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地流转对农业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1781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本文分别从投资总量和投资结构视角釆用伍格勒的资本配置效率模型和农业资本产出比(K/Y)直接和间接对我国农业资本配置效率的进行测度;借鉴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宏观中国统计年鉴和农业部数据以及微观数据 CFSP 为基础,采用多元回归模型和 logit 模型回归,就农地流转对农业资本配置效率模型估计结果显示,测算得出我国的农业资本配置效率不高,运用回归模型证明了农地流转是影响农业资本配置效率的重要因素。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978 年由我国首创的家庭承包责任制曾对我国农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既有效地提升了农民对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又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在以均田分配为主要特征的家庭承包责任制下,我国土地分布零散,土地细碎化严重,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偏小。根据全国农村农业的普查数据,截至 2016 年 12 月底,全国农业生产经营人口达到 3.1 亿人,其中规模农业经营户人员 0.13 万人①。过小的土地经营规模,很难提供有效的经济租金激励农户对土地进行投资,也很难促进资本对劳动的替代和机械化水平的提高[1]。低效率的粗放型农业发展方式仍在持续,农业发展方式由粗放低效向集约高效转变需要寻找新的突破口。土地流转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必要手段,逐渐受到政府部门重视。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中央提出鼓励鼓舞农村地区进行土地流转,这为农地流转的提供了政策保障。经过 30 多年的发展,农地流转普遍成为农村地区的土地发展的主流方式。截止到 2017 年 6 月底,全国家庭承包经营耕地流转面积达到 4.97亿亩,农地流转率为 36.5%,全国流转出承包耕地的农户超过 7500万户②。在政策层面,目前各地方政府呈现强力推进农地流转的势头,并逐渐从一味扩大农地流转数量向适度推动农地流转、规范农村土地流转行为、建立并完善农地流转市场的方向发展。农地流转是在坚持家庭承包责任制基础上的土地制度创新与发展。大量的经验事实表明,农地流转能够带来各种要素投入的增加,更新农业设施设备和生产技艺,从而提高资本的配置效率。蒙柳(2017)指出通过加快农地流转,能够实现配置农村的生产要素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率,是解决当前农村土地问题的一个主要途径[2]。无可否认的是,农地流转以土地产权建设为基点,确实有利于撬动土地、劳动、资本、技术等农业生产要素,促使其自由流动与重新配置。21 世纪以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转型,农村地区由于地形因素土地规模小且零碎,无法实现土地的集中经营。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度暴露出了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不协调,农村经济发展动力不足,资金利用率低,生产不具有优势,同时技术实施效果不理想,小农户依然是中国主流农业经营主体(陈锡文,2018),在小农条件下,农户生产很容易陷入效率低甚至无效率陷阱而不能自拔,如何在农地细碎化、经营分散的背景下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土地流转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手段,农村的土地要实现规模化的战略。而资本要素积累与技术进步又是缩小我国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动力。截止2017 年底,我国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 20892 亿元,比上年增长 11.8%;第二产业投资 235751 亿元,增长 3.2%;第三产业投资 375040 亿元,增长 9.5%③。可以看出来第一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快于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匡远配等(2018)认为农地流转是提高农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必要前提。作为一种要素的再流动,土地流转改变了农村资源配置方式,土地流转重新配置土地,使农业生产要素(土地、资金、技术、劳动等)合理流动和再组合,大幅提高农业内部生产效率[3]。在农地流转现象日益普遍,农地流转是否影响农业资本的配置效率,具有熨平波动的作用呢?农地流转产生的规模效应、劳动力的转移效应、技术效应等对农业资本要素是否达到帕累托改进的状态,这也需要进一步考证。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关于农地交易的研究
国外农村土地交易中不仅有农村土地所有权的买卖,也包含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国外农村土地所有权交易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俄罗斯、中东欧和少数发展中国家。美国三分之一的农场主要是以出租土地的方式经营的,拥有经营土地的农户需要自己找寻转入土地的租入户,一般他们都是通过中介组织来进行土地交易。租金也主要是固定和流动地租两种形式,土地价格由交易双方共同协商统一决定。可见,正规的土地交易制度是土地交易的首要条件,农地流转市场发展程度决定着土地流转的未来趋势。同那些通过转让实现所有权永久性转移的方式相比, 土地租赁的优势是能够在租赁市场中以非正式的交易自然产生, 较少受到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不完善土地市场的影响。Karen Brooks 等(2001)根据俄罗斯公开数据计算出 1995 年俄罗斯约有 25% 的农户进行了农村土地交易。并且在此基础上测算了 2001 年农地交易数量就提高到三分之一[4]。Sanzidur Rahman(2010)研究 1983-1996 年孟加拉国土地租赁交易得到较快的发展,租户数量从 370 万增加到460 万,占当年总人数的 22%[5]。东欧国家的斯洛伐克是欧洲土地交易率最低的国家,仅占 11%[6]。日本通过租赁方式将经营权由农户向企业或合作组织流转实现农业现代化[7]。国外的农地租赁被认为是带来农地资源分配效率的有效形式,而且这种方式被认为比农地买卖市场更有效率。美国芝加哥学派的西奥多·舒尔茨认为地租在配置农业资源中执行着一种必要的经济职能。因此,任何对地租的压抑都有损于指导和引诱农民有效地使用农地[8]。法国在保证土地经过流转之后其农业用途不改变的前提下,对年老没有固定收入的农民发放终生养老金。另外,法国设有土地事务所专门为农民进行土地流转提供场所[9]。
.......................

第 2 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农村土地流转
我国国土资源部对于“农地”的解释是指专门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这样的土地指耕地、园地、林牧草地、饲养用地、农业设施农业用地、以及田间道路和其他一切农业生产性建筑物占用的土地④。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特将农地的概念定为农用地,农地流转在本文主要是研究农用地的承包经营权流转。20 世纪 70 年代我国实施的家庭承包责任制制度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传统模式,这一制度促进了我国农业产值的增长。然而,随着这一制度变迁所释放的增产增效潜力逐渐递减,到了 20 世纪 90 年代我国农业生产出现了停滞、徘徊的局面[58]。2004 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法律正式确立并通过了在农村地区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也就是土地流转活动是有法可依的。农村土地流转是土地流转的一种类型,指农村土地的所有权或使用权在不同经济实体之间的流动和转让。农地流转是指农户为了获取更高的效益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使用权)转移到其他经营主体的转让行为。转移的方向是农户之间、农户和企业之间进行。农民承包的土地经营权通过土地流转,可以开展规模化、现代化的农业经营模式。罗必良(2008)认为目前进行的“新土改”的核心就是促进农村地区进行土地流转,推进农业资本化与市场化,提升农民土地产权的强度[59]。目前学术界普遍将农地流转划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农用地流转,即农地在农村内部的流转;二是农地非农流转,即农地向非农建设用地的流转;三是农地城市流转,即农地由农村向城市用地的流转。本文将农地流转界定为在农村土地所有权为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农民根据自己的意愿转出(入)土地经营权给其他经营主体,从而实现农村地区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农地流转按照组织主体的差异可以划分为村集体组织和农户自发流转两种模式,本文研究对象主要是农户的自发流转行为,不包括村集体组织的农户流转行为。
.........................

2.2 相关经典理论
2.2.1 产权理论
产权理论的研究主要是针对产权对经济运行及资源配置的影响,关于产权理论派系主要是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和西方资本主义产权理论两大类。产权的基本功能有降低不确定性、对主体产生激励和约束效果、完全地分配关系、外部的内部化、资源配置功能。产权的以上种种功能均不同程度地影响着资源的优化配置。马克思产权理论还初步区分了产权的经济形态和法律形态,他认识到产权的私有性法律形态是由所处的经济形态决定。东西方经济学的产权理论虽然在研究范式、研究方法与研究视角上存在诸多差异,但是两种理论也具有共同点,并不是完全的对立关系。马克思产权理论认为共有产权在原始的社会生产关系中就已经存在了,这种公有产权的形成是“自然形成”的,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直至私有制产生以后,才出现了产权的第二种形态,即私有产权。可见,马克思产权理论认为,产权的起源与发展同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对应的关系。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大力推进力西方经济学的产权理论,主要是新制度经济学中的现代产权理论,科斯是该理论的集大成者。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的观点,私有产权的产生是由于资源优化配置的需要,德姆塞茨:产权是一种工具应用于人与人之间交往,能帮助一个人形成他与其他人进行交易时的合理预期。德姆塞茨认为,最初产生私有产权是为了改善资源短缺性的问题,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起源研究是以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中心,其内容主要是包含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为核心主线。产权制度变迁是对现有的制度框架规则、准则进行调整,与之相反的状态是制度稳定。制度稳定是契约的双方就签定的契约不在进行更换的状态。诺斯(1991)指出产权是国家统治者的欲望与交换当事人努力降低交易费用的企图彼此合作。诺斯认为产权制度的变迁主要是由于人们对于相对价格偏好的改变。Semon 等(1997)认为私有产权产生的经济原因就在于避免交易费用过高⑤。科斯指出没有权利的初始界定,就不存在权利的转让和重新组合的市场交易。

......................

第 3 章 农地流转和农业资本配置效率现状.............22
3.1 农地流转现状 ............................... 22
3.1.1 流转类型呈多样化趋势发展 ........................ 22
3.1.2 流转对象呈多元化发展,农地流转入合作社的比重不断增加 .......... 23
第 4 章 农地流转对农业资本配置效率的作用机理...................................35
4.1 宏观视角下的农地流转对农业资本配置效率的作用机理 ..................... 35
4.2 微观家庭视角下的农地流转对农业资本配置效率的作用机理 ............. 36
第 5 章 农地流转的农业资本配置效率的实证研究...........................38
5.1 宏观角度的农地流转的农业资本配置效率的实证研究 ......................... 38
5.1.1 计量模型构建 ................................ 38
5.1.2 数据来源和变量说明 ................................. 39

第 5 章 农地流转的农业资本配置效率的实证研究

5.1 宏观角度的农地流转的农业资本配置效率的实证研究
5.1.1 数据来源和变量说明
选取 2005-2016年我国 30个省级行政单位的面板数据,变量说明及描述性统计特征。如表 3 所示,被解释变量农业资本配置效率(Y):农业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与农业增加值比值。解释变量:(1)经济发展水平(JS):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2)市场化进程(SJ):根据研究参考了樊纲和王小鲁[77]等(2016)公布的2005—2016 年的市场化指数(NERI 指数)。其中 2014 年之后的数据是根据平均增长率求出所得。(3)城乡二元经济结构(%)(EJ):选择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作为衡量指标。(4)农地流转:将农地流转分成两个部分分别是农地流转比率和农地流转规模。农地流转比率(%)(TR):各地区农地流转的面积占到各地区耕地总面积的大小作为衡量农地流转面积的规模的大小。农地流转规模(TG):农户经营的规模主要是 10 亩以下(Tg1);10-50 亩(Tg2),以及 50 亩以上(Tg3)三个部分。 (5)人力资本存量(RZ):本文用农户家庭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度量人力资本状况。(6)财政支农(亿元)(CZ):国家财政用于农业支出的总额来衡量

............................

第 6 章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农地流转具有资源配置效应、异质性特征、多维效应,促进农村的资本效率增长的作用[80]。农地流转两个过程一是将拥有少量土地的农户转入到大户中,土地面积由小变大的过程,二是土地生产效率高的农户代替土地生产效率低的农户,淘汰效率低的农户的过程。农地流转推动了新型经营主体的壮大和农业技艺进步。农业的发展少不了资本总量的积累,由于激励有效的多元化农业资本投入体系还未建立健全,本文分别从投资总量和投资结构视角釆用伍格勒的资本配置效率模型和农业资本产出比(K/Y)直接和间接对我国农业资本配置效率的进行测度;借鉴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宏观中国统计年鉴和农业部数据以及微观数据 CFSP 为基础,采用多元回归模型和 logit 模型回归,就农地流转对农业资本配置效率模型估计结果显示,测算得出我国的农业资本配置效率不高,运用回归模型证明了农地流转是影响农业资本配置效率的重要因素。
(1)农地流转对农业资本配置效率具有正向相关关系,但效果不明显,农户进行土地流转是有利于促进农村的社会资本效率的提高,同时具有周期性、阶段性,在第一阶段的时候农户(种养大户)进行规模进行所获得收益会对第二阶段进行投资,这样就符合了资本积累的原始意义,但长期来看,土地的供给是无弹性的,土地的价格在未来是持续上涨的,围绕土地进行的经济活动成本也将会上涨,总成本上升,严重倒挂的土地/人口比重,使得农业家庭经营往往不能实现劳动与土地的优化配置,农民收益会受到影响。由于低收入、低回报率等因素导致农户投资积极意愿不高,难以实现农业资本配置真正发挥效力。目前农地市场交易信息不完全,企业和农户之间存交易信息存在滞后效应,导致农地流转交易的非平等性,加上适宜的农业机械不足和成本高昂,机械化程度相对偏低;当地适用农业机械发明和推广不足;农机具补贴政策效率和效果有待于提高。农地流转较普遍但其市场化程度较低稳定性较差。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建设未完善,以上种种因素都造成了农地流转过程对农业资本配置效率的贡献不大。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