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对农户福利的影响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1788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本文基于辽宁省地区 982 份农户调研数据,描述统计分析农户基本特征、参与户农地抵押贷款行为特征、参与户关于农地抵押贷款对福利增长影响的主观看法,并对比分析农地抵押贷款参与户和未参与户的福利指标和其他特征的均值。基于 OLS、处理效应模型和倾向得分匹配法的实证结果,系统分析农地抵押贷款对农户福利的影响,并进一步比较分析农地抵押贷款对不同规模农户、不同教育水平农户的福利影响,分析福利效应差别。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位于“三农”核心位置的农民,一直是国家和政府特别关注的对象。而在农业投资发展中占重要位置的农户,其资金积累能力较低,加之农村金融供给总量缺乏、信贷方式有限、信贷资金倾多投放于非农领域等问题,致使农户总体融资能力较差,农业投资能力受到严重制约,影响着农村的发展,因此以借贷行为为核心的农户融资行为向来是学者们关注研究的重点。我国农业产业结构随时代需求不断变革调整,农村发展越来越多元化、与市场联系紧密,农户显现出对生产经营资金旺盛的需求,然而农户因不能提供金融机构认可的抵押物而难以获得信贷资金,与大量农村资产闲置无法作为抵押物之间的矛盾,加剧了农村金融抑制程度,农民收入增加受阻、农业发展效率有待提高,不利于农村发展活力的迸发。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的开端,是起源于 2008 年中部和东北地区进行的“创新贷款担保方式,扩大有效担保品范围”的试点中。2014 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明确“在落实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基础上,稳定农户承包权、盘活土地经营权,允许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向金融机构抵押贷款”。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到“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且长久不变,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可依法向金融机构融资担保”。
从国家明确允许农户可通过抵押土地经营权从金融机构融资,发展至今,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已运行接近 6 年的时间,那么这项政策在运行过程中成效怎样?是否给农户带来切身利益的增加?为促进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水平的提高、经济增效和增强农户福利效应,深入了解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实践能否真正有利于农民增收、农民生活水平提升,探讨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行为对农户福利的影响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利用辽宁省地区农户的调研数据,实证分析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政策对农户福利的影响。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农户借贷的福利影响相关研究
目前关于农户借贷对农户福利的影响有两种不同的结论。有部分学者持农户借贷对农户福利增长并无显著效果的观点,Duffet al.(2013)基于对印度小额贷款户的调查,认为小额贷款不能对信贷成员的消费水平产生显著影响。Creponet al.(2014)从摩纳哥借贷农户的调查中发现,借贷促进了农业、畜牧业等有关农业经营收入的提高,却使得外出务工打零工的收入降低,总体看贷款并不能提高借贷户的总体收入。Angelucci etal.( 2015) 利用墨西哥康帕图银行的贷款户数据,研究发现信贷供给的放宽对家庭总收入、经营生产收入、打工收入以及消费支出不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大多数学者认为农户借贷促进了农户福利的增长,Binswanger 和 Khandkzr(1995)基于印度家庭数据探析正规贷款的经济成效,结果发现贷款使得农户的生产成果和家庭收入水平得到了显著增加,同时农村发展水平起到了一定的提升。Pit&Khandker( 1998)使用孟加拉调研数据研究信贷的经济成效与福利影响,发现获得借贷资金的农户,其产出水平显著提升,农户信贷行为拉高了孟加拉贫困农户的福利水平。Kellees(2002)整体分析中国和印度的小额的信贷、非正规金融机构得出,其在两国各自的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Pitt 和 Khandker(2002)通过对孟加拉情况研究,认为农户获得贷款能促进其产出水平的增加,对当地贫困户的收入及福利水平起正向影响,当地经济水平提高。Shahidur R.Khandker(2003)指出农村借贷是农村金融促进农户收入提升的重要桥梁,从而,农村借贷的贷款资金的合理运用,能够显著提高农户的家庭收入水平。Guirkinger&Bouche(2008)通过研究也发现:农户借贷资金的供给增多促进农业的兴旺。Sailbal Kar&Sugata Marjit(2009)通过分析非洲和拉美国家的情况得出:非正规信贷对居民收入的增长具有正向影响,促进农户福利提升。Crepon 等(2014)认为对于一直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的农户而言,小额信贷的资金的运用,对农户农产品的销售量和支出具有正向影响,进而促进农业收入的增加。Xavier(1993)、Zeller(1998)、Nobu(2000)、Milgrom(2001)和 Elizabeth Jonathan Morduch(2003)等人通过对农户借贷的研究发现:农户有效利用贷款获得的经营性资金能增加其收入,与此同时,农户也有可能把握住到来的投资机遇、促进农户消费的增加和维持或扩大生产规模,可以显著改善贫困农户的实际生活水平,福利状况得以提高,最终促进农业兴旺发展和促进农村经济水平的改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地经营权
关于农地经营权概念的界定,学者们基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各自的界定。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有关农地经营权规定,以及曹瓅(2017)、任笑男(2019)、陈淑玲(2019)等学者对农地经营权的界定,本文认为农地经营权是农地经营者通过家庭承包方式、或者通过出租、转让等方式获得农村集体或国家所有的农村土地的使用权。农地经营者有权在拥有农地经营权的土地上开展农业相关活动,并享有对农业活动所产生的经济利益进行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同时可以在法律规则框架下进行流转、抵押和担保等行为。
2.1.2 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
本文结合 2014 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三权分置”相关内容、2016 年国家对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有关政策以及曹瓅(2017)、张欣(2018)和汪兴旺(2019)在文中观点的论述,对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界定是农业经营者在对土地所有权、承包权清晰认识,维持农地农业生产经营性质不做更改的情况下,基于依法确权登记的基础,将农地经营权做抵押向银行业金融机构申请借贷,并承诺按期还本付息的贷款行为。(下文简称农地抵押贷款)
2.1.3 农户福利
对于福利内涵的探讨,一直是国内外学者们极其关注的热点,虽然未得出明确统一的定论,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学者从未停止对福利内涵丰富和完善的历程。
旧福利经济学创始人庇古(1920)提出,福利是一种意识、感觉,其表现为一种满足,是人们心理上主观性质的评价。旧福利经济学认为利益是福利的实际表现形式,用经济收入高低衡量福利水平,重视经济福利,而忽略非经济福利。马歇尔、穆勒也是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
........................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制度变迁理论
制度经济学家 Davis 和 North 在研究了发达国家 20 世纪后期发生的,失业、社会动荡、国家不稳的困境现象出现的原因后,认为制度变迁发生的根源是对已存旧制度未能将最大化利润产出,即存在可以挖掘的潜在利润。预期收益将会大于预期成本这一预想,新制度的出现可能可以获得潜在利润,推动了制度变迁的发生,否则制度会是稳定的,不会发生变迁。具体来说,交易成本从根本上导致制度变迁,制度环境为制度变迁提供外在推动,行为主体间强力的博弈决定着制度变迁的结局。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制度变迁包括诱致性和强制性变迁两种方式。诱致性变迁的变革是从基层到上层的,是个人或团体主动发起的,为获得新制度可能带来的潜在利益,通过组织、行动和推广等路径推动的制度变革,在这一情况发生时,国家和政府被动适应,可起引导作用。而强制性变迁是从上层到基层的变革,国家和政府发布政策法规、指令指示,具有强制执行特征,推动的新制度的发展。前者能充分显现基层民众的积极主动性,当容易耗费时间和成本、可能存在搭便车行为;后者因其强制性推动,可以节省费用,具有规模性改变,但基层民众积极性可能不高。综合来看,这两种制度变迁形式相互补充、相互配合,共同推动新制度的出现,更利于国家稳定,满足民众的新需求。
本文所指的制度变迁是农地经营权、农地抵押贷款等相关联的有可能产生潜在收益的创新内容的变迁。农地抵押贷款这项变革的出现是政府、农村金融机构和农户等共同作用的结果。我国农村农地抵押贷款制度变迁起主导决定作用的政府相关部门,而农村金融机构与农户等团体在这项制度变迁中的反应、适应、提出自身诉求、进行交易等行动影响变迁的方向,可见初期更多的为强制性变迁,而随着这项业务的不断推进,各个利益相关者根据交易成本、想要得到的利益、环境的改变来推动制度的变革,诱致性变迁逐渐发挥了作用。可见,强制性变迁和诱致性变迁都会对农地抵押贷款的效果、农户福利效应的变化带来重要的影响。

...........................

第三章 农户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描述性统计分析..............................16
3.1 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16
3.1.1 数据来源...............................16
3.1.2 农户基本特征.........................16
第四章 农户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对农户福利的影响研究........................... 20
4.1 农户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对农户福利影响的理论分析...................20
4.2 农户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对农户福利影响的实证分析.........................20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37
5.1 研究结论..............................37
5.2 政策建议............................38

第四章 农户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对农户福利的影响研究

4.1 农户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对农户福利影响的理论分析
从本文第一章的分析可知,国内外学者关于农户借贷对福利的影响,已做过一些卓有成效的研究,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农户借贷、农地抵押贷款能促进农户福利水平的提升,但也有一些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农户作为由家庭成员组成的消费大众,通常具有消费者和生产者的二重身份,在理性人假说下,农户的行为决策是为了家庭效用达到最大(曹瓅、罗剑朝,2015),以实现福利最大化为目标的,家庭消费行为和生产经营投入都是根据家庭的已有资本、基本生产条件、拥有资源等进行的。
农户通过农地抵押获得的资金一般有两种主要用途:一是将贷得的资金用于生产性经营投入;二是用于生活消费支出。作为生产者的农户,在进行生产行为时,是为了获得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而同时作为消费者的农户,在一定预算限制下进行消费时,会想要达到消费成效最大的目标。本文以生产要素分配论和福利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将农户的农地抵押贷款看作一种生产要素,当其进入到农户的生产消费组合中,使组合发生改变,继而影响农户的收入和支出,影响农户的福利水平(罗振军,2017)。假设给农户一笔借贷额,其既可以用于生产要素追加,也可以用于生活消费支出。如果农户将贷款用于生产经营,生产的要素投入增加,消费水平不予改变,农户的后期产出和收入将有所提高,具体来说,如果将借贷金额用于农业经营发展后优化了农业生产要素组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有助于农户家庭实现规模经营、现代化农业生产,从而提高农户家庭的农业收入;如果将借贷资金用于非农经营、商业发展,有助于家庭非农收入的提升,农业收入和非农收入的增多,拉高家庭总收入的水平,资金实现增值,带动消费的增加;若农户直接将贷款用于生活消费支出,那么农户的消费效用满足程度会增大,无论农户将借贷资金用于生产经营投入进而带动收入的增加还是直接用于生活消费增加效用满足程度,都会促进农户福利水平的提升。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本文将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在整理归纳农户借贷的福利影响、农地抵押贷款可得性和福利效应的相关经典著作基础上,基于辽宁省地区 982 份农户调研数据,描述统计分析农户基本特征、参与户农地抵押贷款行为特征、参与户关于农地抵押贷款对福利增长影响的主观看法,并对比分析农地抵押贷款参与户和未参与户的福利指标和其他特征的均值。基于 OLS、处理效应模型和倾向得分匹配法的实证结果,系统分析农地抵押贷款对农户福利的影响,并进一步比较分析农地抵押贷款对不同规模农户、不同教育水平农户的福利影响,分析福利效应差别。通过前文的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从参与户农地抵押贷款行为特征看,样本农户农地抵押贷款均来自于信用社或农商行,贷款渠道较少;有五成以上农户抵押土地面积居于 3.3333 公顷及以上,农地抵押贷款抵押土地面积较多;参与农地抵押贷款的农户中有接近八成的农户获得 5 万元及以上的借贷资金,贷款金额偏大额;从贷款期限来看,参与户中超过八成获得期限在18 个月及以下的贷款,农地抵押贷款多为中短期贷款,能够与农产品更替周期相适应;从贷款用途来看,样本的农地抵押贷款参与户有接近八成,将农地抵押贷款用于农业生产,有接近三成农户将贷款用于生活消费,可看出,农户大多比较理性,能将贷款投放于农业生产,助力农业发展上
(2)从农地抵押贷款对农户家庭福利增长的帮助程度来看,参与农户表示“帮助较大”和“帮助非常大”的农户合计占比接近七成,总的来说,农地抵押贷款对促进农户家庭收入的增长需要具有正向作用,给农户家庭带去较大的帮助,农户对农地抵押贷款持正向支持态度。
(3)农地抵押贷款使用农户的总收入、农业收入、总支出、生产经营支出和生活消费支出均值分别大于未参与农户的,农地抵押贷款参与户比未参与农户福利水平高,除了在年龄上的差异不显著,参与户和未参与户在其他特征上都具有显著的不同。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