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装备制造业是强国之本,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了一国的国际竞争力。然而,当前中国本土装备制造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面临着多重挑战,包括:全球的政治经济环境不确定性突出,国际货币体系不断重构,技术壁垒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装备制造产能过剩以及发达国家的逆全球化等,中国本土装备制造企业在制定国际化战略时要更为审慎和全面。“一带一路”稳步推进为中国本土装备制造企业的国际化提供了更好的条件。中国的本土装备制造企业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期,要想改变“大而不强”的现状,就必须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由粗放式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提质增效。
国际化的有效开展会有助于规避产能风险,提升品牌知名度,从而有助于本土装备制造企业走出低端锁定的泥潭。国际化分为两种类型,内向国际化和外向国际化(Welch & Luostarinen,1993)。内向国际化是指企业通过引进、消化、吸收的方式,学习和积累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外向国际化是指企业主动将本国的产品等优质要素延伸至国际市场,并学习国际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中国的本土装备制造企业若能进一步优化国际化思路,持续加强以恰当有效的方式切入到“一带一路”的合作国家及其他的一些国家,将会更高效地获取这些国家的资源,识别这些国家中蕴藏的发展机会,进而推动中国本土装备制造企业更快地进行价值链升级,从价值链低端位势向高端位势跃迁。
..........................
1.2 研究对象和主要概念界定
1.2.1 本土装备制造企业及其国际化
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基础性产业,是会影响到国家竞争优势构筑的关键产业。虽然目前对装备制造业并未进行明确界定。但是 1998 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2006 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2009-2011)》等文件都对装备制造业进行了一定的说明和定义。一般来说,装备制造业是指为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简单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提供装备的各类制造业的总称。
装备制造业的类型划分经历了多次修订的过程,其中在 1978-1984 年,由于还未明确提出“装备制造业”,在统计资料中与“装备制造业”相对应的是机械工业。本文按照国民经济行业的最新划分(GB/T 4754—2017),来确定装备制造业的具体范围,在后续的调查问卷设计中,也参照这一划分进行题项的设计。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几种划分见表 1-1。
第 2 章 国际化速度相关文献综述
2.1 国际化速度研究概览
以 2000 年至 2018 年 12 月为时间轴进行文献的收集与分析,在 web of Science、EBSCO、ABI、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以 international speed(speed of internationalization)、rhythm of internationalization、pac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early internationalization、ag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rapid internationalization、accelerated internationalization、post entry speed、tim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temporality of internationalization、国际化速度、快速国际化、加速国际化、国际化节奏、早期国际化为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根据研究需要和论文的典型性共筛选出 52 篇文献(其中英文文献 40 篇,中文文献 12 篇)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讨论。
Autio 等(2000)关于国际化进入年龄的研究开创了国际化速度研究的先河,但是之后的几年时间,学者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领域的重要研究价值,从 2005 年开始,国际化速度的相关研究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且主要集中在 2010 年之后,至今仍然有一些国外学者在研究。中国关于国际化速度的研究开始于 2013 年,林治洪等学者首先在国内期刊上发表相关文章。可以看出,国内关于国际化速度的研究明显处于滞后状态,并且发表的文献主要集中于近两年。这说明,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国际化速度仍然是比较热门的研究领域。
........................
2.2 国际化速度的内涵与测量
Welch 和 Luostarinen(1988)对国际化进行了明确的定义,认为国际化就是企业增加参与国际业务的过程。他们对国际化的海外运营方式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包括如何进入国际市场,在国际市场上销售哪些产品,可以选择在哪些地区开发国际市场,企业应该设立哪些国际化部门,企业管理者应该具备哪些技能等。在国际商务领域,很早就有学者关注到国际化进程时间方面的研究。传统的国际商务理论认为企业的国际化其实就是企业随着时间的演进,通过缓慢积累海外市场知识,逐渐克服“外来者劣势”,而逐渐增加国际承诺的过程(Welch & Luostarinen,1993)。Uppsala 大学的两位学者 Johanson 和Vahlne 在 1977 年提出的 Uppsala 模型是国际化进程理论研究中最为经典的模型,这一模型基于不确定性和有限理性的假设,提出企业在选择目标国际市场和国际市场进入模式时,都是以渐进式的状态逐步深入的。这个模型中隐含着两个变化机制,机制之一是企业会随着他们在国际市场中学习到的经验而有所改变,另一个变化机制是企业会通过制定承诺性的决策而改变他们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
基于 Uppsala 模型,很多学者展开了对国际化模式、国际化动机等方面的静态研究(Eden,2009),忽略了现实情境中国际化进程的动态、复杂、多元的特点。随着国际创业理论的兴起,学术界才关注到国际化进程并非总是渐进式的,还存在“跳跃”、“激进”的情况,而传统的国际化理论却无法解释这一现象(McDougall et al., 1994)。Johanson和 Vahlne 在 2009 年对之前的模型进行了优化,引入了商业网络、创业机会和知识创造等理论对企业的国际化进程模型进行了修正,以期这个模型能够解释更多的国际化现象。此后,“国际化速度”的概念开始得到学术界的关注,并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可以看出,国际化速度是随着国际化进程研究不断深入而拓展出的概念。
.............................
第 3 章 国际化进入后速度的驱动因素研究 ......................... 51
3.1 分析框架 ............................. 51
3.1.1 分析框架选择 ............................. 51
3.1.2 分析框架适用性分析 ...................... 52
第 4 章 国际化进入后速度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 88
4.1 研究假设提出 .............................. 88
4.1.1 国际化进入后速度与创新绩效 ...................................... 89
4.1.2 资源警觉性的调节作用 ............................................ 94
第 5 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119
5.1 研究结论 .......................... 119
5.2 研究贡献 ............................ 121
第 4 章 国际化进入后速度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4.1 研究假设提出
目前,关于国际化速度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存在很多不一致的结论,有研究得出正向、负向等线性关系,也有研究得出 U 形、倒 U、J 形或 S 形等非线性关系。这说明,国际化速度是一个高度情境敏感性的变量,需要纳入到具体的研究情境中进行具体分析。在国际化速度对绩效的影响中,关于财务绩效(长期、短期)等研究较多,对非财务绩效研究则很少,仅有很少的学者进行了探索,对创新绩效的研究则更少。然而,本土装备制造企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进行怎样的国际化战略决策更有助于企业改变大而不强的现实困境,实现向价值链高端攀升,是需要回答的迫切问题。创新是制造企业价值链高端环节攀升的主要因素。“反向知识转移”(即从海外子公司到母公司的知识流动)以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正在成为一个日益重要的研究问题(Sambharya & Lee,2014)。企业在海外扩张是的时间因素是否对其母公司的创新产生影响是需要研究的重要内容。因此研究本土装备制造企业国际化速度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尤为紧要和迫切。以机会基础观和资源基础理论为基础,本文基于 MOA 理论视角,从动机、机会和能力的角度分别分析了国际化速度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具体的假设。
在国际化发展过程中,一些企业国际化速度相近,但是创新绩效表现差别很大?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差异?本文引入了管理者资源警觉性和技术复杂性这两个情境变量,以探寻国际化创新绩效差异产生的原因,以更深度地解释国际化进入后速度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
............................
第 5 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随着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中国的本土装备制造企业走出国门加入到国际市场当中,参与着全球化的竞争。但是,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相比,中国的装备制造企业,起步晚、起点低、基础差,在国际市场当中的发展并不总是十分顺利,亟需在制定恰当的国际化战略决策方面寻求指导和建议。国际化速度是国际战略决策的重要内容,然而我国学界对国际化速度尤其是国际化进入后速度的研究还很少,因而对国际化进入后速度进行研究尤显迫切。本文从经济全球化的背景出发,结合“MOA”这一整合性理论视角,围绕着“本土装备制造企业国际化进入后速度的前因和创新绩效影响”的问题,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研究数据,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和定量分析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结论:
第一,关于国际化进入后速度的前因组态的研究结论。较快国际化进入后速度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且较快国际化广度速度和较快国际化深度速度形成的前因组态有所差异。本文首先基于 MOA 理论,从动机、机会和能力三个角度提取了 6 个前因变量,分别为:国际学习导向、国际市场导向、环境包容性、环境动态性、关系联结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然后,采用基于模糊集合理论的 fsQCA 的方法,然后分别对这 6 个因素与国际化广度速度和国际化深度速度的关系进行了定性比较分析。①在进行必要性分析时,发现,关系联结能力是国际化广度速度的必要条件,国际化深度速度的必要条件分析中没有发现必要条件。②在进行组态分析时,发现,国际化广度速度和国际化深度速度的前因组态都是三条,但是这两种国际化进入后速度形成的前因组态有所不同。国际化广度速度的前因组态有:组态 1a(国际学习导向*技术创新能力)和组态 1b(国际市场导向*技术创新能力);组态 2(国际市场导向*环境包容性);组态 3(国际市场导向*环境包容性*环境动态性*关系联结能力)。国际化深度速度的前因组态有:组态 4(国际学习导向*国际市场导向);组态 5a(国际学习导向*环境包容性*环境动态性)和组态 5b(国际学习导向*环境动态性*关系联结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组态 6(国际市场导向*环境包容性*~环境动态性*关系联结能力*技术创新能力)。通过比较分析,可以发现在国际化广度速度中,企业自身的能力是关键的前因条件,而在国际化深度速度中,
管理者的动机则是主要的前因条件。从前因组态的整体来看,国际化深度速度的前因组态更为复杂。据此可以看出,国际化深度速度所需要的前因条件更多,对企业的要求更高。
第二,关于国际化进入后速度与创新绩效关系的研究结论。
(1)国际化进入后速度对企业创新绩效存在倒 U 形影响。本文基于 MOA 理论,
分别从动机、机会和能力三个方面分析了国际化广度速度和国际化深度速度与本土装备制造企业创新绩效间的关系,从动机和机会的角度来看,两种进入后速度对企业创新绩效会产生积极的正向影响,但是从能力的角度分析,在时间压缩不经济的情况下,学习能力、收益-成本协调能力存在一定刚性,当两种国际化进入后速度超出某一临界点时,速度越快,企业的创新绩效反而会降低,具体提出了倒 U 形关系的假设,并且这一假设通过了实证检验,结果显著。本文得出的这一结论,与 Chang(2007)针对新兴经济体企业特点提出的新三阶段模型的第二阶段至第三阶段的状态较为一致。在这一模型中,处于第二阶段的新兴经济体国际化企业的绩效收益最大,因此,要尽可能维持在第二阶段的状态,减缓迈向第三阶段的步伐。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