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 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随着中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人民生活的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再仅仅局限于日常衣食住行等的物质方面,而是更加的趋向于精神层次,需求也更加的丰富化、层次化、多样化。当今社会需要拥有健康的体魄,来应对快节奏的生活、工作、学习,人们也就更加关注自身的身体健康,国民的健身意识不断增强,对体育锻炼、体育赛事活动的需求日益增长。
2014 年 10 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46 号文件”)中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提出到 2025 年,实现 5-2-5 的目标即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 5 万亿元,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 2 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 5 亿[1]。46 号文件的颁布更像是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催化剂,不仅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导向,也使得大量的资本涌入体育产业,中国体育产业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自此之后又颁布了一系列的文件,提出要大力推动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同发展,促进体育市场健康化,建立健全体育服务体系;同时对包括商业性赛事、群众性体育赛事在内的全国性体育赛事的审批权的取消即简政放权;以及简政放权后的管理办法,建立起应对商业和群众性大型赛事活动的多部门联合的“一站式”服务机制;更是提出了 2018年-2020 年马拉松产业的发展目标,针对其产业发展状况、提出当下的主要任务,提升马拉松行业规范发展水平,使马拉松运动消费的丰富化、多层次化,促进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使产业链联动效应更加明显[2-5]。这些文件政策的出台,不仅为马拉松赛事的发展描绘了广大的蓝图、提供政策助力和社会条件,也为其有序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制度保障。
.............................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和地区发展的影响研究受到越来越多来自不同领域学者的青睐,其关注的面也越来越广,研究的角度也越来越多。由于大型赛事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学者对二者的关系进行多方面的研究,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就业方面。美国经济研究协会运用投入产出模型对 1984 年洛杉矶奥运会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本届奥运会的举办为举办所在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提供了 73357 个工作岗位,带来了 23 亿美元的经济收入[6]。Humphrey(1995)等学者在此前研究的基础上对模型做了改进,并对 1996 年亚特兰大奥运会进行事前预测研究,预测亚特兰大奥运会的举办将会提供 77026 个工作岗位,带来了 51亿美元的经济收入[7]。Hotchkiss (2003)运用双重差分模型研究 1996 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的举办对就业和工资水平的影响,作者将搜集的样本数据分为赛区、近赛区和非赛区,并构建标准 DID(Difference in Difference 模型)用于衡量就业率和工资水平在两群体之间是否就某事件发生前后有显著区别,以及构建调整后的 DID模型,解释就业率变化率的区别[8]。结果表明相较于非赛区每季度 0.002%的就业增长率,赛区的就业增长率达到了 17%,这表明奥运会这种大型体育赛事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劳动力供需不平衡,对当地的就业产生了积极的正面影响,但在关于工资水平的影响研究上,干扰因素较多使得并未得出准确的结论。
(2)提升城市知名度方面。Ritchie 和 Lyons(1990)调查采访了当地居民对1988 年卡尔加里冬季奥运会的看法,居民大都持积极地态度,并认为本届奥运会的最大成果是提高了卡尔加里的知名度,吸引了游客,促进了经济增长[9]。随后 Ritchie 和 Smith (1991)在美国和欧洲地区选取了 20 个样本城市,对冬奥会前后卡尔加里以及加拿大的知名度进行了持续四年的研究,据此来监测和评估一个大型活动所带来的影响[10]。结果显示卡尔加里城市相对其他样本城市的知名度明显增强,再一次印证了冬奥会大大地提升了卡尔加里城市的知名度。
............................
2 概念的界定及相关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体育产业
(1)体育产业的属性
产业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不断发展的产物。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深化了社会分工,产业的内涵也不断丰富,其含义也更加的层次化。按照与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发展阶段项适应的三次产业分类法,可以将产业分为第一产业即与人类社会第一个初级生产阶段相对应的、通过直接获取自然资源而产生的,如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等;第二产业即与工业化的大规模生产相适应,对获取的自然资源进行再加工,如制造业、建筑业等等;第三产业即服务业。
体育产业,不仅包括第三产业的体育服务,还包括体育用品、体育器材、体育服饰等制造业。从体育产业的本质来讲,体育服务是其主体部分,其余的是体育服务的衍生品,不能从根本上影响体育产业的属性。依据 1992 年 6 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对体育产业属性的界定,认为体育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组成部分,属于第三产业。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发挥在那庞大,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界限变的相对比较模糊,三者之间也有逐渐融合的趋势。对体育产业本质的界定不在单一,应根据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和国家体育产业的情况为依据。现今,体育产业不仅是第三产业的组成部分,更是多部门融合的综合性产业。
(2)体育产业的规模
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年平均经济增长速度从 10.4%的高增长阶段回落至 6.5%左右的中高速阶段经济增长结构发生变化。产业结构不断地优化升级,服务业的比重明显上升,2013 年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 GDP 总量的 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9-30]。经济市场增长动力逐渐从资本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居民的体育消费需求升级带动了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的作用和地位逐渐提高,一些欧美发达国家,体育产业甚至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行业。例如,2013 年美国体育产业总产值达到了 4400 亿美元,占当年 GDP 总量的 3%,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约为汽车产业的 2 倍、电影产业的 7 倍。我国体育产业虽然起步晚,但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体育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
2.2 基础理论阐释
2.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最早作为一个管理学概念于 1963 年出现于斯坦福大学研究所的内部文稿中,指的是受某一事件影响的群体包括股东、雇员、债权人、顾客、供应商等。随着发展,到 20 世纪 90 年代,其研究主体不仅仅局限于企业,而是延伸到了政府、城市、社区、社会团体以及相应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并在一些旅游会展、工业项目中也尝试运用利益相关者的理论来分析、研究问题。马拉松赛事的组织运作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一场赛事的举办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多部门的配合,其利益相关者也比较多。就目前我国马拉松赛事的运作来说,一场马拉松赛事的利益相关者包括举办地政府、赛事主办单位、主办社区、赛事 IP 所有者、赞助商、媒体、观众、参与者等。掌握和运用利益相关理论,可使赛事相关管理部门,科学分析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并根据利益主体需求的不同,在符合赛事运作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设计、规划、运作、管理马拉松赛事[36-38]。
2.2.2 准公共物品理论
传统经济学对人类需要而产生的物品大致分为两类: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所有权的非排他性和消费过程的非竞争性是两个衡量依据。非排他性是指产品的消费过程无法排除不支持价格人的消费,即公共产品的消费是集体进行的、共同消费的,其效用在不同消费者之间不能分割。非竞争性包括:(1)边际生产成本为零,指增加一个消费者对供给者带来的边际成本为零;(2)边际拥挤成本为零,增加多少个消费者一般都不影响他人消费。如果把所有的物品依据这两个依据来排序的话,私人物品与公共物品分别位于这个序列的两端。私人物品的消费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而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并不是所有的产品是完全属于纯公共物品或者私人物品。在二者之间有一个过渡带,兼具纯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某些性质,这就我们说的“准公共物品”[39]。
................................
3.1 中国马拉松赛事的发展历程....................................18
3.2 中国马拉松赛事的数量和分布趋势...............................18
4 评估体系的构建.............................................24
4.1 研究假说.........................................24
4.1.1 假说 1 的提出....................................24
4.1.2 假说 2 的提出............................24
5 马拉松赛事对城市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30
5.1 平稳性及平衡趋势检验......................................30
5.1.1 平稳性检验........................................30
5.1.2 平衡趋势检验...............................31
5 马拉松赛事对城市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平稳性及平衡趋势检验
5.1.1 平稳性检验
.............................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1)马拉松赛事的举办确实能够促进举办城市经济的发展。随着马拉松赛事的举办也会有相应的民营资本、企业对其进行冠名、赞助、投资,使马拉松赛事有更多的资源,为举办更加高规格、高水平的马拉松赛事,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一场马拉松赛事的举办使举办城市可以在短时间内集聚大量的人流刺激当地消费,拉动交通、住宿、旅游、餐饮、制造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主办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马拉松赛事的举办需要交警、公安、环卫、消防、学校、医院等各个机构、部门的协调配合,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有利于检验和历练相应城市在应对大型活动和突发事件的能力,也有利于主办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赛事期间大批人流和媒体等的涌入,在参加和报道马拉松赛事的同时,也可以通过这一渠道更加方面、快捷、有效、快速的向外人展示城市的品牌形象和城市文化,提升主办城市知名度,提升城市的软实力。
(2)马拉松赛事能够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但对不同经济发展程度或者说不同第三产业占比的城市其经济促进作用有所差异。数据分析显示第三产业占比在 third2[40%,60%)区间的城市举办马拉松赛事的经济促进作用最大,可以提升0.44584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为 third3[60%,100%)区间的城市举办马拉松赛事的经济促进作用次之,可以提上 0.4206309 个百分点。结果与假设 2.第三产业占比越高,马拉松对城市经济的推动作用越大,相差不大,但还是略有出入。有多种原因造成这一结果;(1)样本城市中处在 third3[60%,100%)这一区间的城市数量较少,导致估计有所偏差;(2)处在 third3[60%,100%)这一区间的城市经济普遍比较发达,如北京、上海等,举办马拉松赛事在带来巨大正向经济促进作用的同时,给城市居民正常的交通出行、城市环境如北京的“尿红墙”等带来巨大负面 影 响 , 抵 消 一 部 分 经 济 影 响 。 对 于 现 阶 段 的 中 国城 市 , 大 多 数 属 于third2[40%,60%)这一区间类别城市,可以通过马拉松赛事为主办城市带来较大的经济促进作用,促进城市的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