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养老金支出水平的制度因素之经济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9375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经济论文,本文从影响养老金支出水平的制度因素入手展开研究,采用描述分析、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等手段综合探讨,采用基于世代交叠的一般均衡模型(A-K 模型)、GMM(广义矩阵)模型、因子探测等方法,分别从国家层面和区域层面对影响养老金支出水平的制度因素进行研究,从而为我国养老金的制度安排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1. 人口老龄化。根据联合国的标准,60 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 10%,或 65 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 7%,这个国家或地区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①即以社会中老龄人口的比例为标准判断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是世界整体发展趋势(如表 1-1 所示)。

2013 年 OECD 国家的人口老龄化平均值为 15.62%,中国为 9.7%。单独考察中国,由于人口政策、社会进步、人均寿命的延长,中国老龄化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图 1-1 中的数据包含近 20 年以来我国人口总数、65 岁及以上人口数以及占总人口的比重。数据表明 1997年至 2017 年中国人口总数和 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呈上升态势,两个变量的同向变动也支持了老龄人口比重的上升的统计结果。1997 年人口总数 123626 万人,不低于 65 岁人口的人口总数 8085 万人,占总人口的 6.5%。2016 年我国年末人口 138271 万人,不低于65 岁的人口达 14933 万人,占人口比重约 10.8%,2017 年达到 11.4%。从 1997 年的 6.5%至 2017 年的 11.4%,逐步超出 7%的老龄化的阈值,彰显着 “银发浪潮”①。到本世纪中期 2050 年,我国老龄人口将增加到 4.8 亿人,占全球老年人口的 1/4②。根据《世界人口展望》预测,2050 年,中国的老龄人口将增加三倍,足以显示银发浪潮形式严峻。
............................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本文对影响养老金支出水平的制度因素的一般情况进行了总结,此外将医疗保险成本转移是否也会对养老金的支出产生影响纳入了制度因素中,在一系列国家层面和地区不同省市层面的分析基础之上,利用理论模型与实证模型对制度抚养比、养老金替代率、劳动参与率、医疗保险参与率四种制度因素展开了分析与讨论,另外考虑到只有经济发展社会保障才能进一步完善,在实证模型中也加入了人均 GDP 以衡量经济的作用。最后,根据实证研究结果提出制度安排与政策建议。
基于文章的内容和脉络结构,共分为六章。
第一章绪论部分。本章从养老金对我国社会保障的重要性出发,结合我国深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战略机遇,对老龄化、养老金支出水平情况进行分析,论证了研究养老金支出水平的必要性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并且总结了本文可能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第二章对本文涉及到的理论基础,包括福利经济学、劳动要素分配理论、生命周期理论、世代交叠理论、帕累托均衡、收入再分配理论等做了简单介绍,然后对涉及到的已有的国内外研究文献做了归纳分析,确定研究方向。
第三章在第二章文献综述的基础之上,基于世代交叠及人口数量假设、社会总产出假设、消费效用最大化行为、政府养老金支出假设、市场均衡假设,采用一般均衡模型推导出养老金支出水平公式,并对相关制度因素参数进行讨论,为下一步研究分析奠定基础。
第四章分别对影响养老金支出水平的几种主要因素进行介绍,包括制度抚养比、养老金替代率、劳动参与率、养老金缴费率以及医疗保险成本转嫁,分析它们的各自的变化趋势及它们与养老金支出水平变化的相关性。
第五章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考察对我国的 31 个省(市)自治区的养老金支出水平,样本区间为 2007 年至 2016 年,用统计分析工具对 31 个地区的相关数据进行对其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从国家整体层面和区域层面两个维度进行了计量分析。用 GMM 考察了全国水平,用因子测算分析了三大区域的情况,实证研究了制度因素对我国养老金支出水平的影响。
第六章是结合之前章节,在实证结果分析的基础之上给出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发展建议。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养老金经济理论
“以养老为目的”的养老金是社会福利政策之一,根据 Feldstein(1998)国家实行养老金政策原因有二,第一是社会存在故意不储蓄的人,把未来养老依托于政府救助式的养老金支持,因此社会只能通过强制措施让他们为退休后的生活来源储蓄。第二个原因是政府或社会假定某些人不够理性或缺乏远见,他们的储蓄和资产状况无法保证退休后的生活需要,政府和社会只有通过立法强制他们为退休后的生活来源储蓄。因此可以看出,养老金政策好坏直接影响人们未来的福利水平。此外研究养老金问题时,必然会涉及到代际问题。以下是本文研究养老金问题的理论基础。
(一)福利经济学
20 世纪 20 年代的英国,由于社会资源有限,英国国内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如何将有限的资源分配到最需要的地方是一个难题。在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共同努力下,为了解决这样的难题,福利经济学应运而生。福利经济学是现代西方经济理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的研究对象是如何增进世界或者某一国家经济福利。以“福利经济学之父”庇古(Pigou)为分界点,福利经济学又有新旧之分,庇古及他之前的研究为旧福利经济学,之后经过学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做的发展和补充的福利经济学称为新福利经济学,它们研究的内容都是如何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新福利经济学认为,一项政策能提高全社会的生产率,在短期内一部分人福利受损,但较长时间内,所有人的福利都会因为社会生产率的提高而得到补偿。对就业、医疗、养老等问题的关注为国家建立福利经济制度提供了现实基础。国家的养老金体系并不是单纯的救助体系,而是社会福利政策的组成部分。
(二)劳动要素分配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了社会主义分配理论,分配理论涉及到个人的切身利益,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所有制结构变化,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和按生产要素的贡献参与分配思想层出不穷。从初次分配的经济学理论来看,本文的理论基础涉及了按劳动要素初次分配,也就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参与分配的劳动力所有者是参与到生产过程中的对生产要素拥有所有权的劳动者。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引发了学者和专家对社会保障问题的探究,养老金在社会保障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也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一)养老体系存在的问题和改革的必要性研究
世界银行 2005 年提出了养老保险体系的四支柱体系,零支柱来自财政一般税收;第一支柱是基本养老保险;第二支柱以企业年金为主;第三支柱以商业保险为主。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养老金缺口来自第一支柱。因为第三支柱的结构相对失衡,又因为除了一、三支柱外其他支柱并不存在缺口问题。曾在 20 世纪 70 年代,西方国家出现了养老体系收支难以平衡的问题。Roseveare(1996)对欧洲养老金体系进行了研究,并预测该体系潜伏着巨大的支付危机。国内梅琼和迟文铁(2010)、吴旭东和周凤珍(2013)、刘学良(2014)、曹冬梅等(2015)、王成(2015)、万文绮和刘立霞(2016)及巴曙松等(2018)均认为中国第一支柱存在缺口。解决缺口办法的研究有很多,改革制度最为常见。James(2005)研究了世界 30 多个国家的养老保险制度,老年贫困、养老金支付风险、养老金收支平衡等是保持制度稳定所必须要关注的问题。魏迎宁和陈文辉(2007)认为中国的养老保险体系脆弱,养老金支出较国际而言压力更甚。减轻政府养老保险重担,政府干预及制度改革必不可少。中国养老体系转轨改革存在问题,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改革。Holzmann(2005)提出提供可持续的、充足稳健的养老金是养老金制度的基本目标。Calvo(2008)认为政府要利用政策手段控制养老金支出规模。林毓铭(2009)认为中国养老金可持续的核心是财政的可持续。Aaron(2010)认为政府应该通过制度政策去干预养老金的偿付问题,保证可持续养老体系的建设。
可见国内外学者都曾探讨过养老金缺口的问题。针对中国整体性养老金缺口问题,现有的研究上都达成了共识,虽然并提出了改革的必要性。
..............................
第三章 影响养老金支出水平的制度因素分析 ...................... 22

一、养老金支出水平的一般均衡模型 ...................... 22
(一)基于世代交叠的一般均衡模型概述 ......................... 22
(二)模型构建及结果 ........... 22
第四章 制度因素对养老金支出水平的影响机制 ................................. 27
一、养老金替代率与养老金支出水平 ................... 27
二、劳动参与率与养老金支出水平 ............................ 28
三、制度抚养比与养老金支出水平 ............................. 30
四、医疗保险成本转嫁与养老金支出水平 ........................ 32
第五章 制度因素对养老金支出水平影响的实证检验 ............................. 34
一、基于全国层面制度因素对养老金支出水平影响的检验 ....................... 34
(一)GMM 检验概述 ................................. 34
(二)变量选择与样本数据处理 .............................. 34

第五章 制度因素对养老金支出水平影响的实证检验

一、基于全国层面制度因素对养老金支出水平影响的检验
首先从国家层面出发,利用 GMM 检验制度抚养比、养老金替代率、劳动参与率、医疗保险参与率、人均缴费率等制度因素对养老金支出水平的影响。
(一)GMM 检验概述

随着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广义矩阵估计法在计量经济学中的应用逐渐扩大。传统的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无法刻画经济的演变,面板数据既含有截面数据又含有时间序列数据,可以克服多重共线性的干扰。因此,采取面板数据的 GMM 检验可以更准确地刻画影响养老金支出水平的制度因素,具有极好的理论和应用方面的价值。以下是模型变量的确定,数据收集,模型建立与分析的检验过程。

(二)变量选择与样本数据处理
1. 变量的选择。(1)被解释变量。养老金支出水平(Pension Expenditure Level),用符号 PEN 表示。(2)解释变量。根据理论分析,设定 5 个解释变量和 1 个控制变量。制度抚养比(Institutional Dependency Ratio)、养老金替代率(Pension Replacement Rate)、劳动参与率(Labor Participation Rate)、医疗保险参与率(Medical Insurance Participation Rate)、人均缴费率(Per Capita Contribution Rate)五个变量作为解释变量,结合第三章、第四章的理论分析的相关变量分别用 IDR、b、LPR、MIPR、 τ 表示。另外鉴于经济发展与养老金支出紧密相关,且大多数研究表明两者之间存在关系,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才会拿出更多的资源来发展保障事业,促进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于是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Per Capita GDP)纳入控制变量进行估计,用 GDP 表示。
...........................

第六章 制度安排与养老金发展建议

一、降低制度抚养比
人口生育率的降低不可避免地加速了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加重了制度抚养比,而制度抚养比对养老金支出水平存在负效应,降低制度抚养比可以从人口政策和参保覆盖面两大方面入手。
(一)延迟退休政策

从老年人的视角出发,根据他们的工作能力建立更具弹性的退休方案,发展老年经济,挖掘人口发展潜力,为开发低龄老年人力资源进行制度性安排,保障劳动力市场供给。退休政策带有浓厚的福利性色彩,弹性退休政策是增加就业和增加养老金积累一举两得的公共选择。
一方面,虽然我国计划出台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但是最新政策要 2022 年实施。而目前我国实施的最低退休年龄,女性工人 50 岁、女性干部 55 岁、男性职工 60 岁,并且针对身体有特殊情况的病、残、弱者满足工龄条件即可申请早退。于是无法避免一些人员利用私权提前退休,加大了养老保险的支出压力。因此,需要制定更加严格明确的细则规范资格审查,防止钻政策漏洞的空子。另一方面,延迟退休并非一蹴而就的工程,要分段退休并逐步推进,才能获得民众的认可。制定公平的方案,鼓励人们延长工作年限。建议延长一些特定行业的法定退休年龄,如低体力劳动行业、高脑力劳动行业等。在推行过程中,离不开微博、微信、客户端等主流媒体、期刊的宣传。让老年劳动人口充分利用自身现有条件,继续发挥经验价值,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减轻整个社会的抚养负担。民众有意愿才能确保该工程的有效实行。例如学习德国的银色经济第三产业计划,给予企业津贴补贴,提升大龄人口的劳动就业率。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