的经济极化效应。近年来,中国不断致力于加强同世界各国的经济和贸易合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在客观上促进了“一带一路”沿线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渗透效应作用。
表 3.1 2003-2019 年孟加拉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测算
第三章 孟中印缅贸易发展的现状分析 ........................ 16
第一节 对外贸易依存度分析........................................ 16
一、孟加拉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分析 ............................................ 17
二、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分析 ...................................... 18
第四章 中国与孟印缅的贸易竞争力分析 ............................... 34
第一节 基于贸易结合度指数分析............................................. 34
第二节 基于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分析................................ 35
第三节 基于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 37
第五章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倡议对中国双边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 43
第一节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43
一、模型构建 .......................................... 43
二、数据及变量选取 ..................................... 45
第六章 促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贸易效应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优化次区域内的经济发展环境
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了影响中国与孟印缅双边贸易增长的因素。其中,对双边贸易额影响最大的因素是经济水平。因此,孟中印缅四国都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着力改善各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制度环境,提高工薪劳动者占总劳动人数的比重,为经济贸易增长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要持续不断地改善贸易环境,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区域的经济整体发展较为落后,经贸往来在倡议重新启动后较为频繁,鉴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倡议对双边贸易发展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各国要持续不断地增强政治互信,降低贸易成本,扩大对外开放程度,持续不断地改善制度环境。同时,要不断提高工薪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工薪劳动者占总劳动人数的比重,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劳动力结构,这也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工薪劳动者一方面为生产活动提供劳动,另一方面作为消费者代表的是一定水平的购买力,收入水平的提高能够为双边贸易增长提供动力。
基础设施条件是影响次区域内国家经济交流和贸易往来的一个重要因素。高昂的运输成本一直以来都是推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等次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限制因素,各个国家都要不断努力减小地域分割因素,降低经济和人文交流的成本。要将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作为孟中印缅经济合作的优先领域,要畅通孟中印缅之间的边境通道,进而带动其他领域的发展。孟中印缅四国要不断推进多边合作,提高海陆空等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降低货物运输成本,减少贸易壁垒和贸易障碍,推动双边贸易额持续增长。孟中印缅各国要在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上达成一致的合作意向,增强政治互信,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持续改善区域内贸易发展的基础设施条件,降低空间距离和经济距离对贸易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推进双边贸易实现更高水平的均衡化发展。
表 3.2 2003-2019 年中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测算
.............................
结束语
本文首先介绍了文章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对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倡议相关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并对倍差法和贸易引力模型在双边贸易分析方面的运用进行归纳总结,为第五部分的实证分析打下基础。在此基础上,对本文的理论分析框架和分析方法进行说明。随后基于中国与孟印缅的双边贸易额数据,对孟中印缅四国的贸易显示性比较优势、贸易竞争优势和贸易潜力等指标进行测算,并对量化分析的结果进行阐述。紧接着,本文运用倍差法分析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倡议的贸易效应,并引入了随机前沿贸易引力模型,进一步量化考察影响双边贸易发展的因素。最后,根据文章实证分析的结果得出相关结论,提出中国与孟印缅三国要持续推动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改善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区域内的基础设施条件,扩大区域内的经济和贸易开放程度。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