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装备制造业产品出口潜力探讨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4795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各国 GDP、人口规模、首都距离都是对出口产生作用的变量。在这些主要因素中,无论从全样本还是细分行业的角度分析,中国和贸易伙伴国的经济规模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人口规模因素中,伙伴国人口数量的增长促进中国的出口,中国人口规模则出现相反的效应。并且在细分行业分析中,伙伴国人口除了对交通运输设备显示负向作用且对金属制品影响不显著,其他细分行业得到的回归结果基本与全样本一致。距离仍是限制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贸易往来的重要原因之一,与根据传统引力模型所得出的结论相同,不利于贸易的发展。有着相同的语言环境或者相同的地区边界,都有利于促进贸易开展,内陆因素与预期不符,在细分行业中,虚拟变量显现的效果存在差异。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高速增长的经济拉动贸易出口量已位居世界前列,“中国制造”更是深入人心。尤其是入世以来,中国逐步融入国际市场且占据越来越关键的地位。中国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而装备制造业是中国制造业的核心。据统计,中国装备制造业出口总额由 2003 年的 2 145.73 亿美元增加到 2018 年的 13992.52 亿美元,增幅为 6.5 倍。由于装备制造业是“一带一路”倡议中“设施联通”、“贸易畅通”相关性最高的产业,并和众多产业形成产业融合,能够通过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来缓解“就业难”的问题,因此,装备制造业的进步也是提高中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推动因素。
得益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行,中国和沿线国家之间贸易联系的频率逐年增加,且贸易规模的增长速度也在不断提升,沿线国家经济也得到了稳而快的发展。同时“一带一路”政策除了有利于带动亚洲经济体的发展,也对实现国内产业的总体均衡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加上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利好,有效带动装备制造业的需求出现增长从而呈现快速发展趋势。“一带一路”倡议把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以及民心互通视为其内容,旨在实现亚欧命运共同体的目标,其中“设施联通”以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为基础。另外,“一带一路”辐射范围广泛,共 65 个国家,人口相当于全球总量的 65%,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值得开拓的国家市场。装备制造业是国家战略性产业,也是中国制造业必不可少的环节。“一带一路”倡议十分注重中国对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从而给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与动力。近年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额在中国总贸易额中的占比明显上升,其中装备制造业的贸易额也在增长。中国装备制造业是否可以在“一带一路”市场中占据竞争优势,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来提高贸易潜力。
............................

1.2 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
1.2.1 研究目标
本文的总体目标是对影响贸易效率的因素进行分析,并评估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装备制造业产品的出口潜力,进而提出建议。以上都是基于时变随机前沿模型实现的。具体如下:
第一,梳理贸易潜力的概念界定及其测算方法,通过文献阅读并整理,借鉴前人学者采用的测算方法以及模型的构建形式;
第二,在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装备制造业产品出口的规模及结构的分析基础上,采用指数量化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竞争和亲密关系,明确贸易合作空间的存在;
第三,实证检验影响出口规模及效率的因素,并测算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装备制造产品的效率及其潜力,进行时间动态、国别差异、细分行业和不同地区的比较;
第四,针对扩大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提出政策建议,从而实现中国装备制造业走向海外市场。根据结果,从自由贸易协定、制度环境、贸易开放度和基础设施等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贸易措施。


图 1-1 论文内容框架图

.............................

第 2 章 文献综述

2.1 有关引力模型的研究综述
传统的贸易引力模型中的主要思想是,认为两个地区间所发生的贸易总额和地区内部的 GDP 总额呈现正相关关系,而和距离则呈现了负相关关系。这一思想主要来自于牛顿所提出的万有引力概念,早期,Isard& Peck(1954)和Beckerman(1956)就发现国家之间的贸易流动具有规律性,国家之间距离越近则贸易规模就越大。Tinbergen(1962)和 Poyhonen(1963)是最早将这一物理概念引入到贸易学中的经济学家,随后不久 Linnemann(1966)扩充并完善了这一模型,在他们基础上纳入了人口因素。自此以后,引力模型在经济学中不断得到发展,学者们为了不同的研究目的有选择性的考虑了各种控制变量,比如殖民关系、贸易优惠协定、共同边界和语言等。
贸易引力模型可以帮助学者对贸易潜力的测算。关于“贸易潜力”的界定,Kalirajan(1999)将贸易潜力定义为:在一定条件下,确定此时贸易的各种影响因素的条件,基于贸易对象以最低限度束缚贸易发展的假设,贸易量所能实现的最大可能值。Nilsson(2000)基于这个概念探索了欧盟候选国与欧盟国家之间的实际和潜在贸易水平,计量检验表明这两者贸易融合度较高,意味着在短时间内,候选国不需要承受欧盟内部竞争压力和市场力量的压力。Fuchs&Wohlrabe(2005)通过实证发现欧盟新成员对框架的协同,对旧成员的贸易合作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国内研究也逐渐出现,盛斌和廖明中(2004)通过出口潜力分析,发现中国出口总体上表现为良性,但对俄罗斯、日本等出现贸易不饱和现象。袁其刚等(2015)在传统引力模型上加入金融指标,估算中国与金砖国家贸易潜力。陈继勇和刘燚爽(2018)根据贸易便利化对中国贸易潜力影响程度的衡量,发现贸易便利化水平具有“双U型”效应,可以给中国带来巨大的贸易流量。
........................

2.2 有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的研究综述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为此背景下与沿线国家的贸易研究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因此出现越来越多有关该方面的文献,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梳理:
第一,关于贸易现状的研究。邹嘉龄等(2015)从贸易格局角度发现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贸易现状是:依赖程度加深但呈现出不对称性;桑百川和杨立卓(2015)采用贸易指标来度量我国与沿线不同区域和不同国家的贸易关系,比较了我国与不同区域的贸易竞争性和互补性;孙瑾和杨英俊(2016)认为在基础设施建设是降低我国与沿线国家贸易活动的成本的关键性因素;李敬等(2017)创新采用网络分析法,综合密度和中心性发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互补性大于竞争性。另外,不少学者围绕具体国家或地区思考,例如,韩永辉和邹建华(2014)认为中国与西亚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并从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分析了中国与西亚国家贸易的发展前景。李慧玲等(2016)利用需求引致、产业结构、价格竞争三种效应,分析了中印、中巴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提出我国可以从上述几方面进行调整来促进出口。
第二,关于具体产业的研究。张生玲(2015)认为“一带一路”战略能够有效促进能源贸易的发展与合作。许和连等(2015)则以高端制造业为落脚点,思考了沿线国家在该产业贸易网中地位及模式,认为中国、印度和新加坡具有“连接”作用。另外,何敏等(2016)立足双边农产品贸易,通过竞争和互补指数探索贸易关系,结果表明同时存在竞争和互补,但互补性更为明显。王博等(2019)从全球价值链视角观察“一带一路”制造业,建立增加值贸易网络,结果表明贡献最多的是国内部分,至于国外部分则存在许多上升空间。
第三,关于贸易影响因素的研究。杨广清和杜海鹏(2015)指出可以通过建立自贸区降低人民币变化对我国的出口贸易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刘洪铎等(2016)认为文化融合程度与双边贸易额的关系属于倒 U 型,其中我国与沿线一些中高等收入国家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加强文化交融。除此之外,龚静和尹忠明(2016)的研究表明铁路运输时间及距离的缩短可以降低贸易成本从而利于出口贸易效率的提高,要素禀赋和政府干预度对出口贸易具有显著影响。胡再勇等(2019)着重探讨了基础设施的作用,发现能源、交通基础设施对中国与沿线国家单边或双边贸易均有正向效应,通信网络则对进口的作用更为显著。
..........................

第 3 章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装备制造业产品出口现状分析.......11
3.1 出口贸易规模 ..........................11
3.2 出口贸易结构 ..........................13
第 4 章 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19
4.1 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理论框架 ..................................19
4.2 变量选择说明 .............................20
第 5 章 回归分析和贸易效率、潜力测算...............................25
5.1 似然比检验 ..........................25
5.2 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回归分析 ..................................26

第 5 章 回归分析和贸易效率、潜力测算

5.1 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回归分析
5.1.1全样本回归分析
文章采用“一步法”估计方法,并对比参考 OLS、非时变模型和时变模型的结果,分析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装备制造业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结果如表 5-2 所示。


表 5-2 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回归结果

OLS、bc88、bc92 分别为普通回归、时不变非效率模型、时变非效率模型,与 bc95 模型进行比较,从而稳健性得到检验。显而易见,大多解释变量的显著性明显,且其系数符号基本上与预期一致。其中,GDP、dist 以及 lang 对出口额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作用,说明模型吻合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地区装备制造业产品的出口贸易。且 γ 更趋近于 1,说明贸易非效率项是实际贸易达不到潜在贸易量的主要诱因。
......................

第 6 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主要结论
本文依据随机前沿引力模型,采用“一步法”估计贸易非效率因素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并重点考虑装备制造业产品,测算出 2006 年至 2018 年的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出口该产品的贸易效率,进而反映贸易潜力。基于上述的操作分析,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6.1.1 双方 GDP 发展水平对出口规模具有促进作用
各国 GDP、人口规模、首都距离都是对出口产生作用的变量。在这些主要因素中,无论从全样本还是细分行业的角度分析,中国和贸易伙伴国的经济规模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人口规模因素中,伙伴国人口数量的增长促进中国的出口,中国人口规模则出现相反的效应。并且在细分行业分析中,伙伴国人口除了对交通运输设备显示负向作用且对金属制品影响不显著,其他细分行业得到的回归结果基本与全样本一致。距离仍是限制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贸易往来的重要原因之一,与根据传统引力模型所得出的结论相同,不利于贸易的发展。有着相同的语言环境或者相同的地区边界,都有利于促进贸易开展,内陆因素与预期不符,在细分行业中,虚拟变量显现的效果存在差异。
6.1.2 良好的贸易环境和基础设施有助于提升贸易效率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装备制造业产品效率的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制度环境、自由贸易协定、贸易开放度和基础设施,但是在细分行业分析中,出现影响作用的不一致性。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为贸易双方提供便利的贸易条件,有助于提升中国对沿线国家出口装备制造产品的效率。而贸易伙伴国的贸易开放程度营造了有利的环境,同样发挥积极的作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政府效能和治理的改善,对中国出口产生驱动力。并且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也将进一步加强贸易便利化程度进而使贸易效率和规模得以提高和扩张。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