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触”还是“重触”--跨国技术并购整合模式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之经济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9301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1.1.1 研究的现实背景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正呈现出―井喷式‖发展。据国际金融数据商 Dealogic 在2015 年报告的我国企业海外并购发起数量已达 579 起,涉及 62 个国家(地区)和 18 个行业大类,实际交易总额 544.4 亿美元。毕马威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下半年中国企业实施的海外并购数量首次超过了海外企业实施对中国企业并购。进入 2016 年以来,中资企业跨国并购更是进入快车道。根据商务部发布的报告,2016 年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案 742 起,跨国并购实际交易总额 1072 亿美元,较之 2011 年的 110 起和 280.99 亿美元,分别增加超过 5 倍和 2 倍,并且相比 2015年并购数量也增长近 1/3 倍,并购额增长了近 1 倍。

在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数量激增的背后,北美与欧洲因其先进的高科技技术和专利成果成为了中国企业首先的并购目的地,过去 5 年北美和欧洲地区交易总量增长迅速,其中北美地区的交易总量占中国企业总交易总量的约 23%,年复合增长率约为 36.4%,欧洲地区的总交易量为 28.6%到 41.8%之间,年复合增长率约为 32%。中国企业已经改变过去对于石油、矿产等资源型企业的偏爱,新一轮的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将目光迁移到了品牌和技术以及能产生协同效应和利于提升自身管理水平的目标之上。中国企业开始认识到品牌、技术等资源的重要性,从过去只关注短期投资回报向更长期的投资模式进行转变,表明中国企业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即通过跨国并购方式作为提升自身能力的跳板,来逐渐向本土地区以外的全球范围扩张形成全球性企业。事实上,中国企业近 5 年来海外收购活跃,但失败率也是居高不下,其主要原因为整合不成功导致中国企业并购出现失败。根据德勤 2017 年 1 月份发布的《并购活跃,整合滞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及并购后整合现状调查》表明我国企业在海外发起的并购中有 44%是左右被迫终止,50%左右的企业属于完成并购但整合阶段出现失败;而且美国麦肯锡公司通过调查统计也指出中国企业在过去 20 年间约有 67%的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是失败的,期望以并购方式获取先进的技术等资源等都未能达到预期目标。大量的案例和调查统计认为很多企业并购失败归因于并购交易完成后选择的整合模式的失误(Barkema,1997;蒋洁瑜,2017;Jansen 等,2009)。因此能否借助跨国并购的方式来获取全球领先的技术、资源和品牌,不仅在于交易的顺利完成,同时更在于并购之后企业的有效的整合。
.................................

1.2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2.1 主要研究内容
本研究每个章节的研究内容和重点议题如下:
第一章为本文的整体绪论。在本部分中,首先阐述了本研究了并购整合研究的研究背景和理论目的;其次在此基础上顺利提出可供研究的基本方向,作为本研究理论构建的基本立足点,并阐述本研究的研究逻辑、技术路线以及研究方法等;最后,陈述本研究欲达到的理论创新点。
第二章是对跨国技术并购整合的相关理论和文献进行综述。在本部分首先对研究跨国技术并购整合的相关理论基础、企业并购与技术创新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同时对跨国技术并购整合从技术并购整合程度、整合速度和模式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综述,以及现阶段对跨国技术并购整合研究的热点即―自治还是整合‖的先关研究进行综述,从而深层次认识到现阶段的研究问题并为接下来本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第三章进行探索性案例研究,从而建构本研究的研究框架。此部分案例选取典型的三起中方企业并购国外企业案例来进行深入的对比分析,进而构建技术并购整合模式与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初步理论模型,为第四章的理论模型的构建和假设提出以及第五章的实证分析奠定基础。
第四章是模型的构建和假设提出。首先是对研究中核心变量即并购整合模式分为―轻触‖整合模式和―重触‖整合模式的构念内涵和测量做界定,结合跨案例分析的结论和对已有文献的逻辑关系进行系统的梳理之后,建立了研究的具体的理论概念模型进而提出了本研究的假设。
第五章主要聚焦于实证研究。本研究的数据收集方式是通过量表收集的,本章首先是介绍量表的设计思路,关键变量的测量方式,进而对回收的数据进行信效度检验,从而保证数据的可信和有效性;其次是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实证检验分析,通过统计分析方法对所提出的研究假设进行验证,进而分析和谈论实证验证分析的结果。
第六章是研究结论、理论创新和实践意义以及研究局限和未来研究方向。通过进一步对本研究的实证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和提炼,得出本研究的结论和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从而为企业的理论和实践做贡献。同时指出了本研究的研究局限以及未来可能开展的研究问题,为未来研究奠定基础。
..................................

第 2 章 跨国技术并购整合相关理论和文献回顾

2.1 跨国技术并购整合的相关理论
企业选择跨国技术并购的动因多种多样,但终极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并购双方在技术资源方面的有效融合来提升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创新绩效和财务绩效的快速发展,增强并购方的国际竞争力。跨国技术并购整合的动因可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2.1.1 资源基础理论

从资源基础理论角度来看,企业进行并购可以获取多种互补资源从而提升市场竞争力。而很多学者认为市场上能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因素很多,如品牌、技术、管理经验和企业信誉等多方面的多种因素。因此企业要获取的资源既有有形资源也有无形资源,有形资源包括产品、财务资源以及工厂及生产设备等实务资源,无形资源包括技术、品牌、管理经验、市场资源及信息和知识资源等。对于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很多企业来说,因缺乏核心的技术资源,但企业内部进行自主研发要花费更长的时间和更高研发成本来研发新技术或产品,还存在市场开拓及成本承担方面的风险。因此很多企业采用购买或者直接并购的方式来获取目标方的核心研发资源。

Park 等(2018)认为企业进行跨国并购能够快速获得目标方的先进的技术资源并通过并购整合来实现技术资源及管理经验的协同,达到优化管理的目标。Chen 等(2010)认为除了能够获取目标方的技术资源,还能够获取核心的人力资源等战略资源,人力资源是关键技术知识及管理经验的载体,拥有核心研发及管理人员是并购方企业获取持续研发及学习管理经验的源泉,因此核心研发人员和管理人员不流失对于并购整合的成功进行至关重要。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进行并购的目的是不一样的,对于发达国家来说主要的目标是扩展海外市场或实现规模经济及范围经济;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看主要的目标在于获取先进的技术资源及管理经验等。傅仰艺(2005)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以中国企业为研究对象分析表明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主要目标是获取互补性战略资源来满足自身技术研究和企业管理等发展战略方面的需求,进而来提升其市场竞争力。同时谢洪明等(2016)指出我国企业通过对发达国家的企业进行并购从而来获得先进的技术资源、品牌优势及更大的国家市场。但并购交易完成并不意味着并购成功,并购整合实现 1+1>2 的有效并购协同效应才是并购完成的关键(Chen 等,2010;Mark & Mirvis,

2001)。Barney(1991)企业进行并购的主要目的在于获取目标方有价值、稀缺的以及难以模仿的核心资源,此种核心资源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源泉,通过学习等方式很难获取。因此通过并购能够快速的将此种资源据为己有并利用有效整合模式来进一步的融入技术创造及研发环节来促进并购方企业的创新绩效的提升。
..............................

2.2 跨国并购与创新绩效研究综述
2.2.1 跨国并购与技术创新理论思想概述
自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以并购为主体的研究逐渐增多,学者们从各个不同的视角研究企业并购现象。因为并购过程涉及多学科、跨层次和经历多个阶段能够完成的复杂的过程,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也是涉及到很多方面的,逐渐形成了四个流派:战略管理学派(Strategic management school)、组织行为学派(Organizational behavior school)、金融经济学派(Financial economic school)和并购过程学派(Perspective school)(Birkinshaw 等,2000;周英超,2016)。战略管理学派主要聚焦于并购双方关联性、相似性以及互补性等方面对并购绩效或并购整合效果的影响。金融经济学派主要以股票或资本市场为研究背景来探析其对并购的绩效和价值创造的影响机制。组织行为学派主要从组织、组织文化以及个体等视角对并购绩效或并购整合效果的影响进行研究。并购过程学派在进一步考虑了并购整合过程对于并购绩效的影响,此学派主要以前几个学派的研究为基础。
1. 战略管理学派

资源基础观最初由 Penrose(1959)年提出经过 Wernerfelt(1984)和 Barney(1991)而发展形成的理论,此理论主要是指企业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竞争优势的来源其所具有的优良的资源禀赋。Barney(1991)进一步分析指出正式由于企业具备的资源是有价值的、稀缺的和难以模仿的,使这些资源成为企业的专属资源,不容易被其他企业通过学习等方式获取而成为其持续经营的核心竞争优势的来源。而企业拥有的这些具有竞争优势来源的核心资源是企业成长的驱动力,通过并购攫取目标方企业的关键技术资源也能够提升其市场的竞争力(陈立敏、王小瑕,2016)。根据现有文献,从资源基础理论视角将并购双方的资源相关性主要分为两种基本类型:相似性资源和互补性资源。
.............................

第 3 章 案例研究:跨国技术并购整合模式和创新绩效研究 ......... 34
3.1 案例研究的概述...................... 34
3.2 研究背景与理论预设 ............................ 38
3.3 案例 1:并购整合成功案例——中国一拖并购 Mc Cormick 工厂 ........... 39
第 4 章 跨国技术并购整合模式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及研究假设...... 69
4.1 跨国技术并购整合的不同模式研究 ......................... 69
4.1.1 ―轻触‖和―重触‖跨国技术并购整合模式的内涵和衡量维度...................... 69
4.1.2 ―轻触‖和―重触‖跨国技术并购整合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和研究假设 .................. 73
第 5 章 ―轻触‖与―重触‖跨国技术并购整合模式对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 82
5.1 量表测量的产生........................ 82
5.1.1 被解释变量的量表设计 ............................ 82
5.1.2 ―轻触‖和―重触‖量表的设计 ........................... 83

第 5 章 “轻触”与“重触”跨国技术并购整合模式对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5.1 量表测量的产生
5.1.1 被解释变量的量表设计
本研究选择并购整合之后并购方的技术创新绩效作为被解释变量。通过对有关技术创新绩效的文献梳理发现衡量技术创新绩效的指标包括评价创新活动效果和效率两个方面。目前的研究成果中对技术创新绩效的衡量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测量评价体系。从现有的现有成果来看,技术创新绩效的衡量主要包括基于单一维度的测量指标和多维度的测量指标,测量指标不统一主要是因为创新绩效产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导致。从单一维度来看,创新绩效主要由专利数据来衡量(彭雪蓉和刘洋,2016;Tsai,2001),包括研发投入、专利申请数量、新产品开发数量、研发成功率、专利水平和新产品占销售额的比重等,主要围绕企业的技术能力发展轨迹来衡量的(潘东华和孙晨,2013;Hagedoom& Cloodt,2003;Zhou等,2008;Ahammad 等,2016)。但有些研究者认为企业层面的专利数量使衡量的是创新的产出,仅能代表部分新产品开发的数量,即专利数量作为测量创新绩效的指标存在一些缺陷,且专利数量仅在产业层面而非企业个体层面的研究中得以证实(Dosi,1988)。而且专利仅是发明而并非创造,而且专利数与新产品之间的相关关系比较弱,因此将专利申请数量作为技术创新绩效的衡量指标还存在质疑。

因此很多研究者运用了多维度指标来测度技术创新绩效。Lin& Chen(2005)指出创新绩效既可以用经济绩效也可用科技成果两个方面来测量。Gemunden 等(1996)对技术创新绩效的衡量采用了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两个维度。而且很多国内研究者也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技术积累效益、产出绩效和过程绩效以及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创新经济绩效等对技术创新绩效进行了测量(吴赐联和朱斌,2018;潘东华和孙晨,2013;彭雪蓉和刘洋,2016;张方化,2006;马富萍,2011)。
.............................

第 6 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