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企业知识共享、动态能力与竞争优势关系之经济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9354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经济论文,本研究借鉴知识基础观、动态能力理论以及竞争优势相关理论基础构建了知识共享、动态能力与新企业竞争优势间的理论关系作用路径模型,并利用海口、深圳等地的六个案例进一步对模型予以验证和修订。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系统的理论分析和逻辑推导,提出五个大类假设(包括20 个子假设)。

第 1 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实践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2014 年 9 月,李克强总理在第八届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演讲中首次提出,凭借改革创新的“东风”,要在 960 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一个“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2015 年 3 月,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两会上作政府报告时指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在论及创业创新文化时,他强调“让人们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精神追求和自身价值”。至此,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大发展战略部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两次惊艳亮相,使中国全面进入到创业创新时代。

创业活动发生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每个行业、每个领域,并且衍生出一大批如阿里巴巴、苏宁电器、百度、腾讯等实现快速发展的创业企业。《全球创业观察(GEM)2017/2018 中国报告》基于过去 15 年的调查数据指出,中国的创业活动质量节节提高,创业环境不断改善,总体创业活跃程度日益提升,已经成为全球创业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作为一种应对经济无效率问题的识别和解决机制,创业能够通过凝聚社会资源,将外部环境中存在的信息、技术、资金等资源转移到产品/服务中,进而达到提升资源效率和弥补市场失效的问题(汤勇,2014)。大量理论研究和实践观察发现,创业是推进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稳定和扩大就业、激发全社会潜能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我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关键驱动力量,能够有效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助于加快我国全面实施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为了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进程,政府多措并举,通过简政放权、设立创业基金、税收优惠和政策支持等途径鼓励全社会的创业活动。
值得关注的问题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尽管创业在促进经济发展、激励社会创新潜能、增进社会福利等方面起着大有可观的作用,可创业本身是一种高不确定性又伴随着高风险的行为。虽然我国的创业活跃度非常高,但是整体来看我国创业企业的成长状况非常不理想,创业绩效表现迥异,并且创业企业的失败率较高。尤其是随着信息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在多方面给各行业的带来了变革,企业的战略决策、营销模式、顾客需求和商业模式等方面均与传统经济时期存在显著的差异,这促使创业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尤为复杂,创业企业的成功率更低。
................................

1.2 研究意义
本文深刻观察创业理论和实践的需求,结合资源基础理论、知识基础理论、知识管理理论、动态能力理论等相关理论的内容,以及通过对企业家和员工进行半结构访谈、案例剖析等途径获取一手资料,对知识共享的内容及维度加以界定,并依据知识的属性将其划分为显性知识共享和隐性知识共享,按照“行为—能力—优势”的经典研究范式,从而打开新企业知识共享转化为新企业竞争优势的黑箱。基于此,本文深入挖掘显性知识共享和隐性知识共享对新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并引入动态能力这个理论构念,探讨适合新企业的动态能力各个维度在不同类型知识共享与竞争优势关系间所起的中介作用。本文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创新性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1.2.1 理论意义
知识基础理论指出,知识是企业最有价值的资源;同时,企业的价值创造主要依赖于它积累和使用知识的能力(Hsu 和 Sabherwal, 2011; Zhou 和 Li, 2012)。许多学者都已经认识到知识共享的重要性,并且研究了组织、团队、个体或者其他因素(文化、氛围、管理者支持、奖励/激励、多样性、社会网络、预期收益和成本、人际间的信任和正义、知识产权等)对知识共享的影响(Wang 和 Noe, 2010;Xue 等, 2011)。然而,在现有的文献中,很少关于特定类型的知识共享对新企业竞争优势影响的实证研究。一些学者在研究中指出,有效的知识共享的确能够降低生产成本、加速新项目的开发、改进决策过程、提升企业的协调性、提升创新能力、增加销售增长率、提升新产品和服务的收入等 (Huang 等, 2010; Wang 和Wang, 2012),但是,知识共享是否直接影响新企业竞争优势?知识共享对新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过程中,是否受到其他变量的中介?知识共享对新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过程中的调解机制是什么?上述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立足于新企业特征,探讨知识管理领域的重要问题:知识共享,构建企业内知识在个体-团队-组织层面的共享机制,并将其分为显性知识共享和隐性知识共享两个维度,深入揭示新企业知识共享的特征。已有知识管理研究大量地关注了知识获取、知识整合,而作为知识管理的重要核心环节之一的知识共享却相对研究不足,并且已有的少量研究关注更多是成熟企业而非新企业。本研究对新企业知识共享概念提炼和维度分析有助于弥补已有知识管理研究不足。
...............................

第 2 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 相关基础理论
2.1.1 资源基础理论
资源基础理论(Resource Based Theory,RBV)最早可以追溯到 Penrose(1959)提出的观点:企业是资源的集合体。Penrose 对企业资源视角提出了初步的见解,然而,资源基础理论是在 Wernerfelt(1984)的研究中明确被提出,在 Barney (1991)的研究中被进一步推广,后续很多研究为资源基础理论的深入和发展做了显著的贡献(如 :Barney 等,2001;Eisenhardt 和 Martin,2000;Mahoney 和 Pandian,1992;Priem 和 Butler,2001; Zahra 和 George, 2002; Zollo 和 Winter 2002)。

资源基础观的本质是强调资源和能力集合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源头,资源不同程度的分布在各个企业之中,并且 Barney(1991)在研究中指出,企业的战略资源不均匀地分布在存在竞争关系的企业之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了每个企业特有的异质性资源,而且这种现象长期客观存在。他认为,并非全部的资源均能帮助企业创造持续竞争优势,能够给企业带来持续竞争优势的资源必须具备以下四个特征:

(1)必须是有价值的。在一定的意义上讲,它能够利用企业周围环境中的机会,并消除环境中的威胁。当能够促使企业制定和实施战略时,这种资源是有价值的。传统的企业绩效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模型指出,只有当战略能够利用机会或规避威胁时,企业的绩效才能够得到提升。企业的资源可能还需要其他特性(如稀缺的、难以模仿的和不可替代的)才能成为竞争优势的来源,但是具备这些特性的物质只有能够规避威胁或识别、利用机会时,才能够成为资源。
(2)在企业现实和潜在的竞争中,必须是稀缺的。很多竞争者或潜在竞争者都具备有价值的资源,在这种情况下,有价值的资源并不能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当企业实施创造价值的战略,并且其他企业并不能够采取类似的战略时,那么该企业能够获得竞争优势。如果很多企业具备有特定价值的资源时,那么这些企业都能够以相同的方式利用这些资源,从而采取相同的战略,这也就导致任何一个企业都不能够获取竞争优势。

同样的分析也可以用在有价值的资源集合上,通常情况下,战略的实施需要特定的物质、人力等资源的集合。几乎所有的战略实施都需要管理者技能(Hambrick, 1987)。如果这种资源集合不是稀有的,那么大量的企业将能够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战略,而这些战略并不能成为竞争优势的来源,尽管资源是有价值的。
............................

2.2 相关文献综述
2.2.1 新企业相关研究
首先,新企业面临着严峻的资源匮乏困境。资源是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要素,但是由于面临着新生劣势,新企业拥有的初始资源有限,缺失市场和行业方面的知识,使得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缺乏与顾客、内部职员交流的经验,使得其难以获得顾客和员工的承诺;由于新企业缺乏能判断其发展前景的交易记录,使得新企业难以通过银行、资本市场等途径获取资源(任萍, 2011)。因此,新企业需要不断地构建和利用社会关系,通过非正式的关系网络渠道来获取资源,同时持续的观察和学习来改变资源匮乏的现状(Baum 和 Silverman, 2004;Kor Y Y 和 Misangyi, 2008;Morse, Fowler 和 Lawrence, 2007)。
其次,新企业的组织结构简单、灵活。从新企业的规模特征来看,其组织结构相对简单、资源配置单一(朱秀梅, 2008)。大型成熟企业往往采用成熟的、科层化的组织结构,阻碍了企业的创新活动,而新创和创新性强的企业中产品和市场开发是灵活的、动态的,由于企业不断进行市场扩张和重新定义导致企业的产品和流程不断提升,因此,知识资源和内部知识管理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Knight 和 Cavusgil, 2004)。
第三,新企业面临着合法性缺失问题。由于合法性的建立需要一个过程,而本身刚刚创办,并缺乏交易记录(Stinchcombe, 2000)。同时,新企业有限的或者缺乏绩效,这些先天性的劣势使得其普遍缺乏合法性。可以通过满足政府机构、大型企业、认证机构建立的标准、规范、制度等形式获取(Singh,Tucker 和 House,1986)。新企业往往是刚刚进入市场,其产品/服务尚未得到顾客的熟悉和认可,并且在短时间内难以快速建立市场地位,进而导致新企业难以构建市场合法性(任萍, 2011)。

第四,与成熟企业相比,新企业的外部知识搜寻导向更强。相关知识和经验积累较少的原因促使新企业注重向外部其他主体,包括顾客、供应商、科研机构等学习,这种探索型学习有助于改变新企业的视野价值观,激发其创新行为,帮助新企业构建竞争优势(邬爱其和李生校, 2011; Calantone, Cavusgil 和 Zhao,2002)。
...............................

第 3 章 理论模型构建与案例验证..........................43
3.1 核心变量的内涵及维度.................................43
3.1.1 知识共享的内涵及维度划分......................43
3.1.2 动态能力的内涵及维度划分............................44
第 4 章 研究假设的提出............................................65
4.1 知识共享与新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65
4.1.1 显性知识共享与新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67
4.1.2 隐性知识共享与新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67
第 5 章 研究设计...........................................89
5.1 科学的研究过程......................89
5.2 问卷设计.................................89

第 6 章 实证分析与结果讨论

6.1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本研究中各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各个主要变量的均值处于合理范围区间内,方差也处于合理范围区间内。同时,各变量间的Pearson 值(皮尔逊相关系数)显示,核心变量知识共享(显性知识共享和隐性知识共享)、动态能力(适应能力、吸收能力、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间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初步显示变量之间存在关系,可以开展进一步分析。具体情况参见表 6.1 所示。

.............................

第 7 章 结论、创新点与未来研究展望

7.1 结论
新企业在面临新生劣势和高度不确定性的环境背景下如何获取竞争优势是目前学者们争相探讨的重要话题。本研究借鉴知识基础观、动态能力理论以及竞争优势相关理论基础构建了知识共享、动态能力与新企业竞争优势间的理论关系模型,并利用海口等地的六个案例进一步对模型予以验证和修订。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系统的理论分析和逻辑推导,提出五个大类假设(包括 20 个子假设)。

随后,基于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以及海口、三亚等南方多个城市的 246份有效问卷的深度实证分析,对相关假设进行了验证,发现绝大多数假设都得到了数据的支持。该实证分析结果也很好地证实了我们提出的理论模型。通过本研究的系统分析和实证检验,我们得出以下四个主要结论。
(1)知识共享是新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基础。本文通过实证研究显示,知识共享划分为显性知识共享和隐性知识共享两个维度来看,都对新企业竞争优势产生积极作用。该研究结果很好地证实了知识基础观和知管理理论所强调的,知识作为一类特殊的资产,对其加以有效共享和传播将对新企业的竞争优势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2)动态能力积极促进新企业竞争优势的建立。动态能力作为难以被模仿的核心能力,是新企业应对内、外部变革环境,重新配置内部资源的关键性能力。本研究的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动态能力的三个维度吸收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均积极提升新企业的竞争优势。本文的研究结论也很好地与战略管理领域的动态能力理论呼应,新企业应当积极构建动态能力,以更好地应对外部竞争并建立优势。
(3)知识共享对于新企业动态能力的构建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知识资源是构建动态能力的重要基础,知识共享则通过提高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来作用于动态能力。本文的实证研究表明,显性知识共享和隐性知识共享均能积极提高新企业的动态能力。该研究结果为新企业持续地构建动态能力提供了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