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类社会企业发展因素研究——以上海市B机构为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8393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本文的基本研究结论如下:第一,教育类社会企业的发展,受到来自组织自身、企业、政府等主体空间需求、资源提供、能力发挥、认同等因素的影响。企业可以为其提供充足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政府主要提供的是政策方面的支持。组织自身基于发展需要,从各方获取有利资源并进行整合创新,不断完善自身的结构、提升自身能力,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更好地为社会提供服务,进而赢得社会认同,吸引更多主体的参与。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新双创”理念和可持续发展需要
2014 年 9 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沃达斯论坛上首次提到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词,中国自此进入“双创”时代。之后在第一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国务院常务会议、2015 年《政府工作报告》等多种场合,更是反复阐释八字内涵。2018 年 9 月 18 日,国务院下发《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要求以企业家精神培育为主体,以创新型企业为依托,打造“双创”升级版理念。在此基础上提出的针对第三部门的“公益创业、社会创新”的 “新双创”理念便是“双创”的升级版。
“公益创业”,也可翻译为社会创业(Social Entrepreneurship)、社会创新(Social Innovation)、社会企业(Social Enterprise)等。它是指在社会所赋予的使命的主导下,将商业模式引入公益慈善领域,同时追求创新力,注重效率和社会效益的创造,最终把公益慈善组织打造成一个有创新力、有竞争力、有效率,能够自我发展的可持续性实体。“社会创新”一词,是世界闻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在上世纪 70 年代初初次提出和使用的,它是指针对社会问题和需求,由社会组织发起,或是与政府和企业合作推动的创造性社会活动,在这里特指公益慈善和企业社会责任新的实践形式。基于以上解释,公益创业和社会创新意义相通。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社会组织、商业企业等个体已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就需要一种全新的实践模式——既能让社会组织具备自我造血功能,又能改变商业企业的经济利润取向。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尝试将公益发展和社会创业联合在一起,开始向公益性创业之路迈进,而社会企业便是“公益创业”背景下的衍生物。然而,无论是公益创业还是商业向善,参与个体在成功转型为社会企业之后,都首先需要考虑一个问题,即“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问题,通俗来讲就是如何才能让机构长久生存下去。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文献回顾
一、关于社会企业的基础研究
(一)社会企业的概念
各国在发展背景、制度政策等方面的不同,导致学者们在理解社会企业上也是各有见地。国外对社会企业概念的官方定义如下:
欧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于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1994)提出社会企业一词,21 世纪初(2003)在《变革经济中的非营利部门》一书中又对其做出新的解释,即采用商业企业经营模式,通过市场交易活动完成社会赋予使命的同时达成财政自给,是一种介于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的组织形式4。英国贸易与工业部门(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和政府第三部门办公室(Office of the Third Sector)将社会企业定义为是一个社会目标为主的企业5。美国政府认为能够将非营利组织、提供公共服务的组织以及其他具备社会属性的组织囊括的机构便可称作社会企业6。韩国是目前唯一一个从法律层面认可社会企业的国家,其颁布的《社会企业育成法》将其定义为“为弱势群体提供社会服务和就业岗位,在实现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等社会目标的同时,进行商品生产、销售及服务等营利活动,并得到雇佣劳动部认证的企业”7。日本内阁府界定社会企业为“采用商业手段改善或解决社会问题的事业活动体”8。
国外的学者立足个人的立场同样对社会企业的概念给出了界定。如:J.Gregory Dees 认为,社会企业是慈善机构和商业机构二者结合的产物9,是介于纯公益组织和纯营利组织之间的10。Dennis R. Young 认为社会企业是采用企业的经营模式来完成社会和经济目标的组织11。HiBBert S.A.,G.Hogg 和 T. Quinn 认为,社会企业主要以三种形态呈现:一是做慈善的企业,二是以社会效益为主目标的组织,三是介于二者之间的12。Defourny 认为,社会企业是一种同时兼具社会和企业两种特性的组织13。Pache & Santos 认为,社会企业是运转在社会和商业部门的交界处的组织,追求社会使命的同时从事商业活动14。Battilana & Lee认为社会企业是一种运转于商业企业和慈善组织之间的混合组织15。
...........................

第二章 核心概念和分析框架

第一节 社会企业的界定
一、社会企业内涵厘定
“社会企业(Social Enterprise)”一词的起源是西方,对于中国而言,它是舶来品。全球唯一的《非营利管理辞典》共收录了 1200 余个词条,也没有关于“社会企业”的定义。而《词典》中的“非营利法人”(亦译为非营利企业,NonprofitCorporation)概念,是与其比较接近的,它的意思是出于公共利益或会员利益(相互利益)目的而形成的法人单位,“收益的非分配性”是非营利法人的根本属性。在美国,非营利法人享有联邦政府国税局赋予的免税地位,其特征是区分了商业与志愿行动的边界问题。
通过上文文献梳理发现,关于社会企业的概念,国内外学术界的表述虽不尽相同,但却存在共性之处。一是社会企业兼具社会公益性和企业市场性的特征;二是社会企业融合了社会目标和商业手段;三是由市场驱动以更好实现社会价值。但是,社会企业究竟是什么?什么样的组织才能被认证为是社会企业?目前还没有官方定义。
为了践行社会创新理念,推动社会企业在中国的发展,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China Charity Fair,以下简称中国慈展会 CFF),出台了国内第一个民间属性的社会企业认证办法。该认证办法对于社会企业的定义包含四个要素:一是组织形态,必须为在国内合法登记满一年且财务独立的企业或社会组织;二是组织目标,必须将解决社会问题、改善社会治理等作为组织的首要目标;三是运作模式,采用商业模式,借助市场运作创新,以更好地的达成组织目标;四是组织成效,组织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力以及市场成果,必须是清晰的、可测量的。
.......................

第二节 论文分析框架
一、分析框架的理论来源
回顾已有研究文献可以发现,学者们在谈及社会企业的发展时,无论是以困境对策的形式,还是剖析案例的形式,都涉及到包括创新力、市场竞争力、社会认同、社会人力资源、身份合法性、制度政策、合作伙伴等在内的内外部因素。
黄悦深将青番茄网络图书馆的成功运营归因于社会资源有效利用、市场竞争力强等;余晓敏将善淘网得以成功的主要影响因素归纳为组织管理创新能力、资源的识别和获取能力等;杨光飞等将格莱珉银行的成功归因于创新竞争能力、领导力、制度推动等;赵敏将社会企业的发展因素分为政策制度、社会认可、领导力、可持续能力四个维度;宋春艳认为人力资源的获得和管理是影响社会企业成长和发展最为致命的要素。
社会企业要发展,既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外部主体的支持和帮助,也需要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然而现有的研究成果,侧重单一因素的研究,缺乏整合性研究成果。故本研究整合了学者们的成果,并结合所收集到的相关社会企业的资料,将社会企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归纳为四个方面,分别是“空间因素、资源因素、能力因素、认同因素”,这也是本文的案例分析框架。这一分析框架与项继权教授在一篇名为《社会企业的产生与发展:关键要素与驱动主体》的文章中的观点不谋而合。

..........................

第三章 案例介绍及其发展轨迹描述.........................17
第一节 案例的相关介绍........................17
一、中国教育类社会企业的发展概况................................17
二、案例简介与资料来源............................18
第四章 上海市 B 机构成立初期阶段影响因素分析..........................27
第一节 空间因素:组织自身和社会服务的需求....................27
一、社会组织自身发展需求...........................27
二、公共服务社会化的需求.............................28
第二节 资源因素:捐赠资金和人力资源...............................29
第五章 上海市 B 机构转型阶段影响因素分析...................34
第一节 空间因素:社会企业发展的制度需求..................34
第二节 资源因素:多源资金和人力资源...........................35

第五章 上海 B 机构转型阶段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空间因素:社会企业发展的制度需求
对于中国的国人来说,社会企业终究是一个舶来品,发展至今,社会企业始终面临是否合法的困境,包括政策合法和行为合法两个层面。政策合法是指社会企业在法律层面的定位合法;行为合法主要是指社会企业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越线则是违法。
B组织于2009年7月在上海市浦东新区民政局注册登记为民办非企业单位,浦东新区教育局为该组织的业务主管单位。该组织从准备申请、提交材料,到申请通过、注册成立,一切程序都是符合《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1998年 10 月 25 日起施行)的。B 企业于 2015 年 5 月在上海市奉贤区市场监管局注册登记为有限责任公司,从准备申请、提交材料,到申请通过、注册成立,每一步程序都是符合《公司注册资本登记管理规定》(2014 年 3 月 1 日起施行)的。单从 B 机构的组成部分来看,其定位是合乎法律规定和规章条例的。但是如果要追究 B 机构的定位是否合法,目前还没有相关的全国性政策文件可供查询。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基本研究结论
社会企业的出现,是形势所迫、大势所趋。中国的国情具有其特殊性,社会问题、社会矛盾的产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特殊国情引起的。随着民众在物质文化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而政府、市场和公民社会三者又因能力有限无法满足需求,这就为社会企业制造了成长空间。社会企业综合了社会组织的公益慈善理念和商业企业的市场运作模式,凭借独特的方式为群众提供产品和服务,满足社会需求,解决社会问题。社会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缓解了供需压力,但是现阶段我国社会企业仍然存在发展瓶颈。
本文的基本研究结论如下:
第一,教育类社会企业的发展,受到来自组织自身、企业、政府等主体空间需求、资源提供、能力发挥、认同等因素的影响。企业可以为其提供充足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政府主要提供的是政策方面的支持。组织自身基于发展需要,从各方获取有利资源并进行整合创新,不断完善自身的结构、提升自身能力,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更好地为社会提供服务,进而赢得社会认同,吸引更多主体的参与。
第二,从案例分析来看,空间、资源、能力、认同四大因素在社会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首先,空间因素是前提,在社会企业初期发展阶段影响较大。文中的空间因素聚焦需求,B 机构之所以选择转型,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来自各方的需求所致,比如,组织自身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瓶颈,便需要改变发展战略;社会公共服务需求增大,要想继续并更好地满足社会需要,同样需要壮大自身。其次,资源因素是基础,其影响力贯穿社会企业整个发展阶段。转型前后的区别在于,资金来源由单一向多源变化;人力资源最大的改变在于社会企业家的出现,这是社会企业发展的关键人力;另外,机构转型后更加懂得如何与合作伙伴维持良好稳定的关系。再次,能力因素是不可缺少的条件,其影响力同样贯穿社会企业整个发展阶段。B 机构选择转型,能力不足是最大障碍,所以在转型摸索期,机构一直强调自身各方面能力的建设,事实证明,能力的提升对于机构的发展是巨大的。最后,认同因素是外部推动条件。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