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中国能源需求增长迅速
改革开放激发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活力,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 30%,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与此同时,伴随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是一次能源消费总量高企发展。据《BP 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8)统计,中国一次消费能源总量从 2007 年的 21.50 亿吨油当量升至 2017 年的 31.32 亿吨油当量,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 3.1%,远超美国同期 0.6%的年均复合增长,也超过了同期 2.2%的世界平均水平。截止到 2017 年底,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占到世界 23.20%,相比之下,中国占世界经济比重仅为 15.12%。
从能源消耗结构来看,中国能源消耗以煤炭、石油等传统化石能源为主。尽管中国政府很早就认识到能源消费结构与中国温室气体排放之间的关系,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降低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在中国能源消耗中的比重,但在 2017年,中国的煤炭消耗仍然达到 18.92 亿吨油当量,占到一次能源消耗总量的60.42%,水电、核能、可再生能源仅占到中国一次能源消耗总量的 13.55%。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既往的研究鲜有从产业集群与产能效应的双重视角研究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从研究的内容上来看,本文不仅关注新能源产业集群在规模、区位分布、影响因素等方面的内容,同时以新能源产业集群为视角,将产能效应与产业集群式发展纳入到同一框架下,关注中国新能源产业的产能利用效率与产业集群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从宏观角度勾勒中国新能源产业集群格局的同时,注重从多重视角寻找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的驱动因素和经济基础,探究影响中国新能源产业产能各个因素的作用以及相互关系。从理论上探索中国新能源产业应有的发展路径,研究成果将丰富新能源产业集群和产能效应的相关研究。
二、现实意义
(一)完整刻画中国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的脉络
新能源产业作为新兴快速发展的行业经过多年稳定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产业经济发展的热点之一,但是总体看来,目前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少数有限的空间和地域内。中国的新能源产业集群是否已经形成?如果已经形成,中国新能源产业集群呈现什么样的空间格局?中国新能源产业集群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时空演变过程?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刻画上述问题,有助于完整地呈现中国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的历史轨迹,把握新能源发展的脉络,梳理相关内容也有助于为其他地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二)为缓解中国新能源供需不平衡的问题提供理论基础
新能源产业有着自身的特殊性,从生产的角度上来讲,新能源产业的需求方是从事社会生产的个人、企事业部门,新能源产业为全社会提供的是必备的生产资料。新能源产业作为缓解未来中国能源供应压力、实现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的基石,需要进行精心培育、科学规划和长远发展。但是从社会现实需求角度出发,中国新能源产业仍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按照美国经济运行数据所估计数据,低于 79%的产能利用率即为产能过剩。2017 年,中国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产能利用率为 72.8%。虽然较上年明显增加 3.1 个百分点,但仍然面临着严重的产能过剩,相较之下,作为电力部门上游产业的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却存在产能不足,二者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平衡。中国新能源产业的规模与产能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新能源产业的产能是否得到有效充分的科学利用,解决上述问题是实现新能源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产业集群
(一)产业集群概念界定
产业集群的概念最早由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提出,在其 1890 年出版的经济学经典教材《经济学原理》一书当中,马歇尔在经济学史上首次系统阐述并论证产业集群的相关概念、形成机制。马歇尔在观察到特定区域内产业集群的基础上提出了“产业区”的概念,认为产业区是:“一种由历史与自然共同限定的,中小企业积极地相互作用、企业群与社会趋向融合的区域”。马歇尔还是首位从经济学角度对“产业区”现象给出系统解释的学者。马歇尔认为外部经济是产业集群形成的主要原因,并且指出,在同一区域内所聚集的企业越多,越有利于企业所需要的各类生产要素的聚集。相应的,产业集群中单个企业的生产成本会随产业集群的发展而降低。
1909 年,韦伯用严格的推导方法进一步完善了集群的概念。与马歇尔类似,韦伯主要从企业微观的生产成本-收益的角度对产业集群现象给出解释,认为企业是否会参与到集群当中主要取决于成本和收益的比较。更进一步的,韦伯指出了集群的两个阶段,企业首先通过自身生产规模的扩大产生集群的优势;各个企业通过相互关联从而实现成本的降低,产业集群是产业聚集的第二阶段。
在此之后的学者从新竞争优势理论(道格林和弗莱克,1997)、新制度经济学(科斯,1993)、新经济地理学(克鲁格曼,1997;藤田昌久,1997)等不同角度对产业集群做出探讨。其中,迈克尔·波特在 1988 年给出了产业集群的权威概念,认为:产业集群是指某一特定领域中,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相互联系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并以彼此共通性和互补性相联结。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理论研究界对于产业集群的研究由来已久,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为我们审视中国新能源产业集群和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多样化的视角。产业集群的理论演进经历了从外部规模经济(马歇尔,1920)、区位选择理论(韦伯,1909)、增长极理论(佩鲁,1950)、交易成本理论(斯科特,1986)、规模报酬递增理论(克鲁格曼,1991)等。上述理论成果按照对产业集群成因的解释可以被分为外生性理论(从生产成本的下降、技术溢出、要素的自由流动、价格机制等角度解释产业集群)和内生性理论(运用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等视角审视产业集群问题)。这些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产业集群的成因,为我们更加深入的理解产业集群的经济现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一、外部规模经济理论
产业集群效应最早可以追溯到马歇尔提出的外部规模经济理论。1890 年,马歇尔在其经典著作《经济学原理》一书当中正式提出产业集群的概念,是首位对产业集群进行系统性研究的经济学家。马歇尔用“产业区”的概念描述产业集群和产业集群的现象,将大量从事相关生产的小企业集中的地区称为“产业区”,认为“产业区”出现的原因在于获取外部规模经济。
在解释产业集群的过程中,马歇尔借鉴边际主义思想,认为“产业区”形成的原因在于外部规模经济,“产业区”的出现促进了知识在小企业之间的传播和扩散,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小企业也能够共享知识进步带来的好处,降低了集群区内的生产成本。马歇尔将规模经济分为两类:一是内部规模经济,这取决于从事工业的单个企业的资源、它们的组织以及管理的效率[86]。一种外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是推动“产业区”形成的主要原因。外部规模经济主要通过市场规模扩大带来的中间投入品的规模效应、劳动力市场的规模效应、信息交换和技术扩散三种途径来实现区域内企业整体运营成本的下降。同时,马歇尔指出,外部规模经济的实现与成本和技术两大因素有关,正如他所提出的三种路径,前两种被他归纳为金钱性外部性,即因规模经济导致的企业经营成本的直接下降,后一种被他成为技术性外部经济,产业集群有利于集群内部知识和创新要素的溢出,并通过关联的生产网络在区域内以新的创新和技术进步反馈回整个行业,推动产业集群整体的技术进步。
.............................
第三章 中国新能源产业集群规模、空间分布特征 ............................ 31
第一节 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31一、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历程回顾 ................................ 31
二、风电产业现状 ............................ 32
第四章 中国新能源产业产能效应的测度 ..................................... 70
第一节 产能效应的测度方法 ............................................... 70
一、产能效应的测算方法回顾......................................... 70
二、测算方法 ..................................... 72
第五章 新能源产业集群规模、分布与产能效应的关系研究 ........................ 84
第一节 新能源产业集群规模、分布与产能效应关系的理论分析 .................................. 84
一、产业集群与产能效应之间的关系 .................................... 84
二、产业集群分布与产能效应之间的关系 ............................................. 86
第五章 新能源产业集群规模、分布与产能效应的关系研究
第一节 新能源产业集群规模、分布与产能效应关系的理论分析
一、产业集群与产能效应之间的关系
关于产业集群和产能效应之间关系的认识处在不断深化之中。早期关于产能效应与规模之间关系的研究均认为产业规模对产能效应没有影响。但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经历了三次明显的产能过剩,第一次出现在 1998~2001 年,第二次出现在 2003~2006 年,第三次则主要出现在 2009 年以后,三次产能过剩所面临的宏观经济环境、企业发展和政策环境各有不同,因此不同阶段的产能过剩的原因和学者对此的解释也不尽相同。
近年来考察中国产能过剩的文献逐渐丰富,对中国产业发展的脉络和动因的分析逐步深入,对产能过剩的问题也有了进一步的剖析。总结起来,目前主要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解释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
微观角度的经典理论是林毅夫(2010)所提出的潮涌现象,认为由于投资时信息不完全,尤其是行业内具体企业数目不得而知,社会资本在面对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行业时往往会将社会资金大量集中于某一特定的行业,从而产生了产能过剩的问题。随着资本的持续流入,社会对该行业的预期会进一步提高,从而造成社会资本的进一步涌入,加剧产能过剩的问题。
第二类解释则是从宏观的角度,认为政府干预是推动产能过剩出现的主要原因。耿强(2011)[133]和沈坤荣(2012)[134]的研究都表明,地方政府政策引导生产要素向特定产业流动是产能过剩出现的主要原因,认为中国产能过剩的问题是中国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市场体制不完善和不健全导致的。江飞涛(2012)的研究认为政府对于投资的补贴使得投资的风险外部化,扭曲了投资行为,导致特定行业的产能过剩。
..........................
第六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第一节 主要结论
一、中国新能源产业集群分布出现集群分化、存在明显的地域性差异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