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从水平和结构两方面来挖掘其对农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此外,从群体差异角度来分析个人资本对农民主观幸福感影响的异质性,以求为增进农民主观幸福感寻找突破口,进而切合时代主题。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个人资本方面:房屋、家用汽车拥有能提高农民的主观幸福感,绝对收入对农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不显著;健康、教育对农民的主观幸福感有显著正向影响;群体认知社会资本对农民的主观幸福感有抑制作用,但在统计上不显著;而其他三种社会资本对农民主观幸福感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政治面貌对农民主观幸福感的提升作用并不显著。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幸福一词受关注由来已久,并在近些年成为了热门话题,也得到了各界的重视。政府方面,从 2006 年,江苏省江阴市首次提出“幸福江阴”的构想,到如今十九大报告中多次提到幸福一词:“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媒体方面,2012 年中央电视台一期“你幸福吗?”特别节目的播出,引发民众们的舆论狂潮。学术界更是百花争鸣,包括经济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纷纷将幸福感问题纳入其研究范畴,学者们也从多维度探讨幸福的内涵、测量、及其影响因素。
个人资本与主观幸福感存在着定义上的联系。什么是主观幸福感?Diener(1984)指出主观幸福感是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的评价;王培刚(2010)指出主观幸福感是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和主观偏好从整体性来评估其生活质量,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综合指标;李磊和刘斌(2012)指出幸福感来源于人们对自己感到是否幸福的主观判断,是某种欲望得到满足后心里上的愉悦。可以看出虽然学者们给出了不同的主观幸福感的定义,但是可以归纳总结主观幸福感包含了以下两点:(1)自我的主观综合判断(2)判断依据为自定标准达到满足后。什么是“资本”?所谓“资本”,是指在行动中可以获得回报的资源(王卫东,2006)。资本也从最初的“物质资本”逐渐过渡到“人力资本”,接着到70 年中后期的“社会资本”,并且资本的“经济属性”也被拓展到了“社会属性”(丘海雄、李敢 2012),可见“资本”的内涵开始广义化。什么是个人资本?张学英(2013)将其定义为个人在行动中可以获得回报的资源。因此,个人资本与主观幸福感的联系在于(1)主体相同(个人);(2)都来源于“条件”满足后,(这里的条件对主观幸福感来说是自定标准,对个人资本来说是得到回报),也可以狭义的理解为目标的实现。
........................
1.2 文献综述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 50、60 年代的西方国家,当时是随着生活质量研究和社会指标运动而发展起来的。同时,主观幸福感在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较为早的被学者研究,并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而经济学对其涉及较晚,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但也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成果。我国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落后西方大约 30 年,最初的研究主要对象是老年人,20 世纪 90 年代逐渐转向大学生、女性等更多群体。至今为止,国内外学者虽然已经做了大量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基于本研究的需要,文献综述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回顾、总结与点评:第一、主观幸福感的内涵、测量及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第二、个人资本内涵以及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第三、主观幸福感的群体差异研究;第四、综合评述。
1.2.1 主观幸福感的内涵、测量及影响因素研究
主观幸福感内涵的研究。在心理学、经济学和一般的社会科学里,有关现代幸福感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以“主观幸福”为导向的研究方向,其代表人物主要有 Kahneman 和 Diener 等;另一个是以“客观(心理)幸福”为导向的研究方向,其代表人物为 Ryff、Ryan 和 Deci 等。这样就产生了与其相对应的幸福定义:“主观幸福感”和“客观(心理)幸福感”。前者认为幸福是由享乐的或者主观的感受组成,是追求快乐、回避痛苦的结果(Kahneman,1999;Kahneman etal.,2004);后者认为幸福是实现人真正潜力而做的努力,是通过实现自我,而不是根据获得的快乐达到的(Ryan and Deci,2001)。近年来,主观幸福感与客观(心理)幸福感之间的出现了整合的趋势(张陆、佐斌,2007)。在经济学中,前者定义得到了许多经济学家的支持,因为在经济学萌芽和发展之初,经济学家对“效用”界定包含了幸福或快乐的内涵(边沁,中译本,2006),此外,主观幸福的哲学渊源又可以追溯到边沁的以个人感受为主的主观“享乐主义(hedonism)”。从主观享乐上来看,“满意度”、“幸福感”与“主观幸福感”没有什么区别,但学术文献中更多使用“主观幸福感”(娄伶俐,2009)。
..........................
2.个人资本水平与结构对农民主观幸福感影响的机理分析
2.1 理论基础
2.1.1 目标理论
目标理论指出主观幸福感的产生是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和目标是否实现,换句话来讲,只有当需求或目标得以实现时,个体才会产生主观幸福感。目标理论是 Oishi在 1999 年提出的,其认为目标可以调控主观幸福感,该模型表明主观幸福感来自于个体制定的目标或个体拥有的独特的价值取向(Densck and Oishi S,2000)。若个体目标与价值取向不同,则会导致人们在主观幸福感上存在较大差异(王克静等,2013)。在需要满足和目标实现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和挫折会影响人们的主观幸福感,一个人没有实现自己的目标,受到挫折时,主观幸福感相应降低,如果实现自己目标,主观幸福感则会提高(曹东辉,2014)。目标的种类、结构和向目标接近的过程影响着个人对自身的评价,此外,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目标,这意味着内在目标对主观幸福感的价值更高。努力的为目标实现而奋斗,可以使人们有效的应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获得较高的主观幸福感(张永强、英杜娟,2007)。
2.1.2 个人资本理论
个人资本理论目前国内外没有统一的共识,结合前人对个人资本的探讨和本研究对个人资本的定义,将个人资本看作是多维资本的集合,从物质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社会资本理论和政治资本理论分别进行阐述。
(1)物质资本理论
早期重农学派的代表人物 Quesnay 提出了物质资本的质是用于农业生产的物质资料,而物质资本的量则是预付到土地上的物质资料决定。之后 Smith(1972)在重农学派对物质资本的理解基础上进行了扩充和发展,其认为只要能产生利润的物质资料,不管是哪一种行业,都可以看作物质资本。Marx(1975)的资本理论进一步研究了物质资本及物质资本运动,其将物质资本不单纯的看作某种物,而是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并认为物质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中改变的只是其具体形态,而价值不发生增值,劳动力是价值的源泉。随着资本理论的发展,物质资本的物的性质也广义化,不仅包括一切生产性物质资源,还包括个人生活的物质资源(如家用汽车和住房等)。现如今,物质资本成为了经济增长、增进社会福利和人们生活水平的物质基础和条件。
..............................
2.2 影响机理分析
2.2.1 个人资本水平对农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理
在个人资本理论所揭示的对个人的影响以及目标实现的基础上,将目标理论所揭示的主观幸福感与目标实现的关系纳入整体的分析框架中,可以探究个人资本水平对农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理。广义上,目标的实现可以看作是回报的一种。因此,个人资本水平的多寡对目标的实现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目标的实现对个人主观幸福感的获得也会有影响。具体来说:
物质资本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体现在物质财富在个人生产、生活以及目标的实现中扮演着积极角色。从 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的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传统的“四大件”,到 80 年代后彩电、洗衣机、录音机等,在到现如今的家用电脑、汽车、住房,这些物质追求目标的变化,无不看出居民对幸福生活物质财富的青睐。此外,房屋也是一种投资品,随着近些年来房价的持续上涨,个人房屋数量的多少,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个人物质资本的雄厚程度,对其目标的实现可谓是锦上添花,因此物质资本的增加将提升农民主观幸福感。
人力资本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通过作用于教育与健康状况对个人就业状况以及向更好劳动市场进军这些目标实现与否。教育被看作是人力资本理论“内核”中的“核儿”,人力资本的形成,无论是直接教育还是间接教育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教育水平的获取不是一朝可得,教育水平的高低,反映的是个体综合水平,同样,目标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其需要个体的积累,需要个体认知水平、专业技能以及知识水平等综合素质的积累。此外,人力资本水平存量的高低时常决定着个人进入劳动市场的等级,如果个人人力资本过低,还会面临着失业的风险,这会导致与实现就业这一目标背道而驰。
..............................
3.农民主观幸福感现状分析.......................17
3.1 当代幸福观的变迁 .........................17
3.2 农民主观幸福感的状况与趋势 ............................18
3.3 农民主观幸福感群体差异的状况 ........................19
4.个人资本与农民主观幸福感及群体差异的统计描述分析 .....................21
4.1 个人资本变量构建、模型设定与个人资本各级指标权重 .....................21
4.1.1 个人资本变量构建 .........................21
4.1.2 模型设定与个人资本各级指标权重 ...........22
5.个人资本对农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群体差异实证分析 ............................28
5.1 变量说明及模型设定 .....................28
5.1.1 变量说明 ............................28
5.1.2 模型设定 ...........................29
5.个人资本对农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群体差异实证分析
5.1 变量说明及模型设定
5.1.1 变量说明
本章节的被解释变量为主观幸福感,在问卷中主观幸福感是通过 1=非常不幸福、2=比较不幸福、3=一般、4=比较幸福、5=非常幸福感来测量,将其作为连续变量处理时,其平均值为 3.82,因此以平均值为标准,农民得分低于平均值的定义为“不幸福”,高于平均值的定义为“幸福”。原来的主观幸福感由此转变为一个二分变量,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本研究个人资本水平与结构对农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群体差异只是初步性的探讨,关注重点是个人资本水平、结构对农民主观幸福或不幸福是否有影响,影响的方向如何以及这种影响是否存在群体差异,而不是其能实现多大程度的幸福。
...........................
6.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幸福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党的十九大更是指出要使人民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在全面小康的推进下,农民的幸福感更是受到普遍的关注。基于此,本研究尝试从个人资本的角度探讨其对农民的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深入分析,通过熵值法计算出个人资本的水平总量和各分维度的水平值,并以各分维度水平值的高低为依据来划分个人资本结构,从水平和结构两方面来挖掘其对农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此外,从群体差异角度来分析个人资本对农民主观幸福感影响的异质性,以求为增进农民主观幸福感寻找突破口,进而切合时代主题。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个人资本方面:房屋、家用汽车拥有能提高农民的主观幸福感,绝对收入对农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不显著;健康、教育对农民的主观幸福感有显著正向影响;群体认知社会资本对农民的主观幸福感有抑制作用,但在统计上不显著;而其他三种社会资本对农民主观幸福感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政治面貌对农民主观幸福感的提升作用并不显著。
(2)个人资本水平与结构方面:个人资本水平总量显著正向影响农民主观幸福感,各分量水平除政治资本外,均对农民主观幸福感产生正向效应;个人资本总量一定时,人力资本占优型的农民更倾向于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
(3)群体差异方面:物质资本水平的提高与人力资本占优能显著增加男性农民的主观幸福感,政治资本水平的提升对女性农民的主观幸福感促进更显著;物质资本水平和人力资本占优正向影响已婚农民的主观幸福感,物质资本水平对未婚农民有抑制作用但并不显著,此外,人力资本水平、社会资本水平对无论是男性、女性,还是未婚农民、已婚农民都显著提升主观幸福感。
参考文献(略)
个人资本对农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群体差异研究——基于水平与结构视角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经济管理论文,个人资本,农民主观幸福感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相关经济管理文章
- 越南北江省农户非木质林产品采集决策及依靠
- 社会信任对农户参与村庄公共产品供给意愿的
-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粮食生产环境技术效率影响
- 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对农户福利的影响研究
- 中国制造业R&D产出效率的研究:基于行业数据
- 环境规制对制造业企业创新的影响范文研究—
- “冰上丝绸之路”背景下黑龙江省承接产业选
- 基于产业融合视角的黑龙江省农业转型升级研
- 关于中国股票市场普通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的
- 大数据背景下商用车融资租赁信用风险研究
- 农地流转对农业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研究
- 农地流转的劳动力转移效应研究
- 经营规模对农户地力提升关键技术采纳行为的
- 举家迁移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对其家庭贫困脆弱
- CCER林业碳汇项目风险测度及价值评估研究
- 职业分层、原籍地差异与新居民市民化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