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2018 年 4 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对我国的对外开放提出了“主动扩大进口”的新要求,同年 11 月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成功举行,这个世界上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大型国际级展会的举办是我国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一项重要决定,同时也标志着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重出口,轻进口”贸易方式发生重要转向,进口一时间内成为各界的焦点。回顾我国进口贸易政策的演变,自 1978 年改革开放至金融危机爆发前期,我国接连实行“进口替代”、“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相结合”、“为出口而进口”的进口贸易政策;在金融危机爆发和国际贸易摩擦频发的影响下,我国的进口贸易政策转变为“为平衡而进口”阶段,并于 2011 年采取了“扩大进口战略”,进口结构方面也发生了较大改变;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进口贸易进入了“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而进口”的阶段。纵观我国进口贸易的发展规模,进口总额从改革开放初期的 187.4 亿元人民币增长至 2018 年的 14.09 万亿元人民币,现已持续 9 年保持全球贸易第二大进口国地位,从 2001 年至 2018年,我国的货物进口年平均增速达 13.2%,是世界进口增长速度的两倍。
进口贸易政策的演变和如虹的进口贸易发展态势无疑有利于我国对外贸易的平衡发展,同时也可能促进消费者福利增长、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进步;另一方面,进口贸易也有可能对国内自主创新能力、幼稚产业造成削弱和冲击,还有诸如工资差距扩大、过度依赖全球市场等问题;此外,同样不容忽视的一个重大问题为:进口贸易对我国劳动力市场就业的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为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但其中进口贸易对就业的影响作用却一直存在着争议。据《2019 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2018 年年末城镇调查失业率为 4.9%,较去年下降 0.1 个百分点,而且市场岗位数量需求略大于供给,我国就业处于比较充分的状态。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供需不完全一致、信息不对称等因素,截至 2017 年年底,城镇登记失业人数达 972 万人,也就是说仍有较庞大数量的民众处于失业状态。另外,百姓的身边也时常会充斥着一些“大学生就业难”、“用工荒”等一些实际存在的就业问题,而且基于劳动力群体的异质性、所属地区或行业的异质性,就业问题又各有不同,由此造成的就业结构也各具特征。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 进口贸易结构的相关研究
国外较早地对贸易结构进行了研究,Krugman (1979)和 Helpman and Krugman(1985)在几乎所有比较突出的贸易问题上都进行了开创性的工作,比如产业内贸易、国内市场效应、不完全竞争等,这些贸易问题都隐含了一个假设那就是:贸易在同质品和异质品之间存在差异。Saxonhouse(1993)在研究日本的贸易结构与贸易政策时发现,日本进口制成品占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不到进口制成品占OECD成员国平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一,他还认为,二战结束至1973年期间日本主要工业经济体的增长与此间进口结构变化密切相关;Gehlhar,Hertel & Martin(1994)研究发现,在 1970-1990 年二十年间,环太平洋地区的贸易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此间韩国从劳动密集型制造国向偏资本密集型制造国转变,而泰国作为一个传统的以自然资源型商品如农产品的出口国在纺织产品、简易电子产品的出口上展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与此同时东亚国家在资本设备的进口上大量增加。Rauch(1999)将贸易产品分类为同质品,异质品和中间品,并试探性地研究了同质品贸易和异质品贸易的特征。Lederman andMaloney (2003)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和自然资源禀赋、产业内贸易、出口集中度等相关的贸易结构变量会对一国的经济增长产生一定影响;Cameron, Proudman& Redding(2005)通过对英国 14 个制造业行业研究发现创新与技术转让有助于生产率的提高,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有利于行业技术进步,并建议完善英国的进口商品结构;Sohn & Lee(2010)通过选取 1991-2004 年 66 个国家的面板数据进行研究,得出贸易结构对经济增长具有强烈影响的结论。Lopez A, etc.(2014)研究了在自由贸易背景下,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对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下美加墨三国的进口商品结构变化的影响。
国内对进口贸易结构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是关于进口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如较早的有佟家栋(1995)考察了 1980-1992 年我国各类型产品进口的增长率变化对同时期我国 GNP 增长率的影响,提出良好的进口产品结构选择有利于激发进口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徐光耀(2007)通过选取澳大利亚、俄罗斯、法国和日本进行实证研究得出,进口贸易与 GDP 增长呈正相关关系,并且贸易结构的不同对 GDP 增长的影响效应有较大区别,熊启全和杨十二(2005)、李兵(2008)、彭斯达和陈继勇(2008)、裴长洪(2013)分别对不同时期的不同样本进行实证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孙景家(2010)、魏浩(2016)、李扬子(2017)分别以江苏省、北京市、湖北省为研究样本,从省级层面进行研究,得出进口贸易有利于经济增长,且不同的贸易产品进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具有异质性;赵丽佳和冯中朝(2008)从不同进口贸易方式的角度进行研究,得出不同进口贸易方式对经济增长的具体影响路径不同,影响效应也存在差异。
.........................
第二章 进口贸易结构概况
第一节 进口贸易的来源国结构
狭义上的进口贸易结构就是指进口商品结构,即某大类或某种商品进口所占总进口的份额构成;而广义的进口贸易结构则涵盖范围更加广泛,从不同维度上来看,包括进口贸易的货源地结构、进口贸易的商品结构、进口贸易的方式结构、进口贸易的域内结构和进口贸易的主体结构。其中,进口贸易的域内结构是相对于进口贸易的来源地结构而言,是指国内进口所在的具体地区或省市结构;进口贸易的主体结构则是按照经营主体划分,指的是各种属性的进口贸易经营主体的构成,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
进口货源地结构指进口货源的地域构成情况,进口来源国结构是进口货源地结构中的一种形式,主要是指进口的国家地区分布结构,即一国进口货物或服务具体来源于哪些国家或地区。按照国家的经济发展属性区分,可以将进口来源国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按照各贸易伙伴国的全球地理位置划分,进口来源国结构可分为自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等各个大洲的进口;如按照各个经济组织来划分,进口来源国结构则可分为自欧盟、东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等组织的进口。
进口贸易的来源国结构一方面体现了国际贸易分工的现状,以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生产中心的格局;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一国与其他的国家的经济合作联系紧密度以及一国对世界市场的依存度;此外,进口贸易的来源国结构也体现了一国的商品和服务需求特征。在大多数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往往从发达国家进口资本密集型或者技术密集型产品,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劳动密集型或资源密集型产品。
....................
第二节 进口贸易的商品结构
进口商品结构主要指对进口商品的分类和构成,国际上通用的对国际贸易商品分类的规范大致有三种:第一种,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法,归类的依据为产品加工程度和产业部门来源,分为 10 大类,0-4 类为初级产品范畴,指各种未经加工或仅经过初步加工的产品和加工后的农副产品,如我国进口需求较大的大豆、肉类,还有铁矿石、原油等矿物燃料,初级产品通常呈现贸易量大、附加值低的特征;第 5-9 类为工业制成品范畴,指采用现代的加工设备和技术,通过较严格的生产工艺程序按照一定标准产出的制成品,包括我们常见的机械和运输设备产品、电子产品以及纺织类产品等。
第二种,HS 分类法,采用 6 位数编码,大体上按照经济部门划分,将国际贸易商品分为 22 类,再按照产品的加工程度或者商品的用途和性能分为不同的章,一共 98 章,章以下在分目和子目等。如第一类为活动物、动物产品,其下共五章,包括骡和家兔等活动物类别、冻整鸡和羊杂碎等肉类及食物杂碎类别、冻虾和章鱼等鱼和软体动物类别、黄油和皮蛋等乳品和蛋品类别、山羊毛和兽牙等其他动物产品类。
第三种,大类经济类别分类法,即 BEC 分类法,按照国际贸易商品的最终用途,用 SITC 的基本编号重新排列组合编制而成,将国际贸易商品主要分为三个大类:资本品、中间品和消费品。资本品主要指用于资本投资的商品,也指企业用于生产的机器设备、厂房等;中间品指为了再加工或专门用于供别种产品生产是投入和使用的物品,一般指一种产品从初级产品加工到可提供最终消费之前处于加工过程的产品的统称;消费品指最终用途为消费的产品。
此外,为了便于统计研究,许多专家学者也尝试使用技术水平、技术复杂度等方法对进出口商品进行分类,如将初级产品又分为资源类和其他类型初级产品,将工业制成品又分为金属类、农业资源型、其他资源型制成品和不同技术水平工业制成品。
表 3.1 2001-2018 年我国进口贸易发展趋势
第三章 我国进口贸易与就业的现状分析............................................16
第一节 我国进口贸易的现状分析................................................16
一、 进口贸易的总体发展现状................................................................16
二、 进口贸易的来源地结构现状............................................................18
第四章 进口贸易对就业的影响机制梳理............................................30
第一节 进口贸易通过技术引进影响国内就业............................30
第二节 不同类型商品进口影响国内就业....................................31
第五章 进口贸易对我国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36
第一节 模型构建.............................................................................36
第二节 变量说明及数据来源........................................................ 37
第五章 进口贸易对我国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变量说明及数据来源
本文所构建模型中的各变量定义及数据来源如下:
1、被解释变量 L(Labor)为就业人数,此处用各省市年末就业人数表示,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以万人为单位。
2、解释变量 IM 表示进口渗透率,用进口总额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表示,通过前文的影响机制梳理,预期符号不确定,其数据来源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进口总额以美元计价换算成人民币后与各地区生产总值进行比值计算。
3、控制变量 EX 表示出口开放度,用出口总额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表示。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如对外贸易乘数理论、要素禀赋理论都认为出口可以增加就业,因此预期该变量系数符号为正,数据来源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出口总额以美元计价换算成人民币后与各地区生产总值进行比值计算。
4、控制变量 Q 表示总产出,借鉴大多数学者的经验,此处用各省市的地区生产总值来衡量,根据奥肯定律,社会总产出变化和社会失业率之间存在一种相对稳定的反向变化关系,其间接揭示了社会经济增长对就业的促进作用,故预期系数符号为正,数据来源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各省市统计年鉴,以亿元为单位。
5、控制变量 W 表示工资水平,用城镇单位年平均资本工资水平表示,并按照通胀率进行平减,获得实际工资水平。根据凯恩斯劳动供给曲线和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就业情况,劳动需求和实际工资呈反向变动,预期符号为负。数据来源于历年各省市的统计年鉴和《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以元为单位。
6、控制变量 FDI 表示外商投资渗透率,借鉴大多数学者的处理方法,此处用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与各省市地区生产总值之比表示。不同流入方式和不同流入动机的 FDI 对东道国就业的影响也存在正负差异,故预期系数符号不确定,数据来源自历年各省市的统计年鉴和《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实际利用外资以美元计价,根据当年汇率换算成人民币之后再进行比值计算。
图 3.1 2000-2017 部分年份中国从各大洲进口总额情况
.........................第六章 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第一节 主要结论
本文基于国际贸易对生产要素市场中劳动力就业的影响的相关理论出发,梳理了进口贸易对就业影响的具体机制,阐述了进口贸易结构的概况,进一步分析了我国现阶段进口贸易和就业的总体现状,以及现阶段我国进口贸易结构和就业结构的特点。随后,对我国进口贸易对国内就业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并从进口贸易结构视角,探讨不同进口结构下进口贸易对就业的影响差异。现将前五章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总结如下:
第一,进口贸易对就业影响的机制归纳。本文将进口贸易影响就业的传导机制进行了整理和概括,通过分析得出进口贸易影响就业的四种类型的传导机制:第一种,进口贸易通过技术引进影响就业,具体通过技术引进产生的技术溢出效应、竞争激励或挤压效应影响国内就业;第二种,不同类型产品进口影响就业,具体影响需区分进口产品是否为国内产品的竞争品,进一步按照 BEC标准分类分析得出,资本品和中间品进口分别通过创造专门岗位和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影响国内就业,消费品进口通过就业替代效应和消费示范效应影响就业;第三种,不同贸易模式和贸易方式变化影响国内就业,产业内贸易进口和产业间贸易进口由于岗位需求差异和就业替代效应对国内的就业结构和就业数量产生影响,一般贸易进口和加工贸易进口通过产生就业替代和就业创造效应影响国内就业;第四种,贸易开放程度变化影响国内就业,具体通过短期和长期的关税减让幅度变化,导致进口成本随之变化,从而影响企业总成本控制进而影响就业的增减,另外不同行业的贸易开放度不同也会影响到国内的就业结构,同一行业内的企业异质性应对贸易开放度的变化导致对就业的影响也存在差异。
第二,关于我国进口贸易对就业影响的实证结果总结。本文使用 2000-2017年全国 30 个省市的面板数据,通过 Stata 计量软件进行面板回归,实证分析了进口贸易对我国就业的整体影响以及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区就业的影响,并从进口贸易结构视角出发,实证研究了不同来源国进口、不同商品类型进口、不同贸易方式进口对我国就业影响的差异,研究结果归纳如下:
首先,根据全国的样本回归结果,进口贸易对我国就业的影响存在较显著挤压作用,而出口对我国就业的影响存在阶段性的特征,具体表现为 2000-2008年期间,我国的出口贸易对国内就业有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在 2009-2017年期间,出口贸易对国内就业存在一定的挤压。从各地区的回归结果上看,我国东部地区进口对就业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中部地区的进口对就业有着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相反,西部地区的进口对就业存在比较显著的挤压现象。
其次,从进口贸易结构对我国就业影响的实证结果上看:其一,进口来源国结构上,根据选取的样本国家的回归结果,我国自发达国家的进口对国内就业的影响倾向于呈正向促进作用,而我国自发展中国家的进口对国内就业存在较为显著的挤压作用;其二,不同类型商品结构上,工业制成品进口对国内就业的影响不显著,而初级产品的就业创造效应显然大于就业替代效应,总体上促进了国内的就业;其三,不同贸易方式结构上,一般贸易进口对就业的创造效应并不显著,相反加工贸易进口对国内就业增长存在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