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结论有:(1)整体而言,关键解释变量经营规模与技术采纳行为呈正向显著的关系;其他变量方面:年龄与采纳行为之间呈负向显著关系,受教育程度与采纳行为之间呈正向显著关系,农户接受相关培训的次数与技术采纳行为之间呈正向显著关系,土地细碎化程度与技术采纳行为呈正向显著关系。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耕地在农业生产中是重要的资源和生产要素。但我国当前的耕地质量存在隐忧。其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在于我国农业生产近些年来的导向为粮食增产,土地长期处在投产均较高的水平,耕地面临的负荷较大,部分区域出现了耕地质量下降的现象;其二在于农业的外部环境如农业生态环境水平下降,具体如农业面源的污染,工业点源的污染,农村居民生活垃圾污染等,这些外部环境的恶化同样促使了耕地质量的下滑,与此同时耕地自身的生态调节功能下降,土壤病害时有发生。耕地的质量决定了粮食的产量,党和国家始终对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问题都极高地重视。
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曾强调,要发展并采取多种措施办法,利用工程、农艺、生物多种举措,提高农民对土地合理利用的积极性,保护好东北地区的土地。党中央、国务院一直以来对东北耕地保护高度重视,并配套出台了一揽子政策办法。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长期以来一直遭受耕地低产的困扰。在这种制约因素下,粮食和蔬菜等主要农产品供应紧张,严重阻碍了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全面进入农村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阶段,这一措施迅速解决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普遍短缺,确保了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通过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不断进入新的水平,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关于耕地保护,近年来根据决策各地有关部门积极采取措施,加强主要责任,严格执行职业和补偿制度的平衡,严格遵守耕地红线,在耕地保护方面取得显着成效。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新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进一步发展。耕地储备资源不断减少,实现了耕地占用与补偿的平衡。困难日益加剧,激励约束机制尚不完善,耕地保护面临多重压力。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关于农业技术采纳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
首先关于在农业技术的分类研究中,代表性的分类有速水佑次郎和拉坦(2000)的研究,其是将农业技术主要分为机械和生物技术,其生物技术包括农作物良种技术、生物除草、生物防虫害等技术。当前研究还多用此种分类方法,同时,根据农业技术创新和进步的状况,对农业技术也形成了新的更为细致的分类。例如,保护性耕作技术,主要包括秸秆覆盖、免耕播种、深松、化学除草(曹光乔等,2008);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包括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有机肥、秸秆还田技术(褚彩虹等,2012);生产管理型技术、生物化学型技术、机械型技术(王琛等,2015);IPM 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又可以细分为物理防治型、生物防治型和化学防治型 IPM 技术(赵连阁等,2012)。也有研究不对农户采用的技术进行分类,而是针对某项具体的技术,分析农户选择该项技术的影响因素。例如,唐博文等(2010)分析了农户采用新品种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农药使用技术的影响因素,满明俊等(2010)分析了陕甘宁地区苹果农户应用新种苗技术、套袋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的情况,同时分析了小麦种植农户良种技术和机械种收技术的采用情况。刘洪彬等(2018)分析了对耕地保护有力的技术如轮作、深松、施用有机肥和配方肥的影响因素。对于农业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因素,当前国内外学者研究的较早并已经形成了较为成型的研究体系和范式,农户种植业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农户的基本家庭特征、农业经营特征以及政府外部政策等。Horna J D(2007)等学者认为农户的家庭收入显著的影响了采用新品种水稻的行为。Chaves B(2001)等学者则是从农户的经营规模角度探究了农户采用新型防虫除草技术的影响因素。CaswellM F、Green G(1986,1996)等学者研究发现影响农户资源节约型技术采纳行为的因素包括农户的年龄及受教育程度、资金状况、收入、对耕地情况认知等,其中农户家庭基本特征以及水价和收入水平对农户的资源节约型技术行为及节水灌溉行为具有显著影响。Koundouri P(2006)从农户的个人特征、家庭农业劳动力数量、对风险认知以及外部的政策等多因素探究了其对农户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Dong D(1998)等学者研究发现农户的受教育程度与其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概率间成正向显著的关系。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地力提升关键技术:地力提升关键技术这一概念最初来源于土壤学科,其是提取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秸秆还田及免耕播种、除草和深松等)(曹光乔等,2008)以及环境友好型的技术包括测土配方施肥、施用有机肥秸秆还田(褚彩虹等,2012)在内的可以提升地力的技术,将其组合到一起作为地力提升关键技术。通常是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和增加土壤养分含量的技术,具体包括轮作、深松、施用有机肥和秸秆还田等多项农业技术;其中轮作技术指针对同一片耕地不同年份耕种不同作物,常见的如玉米与大豆间的轮作,深松指在播种环节前对耕地进行深度较高的松土等,施用有机肥区别于施用常规的化肥,是配套当地土壤资源环境的施肥行为,秸秆还田是将秸秆直接施在耕地上,可以起到改善土壤的作用。在本文综上并结合辽宁省农业的实际情况以及相关土壤专家的经验(孙占祥等),将轮作、深松、测土配方肥、秸秆还田作为本文的地力提升关键技术。
土地经营规模:是农业生产经营要素的聚集程度及其组合比例的数量指标。它包括两个层次的意义:生产经营要素的组合比例,即规模内部结构的合理性; 范围数量,即占据空间的大小。衡量标准即以占有土地面积的大小来确定农业经营规模。
农户:农户在《经济词典》的含义是以血缘与婚姻为基础的农村家庭,其本质是农业社会的基本经济组织,通常一户为单独的生产经营单位或者生活单位,通常作为生产单位的农户会依靠承包或流转的土地以及其他生产资料、家庭成员或雇佣劳动进行农业生产的经营。农户这一概念还可从职业角度、经济区位、社会关系等角度解释。从职业角度,农户是从事农业的个体,农业生产可理解为其职业。从农户所在的经济区域角度来解释,农户是指住在农村并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家庭。从社会关系来看,农户是生活在农村的农民家庭,其是血缘关系组成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生产组织。
.......................
2.2 理论基础
农户行为理论:农户的行为是指农民为满足自体需求,实现目标而展示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和各种决策行为。广义农户行为包括农民的生产行为,农民的消费行为,农民的收入分配行为和农民的劳动力分配行为。关于农户行为的理论形成的几个主要学派:第一个是组织和生产学派,由前苏联经济学家 Chayanov(1925 年)在 20 世纪 20 年代为代表。认为农户理性行为的表现是满足家庭消费和工作与闲暇之间的平衡,农户追求生产风险的最小化;第二个是理性的小农学派,由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Sdmltz,1964)在 20 世纪 60 年代代表,他认为小农是理性的经济人。在一定的外部条件下,合理利用和有效配置现有资源,农业生产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行为准则;第三是历史学派。本文从狭义的角度理解农户的行为,主要是指农民的生产行为,即农民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劳动力和技术选择行为的分配。农民的生产行为取决于影响农民生产行为的各种微观和宏观经济因素,也取决于农民农业生产的经营目标。在各种影响因素趋于正常的情况下,农民生产的经营目标是影响生产者性行为的直接驱动力。由于农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和农产品的商品化率,农民必须随着这些因素的变化适应农业生产的经营目标。在确保生活自给自足的基础上,我们将调整农民的各种资源和配置,追求利润最大化。
可持续发展理论:1972 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首次讨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87 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它可以满足当前的需要,并不构成对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损害。“可持续发展有以下基本原则:首先,宣传原则主要是指协会的选择平等,包括代际公平,代内正义,人与自然的公平;第二是可持续性原则。
.............................
第三章 农户经营规模与地力提升关键技术采纳现状分析............................14
3.1 数据来源...........................15
3.2 样本基本情况描述........................15
第四章 经营规模对农户地力提升关键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 22
4.1 理论分析及变量选取.....................22
4.2 研究假说..................................................23
第五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33
5.1 研究结论...................................33
5.2 政策建议............................33
第四章 经营规模对农户地力提升关键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
4.1 理论分析及变量选取
我国的农业增长长期依赖于增加资源投入的广泛增长模式,资源和环境问题较为突出。为此国家提出了发展现代农业同时转变农业的增长方式,走绿色生态可持续的农业发展道路,推广有利于环境及地力保护的相关技术。例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秸秆还田技术、深松及轮作等技术。往往大规模的农户的各项生产要素、个人特征等及与中型及小型农户间存在差异,而生产要素、个人及家庭特征等因素又影响着其技术采纳(Hayami&Ruttan,1977),由此分析经营规模对技术采纳行为存在影响;而对于不同区域、是否兼业的农户,由于地理资源禀赋不同,农户生计方式的不同,其规模对行为的影响存在差异。基于此分析本文从总体上经营规模对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不同区域农户的经营规模对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是否兼业农户的经营规模对技术采纳影响三点着手,探究经营规模与技术采纳行为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影响机制。
根据曹光乔(2015,2008)仇焕广(2017)褚彩虹(2012)等多名学者对农户采纳行为影响因素的探究,此处将经营规模作为关键解释变量,控制变量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个体特征,主要包括年龄、受教育程度、对土壤的认知。第二部分为社会经历,主要包括是否外出打过工,是否任过村干部,是否接受过相关技术培训,属于社会经历。第三部分为经营特征,主要包括家庭劳动力,农业劳动力、土壤细碎化程度。往往经历过培训,年龄小,学历高的农户具有更高的学习能力,政策对其引导力较强,这三个变量可能会对农户的耕作、施肥等技术采纳行为产生影响。社会经历丰富的农户在技术采纳行为方面可能与经历少的农户有所不同。土壤细碎化和区域自身特点也从地理因素的角度可能对农户的技术采纳行为产生着影响。而家庭劳动力、农业劳动力的多少表明该家庭在农业生产中的实际劳动力数量,往往农业劳动力多的家庭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会更加有效的实施其耕地质量的保护提升措施。根据农户行为学,农户对土壤的认知情况会潜在的影响农户耕地地力提升措施的行为。
.......................
第五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本文采用 stata12.0 对有序 logit 和 oprobit 两个模型进行操作,两个模型结果的相差较小,因此研究计算结果是稳定可信的,同时将研究结果与假说进行对比,发现接受三个假说,即认为农户的经营规模对农户的地力提升关键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呈正向显著的关系,不同区域农户的经营规模对农户的地力提升关键技术采纳行为影响存在差异,是否兼业农户的经营规模对农户的地力提升关键技术采纳行为影响存在差异。具体结论如下:
(1)整体而言,关键解释变量经营规模与技术采纳行为呈正向显著的关系;其他变量方面:年龄与采纳行为之间呈负向显著关系,受教育程度与采纳行为之间呈正向显著关系,农户接受相关培训的次数与技术采纳行为之间呈正向显著关系,土地细碎化程度与技术采纳行为呈正向显著关系。
(2)不同区域农户的经营规模对其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铁岭地区的农户规模与技术采纳行为间呈 1%的正向显著,而朝阳地区的农户规模与农户技术采纳行为间呈 5%的正向显著。其他变量方面:两地农户年龄、受教育程度与技术采纳行为间的显著关系较为稳定。两地农户接受相关培训的次数与技术采纳行为之间均呈正向显著关系,但是铁岭地区的显著程度水平低于朝阳地区。两地土地细碎化程度与技术采纳行为间的显著关系存在差异,朝阳地区土地细碎化程度对技术采纳的正向显著影响在1%水平。而铁岭地区二者无显著关系。朝阳地区农户土壤认知程度对技术采纳的负向显著影响在 1%水平。而铁岭地区二者无显著关系。
(3)是否兼业农户的经营规模对其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非兼业农户的经营规模对技术采纳影响的显著性略强于兼业农户。其他变量方面:是否兼业农户的年龄与地力提升关键技术采纳行为之间均呈负向显著且显著程度相同,非兼业农户接受培训次数与采纳行为正向显著,而兼业农户的二者无显著关系。兼业农户的土地细碎化程度与地力提升关键技术行为呈正向显著关系,非兼业农户的二者无显著关系。
参考文献(略)
经营规模对农户地力提升关键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基于辽宁省不同玉米主产区的调查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经济管理论文,经营规模,地方提升关键技术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相关经济管理文章
- 举家迁移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对其家庭贫困脆弱
- CCER林业碳汇项目风险测度及价值评估研究
- 职业分层、原籍地差异与新居民市民化意愿—
- 非法采伐法对人造板贸易影响的实证研究——
-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效率的评价
- 中国OFDI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全要素
- 进口自由化与企业污染排放:来自中国制造业的
- 外国直接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独联体国家的证据
- 离岸与在岸人民币债券市场的联动关系思考
-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储蓄率影响的研究
- 家庭、企业和政府杠杆率对不良贷款的影响范
- 地区创业文化对流动人口异地创业的影响——
- 上市公司股权质押平仓的风险研究范文
- 经济管理论文范文5篇
- 投资者情绪对股票流动性影响探求范文——基
-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我国股票市场波动的溢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