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导论
1.1研究背景、目的及研究意义
在国际上,曾经轰动一时的美国安然、施乐、世通财务舞弊案,不仅仅反映了注册会计师审计上的很多状况,也促使国际业界特别是跨国公司自身对内部治理问题看得越来越重,作为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部分和内部控制的关键环节,内部审计在国际上的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而关注内部审计必定需要注重内部审计质量。高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在 1947 年颁布了《内部审计职责说明》,在这一说明中对内部审计及其职责下了定义;1968 年发布了针对内部审计师的《职业道德准则》;1978 年制定了《内部审计实务标准》,成为为国际内部审计准则制定的蓝本。除此之外,连续两届的 IIA 年会,都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作为主要议题,不难看出当时亟需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关键性与重要性。在我国,从“银广夏”、“蓝田股份”、ST 黎明等上市公司造假事件,再到近期发生的万福生科事件、光大事件,这些事件不止一次得成为成为我国注册会计师界的悲剧。纵览这类事件不仅反映出企业集团内部需要有效地自我监督与内部管控,而且显示出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有效性与质量控制的重要性。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在 2003 年颁布了《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并于 2013 年重新修订,并在第 2306 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中的总则第二条中规定说明,本准则所称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指内部审计机构为保证其审计质量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和执行的制度、程序和方法。而现今我国企业集团开展内部审计的时间还相对较短,内部审计质量还比较差,其机构质量控制与项目质量控制的控制参数与评价指标并不完善,提高内部审计质量成为了重要的研究课题。因此,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曾经说:“有为才能有位,内部审计只有尽快建立内部质量控制体系,不断提高质量,才能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市场经济机制中的作用,才能改善内部审计的职业地位和声誉,也才能提高审计工作水平以及审计工作的效益和效率。”
………….
1.2文献综述
国际上,企业集团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日本;当时是指以资本为纽带,通过控股等联结方式紧密联系,统一行动的企业的结合体。《日本垄断企业集团》一书中描述:“企业集团的含义大体上指大企业所滋生的集团”这就是企业集团在当时的概念。山田一郎(1971)在《企业集团经营论》一书中指出, “所谓企业集团, 是从技术或其他经营方面的职能出发, 以经营补充为目的, 以各参加成员(各集团企业) 的自主性为方针在平等的原则下持续联合的经营结合形态, 是一种经营合作体制。”Lawrence 与 Lorsch(1967)指出,企业集团化的目的是为了企业组织能适应外部环境变化。这里体现的是规模效益,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时可以选择的一种大规模大跨度的组织形式,使得自身实力更加雄厚,抗风险能力更高;早在 20 世纪初,欧洲就出现了康采恩,它是以一个大的实力雄厚的企业为核心,通过收买股票、参与董事等方式,把各个成员企业联结在一起,从而形成的一个大的企业集团,这也是最早的实质性企业集团。在我国,1993 年 11 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指出:“发展一批以公有制为主体,以产权联结为主要纽带的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企业集团,发挥其在促进结构调整、提高规模效益、加快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增强国际竞争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1999 年,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要着力培育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使之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力量。”
…………..
2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理论依据
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指在有效地市场中,各方人群对信息掌握的多少是不一样的,了解的信息多的一方在市场经济中占据有利的地位,而对信息了解较少的一方,就会处于一个不利的地位,这是说的的市场经济活动中的普遍现象。在审计过程中,不论是内部审计还是外部审计,都具有三个基本要素,就是审计主体(审计人)审计客体(被审计人)以及审计委托人(审计授权人);在信息不对称理论中,这三方的任何一方对其他两方的信息掌握都是不完全的,这就存在事前不对称即逆向选择(处于信息优势的一方受利益驱动,利用其信息优势,使用隐瞒、造假等手段使信息劣势的一方的行为有利于自己)事后不对称即道德风险(主要有隐藏信息与隐藏行动两种风险)信息甄别风险(信息掌握不充分的一方必须依靠自身对信息的甄别能力来决策,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等问题。在企业集团内部审计过程中,由于审计主体、审计客体与审计委托人处于一个系统中,内部审计人员获取信息相对容易,从这一点出发我认为在信息不对称理论下影响内部审计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内部审计人员对公司的经营进程、管理过程信息的掌握程度。对公司经营管理是否了解,也是评判一个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的基本因素。
………….
2.2 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的提出是建立在对信息不对称理论的研究基础上的,上个世纪初,美国的经济学家基于发现当时企业所有者同时兼任经营者的管理方式具有很大的弊端,从而提出了“委托代理理论”,即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企业所有者(委托人)保留“剩余索取权”,同时转移经营权给代理人,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专业化”的产生,代理人具有自身相对的优势,代表委托人进行经营与决策。内部审计产生与发展的基础就是企业组织的内部受托责任,本质目的在于确保内部委托代理经济责任的有效充分地履行。内部审计产生的直接原因就是委托代理的出现,合理的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和有效的健全的内部审计制度,不仅是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保证,也是委托代理起到作用的保证。在企业集团中,只有高质量的内部审计,才能保证管理层对企业集团各个成员的经营管理状况充分掌握;在企业集团中,委托代理关系更加复杂,这就要求有一个更加健全并且较为严格的内部审计质量的控制,来保证管理者履行代理责任。对内部审计质量有一个良好的控制,内部审计的结果与成果才会被委托人接受与认可,同时代理人从内部审计报告中寻找经营管理中的问题,从而改进管理,完善制度,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实现企业增值。
…………..
3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理论分析.... 13
3.1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内涵 ..... 13
3.2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特征与方法 ..... 14
3.2.1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主要特征......... 14
3.2.2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基本方法......... 15
3.3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构建 ....... 16
4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案例应用.... 19
4.1 S 公司的基本情况 ...... 19
4.1.1 S 公司概况介绍.... 19
4.1.2 S 公司在我国企业集团发展过程中的演变........ 19
4.2 S 公司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发展与现状分析 .... 20
4.3 S 公司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目前存在的问题 ........ 24
4.4 进一步完善 S 公司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建议 ......... 25
5 结论与不足...... 28
5.1 研究结论 ......... 28
5.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29
4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案例应用
4.1 S 公司的基本情况
S 公司的集团总部设立在北京,是一个制造业的大型集团,在行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巨大的影响力,集团有近三十个子企业,其中有二十家一级子公司,分布在全国各地十几个省、直辖市,有员工八万余人,并且于 2008 年在 A+H 股上市,资产总额三百余亿元。再起主要职能部门中,内部机构名称为审计和风险部,与财务部平级。S 公司是集团总部设立在河北的分公司,建成于二十世纪初,是一个百年老企业,是集团总部的一级子公司,有科技尖端专家人才六人,高级职称人才一百余人,专业技术人才八百余人,在河北省行业内是一家实力雄厚的领军企业,其内部审计机构为内审部,隶属于管理层,内审部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组建成立,创立的初期曾隶属于公司办,后成为独立部门。我国的企业集团产生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大部分企业集团的前身都是大国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企业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我国企业集团经历了创立阶段、试点发展阶段、规模发展阶段与现在的做大做强阶段。1980 年到 1990 年这一段时间属于我国企业集团的创立时期,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企业的自主权在增加,大型企业为了实现规模经济,在市场经济竞争中立足,开始进行经济联合,出现了很多经济联合体,摒弃多为横向的经济联合,这种横向经济联合体就是我国企业集团的雏形。这一阶段我国企业集团的特点是坚持“三不变”原则,即所有制不变,隶属关系不变,上缴利税渠道不变。成员之间以契约为纽带,规模比较小,组织比较松散。
…………..
结论
在我国的企业集团中,内部审计机构的地位越来越高,审计业务也越来越复杂,从财务审计到工程审计到合同审计再到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等,都是内部审计机构的业务范围,这就要求内部审计机构有足够的水平与能量,来保证完成审计任务的同时保证审计的质量,这就需要一个全面的适当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并且,在我国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一个规模巨大的企业业集团要想屹立不倒,就需要时刻对自己做“体检”,这就是内部审计,这个体检如果质量好,那么就会让企业“增值”并且“免疫”,即增加企业的价值、控制企业的风险,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不仅是企业提高综合实力的需要,更是企业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的必备要素。基于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目标,结合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相关理论,本文从对实际案例的分析入手,对完善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与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得出了以下结论:
(1)我国的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在近两年发展迅速,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也有初步成效。但与此同时,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还存在很多问题,没有通用的评价标准与评价体系,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不够完善,内部审计机构设立有待改进,内部审计技术创新难,内审机构“自审”的问题,都是在企业集团内部审计中比较突出的问题。
(2)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应当是以内部审计机构为核心,委托人、管理层与企业外部人员(行业协会与审计机关)共同把握,在内部审计的各个环节,从人力平台、监控平台、督导平台与制度平台多角度出发,综合、全面、系统、适度得实施的一个控制机制。
…………
参考文献(略)