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础理论与文献综述
(一)基础理论
1.经济空间分布相关理论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可以概括为区域均衡和非均衡发展理论,区域均衡发展理论是建立在古典经济学假设基础上的,在现实中很难实现。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生产要素在集聚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的推动下往往流入少数经济效率或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最终使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并表现出非均衡特征。
(1)不平衡增长理论
赫希曼(Hirschman,1958)的不平衡增长思想对后来学者研究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他在不平衡增长理论中提出“极化—涓滴效应”。在经济发展初期,极化效应占主导地位,使得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不断加大。但从长期来看,经济发达地区通过涓滴效应带动周边经济落后地区发展,区域间差距不断缩小[1]。在不平衡增长理论中,增长极理论有重要影响。佩鲁(F. Perrous,1950)的增长极理论认为,在空间单元范围内,具有经济优势或者区位优势的增长点,可以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佩鲁将增长极定义为对经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的产业集聚,一些主导部门或者产业在某些地区或城市聚集,对周围的资源和生产要素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并将增大创新的动力并传导其他部门和地区,促进经济增长[2]。布代维尔(J. B Bouderille,1966)在佩鲁研究基础上,把增长极理论解释为相关产业的空间集聚,使增长极转换成了经济增长的空间术语。
事实上,佩鲁所提出的增长极是在一定的经济空间环境中的“推进型单元”,这种推进型单元与所处经济环境相关联,并依托推进型、创新型企业或产业对相邻经济单元施加影响,而具有“支配效应”的优势经济单元则凭借自身增长和创新不断推动其他经济单元增长。
..............................
(二)文献综述
1.人口与经济空间格局演变的研究
(1)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的研究
国外学术界较早的对人口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与探索,洪堡(Humboldt)、拉釆尔(F.Ratzel)和白兰士(P.V.Blache)等学者对人口分布差异性及影响因素、人口流动和人口密度等进行了分析与阐述,为推动人口地理分布的研究做出了贡献。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对人口数量空间分布差异的定量分析比先前有了很大进步。Clark(1951)通过对 20 多个城市人口数据的分析指出,随着城市中心向外围距离的增加,城市人口密度与距离城市中心远近存在负相关关系[3]。20 世纪七十年代以后,人口分布的空间分析成为人口地理学的研究重点,并结合 GIS 等新技术广泛应用到人口研究中。P.Rees 与 A.G.Wilson(1977)、伍兹(R. Woods,1982)等都强调空间分析方法的重要性,提出要从空间的角度进行人口研究[4][5]。Luc E. Anselin(1988)、Getis&Ord J K(1992)等学者基于人口在空间分布上的依赖性和异质性来研究某一区域人口空间格局,这被广泛应用于研究特定区域人口空间格局演化过程中[1]。
我国对人口空间分布研究始于对人口密度的讨论,近些年,学术界关于人口空间分布的研究的重点领域主要集中在人口分布现状、空间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等方面。从人口密度变化来看,我国人口空间分布密度仍继续保持东部→中部→东北→西部依次减少的总体格局(邓羽等,2014)[2]。从人口重心动态变化角度来看,明显偏向西南方向(廉晓梅,2007)[3]。樊杰等(2010)研究发现,我国人口重心变动轨迹呈现出先向东北、再向西南的态势,2010 年前后人口重心出现向东南方向移动的迹象。而总体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重心位移距离变化较小,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保持稳定状态(李博等,2016)[4][5]。对东北地区人口空间分布特征来看,人口分布的特点是南密北疏、呈阶梯状逐级递减,人口分布有不断向辽中南半岛集中的趋势,人口重心也逐渐由东北向西南转移(廉晓梅等,2018)[6]。
............................
二、东北地区人口与经济发展现状及空间格局演变分析
(一)人口与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1.人口发展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地区人口先后经历从缓慢增长到衰减的过程。2013年东北地区人口总量达到 10976 万人,随后人口规模呈现递减趋势,至 2017 年人口已相对减少了 101 万人。从东北地区人口规模占全国比重来看,东北地区人口数量占全国人口数量比重近些年一直呈现下降态势,但总体上维持在 8%左右(表 2-1)。这一现象与东北地区人力资本变化有关,一方面,沿海发达地区对人口吸引力不断增强,东北地区人口外流压力加大;另一方面,受独生子女政策以及人口红利消失的影响,近些年东北三省人口自然增长率基本接近零增长或负增长,2015 年总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这进一步加大了东北地区人口下行压力,同时降低了其人口规模在全国的比重。
.............................
(二)人口与经济空间格局演变分析
1.人口重心空间演变
人口分布重心及其空间演变轨迹可以反映人口分布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基于东北三省各地区 1995-2017 年人口重心空间演变轨迹来看:第一,东北地区人口重心空间演变轨迹整体变化较小。东北地区作为传统老工业基地、商品粮种植基地和内陆地区,人口空间流动受到一定限制。从历年人口重心空间演变轨迹来看,基本稳定在东经 124.9 度、北纬 43.6 度左右。1995-2017 年,人口重心移动了 9.85km。近些年,人口重心向西南方向移动明显。第二,人口重心空间演变轨迹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1995-2011年,人口重心仅移动了 1.64km,
基本稳定在吉林省四平市公主岭市陶家屯镇附近。随着改革开放逐渐深入内地,人口空间流动性加强。2011 年以来,东北地区人口重心向西南方向(辽东半岛)移动明显,整体移动了 10km。2017 年,东北地区人口重心位于吉林省四平市公主岭市刘房子街道刘房子村东南方向,相比于 1995 年,总体移动了 9.85km。
..........................
(一)基于一致性系数的关联程度分析 ........................................... 22
1.人口地理集中度 .............................. 22
2.经济地理集中度 ................................. 23
四、东北地区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一致性影响因素分析 .................. 30
(一)影响因素分析 ............................. 30
(二)模型选择与变量选取 .......................... 31
(三)结果分析 .............................................. 33
五、结论与对策建议 ................................ 37
(一)结论 ........................................ 37
(二)对策建议 ................................. 38
四、东北地区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一致性影响因素分析
(一)影响因素分析
新经济地理学从空间集聚角度——产业或经济活动由于聚集所带来的成本节约能使产业或经济活动趋于集中,来分析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空间区位问题[1]。新经济地理学认为,地区经济发展和人口空间流动通过“循环因果”机制,利用区域内市场放大效应使得某一区域内需求增加,如果该区域贸易自由度足够大,就会使得产业高度集中于资本和人口流入地区并加剧区域集聚的趋势[2]。基于新经济地理学前沿理论模型和现有研究,可以从资源配置角度对影响东北地区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一致性因素进行分析。
1.市场因素
市场和政府是资源配置过程中两种重要的手段,市场通过资源配置的优化功能及效率激励功能,实现经济向区域内效益较高地区的快速集聚。而人口空间流动受劳动力市场工资滞后性影响,往往表现出与经济空间集聚的不一致性。
市场因素使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不一致特征的产生有一定的必然性,市场机制核心的价格、供求和竞争机制使得资源配置过程中效率不断提高,往往在资本和人口空间集聚中表现出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因此,在市场因素作用下,资本“追利”必然使得产业和资本向经济效益较高、具有区位优势的发达地区快速集中。
人口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往往会随着经济空间集聚而不断转移。由于人口流动与经济集聚受区域经济发展条件和诸多因素影响,两者空间一致性分布总存在一定的时空滞后性。相关学者基于我国现实分析发现,我国东部核心发达区域与中西部非核心发达地区的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高度失衡,东部沿海地区经济不断集聚的过程中,中西部地区人口没有相应地向那里集中[3]。人口和经济在市场机制影响下必然表现出区域不一致性特点。
.............................
五、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结论
第一,从东北地区人口与经济发展现状来看,人口规模先后经历从增长到衰减的过程,2015 年总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经济发展经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以来高速增长期后,近些年经济增长乏力,震荡波动态势成为新特征。从两者总体协调性来看,经济增长对人口的拉动作用不明显,而经济下行反而加剧人口流失,人口负增长与经济低增长并存。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地区如辽源、抚顺、本溪、延边、牡丹江等虽然人口流失比较严重,但依托前期经济积累,当地人均收入水平反而得到很大提高。
第二,从东北地区人口与经济分布一致性来看,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都表现出向西南方向迁移的特点,表现出一定空间联系性,近些年受东北地区经济波动影响,人口重心向西南方向转移趋势更明显,而经济重心表现出一定的“回调”;从口与经济分布的空间演化过程看,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一致的区域范围不断缩小,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不一致趋势不断加强。区域内人口与经济呈现出明显的“南密北疏、内高外低”的不均衡分布格局,且人口集聚滞后于经济集聚,区域内人口流动的经济导向性明显偏弱[1]。
第三,从东北地区人口与经济空间关联程度来看,东北地区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关联性表现出明显的弱相关特点,人口和经济空间分布集聚趋势整体不强。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主要呈现出低—高(L-H)、低—低(L-L)集聚态势,高—高(H-H)、低—低(L-L)分布的“极化”特征相对不明显,而是呈现经济高速增长地区与人口低增长或负增长的地区相邻的低—高(L-H)分布特征,城市间人口与经济空间关联性不强。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