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开发区政策与土地利用效率之经济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9312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着力推动城镇化进程是缓解新时代中国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动力。进入 21 世纪以来,中国城镇化进程一直处于高速的动态演进之中。2017 年,中国城镇化率已由 2001 年的 37.66%增长到58.92%,年均增长约 1.3%。其中,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已达到 42.35%。以中心城市与城市群为主要空间载体,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成为中国推进城镇化进程的主要特点与独特路径。中国史无前例的快速城镇化成为拉动经济增长与消除农村贫困的重要引擎(魏后凯,2015)。然而,长期的快速城镇化进程也带来了诸如环境污染加剧(kharel,2010;刘宇,2014)、城市治理恶化(Sampson,1986;田鹤城,2009)、城乡不平等扩大(Logan,2015)、人口城镇化滞后(陆铭,2011)、土地资源无序利用(李永乐,2013)等一系列问题。究其根源,在于传统城镇化推进的过程中存在盲目追求量的快速增长的倾向。风风火火的“造城运动”和“摊大饼”式的平面扩张不仅造成了土地等要素资源的大量浪费,还带来城市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严重拖累了城镇化的效率和质量。资源利用效率与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成为中国城镇化推进过程中最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吴敬琏,2012)。2013 年末,首次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以促进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提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标志着中国进入新型城镇化阶段。相较于传统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强调人的核心地位,强调转变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率的发展方式,追求绿色环保、低碳智能、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Li et al.,2015;曹景华,2015;Song and Jin,2016;Biliang Hu et al,2018)。而土地是城市发展的空间载体。事实上,中央政府高度重视推进城镇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土地利用效率低下问题。2015 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在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创新土地管理制度、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是实现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途径,必须通过效率监督,真正实现城市发展中的“以人为本”、“人地匹配”, 坚决摈弃“摊大饼”式的粗放型城市扩张。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本文依据“实际问题提出—国内外文献梳理—基础理论分析—问题现状描述—经验研究检验—政策建议”的基本研究逻辑思路,从理论机制、发展现状和经验验证三个方面,围绕以开发区为代表的区位导向型产业政策如何促进与协同新型城镇化进程发展、如何提升城市资源的土地利用效率等一系列现实问题进行了系统性地研究,试图探究作为区位导向型产业政策典型代表性的——开发区政策如何影响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进程扮演了怎么的角色?现实中发挥了怎样作用?进一步,从国家级开发区的设立是否有力于提升相关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这一角度,对中国开发区政策的城市土地利用提升效应进行了经验验证,为当前中国开发区寻求进一步地高质量发展与未来开发区政策的改进方向提供一个理论性支撑。
1.2.2 研究方法
本文以产业转移为切入点,分析其对中西部地区推进城镇化的影响机制。在分析过程中结合国内外产业转移与城镇化两大基础理论,采用现代计量经济学方法,保证对研究内容的全面性与系统性。主要的研究方法包括:
(1)文献研究法
依托于开发区政策与新型城镇化的两大主线,对国内外现有文献进行梳理,总结当前有关区位导向性产业政策影响新型城镇化的研究现状,发现既有研究的不足,提出本文的研究重点与主要贡献。
(2)比较研究法
比较研究法是针对不同事物或同类事物从横向与纵向两个方面对比分析其异同点进而科学认知事物优劣的逻辑方法。本文利用比较研究法对中国开发区的政策实践与中国的城镇化进程进行研究,通过横向与纵向的对比分析,描述当前中国新型城镇化模式的现状与特征。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新型城镇化的研究综述

城镇化是与工业化相辅相成的过程。相比于国内学者,国外学者很早以前就从劳动力人口转移(Lewis,1954;Hertzler,1956)、城乡产业结构变迁(Todaro,1969)、非均衡增长(Hirsthman,1958)的等角度开始研究城市化问题。Kuznets(1971)提出城市化是推动各国宏观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为城市工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劳动力要素;Krugman(1996)认为非农人口的城市转移引发城市规模的扩张,能够更好地发挥经济集聚效应。尽管国内研究的起点较晚,但伴随中国工业化的飞速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增长吸引了一大批优秀学者关注中国的城镇化问题及其作用。大量研究(王国刚,2010;蔡昉,2013;)表明中国城镇化进程对中国长期的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中国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2003、2009、2011)的研究表明:不论以包括财政扩张、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效率在内的何种角度来看,中国城镇化进程的经济增长推动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此外,还有众多学者分别从国际贸易(章元等,2013;倪鹏飞等,2014)、城乡差距(陆铭、陈钊,2004;陈斌开、林毅夫,2013)、低碳排放(林伯强,2010)、收入分配(万光华,2018)等多方面探讨了有关中国城镇化的相关内容。然而,近年来以工业先行、土地快速扩张为特点的传统城镇化模式在收入分配、资源消耗、生态环境、社会和谐等方面的弊病越发突出,简单粗放、不可持续的发展特性显露无疑。对此,中央政府于 2014 年出台《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提出“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特别强调“走出一条以人为核心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这一提法再次激发起国内学者们对城镇化问题的研究热情。总的来看,近年来有关新型城镇化的研究文献大致可分为以下四大板块:

(1)有关新型城镇化内涵特征的理论性研究
第一支文献从新型城镇化理论解释入手,将探讨的重心放新型城镇化基本概念的界定与内涵诠释上。李程骅等(2012)认为相比与传统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核心、智慧、绿色、低碳的四大新主题,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一环。仇保兴(2012)表明中国城镇化道理开始由城市优先发展、高能耗、高污染、少数人先富的数量增长型城镇化向城乡协调、低能耗、重环保、社会和谐的质量增长型城镇化转变。倪鹏飞认为新型城镇化坚持人口城镇化为核心,以信息化、农业产业化和新型工业化为动力,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为保障,是一条兼顾城乡一体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吴殿廷等(2013)认为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及绿色发展的城镇化发展道路。此外,张占斌(2014)还将新型城镇化的特征总结为 “六新”,是包容性发展理念在城镇化上的体现。胡必亮等(2013)还强调新型城镇化发展并非单一进程,还应当同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协同并进、互补发展。
................................

2.2 开发区政策的研究综述
有关产业政策的研究,特别是针对于产业政策在不同国家实践过程中的有效性问题一直以来是经济学家们激烈争论的热点话题。作为中国产业政策体系中最具代表性的区域产业政策或区位导向型产业政策,开发区在推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Alder et al.,2016;林毅夫,2018)。地方政府通过设立开发区,向区内企业提供包涵税收减免、财政补贴、土地使用、产权保护、基建服务等多重优惠政策,引入先进管理经验,引导企业与产业集聚,逐步了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开发区建设与管理模式。如今,开发区政策已经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增长与区域平衡发展的重要政策载体(向宽虎,2015)。总的来看,学术界针对开发区政策的既有研究大致可以沿三条主线加以梳理:
(1)有关开发区内涵及其制度逻辑的理论性研究
第一支文献重点围绕开发区自身内涵及其背后的制度逻辑展开。特别是针对当前中国开发区建设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与现实困境,国内外有关学者展开了极具现实意义的针对性研究。Glaeser and Gottlieb(2008)将区域自身比较优势与政府政策相结合,旨在形成产业与企业集聚,进而带动地区经济增长的政策归纳为政府指向性干预政策、交通性政策、和经济特区(Enterprise and Empowerment Zone)三类。改革开发以来,地方政府大力倡导开发区建设,并迅速将其作为成功经验在全国范围广泛推广。这一过程中开发区建设也开始暴露出同质化重复建设、土地资源浪费等一系列问题。常晨和陆铭(2017)认为经过过去多轮的“开发区热”,当前多数开发区,普遍存在使用率低、严重的同质化、土地浪费的现象。特别是发展相对薄弱的中西部地区,开发区的重复建设与松散分布已经严重影响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质量。更为严重的是,对于开发区与新城建设的融资问题,许多地区通过各类融资平台大幅举债来加以解决,这无疑极大地增加了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陆铭,2018)。围绕这一问题,邓慧慧(2018)从地方政府动机出发,试图在当前财政分权、政绩考核体制下考察地方政府设立开发区的激励来源,探究识别开发区重复建设、分散布局的根源和矫正机制。结论是尽管已经开发区重复建设、无序扩张等问题已经显露无疑,但地方政府在设立开发区的实际决策中存在明显的 “同群效应”、“开发区热”不仅仅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政治在经济领域中的表现。孙卓然等(2011)在归纳国外开发区开发模式的基础上,系统总结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开发区建设模式、开发区管理体制模式、开发区运营模式和开发区形态模式的基本特征。董娟(2011)则是基于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的视角,研究了基于行政派出这一政府管理形式的开发区管委会在推动开发区建设中发挥重要组织作用,认为行政派出模式下的开发区管委会通过政府间纵向委托授权的方式以及横向宽职能、少机构的矩阵组织结构, 实现了组织管理、人员管理、绩效管理三方面的制度创新。
...............................

第三章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开发区政策与土地利用效率的理论基础与机制分析.............14

3.1 理论基础.........................................14
3.1.1 城镇化的相关理论...................................14
3.1.2 开发区政策的相关理论.....................................16
第四章 开发区政策实践、新型城镇化进程与土地利用效率的测算.................................20
4.1 中国开发区的概念与发展历程.........................20
4.1.1 开发区的概念界定......................................20
4.1.2 中国开发区的类型、分布与发展历程............................20
第五章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开发区政策的效应评估:基于土地利用效率的视角.............44
5.1 政策识别与研究设计..................................44
5.2 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45
5.3 实证结果及分析.................................48

第五章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开发区政策的效应评估:基于土地利用效率的视角

5.1 政策识别与研究设计
为了识别国家级开发区政策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直接的做法是通过对比开发区设立前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差异,进而判断其政策效果(单差法)。然而这种单差法所得到的结论是不准确的。关键在于除了设立开发区这一政策效应以外,还可能存在其他因素同时影响着城市的土地利用状况。同一时期出台的其他政策也有可能会对那些未设立国家级开发区的城市产生重要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开发区政策评估的准确性。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注意到开放区政策作为中国产业政策实施的关键一环,本身兼具推动地区经济增长、促进高新技术发展与科技创新、扩大国际贸易开放度等多重政策目标。在政策实施的过程中,地区土地利用状况好坏并未成为一个地区设立国家级开发区与否的决定性依据,并且土地利用效率变化往往成为开发区设立的后发结果。此外,地方政府基于地区间竞争与官员晋升的考量,通常积极主动地将区位优良、尚待开发的建设用地划归用于国家级开发区建设,进一步保证本文研究中的政策外生性,为我们利用该政策构造准自然试验进行政策效应评价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本文利用“国家级开发区”政策的实施构造准自然试验,采用双重差分法识别这一外生政策冲击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六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未来展望

6.1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