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贸易便利化对中国贸易流量的影响范文探求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4825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笔者认为推动通信技术发展,加快金融服务升级。信息化时代,网络等通信技术的发展,一方面有利于转变传统的贸易模式、推动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适用于海关无纸化管理、提高通关效率以及政府电子政务的能力。分指标回归结果也显示,通信技术与金融服务水平的提高对中国与经济走廊国家的区域贸易均会产生正向的促进作用且影响显著。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区域经济一体化迅猛发展,国际贸易规模扩大、各国及地区间贸易联系逐渐加强。但自 2008 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疲软、国际贸易局势紧张、双边贸易摩擦不断、贸易保护主义盛行,“贸易的非效率”作为一种“隐形”的市场准入壁垒成为影响国家及地区间贸易开展的瓶颈,繁杂的贸易程序以及如何合理化各种贸易程序开始受到国际组织、各国政府和贸易界的重点关注。许多政府间和非政府组织,如联合国贸发大会(UNCTAD)、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UN/ECE)、世界海关组织(WCO)、国际商会(ICC)、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WB)等一直努力向构建更简单、便捷的国际贸易程序靠拢,建立有序高效的贸易便利化指标体系,从而减少贸易成本甚至破除要素跨境流动中的阻碍。尽管贸易便利化早在 20 世纪 20 年代中期就被提出,但到 50 年代经济全球化出现之前,尽可能协调各国独立的贸易体系就是贸易便利化要解决的问题。在乌拉圭回合谈判结束以前,如何降低关税、放宽市场准入等贸易自由化问题就是国际贸易面临的主要问题;谈判结束之后,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遭到大幅削减,跨境货物贸易单证要求多、手续复杂的问题引起广泛关注。贸易便利化作为一个重要问题,最开始是欧盟等发达国家在 WTO 新一轮多边谈判中提出,四个“新加坡议题”包括贸易便利化问题并涉及有关简化贸易程序字眼,而 2017 年世贸组织巴厘部长级会议通过的《贸易便利化协定》正式生效,贸易便利化成为推动双边贸易往来、扩大贸易规模有效举措。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随着国家(地区)间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区域之间贸易联系的进一步加强,“贸易的非效率”当前作为一种进入市场的“隐形”障碍壁垒越来越受到关注,建立有效的贸易便利化体系从而减少贸易成本甚至打破要素跨境流动带来的阻碍问题变成世界贸易的重要内容。围绕贸易便利化问题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给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和启示,本文将从有关贸易便利化的研究及其对贸易的影响两个方面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回顾。
1.2.1 关于贸易便利化的研究
国内外学者主要从贸易便利化指标体系以及贸易便利化政策措施两个方面入手,开展并深入对于贸易便利化这个问题的研究:
1.关于贸易便利化指标体系的研究
贸易便利化是就是简化并协调在进行国际贸易时发生的行为、所需的手续以及要遵循的惯例,保证贸易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行为都是建立在一种公正透明、行之有效的体系内。要想评估一国的贸易便利化水平必须先构建一套完整的贸易便利化指标体系,许多学者研究此类问题的出发点都是先从构建贸易便利化指标体系本身入手。 WTO(世界贸易组织)《贸易便利化协定》对成员义务的规定中明确指出,贸易便利化至少应当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相关信息的公布与获得、货物放行与清关程序、与进出口相关的规费和过境手续费、受海关监管的过境自由和进境货物移动、海关与边境机构合作的沟通与协商机制。APEC(2000)从海关程序、标准、商务人员流动和一致性 4 个领域定性分析了 21 个成员国的贸易便利化状况,结果显示复杂的海关程序和不透明的法律法规是最需要注意的问题。John Raven(2001)在统计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得出:海关的廉洁效率、口岸管理、不发达的电子信息技术和支付系统是贸易便利化主要的制约因素。Wilson et al(2003)在使用港口效率、海关环境、监管环境和电子商务使用 4 个一级指标的基础上构建贸易便利化的指标体系,对亚太地区贸易便利化与贸易流动的关系进行研究。Wilson et al(2005)又基于全球视角使用 75 个国家制造业贸易的数据评估不同贸易便利化指标对贸易流动的影响程度,进一步对港口基础设施进行了阐释。Portugal&Wilson(2012)将港口效率、海关环境、监管环境和电子商务使用 4个指标细分为软件设施和硬件设施:硬件包括基础设施和信息通信技术,软件包括海关效率和监管环境。之后学者对贸易便利化指标体系研究大多借鉴了 Wilson的方法,使用四个一级指标来构建贸易便利化指标体系。
................................

2 贸易便利化对贸易流量影响的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
贸易便利化问题早在 1923 年的国家联盟议程中就被提出,但直到 1996 年在新加坡举行的世贸组织第一届部长会议的“新加坡议题”中才出现了有关包含贸易便利化问题的简化贸易程序、实施探索分析的字眼。关于贸易便利化相关概念的界定,目前国际上并没有通行的标准,各类国际组织包括世界贸易组织(WTO)、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亚太经合组织(APEC)、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会(UNCTAD)、世界海关组织(WCO)等都有自己的标准。2015 年 WTO 世界贸易报告中,对各类国际组织和学术文献中对贸易便利化的定义进行简单总结:
一是各类国际组织。WTO认为贸易便利化就是对国际贸易程序的简化和协调,包括国际货物贸易流动所需信息的收集、提供、沟通、数据处理、手续简化等。WCO 认为贸易便利化就是通过现代科学技术的使用,用协调的方式对贸易中不必要的限制和管制水平实施改进。UNCTAD 认为贸易便利化力求在简单并且标准化的海关程序的基础上,为国际贸易交易建立一个透明的、可预测的环境,并在这样的环境下实现交易的文件要求以及货物的运输安排。APEC 提出贸易便利化是指海关和其他方面为简化、合理化有关妨碍、延迟跨越国际边界时间等增加货物运输成本的行政手续做出的行动。OECD 则认为贸易便利化旨在通过降低贸易成本的政策和措施,从而提高国际贸易链条上各个阶段的效率。
二是在学术文献中,Duval(2007)提出贸易便利化就是为了提高贸易程序的效率,使基础设施和服务(海关、货运、银行等)更有效,但贸易便利化不能简单地局限于海关或边境管理这种贸易程序的部分之中。Granger(2011)认为贸易便利化就是为了减少贸易成本、提高监管效率,而对货物跨境流动程序的改进。Persson(2013)提出贸易便利化是指通过简化跨境贸易程序使货物跨境流动更加简单快捷。Portugal 和 Wilson(2012)认为贸易便利化可以分为两个维度,包括铁路、港口、公路、电子通信等有形基础设施在内的“硬件”维度,以及涉及透明度、海关管理、商业环境和其他无形的制度方面的“软件”维度。Zaki(2014)提出贸易便利化涉及贸易程序手续的简化、贸易惯例和规则的统一、信息和国际流动程序的透明、新技术的利用、更便捷迅速的国际贸易付款方式五个主要方面。
.............................

2.2 相关理论
2.2.1 自由贸易理论
古典贸易理论中的自由贸易假定不存在交易成本和运输费用,也不存在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等其他一切会影响要素、商品跨境流通和自由流动的因素。自由贸易理论是国际贸易的核心理论,它的实质就是通过降低贸易过程中发生的不必要费用来鼓励国家(地区)间贸易活动自由进行,参与自由贸易的贸易双方都会因为国际分工的明确而从中受益,为提升国民收入做贡献,这也体现了贸易便利化的内涵。 亚当·斯密的“分工学说”开创性的提出并介绍自由贸易理论,他的绝对优势理论认为:由于不同国家生产同样商品付出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同单位商品的成本也就不同,一国会选择其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进行专业化生产并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换,劳动生产率提高、成本降低的同时两国的资源还都能得到正确分配和使用,国际市场自由贸易中专业化分工的好处被充分展现确。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将国家比作家庭,论述了自由贸易所带来的益处,他的思想至今仍然有助于说服一些政府消除国际贸易中的壁垒。大卫·李嘉图将绝对优势转变为相对优势,他认为一国应根据“两优相较择其重,两劣相较取其轻”的原则选择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行专业化生产而放弃优势较小的产品,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而对比较劣势的产品采取进口。“比较利益说”成为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基石,为自由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根据,而之后区域经济一体化、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以及 GATT 和 WTO 所建立的多边贸易体制都深受此理论的影响。赫克歇尔和俄林用生产要素的丰富或者稀缺来表示相对优势提出“H-O模型”(即要素禀赋理论),证明一国应着力生产并出口要素丰富的产品,来提高其在贸易中的有利地位。


图 2.1 自由贸易区对一个成员国的影响

..........................

3 中国与“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国家贸易和贸易便利化现状.....................24
3.1 中国与经济走廊国家贸易现状............................24
3.1.1 贸易规模..........................24
3.1.2 贸易商品结构................................26
4 “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贸易便利化对中国贸易流量影响的实证分析.....43
4.1 模型设定...............................43
4.2 变量选取和数据说明.................................44
5 结论及政策建议..........................55
5.1 结论................................55
5.2 政策建议...........................56

4 “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贸易便利化对中国贸易流量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模型设定
引力模型的思想和概念,最先可以追溯到物理学家牛顿提出的“两物体之间相互引力与它们两个质量大小成正比、相互间距离远近成反比”的引力定律中。Isard&Peck(1954)和 Beckerman(1956)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就凭借着自己的直觉总结出“两个国家在地理位置上越近,二者之间贸易流动规模越大”的结论。而最早在 20 世纪 60 年代,Tinbergen(1962)和 Poyhonen(1963)分别将引力模型应用到国际贸易中双边流量的问题中去,他们得到了一致的结论:双边贸易规模与两国的经济总量成正比、两国距离远近成反比。在之后的研究中,Linemann(1966)认为贸易规模与人口数量有关并将人口指标加入到引力模型中,提出人口数量与两国贸易规模成正比的结论。Helpman(1987)用一组 OECD 国家的数据来验证国家经济规模差别的作用,在具有规模经济的差异产品框架下修正了引力模型。随后,Anderson&Van Wincoop(2003)在研究州际贸易和跨境贸易时得出了边界效应对规模不同的国家将会产生非对称的作用,特别是对小国将产生更大的作用的结论,并且使用估计的边界效应来衡量价格效应重新推导引力方程。之后仍有学者在基本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不断地改进。因此,本文参考传统的引力模型,并结合中国与“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国家之间实际的贸易情况,采用扩展的引力模型测度贸易便利化这一核心解释变量对贸易流量的影响。


图 2.2 贸易便利化对贸易流量影响的路径分析

........................

5 结论及政策建议

5.1 结论
本文通过上述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1.从总体规模来看,2009-2014 年中国与经济走廊国家的贸易规模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在这段时期间内中国从经济走廊国家的进口总额大于对经济走廊国家的出口总额;2014 年以后贸易规模有所下降,中国从经济走廊国家的出口总额开始大于从经济走廊国家的进口总额,表明 2014 年以后中国与经济走廊国家由贸易逆差转化为贸易顺差,而 2018 年又开始变为贸易顺差。
2.从贸易商品结构来看,中国与经济走廊国家贸易商品结构单一。其中,2009-2018 年中国对中亚地区出口和进口商品结构都基本保持不变:中国主要向中亚地区出口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机械及运输设备和杂项制品等工业制品,如纺织品、服装及衣服配件、家具零件、运输设备等;中国从中亚地区进口商品主要集中在非公用原料(燃料除外)和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两种初级产品,以及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化学成品及有关原料两种工业制品,如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塑料、橡胶、皮革等。研究样本期间,中国与西亚地区贸易商品结构也基本保持不变,且中国向西亚地区出口商品结构与中亚地区相似,也主要是向西亚地区出口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机械及运输设备和杂项制品这三类工业制品,而中国从西亚地区进口商品则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和塑料等化学材料及有关产品。
3.从贸易国别结构来看,2009-2018 年中国对经济走廊沿线 17 个贸易国的出口主要集中在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沙特阿拉伯、伊朗、土耳其和阿联酋六个国家,其中阿联酋所占比重最大,是中国在经济走廊最重要的货物出口国。而中国从经济走廊国家的贸易进口主要集中在哈萨克斯坦、伊朗、科威特、阿曼、卡塔尔、沙特阿拉伯和阿联酋七个国家,其中沙特阿拉伯是中国在经济走廊最重要的货物进口国。同时在中国与经济走廊国家贸易进、出口中都有较大影响的是哈萨克斯坦、伊朗、沙特阿拉伯和阿联酋。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