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得到的研究结论如下所示:(1)智能制造背景下企业工匠精神可以有效的促进企业创新绩效的提高。本研究将企业工匠精神分为职业能力水平、精益求精水平和创新能力水平三个维度,将知识共享、吸收能力和企业创新绩效定义为单维度。首先,对量表进行信度分析与效度分析,结果表明所选取的量表具有较好的可行性,适合进行下一步因子分析。其次,对三个量表进行因子分析,因为本研究采取的量表是前人经过实证研究所得的成熟量表,所以把企业工匠精神分为三个维度,知识共享和企业创新绩效作为一个维度均通过了因子分析检验。
第 1 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在智能制造的背景下,中国逐步进入了智能数字化领军的时代,企业在技术、产能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对于制造型企业来说,为了进一步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企业亟需通过数字化加速业务转型,提高企业创新绩效。企业创新绩效是指企业通过信息、技术和资源的共享与吸收,提升企业创新能力,进而转化并创造出新概念、新技术、新产品的实际效益。但由于企业创新具有无形性、广泛性等特性,就使得企业创新不同于具体性的创新。在我国传统制造型企业中,手艺的传承大部分是依靠师傅向徒弟的口传心授,通过信息、知识、技术的传递,使徒弟掌握这些技能,并在之后的工作过程中恪守职业操守,保持“专”与“精”的态度,提升个体的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提高企业整体的创新绩效,促进了企业发展。因此,在智能制造背景下,企业要想获得竞争优势,必须弘扬与传承企业工匠精神,从职业能力水平、精益求精水平以及创新能力水平三个方向促进企业创新绩效的提高。基于此,本文主要聚焦于制造型企业,从企业工匠精神这一视角来展开与企业创新绩效相关的研究。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对企业有着重要作用,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力的保证。彼得·德鲁克提出在技术发展迅猛的情况下,企业应当注重知识的作用,认识到知识型人才对企业的重要性,并且提出企业的发展趋势是从命令型向信息型的转变。但由于企业内分散的知识和资源并不能满足企业创新的需要,企业要想提升创新能力,需要具备强大的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源源不断的吸收企业内外部以及跨组织间的信息、知识与技术,提高企业创新绩效。因此,可以进一步预测在知识共享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间,吸收能力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与此同时,对于制造型企业来说,企业内本身就分散着工匠们以知识为承载的企业工匠精神,所以要想建立完善的知识共享体系,就必须探索如何传承企业工匠精神,促成知识共享行为的发生。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本文的研究共分为六章,每章的内容如下:
第 1 章,引言。首先在引言部分阐述了本文研究的背景、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其次阐述了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以及研究的创新点;最后构建出了本文的研究框架。
第 2 章,文献综述。首先对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知识管理理论以及技术创新理论进行了简单梳理;其次对本文涉及到的变量进行详细的文献回顾与整理,对变量的内涵与维度以及相关研究等作了汇总整理。
第 3 章,理论模型构建与假设的提出。首先确定本文的研究模型,企业工匠精神为自变量,企业创新绩效为因变量,知识共享为中介变量,吸收能力为调节变量,并理清四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其次在理论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研究假设。
第 4 章,研究设计。首先,梳理已有文献中对各个变量的测度方式,并结合实际需求确定具体的量表;其次根据所选量表设计问卷,并进行问卷预调查;最后发放正式问卷并且回收数据。
第 5 章,实证分析。首先运用 SPSS24.0 分析软件对所收回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等一系列分析;其次对第 3 章所提出的研究假设进行逐一验证。
第 6 章,结论与展望。首先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据此得出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其次总结出三点启示;最后提出了四点局限以及四点研究展望。
.....................
第 2 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人力资本投资理论
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的探索是从人力资本开始的,1676 年,威廉·配第提出“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最早产生了人力资本的思想。1776 年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对人力资本进行阐述,他认为人的劳动能力以及水平受制于人力资本,因此,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即对劳动生产力的投资,这种投资可以创造价值,这一论述加速了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的发展。1803 年,法国经济学家让·巴蒂斯特·萨伊在《政治经济学概论》中支持了亚当·斯密的研究,他同样强调人才的重要性。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在人力资本的基础上提出了精神资本,认为从人身上体现出了智力方面的成果,世界各国的发明创造、持续改进的技术等均属于精神资本范畴。从教育的角度研究人力资本,他认为教育投资并不是直接投资,可以激发人力资本的潜能,教育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可以使人创造价值,并且他还提出“知识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最强大的火车头”。我国学者牟燕(2012)也认为,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力度,可以比对物质资本投资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Schultz(1961,1971)提出人力资本是人力资源的一部分,即“质”的那部分内容,体现在知识、技能以及生产性能力方面,他强调知识与技能对收入和国家经济的影响,除此之外,他进一步将人力资本总结为卫生服务建设、在职教育培训、正规的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成人教育以及个人和家庭教育五个部分,他的研究开辟了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的新天地,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创新性的思路。Becker(1962)在《人力资本》中界定了人力资本投资这一概念,他认为人力资本投资包括全部用于增加人力资本的资源以及影响未来货币收入与消费的投资,并且他还认为 Schultz 所述的在职教育培训十分重要,关乎企业的生产率与企业价值的高低。
...........................
2.2 文献综述
2.2.1 企业工匠精神文献综述
(1)工匠的内涵在中国古代人们把精于技艺、巧于动手,熟练掌握一门谋生技术的人称为“工匠”(李进,2016;史俊,2016;李宏昌,2016;王国领和吴戈,2016),并对工匠提出要求,需要其具备“按乃度量”的技术标准、“切磋琢磨”与“道技合一”的工作态度(薛栋,2016)。有的学者进一步将工匠进行分类,比如分为服役于官府手工业作坊的官匠和自己制作用于交换谋生的民匠(李宏伟和别应龙,2015),再比如将工匠分为百工、匠人与匠师(薛栋,2016)。
(2)工匠精神的内涵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迅猛发展,传统制造业逐步向智能制造型企业转型,同时,在智能制造时代下传承工匠精神成为企业乃至国家的“助力器”已达成共识。梳理国内外文献发现,学者们的研究多集中于工匠和工匠精神的内涵,不同学者有不同的定义与划分依据。然而,迄今为止,工匠精神概念界定不清晰。
工匠精神发源于工匠,并且贯穿于工匠制作产品的整个过程。尽管我国工匠精神的发展很早,但对工匠精神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对工匠精神系统、完整、全方位的定义。近年来传统工匠精神的内涵研究主要沿着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是部分学者认为工匠精神是沿袭我国对传统精神文化的追求,以道德精神为中心,从“真”的角度, “真善”的角度,以及“真善美”的角度,分层次的阐述我们要做到“德艺兼求”,通过“心传身授”和“体知躬行”的教育过程,培育积累而形成在经验、知识、器物和审美四个层面相互统一的“造物”精神(李宏伟和别应龙,2015;叶美兰和陈桂香,2016);二是另外一些学者从宏观的角度,主张把工匠精神定义为凝结在所有个体上的,在制作以及工作过程中极其注重细节,孜孜不倦的对其所生产的产品精雕细琢,追求完美和极致,反复迭代改进产品,对产品品质与质量严谨苛刻的态度(肖群忠和刘永春,2015;郭青,2015;刘志彪,2016;王国领和吴戈,2016),这种日积月累的精神凝结起来表现在民族文化的特点上,就形成了一个民族的共同特征,工匠精神就会成为民族性格永续传承下去(齐善鸿,2016)。
..........................
第 3 章 模型构建和假设提出..................................19
3.1 模型概念的构建..................................19
3.2 研究假设.................19
第 4 章 研究设计................................24
4.1 变量测量.......................................24
4.1.1 自变量:企业工匠精神的测量.................................24
4.1.2 因变量:企业创新绩效的测量........................24
第 5 章 实证分析..................................27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27
5.2 信度分析................................28
第 5 章 实证分析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采用调查问卷方式进行的研究常用描述统计分析进行统计,可以对数字型变量的数据汇总,方便对样本有初步了解。由表 5.1 描述性统计可知,在性别比例上,男性被调查者占总量的 47.16%,女性被调查者占总量的 52.84%,总体较为均衡,符合研究要求。在年龄分段上,其中 25 岁以下被调查者占比 14.19%,26 岁到 30岁被调查者占比 42.79%,36 岁到 45 岁被调查者占比 27.07%,46 岁以上被调查者占比 15.95%,可以看出 26 岁到 30 岁被调查者占比多,说明在企业中中青年员工较多。在被调查者的学历分布上,其中高中及以下被调查者占比 9.17%,大专学历占比 27.07%,本科学历占比 42.79%,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 16.94%,可以看出被调查者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员工居多数,说明本研究的调查对象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保证了研究的质量。在职位方面,普通员工占比为 61.79%,基层管理者占比为 26.2%,中层管理者占比为 8.95%,高层管理者占比 3.06%,数据成金字塔型,符合实际情况。在公司行业分布上,其中制造业企业占比 71.39%,互联网企业占比 5.89%,金融企业占比 8.73%,服务业占比 6.98%,零售业占比 3.27%,其他行业占比 3.71%,因为本文研究的对象聚焦于智能制造背景下的制造型企业以及相关企业,所以制造业占比较大,符合研究要求。在公司人数上,101-500 人气也占比30.13%,501-1000 人企业占比 21.62%,1000 人以上企业占比 12.23%,可以看出中型规模企业较多,大型企业相对较少。在公司的研发方面,公司研发投入占总支出 25%以下达到 26.2%,占比到达 25%-50%的为 41.92%,占比 50%-75%的为22.27%,占比 75%以上的为 9.61%,可以看出大部分公司的研发投入都未超过总支出的一半,说明企业的研发能力欠佳,有待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研发水平。
......................
第 6 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本文基于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知识管理理论和技术创新理论对智能制造背景下的企业工匠精神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做了一定探索。主要通过构建企业工匠精神、知识共享行为、吸收能力和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将企业工匠精神划分为三个不同的维度,利用实证分析法探究了知识共享在企业工匠精神及其细分维度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中所起到的中介作用,并且探究了在知识共享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中,吸收能力所起到的调节作用。本文得到的研究结论如下所示:
(1)智能制造背景下企业工匠精神可以有效的促进企业创新绩效的提高。
本研究将企业工匠精神分为职业能力水平、精益求精水平和创新能力水平三个维度,将知识共享、吸收能力和企业创新绩效定义为单维度。首先,对量表进行信度分析与效度分析,结果表明所选取的量表具有较好的可行性,适合进行下一步因子分析。其次,对三个量表进行因子分析,因为本研究采取的量表是前人经过实证研究所得的成熟量表,所以把企业工匠精神分为三个维度,知识共享和企业创新绩效作为一个维度均通过了因子分析检验。最后,将企业工匠精神设为自变量,将企业创新绩效设为因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智能制造背景下企业工匠精神的培育与提升可以有效地促进企业创新绩效的提高。进一步地,企业工匠精神的三个维度职业能力水平(β=0.832)、精益求精水平(β=0.478)和创新能力水平(β=0.390)的提升均会提高企业创新绩效,其中职业能力水平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最为明显,符合工匠精神的本质要求。由以上分析得知,在智能制造背景下企业想要提高企业创新绩效,需要对企业工匠精神的作用予以重视,以此获得持续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略)
智能制造背景下企业工匠精神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知识共享的中介作用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MBA论文,智能制造,企业工匠精神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相关管理论文文章
- 商业模式视角下充电桩第三方运营平台博弈范
- 我国教育类社会企业发展因素研究——以上海
- 县级政府生态环境保护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制度实施研究
- TF公司与JD学院企校合作范文研究
- H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优化研究
- G公司借款人与资金方匹配管理体系优化研究
- 顾客参与对制造企业服务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
- 瑞夏公司基于准时制的供应商选择优化研究
- A公司基于精益六西格玛的备件库存管理优化
- 大中型工业企业要素投入对创新绩效的影响范
- 基于KMV模型的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估范
- 上海市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人才机制研究
- 智能制造创新生态系统构建与协同机理研究
- 消费者在线旅游服务订购意愿的影响范文研究
- 置换流水车间调度问题的仿生智能算法应用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