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遭受的贸易救济调查及应对策略探讨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4740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笔者认为如今,面临当前国际市场的形势和世界各国对中国提出的贸易救济调查时,中国应该仔细地分析当前国际市场的有关形势,及时把握国际相关市场的动向,不断推进中国出口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然后进一步拟定更加合理的产品竞争和出口战略。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由于中国在应对贸易救济方面的经验不足、制度不完善等原因,使得中国贸易飞速发展的同时,也招致了其他国家的贸易救济措施,此时对于中国如何应对贸易救济的相关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本节对于选题的相关背景以及本文的研究意义进行介绍,使得整篇文章更加完整且加深读者对文章内容的了解程度。
一、选题背景
自 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全球的经贸往来获得了长足进步与高速发展。2020 年,中国的出口总额已经突破 2.59 万亿美元,相比 1979 年的 136.14 亿美元足足翻了 189 倍。该贸易成绩可谓是创下了世界范围内的贸易奇迹。这标志着经过改革开放 40 多年的长足发展,中国已然成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大国。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成功撼动了全世界范围的经济格局,尤其是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总的来说,随着中国或其他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进入发达国家的经济市场,必然会对原有的市场秩序造成一定影响,发达国家的就业率与工资水平都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降低,甚至出现劳动力的原有平衡被打破的情况。为了减轻上述不良影响,部分发达国家开始将自由贸易转变为保护贸易,从原来的减免关税以吸引外来国家的方式转变为使用临时性贸易壁垒(temporary trade barriers,TTBs)来限制外来国家的货物出口,从而起到保护本国贸易的作用。这种 TTBs 措施通常可以分为反倾销(Anti-dumping)、反补贴(Countervailing)和保障(Safeguards)措施。
随着近年来世界贸易格局趋于稳定,全球范围内的贸易救济措施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然而,中国面临的贸易救济案件却不降反升,呈现出居高不下的状态。中国从 1995 年至今遭受的贸易救济案件累计已达到 2150 起,其中包括 88 起特别保障措施、191 起反补贴措施、363 起保障措施和 1508 起反倾销措施。从以上数据不难发现,反倾销是其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占据全部案件的 70%以上。中国在进入 WTO 以后,这种贸易救济案件逐年上升的趋势更加明显,每年面临的贸易救济案件进一步增加,甚至到了 2009 年,已突破 122 起,此后虽然略有一定回落,但还是远远高于中国进入 WTO 前的水平。据统计,1995 年至今全球范围内已累计发生贸易救济案件 6762 起,中国就累计发生了 2150 起,占比达 30%以上。以上数据表明,中国正逐渐成为世界其他国家贸易救济的主要被申诉国。正因如此,围绕如何有效处理贸易救济调查,深度剖析中国遭受非正常的贸易救济调查的原因与现状所开展的相关研究也呈明显增长的趋势。
.............................

第二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本文对于其他国家的贸易救济制度、中国遭受的贸易救济特点、中国在应对中出现的问题及相关的政策建议几个方面进行研究。运用文献分析法、统计分析法和计量分析法三种方法,结合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让本文对于中国遭受的贸易救济相关研究更加全面且深入。
一、研究内容
第一,本文将深入分析全球范围内贸易救济制度相关的已有研究成果,剖析其中的深层次理论基础。第二,考虑到中国面临的贸易救济调查是在进入 WTO以后才出现了数量的激增,因此本文还将重点分析 WTO 的相关贸易救济制度,尤其是那些对中国发起贸易救济调查的数量排名靠前的几个国家所采取的贸易救济制度。第三,本文还将结合描述性统计及实证分析,对全球范围内的近些年贸易救济措施发展势头做出分析,其中包括贸易救济措施与对外贸易量的关系和贸易救济措施的统计分析。第四,本文将以中国面临的贸易救济调查的应对中暴露的问题、损害、特点等作为研究重点,综合中国的本土情况,为改善中国今后处理同类事件提出对策。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本文以深入阅读、分析大量的相关文献为基础,通过剖析全球范围内贸易救济制度相关的深层次理论基础,对全球范围内近些年的贸易救济措施发展势头做出分析,进而提出相关的对策。
(二)统计分析法
本文首先以 1995 年至 2021 年为时间维度,深入统计了的市场份额、涉案金额和案件数量,以大量数据统计作为基础,总结中国在此期间面临的变化趋势、趋势特征和相关结论,进一步对该时间维度的贸易救济现状进行总结并对今后中国面临的贸易救济状况进行预测,从而为中国今后处理同类事件提供借鉴。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反倾销
Jacob Viner 于 2003 年率先提出倾销的定义,其认为倾销指的是相同产品在其他国家的市场内表现出一定差异化的定价,且这种差异化的定价还具有一定的歧视意味;因此,倾销反映的就是在各个国家自身政策的干涉下,相同产品出现在其他国家的市场内对购买者所采取的差异化的定价。与企业实行的倾销模式相对的,便是国家政府所采取的抗衡性质的反倾销行为。按照各个国家的差异化法律条例,本土企业发现部分出口国厂商的倾销行为后可向相关部门举报并发起诉讼,若该倾销行为经调研取证后得到证实且损害了本土企业的正当收益,本土国家的相关机构往往会对该出口国厂商和相应倾销产品收取大致与倾销涨幅相当的附加税,也称反倾销税。不难发现,反倾销对于保护本土贸易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当今社会环境下,虽然反倾销的执行可能会造成被实施国的出口贸易利益受损,但该方式还是早已成为各个国家常用的贸易保护方式。
Wolak 和 Staiger 于 1994 年对反倾销措施的撤诉效应、中止效应和调查效应展开了深入分析,研究被调查国的贸易在反倾销案件调查立项之后的不同阶段所受到的影响,并以美国的四位标准工业分类反倾销案例在 1980-1985 年期间的数据为基础展开回归模型分析,最终认为反倾销调查本身就会使得被调查国的贸易受到消极影响,与最后的判决结果相关性不大,即反倾销本身就展现出显著的中止效应和调查效应。Pollard 和 Krupp 在 1996 年也表示出对该观点的认可,作者通过比对反倾销的终裁、初裁和申请阶段对应的出口量,发现反倾销措施实施国对应的进口量在何种裁决结论下都表现出下降的趋势。Long、Chandra 和 Lu 均对反倾销进行了深入探究,得出反倾销会对出口的企业和出口国的出口量产生较为严重的双重打击。反倾销的取证过程中,中国的出口企业不仅会出现生产效率降低的情况,其出口总数也在变少。
..........................

第二节 反补贴
李文秀在深入探讨美国对华的反补贴措施的基础上,于 2009 年从经济效应和理论两个角度研究了美国对华贸易发生态度大反转的深层原因,从经济和政治角度出发,认为中国政府应当适时改变对企业的贴补方式,强化和企业的沟通联系。何海燕,乔小勇则提出,中国近年实现对外贸易高速增长的同时,慢慢出现反补贴的问题,贸易行业的矛盾逐渐从以前企业的微观层级变为政府的宏观政策层级,相关的矛盾也不断加深,越来越难以合理应对。
Chad,P 指出,中国的出口在加入 WTO 后明显增多,加之金融危机造成的全球经济大范围萧条,采用反补贴措施来保护本土产业的国家持续增加。身为调查反补贴的核心发起成员,美国对华发起反补贴措施的苗头持续增高。王火灿于2011 年调查分析了世贸组织成员 1995-2010 年间的各种贸易保护措施,相关资料表明各种措施中,反倾销虽然仍占据主导,但反补贴也颇有后来居上的势头。作者指出,中国是当下全球范围内的首要反补贴和反倾销国家,且全球半数以上的反补贴和反倾销案例都与冶金和化工行业有关,以钢铁制品为典型的相关金属及其制品行业表现的尤为明显。
杨荣珍于 2011 年展开了国外对华反补贴现状的相关描述,主要包括反补贴税率和肯定性裁决、同步开展“双反”调查、关键涉案产品为金属制品、对华反补贴调查核心提出国为美国和 2007 年后的国际对华反补贴案件数陡增等。
张晓涛 2012 年提出,发达国家可能会持续敌对中国,不断增补相关反补贴条款。虽然“双反”调查现在占据的比例较大,但今后可能会出现一定减少。原因有两个:一是 WTO 会对对华的“双反”措施可能出现“双重救济”的倾向提出疑问;二是中国在 2016 年后不再处于非市场经济地位,对中国施行反倾销也没那么容易。


表 6.1 贸易救济措施案件数

.............................

第三章 WTO 贸易救济制度 .................................. 10
第一节 WTO 反倾销制度 ......................................... 10
一、倾销与反倾销.................................... 10
二、反倾销的法律规范................................ 10
第四章 部分国家的贸易救济制度 .................................... 14
第一节 美国的贸易救济制度.......................................... 14
一、反倾销........................................ 14
二、反补贴....................................... 16
第五章 中国遭受的贸易救济调查 ................................ 24
第一节 中国遭受的贸易救济调查数量分析................................. 24
第二节 中国遭受的贸易救济调查国别及行业分析....................... 25

第六章 中国进出口数量与贸易救济相关性实证分析

第一节 数据变量的选择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每年前十大涉华贸易救济案件申诉国,主要包括美国、澳大利亚、印度、加拿大、印度尼西亚、墨西哥、巴西、乌克兰、俄罗斯、阿根廷等 25 个国家和地区,因此本文选择了 2010 年到 2019 年近十年中 23 个国家和地区的样本数据。本文的贸易救济案件数据来源于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其他数据均来自于中经网数据库。
本文的控制变量在借鉴以往文献和前文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最终选择几个对于对外贸易有较大影响的如经济、人口、汇率、科研和技术等维度进行研究,选取 GDP 增长率、常住人口增长率、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科研人员增长率、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率作为本文的控制变量。其中技术合同成交额在对于贸易救济的研究中较少涉及,因此也属于本文的创新点之一。具体的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的选择情况如下表 5.1 所示。


表 5.1 变量选择情况

..............................

第七章 中国应对贸易救济措施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第一节 中国应对贸易救济措施存在的问题
中国再应对贸易救济时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行业协会内的制度与管理不够完善,行业协会发展迟缓无法适应贸易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则是企业自身,企业在面对贸易救济时应诉态度消极,且应诉效果差,这也使得企业在面对贸易救济问题时无法及时解决,进而导致贸易出口量减少,制约企业发展。
一、行业协会发展迟缓
行业协会是在民间组织起来的,属于民营企业,它的责任在于制订相关行业的规则以及章程,定制未来的发展计划,协调企业间的不良关系,以及制定贸易出口的标准价格,以此来加大中国的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当中国遇到贸易问题时或外国对中国进行贸易救济调查时行业组织会采取相应的措施协助企业应对这种情况,在应对国外的贸易限制时,行业协会可以充分运用其能力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中国不断进行着改革,贸易组织也在不断发展壮大,由于行业协会的发展不能够和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出现的贸易问题和需求进行匹配,行业协会也无法完全适应中国目前所面对的贸易救济调查情况。因此行业协会所面临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第一是行业协会的数量不多而且管辖范围小,涉及的行业少且能力不足,致使大量的行业协会没有办法去协助企业解决问题和危机;第二是行业管理以及政府管理相互重合致使行业协会内官僚气息比较严重,不能够灵活的应对贸易摩擦;第三点是没有建立健全行业协会的制度和规定,首先是行业协会的地位无法被保障,其次是行业协会本身也会有问题存在,如缺乏相关专业人才,能力不足,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不严格形同虚设。综上所述,这些问题导致行业协会没有办法发挥出建设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