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产业经济转移规律、原因及优化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9126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经济论文研究,本文依据统计年鉴中数据,得出了西北地区产业转移的基本特征,在特征当中分别以行业规律和地域规模进行讨论。根据经济实际发展情况分析归纳西北地区产业转移的有利影响及不利影响,总结论述造成西北地区产业转入和产业转出的原因,针对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提出合理化建议。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与此同时,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也明显扩大。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关系到全国的经济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稳定。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新时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转移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国区域经济划分为东中西三大经济带。东部地区凭借优越的区位条件及改革开放后国家的倾斜政策,经济率先高速增长,是我国目前发展水平最高的经济带。但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土地、劳动力、环境等要素成本上升及市场饱和,东部地区经济发展遭遇困境。东部地区要摆脱这种困境,就必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要把传统产业转移出去,以便“腾笼换鸟”,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新模式。而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北地区,地域广袤,资源丰富;土地及劳动力价格低廉,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日臻完善,对外开放逐步扩大,市场潜力巨大,是承接国内转移产业的理想之地。

产业转移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加快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西部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落后的地区,大力承接产业转移是西部地区缩小与中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最有效的手段。西部各省区为了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及经济结构调整,都在采取各种措施积极承接发达地区转移的产业。同时,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及国家促进东部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政策,为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政策保障。2000 年以来,西部地区承接了大量从东部甚至中部地区转移来的产业,有力地促进了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及结构调整。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理论
西方经济学对于产业转移的研究和探索起始于古典贸易理论时期。早在 18 世纪,西方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他的“绝对优势理论”当中,提出专业化分工可以大大提升劳动效率,而分工的基础就是先天优势或者后天条件,即丰富的先天自然资源和有力的后天发展环境,这一理论为后来的产业转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19 世纪大卫·李嘉图提出了“相对优势理论”,他认为国家之间的劳动生产率的差距是相对的,每个国家都会生产和出口相对优势的产品,进口相对劣势的产品,也就是“两优相权取其重,两劣相衡取其轻”。在节省劳动力的同时依然享受专业分工带来的高效率,“相对优势理论”大大发展了“绝对优势理论”,正是这两位经济学领域的代表性人物为产业转移奠定了理论基础。进入 20 世纪以后,在产业转移方面涌现出了大量的学者,提出了不少具有深远影响意义的重要理论,下面就从中选取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加以说明。
(一)雁行理论

日本学者赤松要(Kaname Akamatsu,1962)提出了“雁行式产业发展模式”理论,他通过研究日本棉纺织工业的发展历史,他发现了明治维新以来日本产业结构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包括国内市场的产生、进口、国内生产(即进口替代)、出口等阶段。将这些阶段连接起来,呈倒“V”形,就像飞行的大雁,故称为“雁行模式”。
(二)边际产业理论
小岛清(Kiyoshi Kojima,1978)提出了“边际产业扩张理论”,他认为外商投资和国际贸易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关系,即外商投资应当优先从投资国已经处于相对劣势地位或者即将处于相对劣势地位的边际产业依次进行,而这些边际产业则是东道国(被投资国)处于相对优势的产业。这样投资的话,会解决东道国(被投资国)因为缺乏资金、技术及管理经验的问题,从而使得之前未能充分显现出来的相对优势充分显现出来。

.........................

第二章 西北地区产业转移的规律

第一节 西北地区经济发展及经济结构现状
一、西北地区经济在高速增长
2000-2016 年,西北地区经济经济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 7.5%以上,其中,2000-2014 年保持 9%以上的高速超高速增长,2014-2016 年保持 7.5%的中高速增长(图 2—1)。

西北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全国的经济增长速度。2000-2016 年,西北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每年都高于全国,高出全国经济增长速度 0.5—5.1 个百分点。由于西北地区经济以高于全国的速度增长,所以西北地区的经济总量在全国的比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2000年西北地区的 GDP 占全国的比重是 6.1%,2016 年这一比重变为 7.7%,上升了 1.6 个百分点。
................................

第二节 产业转移及其测度方法
一、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是指产业的空间移动或迁移,包括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综合流动,它不仅涵盖整个产业生产的转移,而且还包括同一产业内部各生产阶段的转移。产业转移最终将使得某些产品的市场供应从一些地区转向另一些地区。产业转移可分为绝对产业转移和相对产业转移两种类型。绝对产业转移是指转出地区产业绝对规模逐渐减小,而转入地区产业绝对规模逐渐增大;相对产业转移是指产业规模在转出地区和转入地区都同时增长,但是转入地区的产业增长速度相对更快,产业的空间分布表现出由转出地区向转入地区推移的趋势[27]。但近年来,中国各地各产业的产值或增加值几乎都在不断扩大,所以区域产业转移更多地表现为相对转移而非绝对转移,这在统计学上会表现为区域产业产值或增加值在全国的比重发生变化。本文所研究的产业转移是相对产业转移。
二、区域产业转移测度方法及数据说明

(一)区域产业转移测度方法
对于区际间的产业转移,可以利用各区域对其他区域的直接投资的数据进行测量,但由于我国缺少各省对国内其他地区直接投资的统计数据,所以无法用这种方法对区域间的产业转移进行研究。对于国内区域间的产业转移测量只能采用间接的方法。国内学者们使用的间接的测量方法主要有:第一,调查问卷法。对区域内企业进行调查问卷,利用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这种方法付出的成本高,样本量不够大,不能说明产业的区际转移[28]。第二,投入产出法。利用刻画区域间产业投入产出关系的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测算区域间的产业转移[29]。这种方法的问题在于数据不够新,因为 5 年编制一次,只有个别年份的数据,而且数据不够准确。第三,指数增减法。通过设立赫芬达尔指数、地区间专业化指数、产业梯度系数等指数,计算指数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的增减变化来判断产业转移情况[30] [31] [32]。这种方法无法测算产业转移的路径,也不能反映产业转移的规模。第四,引力模型法。首先,利用区位商指数判断区域间增减关系,其次,引入引力模型刻画区域间的经济关联度,最后,建立反映区际产业转移相对净流量的指标[33]。这种方法要求的数据量非常大,而且计算过程繁琐。可见,采用什么指标及如何计算区域间产业转移,目前学术界并没有统一的方法及指标,由于对指标或方法的选择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导致分析结果存在比较大的偏差[34]。
...............................

第三章 西北地区产业转移的影响.........................28
第一节 西北地区产业转移的正面影响............................ 28
第二节 西北地区产业转移的负面影响............................. 31
第四章 西北地区产业转移规律的原因分析..................34
第一节 西北地区产业转入的原因.................................34
第二节 西北地区产业转出的原因.................................37
第五章 西北地区产业转移的优化对策....................................40
第一节 提高资源型产业转入的环保标准及技术门槛........................ 40
第二节 将产业转移与区域协同发展有机结合......................42

第五章 西北地区产业转移的优化对策

第一节 提高资源型产业转入的环保标准及技术门槛
环境问题关系到子孙后代,所以环境保护是一个至关重要必须严肃对待的问题。在之前的二三十年之间,西北地区为了当前的经济利益牺牲了后世的自然环境,GDP 的高速增长可以从统计数据中看到,而牺牲环境的代价也是随处可见。好在现在无论是个人的思想认识还是国家的方针政策都已改变过来,以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增长的错误方式不会再次出现。
一、防止夕阳产业转入西北地区
防止高污染、高耗能、低效率的产业转移,技术壁垒和市场准入门槛是最有效,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种手段。西北地区应当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在打造自身区位特色的背景下,谋划好承接产业转移的战略统筹。在技术选择和市场准入上严格把关,在政府管理层上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不以“GDP”论英雄,这样才能更为理性更加全面的考量承接产业转移的利与弊。此外,还应大力支持和鼓励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反向督促各级地方政府在对内发展地区经济,对外开展招商引资的项目当中,更多地考虑环境污染问题。
西北地区部分地区还没未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想要快速发展,势必需要借助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力量,来推动西北地区向前发展。就目前来看,通过工业化进程大发展,带动当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西北地区脱贫致富和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设计蓝图已经绘制出来,但是实施起来却遇到了难题。面对生态环境和工业发展,在这二者当中要找到一条平衡两端实现双赢的新型发展之路,考验着当地政府的执政智慧。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就是对于东部及中部地区转移而来的产业不能来者不拒照单全收,必须要进行甄别和选择。要向极有可能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常年无法达到治污排污标准的产业以及最终产品附加值低,并且不适宜在西北地区开展的产业,坚决不予考虑。
..............................

结语
本文依据统计年鉴中数据,得出了西北地区产业转移的基本特征,在特征当中分别以行业规律和地域规模进行讨论。根据经济实际发展情况分析归纳西北地区产业转移的有利影响及不利影响,总结论述造成西北地区产业转入和产业转出的原因,针对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提出合理化建议。
经过数据比对和计算,西北地区确实存在产业转移的现象,强势转入的产业基本上都是严重依赖于自然资源的能源领域的高污染高耗能的重化工类产业,之所以会发生转移,主要是基于西北地区与生俱来的资源禀赋。这也跟西北地区前些年不重视环境保护只看重经济利益的错误发展模式大有关系。从整体上看,西北地区在区域内未能实现产业集群、城市中心带,形成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条,使得食品制造业、烟草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这些产业并没有展现出强劲的转入势头。

因为西北地区工业基础较为薄弱,技术条件也相对落后,导致一批技术密集型产业发生轻微流出的现象。这一点可能是困扰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想要突破这一瓶颈,必然是一项长期工程。技术、经验、人才、环境这些生产要素都是西北地区相对匮乏的。所以想要逐步扩大高新技术产业向西北地区转移的规模,只能从基础做起,结合自身的需求特点,培养人才引进人才,力争将现有的高新技术园区打造成为国内一流的产业园区,可以通过省际之间的对口帮扶,学习和借鉴发达省区的先进经验。

西北地区要持续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积极承接东部和中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地区内各级政府在招商引资的工作当中不但要扮演好穿针引线的“经贸红娘”,也要肩负起火眼金睛的“铁面判官”。一方面制定一整套切实能够吸引优质企业的政策方案,使得更多优质项目落户西北,另一方面,也要严格禁止“高污染、高耗能、低效率”的落后产业转移过来。创新产业转移的新模式新思路,留意产业的合理配套和上下游衔接。承接一个产业之后,他的上下游产业都可以进一步地探索和发展。比如,比如转移过来的是汽车制造产业,那么相应的零配件制造业、电子仪器仪表制造业,甚至是橡胶和塑料加工业就存在转移的可能。尽可能形成城市集群、产业集群,规模化经济,打造城市中心、产业中心,扩大市场体量,这样就能持续吸引其他产业转入,进一步繁荣和发展当地经济,壮大做强转移的产业。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