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长动力转向创新驱动研究--基于马克思主义科技进步思想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9342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一、马克思主义科技进步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一)马克思恩格斯科技进步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著作是以 19 世纪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为研究对象,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资产阶级单方面控制着政府,劳动群众受到压迫和剥削的社会政治制度环境之下的。虽然,中国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治制度和资本主义国家有着根本的区别,但世界经济的发展规律有着共通之处,马克思主义科技进步思想对中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启发和指导意义。
1.科技进步的地位和作用

(1)科技进步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马克思十分重视科技进步,将科技进步视为历史上有力的杠杆,恩格斯讲到,“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革命的力量”[60]。科技进步可以作为驱动生产力发展的来源之一。马克思论述到,生产力的发展源于社会内部分工,源于智力劳动,其中自然科学发展的作用尤其重要[61]。马克思强调了科技对于生产力而言的重要地位,工业革命时期,“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使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所创造出的巨大生产力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的总和”[62],科学技术在生产以及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引起了生产和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
(2)科技进步在生产力要素中的地位和作用

马克思将科技进步定位在生产力范畴,生产力的定义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对于生产力的三要素,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的劳动过程中三要素,“劳动本身,劳动资料、劳动对象”[63]。从生产力三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角度分析,科技进步的生产力作用:一是体现在劳动者,劳动主体上,二是科技进步扩大了劳动对象的范围;三是科技进步对劳动资料的影响,尤其是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在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中包含着科技进步的思想,其中重点突出了科技进步的生产力作用。劳动价值论有一般劳动创造价值和科技劳动创造价值两方面。首先,从劳动者角度讲,马克思将科技进步相关的活动定义为高级劳动、复杂劳动。比社会平均劳动较高级的复杂劳动具有更高的价值,在同样的时间内创造的价值也较多[64]。通过科技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起到推动生产力的作用。马克思指出,“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65]。其次,扩大了劳动对象。马克思指出“机器的改良,使得那些在原有形式上本来不能利用的物质,获得一种在新的生产中可以利用的形式;科学的进步,特别是化学的进步发现了那些废物的有用性质”[66]。科技的进步扩大了劳动对象的范围,又进一步提高了生产力水平。诸如,“蒸汽机第一次使绵延于英国地下的无穷无尽的煤矿层具有真正的价值”。
........................


(二)马克思主义科技进步思想在中国的发展
从建国初期对经济建设的探索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再到当今中国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过渡时期,中国在理论和实践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进步思想。科技创新思想的中国化主要是指中国在发展过程、在治国理政中形成关于科学技术的学说体系。
1.毛泽东科技进步思想

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探索的中,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科技进步思想的指导下,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提出了关于科学技术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和见解。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对科技作用的高度重视,强调经济发展就要提高生产力,不钻研科技,生产力也就无法得到提高,“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89]。第二,制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营造科技进步环境。第三,采取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策略。诸如,重点突破国防尖端科技,集中人力、物力进行原子弹、氢弹等方面的研究,在短期内实现了“两弹一星”的巨大科技成果;相对不是十分紧迫需求的先进科技,采取逐步推进的方法。第四,自力更生与学习国外并用。在不排除学习别人先进技术的同时坚持自力更生作为推动新中国科技创新的根本立足点。第五,重视自然科学的学习、研究和应用。第六,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人才建设。为了加速推进新中国的科技进步和创新,使科技水平能够在几十年内迅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数量足够的、优秀的科学技术专家”[90]是关键。这是毛泽东根据新中国经济建设的特殊情情况,在国家建设中摸索出来的新经验、新结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科技进步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2.邓小平科技进步思想

在新的时代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在变化,世界正在爆发第三次科技革命,科技变化日新月异。相较于发达国家而言,中国在科技方面落后严重,同世界先进水平差距很大,中国亟需提高自身的科技水平。邓小平科技进步思想的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关于科学技术的地位的论述。邓小平把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范畴”的论述,根据世界科技发展的新趋势,把科学技术的地位进一步提高,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认为,“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91]。二是关于科技进步路径的论述。邓小平主张在对外开放引进吸收先进技术的同时还要重视科技创新的独立自主和自立更生。三是关于科技战略部署。在科技进步战略部署中主张向世界高科技领域努力。
........................

二、中国经济增长动力转向创新驱动的必然性和可能性

(一)中国经济增长动力转向创新驱动的必然性
1.国际形势所迫
(1)新一轮科技革命兴起的大势所驱
新一轮的全球科技革命正在兴起,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马克思深入探讨了技术进步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作为潜在的生产力,技术可以促使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断的替代劳动,创造更多价值。马克思指出,社会的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101]。机器的大生产、应用和普及大大地提高了生产力,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给予了现代生产方式变革的动力。从世界历史上看,西方社会的几次工业革命都与科技革命相伴而生,而中国几次与之擦肩而过,在当今面临新一轮科技创新的浪潮下,重视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增长动力向科技创新转换是必要的。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荷兰和日本国劳动生产率增长依靠的是科技进步[102]。在全球经济增长低缓的情况下,各国都在寻求着在科技、信息上的重大突破,使得经济增长能有一个质的飞跃,全球即将面临新一轮的科学技术浪潮,信息网络、生物科技、清洁能源等领域蕴藏着一批重大产业变革前景的颠覆性技术,会全方位改变人类生产生活面貌,在中国与先发经济体技术上差距缩小的情况下,技术引进已接近终点,必须及时把握住新一轮的科技创新机遇,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进程,促使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以科技创新带动全面创新。从国际上来看,全球经济发展正面临着新一轮的科技革命,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增强综合国力和决定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哪个国家能在科技创新处于引领地位,谁就能掌握主动权,谁就能在全球竞争中获得优势和发展空间。世界各国积极出台加强科技创新的战略部署,试图抢占未来科技创新的制高点[103],因此追求技术创新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
...........................

(二)经济增长动力转向创新驱动的可能性
1.资本优势
马克思主义科技进步思想中对于科技进步与资本的关系进行了具体的论述,其中多次提到了资本对科技进步的促进作用。马克思强调一切知识的基础是自然科学,而自然科学发展本身是在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的。科技和资本的紧密结合,才能赋予生产方式变革的动力,极大体提高生产力。“资本调动科学和自然界的一切力量”[115],可以看出资本不仅是科技进步的物质基础而且也是驱动力量。国家经济增长动力转向创新驱动,需要在强大的资本积累基础之上,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强调的“资本”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在中国人民属于国家的主人,促进经济的增长,资本积累的最终目标是用于人民。科技进步中的科技创新活动不仅需要物质上的积累还需要人力资本面的储备,才能有力地实现创新驱动。
(1)雄厚的物质资本

首先,从经济总体发展情况上看,中国经济经过多年的快速增长,资本存量持续增加,自 2010 年起便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如图 2-4 所示,1978-2017 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急剧增加。2017 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按不变价计算比 1978 年增长了 33.5 倍,截至到 2017 年年末,国内生产总值到达了 820754.3 亿元[116],经济总量在世界排名第二,较好的发展条件和雄厚的资本存量,为中国实施创新驱动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其次,从不断增加的科研投入上看,中国对科研经费的投入一直保持着稳定的增加,截止到 2017 年中国 R&D 经费达到了 17606 亿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科技经费投入大国,其中,企业 R&D 经费支出为 12144.0 亿元,占全社会 R&D 经费的 77.5%。国家财政科技拨款达到 7760.7 亿元,占国家公共财政支出的 4.13%,比 2015 年提升了0.15 个百分点[117]。如表 2-2 所示,近些年来中国不断增加科学技术经费的投入量,投入强度(R&D/GDP)保持在 2%以上,虽然和其他发达国家的 3%-4%的水平相比还具有一定差距,但是符合现在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118]。中国前期大量的科研经费投入为科技创新活动的展开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

三、中国经济增长动力转向创新驱动的现状分析..........................................32

(一)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显著增强.......................32
1.科技创新投入持续增加..........................................32
2.科研成果产出不断增多.................................33
四、中国经济增长动力转向创新驱动的制约因素..........................................42
(一)外部制约因素............................... 42
(二)国内政府层面制约因素......................................42
1.科技创新的体制障碍......................................42
2.科技创新的机制障碍...............................................43
五、促进中国经济增长动力转向创新驱动的对策建议..................................46
(一) 加强科技创新的国际交流与合作..............................46
1.加强各国间的人才交流与合作.....................................46
2.加强内资和外资企业交流与合作.........................................46

五、促进中国经济增长动力转向创新驱动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科技创新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1.加强各国间的人才交流与合作
科技进步的变化速度快、国际科技竞争激烈、各国资源存在有限性,一个国家不可能同时在各个领域保持着技术优势,处于转型期的中国需将自主创新与开放发展紧密结合,要加强与国外的技术合作,拓宽合作渠道。加强国际人才的引进和国际先进技术知识的交流。如果单纯依靠自身的科技创新要素、创新能力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是很难获得竞争优势的。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摆脱对国外技术的过度依赖绝不是意味着埋头钻研,在逆全球化的环境下在仍需加大开放力度,加强科技创新的国际人才合作与交流,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攻破科研难题。国际间的科技合作有利于加速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向创新驱动的转换。中国实施创新驱动要紧跟世界科技创新的前沿,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充分利用国际创新资源、创新要素,加强国与国之间的人才交流同时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引进国外优秀人才。

2.加强内资和外资企业交流与合作
FDI和出口贸易是实现国际技术交流、国际性知识溢出的重要渠道。首先,外资企业在进入中国市场之后对于核心技术是保护的,并不会轻易地转让,但在与外商投资企业合作的过程中便于接触到世界上先进的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国内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其次,有助于外商直接投资企业与内资企业间人才交流,两者可以合作展开研究,推动科技创新。再次,有利于学习到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治理制度的不断完善正是企业创新的基础和保障。中国应积极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吸引更多的外资进入中国,加速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向创新驱动的转换。

.............................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