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促进亚洲生产网络发展探讨范文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4819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本研究中国与亚洲各国的国际产能合作,通过为各国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技术、人才、资本,推进各国高层政策协议的签订等途径推动亚洲各个国家进行产业升级,中国对各个国家产生的作用是否存在地域差异、产业差异等,针对对各个国家产生的作用及作用途径提出针对性建设意见对亚洲生产网络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亚洲生产网络是三大国际生产网络之一,主要由东亚生产网络和东南亚生产网络构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速度不断加快,以国际分工为基础的全球生产网络逐渐形成。在分散化生产和垂直专业化生产的推动下,亚洲国家(地区)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参与到全球价值链的不同生产环节中,加深了其嵌入亚洲生产网络的程度。虽然部分亚洲国家(地区)已依靠亚洲生产网络实现了经济上的发展,但仍有许多外围国家处于生产网络的边缘,需要一个契机打破自身在生产网络体系中的困境,使其更好地契合到全球价值链中。亚洲生产网络的发展虽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却并不是一个均衡发展的过程,主要表现在亚洲各国(地区)参与亚洲生产网络的程度存在差异;亚洲生产网络区域内国家间的贸易程度不高,窜在高度依赖外部发达经济体市场的现象;参与全球价值链过程中,主要集中于全球价值链生产的中低端环节(杨先明,2015)。为打破亚洲生产网络发展所存在的困境,需要寻求新的机遇和推动力以拓展发展边界。为进一步实现亚洲生产网络的发展,在拓展发展空间、争取全球价值链分工和区域内贸易等方面,都需要注入新的动力。
目前的亚洲生产网络中,虽然已处于核心地位(喻春娇等,2010),中国的发展对推动亚洲生产网络的演进进程能够起到关键作用(林桂军等,2012),但中国缺乏国际水平较高的跨国公司,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中国在全球范围内配置生产要素的能力仍存在欠缺,且中国在亚洲生产网络中的话语权与其经济规模相比并不匹配(郑学党等,2017)。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是连接着东亚生产网络和南亚生产网络重要通道,其建设对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具有重要作用。从交通网络的建设来看,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已初步建成综合交通网络,包括对海运、水路、公路等的平行建设;从要素禀赋角度来看,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廊内国家间的经济发展、要素禀赋、市场规模存在较大差异,在生产贸易过程中能够互补,为廊内经贸合作创造了条件,进行国际分工合作的空间较大,构建跨国生产网络的条件最为成熟。


图 3.1 亚洲生产网络进出口贸易增长情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国际生产网络的概念由 Ernst 和 Guerrier(1998)提出,根据价值链的定义,他认为价值链将一种商品的生产分为不同的生产环节,这些生产环节可以由一个企业独立完成,也可以将不同的生产环节分配到不同国家的不同企业分别完成,在生产环节的分配过程中,实现了价值链不同环节在全球范围的生产[1]。国际分工体系由最初的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逐步演变为产品内分工,在此过程中,世界生产体系逐步演变为世界生产网络(刘德伟等,2016)[2]。一种产品不同生产环节的国际分配形成的国际分工是推动国际生产网络形成的根本动力(吴锋,2009)[3],国际生产网络概括了全球价值链发展、国际生产模块化与国际外包、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等国际分割生产现象(刘中伟,2014)[4]。亚洲生产网络作为世界三大生产网络之一,主要由东亚生产网络和东南亚生产网络构成,其最初的形成起源于日本的雁行模式(MitsuyoAndo,2005),由于其核心经济体主要处于东亚,所以又常被叫东亚生产网络[5]。
学者们对亚洲生产网络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一、亚洲生产网络形成的研究综述
J.Henderson 认为“全球”的概念包含着多种规模范围,生产网络可以说全球的,也可以是区域的(T.Sturgeon and J.Lee,2001)[6],目前世界的三大生产网络指的是北美、欧洲和亚洲生产网络(杨先明等,2015)[7]。国际加工生产推动了亚洲生产网络的形成,初始的国际加工生产主要集中在东亚的个别国家,之后核心经济体转移到东盟,进一步转移到中国( Ernst & Guerrieri,1998)[1]。从亚洲生产网络的发展进程来看,起源于日本的“雁型模式”(MitsuyoAndo,2005)[5],其初始核心经济体主要为日本、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国家(杨先明,2015;杨怡爽,2017)[7][8]。学者们认为,亚洲生产网络形成的意义在于它重塑了亚洲经济体之间的分工结构,使亚洲国家(地区)能够获得国际产业链分工所带来的发展机遇(刘中伟,2014;杨怡爽,2017)[4][8],此次亚洲生产网络的发展,超越了 1997 年东亚金融危机后东亚的传统模式的发展极限(雷达等,2015)[9]。亚洲生产网络的形成与发展促使亚洲国家(地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愈加紧密,促使区域内紧密地缘经济关系的进一步形成,大大推进了亚洲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张晓静,2015)[10],这对推进亚洲地区的地缘政治和国际经济关系的发展都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念

第一节 全球生产网络和亚洲生产网络
一、全球生产网络
(一)全球生产网络的产生
全球生产网络是指,以跨国公司为主体,将产品的生产过程分割为若干个独立的模块,根据每个生产模块对生产要素的要求,在世界范围内选择成本最低的国家进行生产。同一产品不同生产环节可以由多个国家共同参与,即形成多个国家共同参与的国际分工体系。全球生产网络这一概念最早由 Ernst(1999)和 Dicken 和 Henderson(1999)提出,认为全球生产网络能够结合管理学、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等相关理论,是一种介于国际市场和跨国公司之间、以关系契约为治理基础的一种组织形式。价值链相关理论为全球生产网络提供了分析工具。同一价值链条的生产过程存在多个不同的生产环节,跨界生产网络将各个不同的生产环节组织起来,这一跨界网络可以在企业内部完成,也可以通过许多企业分工完成。价值链主要从商品或服务的发展过程进行了阐释,即描述了某种商品或服务从生产到交货、消费和服务的一系列过程,而生产网络强调的重点则是一群相关企业之间关系的本质和程度。
(二)全球生产网络的发展状况
1、全球生产网络快速扩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分工推动了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产业转移又对国际利益进行了再分配。随着全球生产网络的形成与发展,产业合作形成了世界范围内合作的趋势,合作程度不断加深,抓住机遇和定位准确的国家在产业转移中成为最大受益者。科技、信息通讯等的迅速发展,促进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快速流动,使跨国公司在管理、运输、通信等方面较低了成本,形成了全球统一市场。而世界统一市场的形成,也会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首先加剧了全球范围内的产业内竞争,跨国公司原有经营模式主要是依据地缘或国家市场优势建立的,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原有优势难以维持,为获得、保持和加强竞争优势,跨国公司所面临的必然选择是积极加入生产网络,加强全球范围内要素资源的配置;其次,全球统一市场的形成对各国政府提出新要求,为了能够更多地为本国企业寻求利益,各国政府需要在全球生产网络发展背景下转变职能,以适应市场的转变。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企业、产业之间形成了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在参与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全球生产网络过程中,各国将根据其自身产业竞争能力及竞争优势进行选择,匹配相对应的生产环节进行生产。
................................

第二节 区域生产网络和国际区域经济合作
一、区域生产网络
区域生产网络是全球生产网络的子概念,从宏观角度讲是指区域内各经济体间的专业化分工合作关系,从微观的角度讲是企业作为生产经营活动的组织者与其他跨国企业的分工合作关系。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为北美区域生产网络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其内部成员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美国作为第一核心国,其经济实力、工业化程度等在北美自由贸易区占据显著优势地位。2018 年美国经济总量为 20.54 万亿美元,人均 GDP 为 6.28万美元,加拿大属于第二核心国,2018 年经济总量为 1.71 万亿美元,人均 GDP为 4.62 万美元,墨西哥作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处于第三核心国地位,2018 年经济总量为 1.22 万亿美元,人均 GDP 为 0.97 万美元,从人均 GDP 来看,美国和加拿大远超其他北美自贸区国家,美国的经济地位处于绝对优势。从运行模式来看,美国、加拿大主要参与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产业的生产,充分利用其资本优势,墨西哥则利用其廉价劳动力优势充分参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生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韩国、日本的经济往来愈加密切,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积极的贸易政策推动了中日韩为核心的东亚生产网络的发展。2018 年,日本经济总量为 4.97 万亿美元,人均 GDP 为 3.93 万美元,中国经济总量为 13.61万亿美元,人均 GDP 为 0.98 万美元,韩国经济总量为 1.62 万亿美元,人均 GDP为 3.14 万美元,三国经济总量达 20.2 万亿美元,是亚洲主要经济体,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 23.5%。自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中国同亚洲“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的经贸往来更加密切,为亚洲各国经贸往来提供了联系纽带也提供了平台,能够进一步推动亚洲生产网络的发展。


表 3.1 2010-2018 年亚洲、欧盟和北美三大生产网络规模比较

............................

第三章 亚洲生产网络的地位与现状分析............... 22
第一节 亚洲生产网络的地位............................. 22
第二节 亚洲生产网络的市场结构..................... 25
第四章 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促进亚洲生产网络发展机制..44
第一节 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现状..................................................... 44
一、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促进互联互通发展举措................44
二、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互联互通现状...................46
第五章 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促进亚洲生产网络发展的实证研究.........................56
第一节 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促进廊内国家发展的实证分析......... 56
一、变量设定及解释说明..............................56
二、经济走廊建设对廊内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实证分析.......................58

第五章 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促进亚洲生产网络发展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促进廊内国家发展的实证分析
一、变量设定及解释说明
为研究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对廊内生产网络集聚效应的影响,采用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国家的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全球价值链前向参与指数和后向参与指数作为被解释变量,以衡量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廊内生产网络发展程度。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国家主要包括中国、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越南和柬埔寨六个国家。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根据OECD-WTO Trade in Value Added(TIVA)数据库计算而来,时间跨度为 2005-2015年。全球价值链前向、后向参与指数根据 UIBE GVC Indicators 数据库OECDICIO2018 统计数据计算而来,时间跨度为 2005-2015 年。参考刘敏、屠年松对全球价值链的相关研究,这里设置的解释变量主要包括:外商直接投资(FDIjt),用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国家吸收廊内国家 FDI 占吸收世界 FDI 的比重衡量,时间跨度为 2010-2015 年;进口(IMPORTjt),用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国家自廊内国家的进口额占自世界进口额的比重衡量,时间跨度为2005-2015 年;物质资本(PCit),由廊内国家资本形成总额占本国 GDP 的比重衡量,时间跨度为 2005-2015 年;人力资本(HCit),由廊内国家的失业人数占本国总劳动力人数的比重衡量,时间跨度为 2005-2015 年;政府公共服务水平(GOVit),由廊内国家的政府支出占本国 GDP 的比重衡量,时间跨度为2005-2015 年;基础设施水平(ILit),由廊内国家的互联网使用人数占本国总人口数的比重衡量,时间跨度为 2005-2015 年;自由贸易协议签订数量(FTAit),采用廊内国家与亚洲国家(地区)签订生效的自由贸易协议存量来衡量,时间跨度为 2005-2015 年。为观测投资和进口对廊内生产网络建设的影响路径,参考彭澎、李佳褶在相关研究中的做法,进一步引入交叉项,从本国技术水平和金融约束两个角度考察了投资的影响,分别用廊内国家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本国制造品出口额的比重、本国外债存量占本国国民收入的比重来衡量,以观测投资是否从技术水平和缓解金融约束路径对廊内生产网络的发展产生影响;从进口来源国的技术水平和本国市场需求两个角度考察了进口的影响,分别用进口来源国的专利申请量占世界专利申请总量的比重、廊内国家 GDP 占世界 GDP的比重来衡量,以观测进口是否从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本国市场需求路径对廊内生产网络的发展产生影响。


表 5.1 实证模型变量及数据来源

..........................

第六章 总结与对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主要结论
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的建设,通过 FDI 和进口等产能合作、签订自由贸易协议、加强互联互通等促进廊内生产网络的建设,进而优化亚洲生产网络建设的基础条件,促进亚洲各国家和地区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生产环节,提高价值链地位,促进亚洲生产网络的发展。
(一)亚洲生产网络的市场结构
亚洲生产网络是世界第一大生产网络,2018 年亚洲生产网络的进出口贸易规模分别占世界进出口贸易的 32%和 32.9%,高于欧盟和北美生产网络的进出口贸易规模。从亚洲生产网络市场结构来看,亚洲内部国家对亚洲生产网络的零部件贸易依存度远高于对欧盟和北美生产网络的贸易依存度,说明亚洲国家对亚洲工厂具有较高的依赖性,亚洲生产网络是亚洲国家或地区进行贸易最重要的交易平台,亚洲国家或地区整体参与亚洲生产网络建设的积极度较高。从对单个国家的零部件贸易依存度来看,亚洲各国家或地区对中国的贸易依存度远高于对其他亚洲国家或地区、美国、德国的贸易依存度,说明在亚洲生产网络建设中,中国占据了重要地位,能够对其他亚洲国家或地区的建设与发展起到一定的带动作用。虽然美国、德国是世界发达国家,是西方国家中与亚洲国家经贸往来较为密切的国家,但中国依然是亚洲生产网络建设的一个核心力量,其对亚洲生产网络发展的推动作用远高于美国、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
虽然亚洲各国家或地区对中国的贸易依存度较高,但是其他各个国家或地区之间的零部件贸易依存度大小却存在极大的数值差距,说明亚洲内部各国家之间的经贸往来程度存在国家或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参与亚洲生产网络建设的程度不同,如缅甸、文莱、泰国、柬埔寨等国家处于亚洲生产网络的边缘地带,与亚洲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经过往来较少。总体来说,亚洲生产网络整体发展规模较大,但存在内部国家或地区发展不均衡的现象。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